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龙的传人 > 第25部分(第1页)

第25部分(第1页)

有一个演武亭,郑成功就在那里集合士兵,每天进行操练、检阅。厦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郑成功练兵的遗址呢?这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他生于1624年,聪颖好学,体魄高大,被郑家视为“千里驹”。二十岁那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长驱直下江南。大江南北,到处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清斗争。第二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和黄道周等人,在福州拥立明宗室、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隆武政权。隆武帝见郑成功年轻有为,忠心耿耿,赐他姓朱,改名成功,他因而被尊称为“国姓爷。”1646年,清军迫近福建,郑芝龙决意降清。郑成功苦劝不听,率领部分将士出走金门,在海上誓师起兵,展开抗清斗争。此后十几年,他以金门、厦门为基地,建设政权,招募将士,训练军队。上面提到的厦门那些练兵遗址,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清政府把郑芝龙抓到北京,逼他派人招降郑成功,都遭到郑成功的严辞拒绝。他几次亲自带兵,攻入广东、浙江等地,打得清军损兵折将,抱头鼠窜。1659年,又联合浙江的抗清将领张煌言,举兵北伐,连破瓜洲、镇江,直逼南京城下。后来战斗失利,不得不又退回厦门。

郑成功在厦门注视到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从唐、五代至宋、元,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人民,不断渡海移居台湾,和高山族人民一起,共同开发了这个宝岛。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是个海上富商,曾到台湾经商,并组织数万名福建人移居台湾。但到十七世纪,这个宝岛却不断遭到西方殖民强盗的侵略。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西南的鹿耳门港,修建了台湾城(今台湾安平),第二年又侵占新港社、蚊港,修建了赤嵌楼(令台湾台南)。再过一年,西班牙殖民者也侵占了鸡笼(今基隆)和淡水。后来,荷兰和西班牙在岛上展开火并,荷兰打败西班牙,霸占了整个台湾。郑成功对荷兰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极为愤慨,起兵抗清后,即暗下决心收复台湾。1659年,郑成功从南京战败回到厦门,在台湾作通事(翻译官)的爱国人士何斌,向他进献一幅台湾地图,要求他攻取台湾,并且说:“台湾沃野千里,四通外洋,收复这个宝岛可以扩大你的抗清根据地,支助你的军饷供应。当地的黎民百姓饱受荷兰人的欺凌压榨,早就想动手消灭他们,以你的威望带兵攻取,简直就同狼逐群羊一样,一定能把他们驱逐出去。”台湾同胞的期望和支持,更加坚定了郑成功收复故土的决心,他立即着手进行渡海作战的准备。

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1日)中午,郑成功亲自率领两万五千名将土、一百多艘战船,浩浩荡荡地开出金门料罗湾,经过澎湖,四月初一上午到达台湾的鹿耳门。他们在何斌的引导下,利用涨潮的机会,强行登陆。郑成功冒着敌人的炮火,首先登岸踏勘营地。全体官兵深受鼓舞,纷纷跳下船只,冲上海岸。几千名台湾同胞赶到岸边,驾着货车和各种运输工具,帮助他们登陆。不到两个小时工夫,就有几千名士兵上了海岸。他们占据有利地形,切断赤嵌楼与台湾城之间的联系,并择地扎营,修起了防御工事。荷兰殖民长官揆一慌忙组织抵抗。四艘荷兰战船从海上开炮射击,郑成功的水师英勇还击。六十艘悬挂“郑”字旗号的战船;把荷兰船只紧紧包围起来。郑成功的水师开炮击沉了其中最大的“海克托号”。两艘荷兰战船也负了重伤,仓皇逃往外海,另一艘荷兰船见势不妙,逃往荷兰占领的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赤嵌楼的荷兰守将猫难实丁,开炮轰击郑军的营盘,郑军坚守不动。另一名守将贝德尔率领二百四十名殖民军,用排抢向郑军射击。郑军手持弓箭和大刀,同敌人展开拚杀,又分出七八百人抄袭敌军的后路,两面夹攻,当场击毙了贝德尔和一百一十八名殖民军。台湾城守将阿尔多普又带着二百名殖民军出击,但顷刻之间也惨败而回。郑军乘胜围攻赤嵌楼,并断绝了他们的水源,迫使猫难实丁投降。接着,郑成功分兵从水陆两个方面围攻台湾城,抢占了台湾城的外市区,揆一和一千多名殖民军龟缩在城堡之内,闭门死守。为了减少损失,郑成功派人送信给揆一,想争取他自动放下武器,献城投降。揆一反而提出以每年送给郑成功几万两饷银和土产为条件,并送给劳师银十万两,要求郑成功退兵。郑成功断然拒绝,他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现在我亲自前来索取,来自远方的荷兰人,自然应该把台湾归还给主人。如果进行顽抗,我将被迫用最大的力量来实现收复台湾的主张,到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必须承担这次战争的全部费用。”揆一企图凭借城坚炮利死守,以待巴达维亚的援军。郑成功下令攻城,几十门大炮轰击了四个小时,使台湾城的胸墙受到严重破坏。但殖民军在城内备有很多大炮、火铳,杀伤力很强,攻城的士兵伤亡很大。于是,郑成功决定对台湾城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迫使殖民者力竭而降。不久,郑成功的第二批军队抵达台湾,更加强了战斗力。他们在台湾城的周围修筑防栅,挖掘壕沟,把台湾城围困起来。在围困台湾城的同时,郑成功抽出力量,深入台湾各地,争取群众,发展生产,为彻底打败荷兰殖民者奠定基础。郑成功亲自带领户官(随从侍卫官)杨英和许多将士到各地巡行,汉族和高山族同胞壶浆相迎。高山族各社首领纷纷归附,郑成功设宴招待,并赐给他们每人一件浅色的丝袍、一顶有金色顶球的帽子和一双靴子。传说高山族几个村社的首领向郑成功献上金、银、草、土四样礼品。郑成功十分诚挚地对他们说:“我进兵台湾,是为收复台湾的土地,不是为了要钱财。”说罢,他收下土块和一束草,把金银退了回去。至今,福建沿海一带还流传着“国姓爷”不爱金、银的动人故事。

郑成功还下令实行屯田,全体官兵“有警则荷戈(武器)以战,无警则负耒(农具)以耕”,自己动手生产,解决军粮供应,以减轻人民负担。这些措施深受台湾同胞的拥护,他们纷纷起来协助郑成功军队收复台湾的其他失地。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最后只剩下台湾城一座孤城,成为瓮中之鳖了。

七月,揆一盼望已久的巴达维亚援军,终于开到台湾海面。八月中旬,这支军队配合台湾城的守军,向郑成功军队发动进攻。郑军经过一小时的英勇还击,大获全胜,打死了敌军一百多人,迫使这支援军狼狈逃回巴达维亚。

经过八个多月的围困,台湾城的荷兰殖民军饿死、战死一千六百多人,只剩下六百多名有战斗力的士兵。郑成功决定发动总攻击,来消灭这股殖民势力。1662年1月25日清晨,郑成功军队的二十八门大炮同时开火,两个小时发射了二千五百发炮弹,弄得荷兰殖民军无处藏身。揆一走投无路,只好挂出白旗投降,在2月1日签署了投降书。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三十八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1662年五月,郑成功积劳成疾,病逝于台湾,时年三十九岁。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收复台湾的辉煌业绩,光照千秋,永远受到我国人民的敬仰。三百多年来,海峡两岸的人民,经常到他当年生活、战斗过的遗址去凭吊,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怀念。

四十九、民族团结的盛典

──土尔扈特万里归国

陈毓秀

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九月,承德避暑山庄里喜气洋洋,分外热闹。

乾隆皇帝刚从热河木兰围场(今河北围场县)回到山庄。他由于在木兰围场见到了忠于祖国、万里来归的渥巴锡等蒙古土尔扈特部的首领而满怀喜悦。乾隆皇帝在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又接见了他们。为了慰劳和嘉奖他们,乾隆皇帝还命令布置了一系列宴会、游园活动。连续几天,每到晚上,山庄的万树园里灯火通明,鼓乐大作,放焰火,演杂技;宴会席上,欢言笑语,马奶酒的酒香,阵阵扑鼻,一派民族团结的欢乐气氛。自从建立避暑山庄以来,象这样的盛典,还是不多见的。盛典的高潮是位置在山庄东北的普陀宗乘之庙的落成。渥巴锡和蒙古各部首领,还有新疆、青海、西藏等各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齐集一堂,瞻仰了庙宇,参加了盛大的法会。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碑文,在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树立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巨大的石碑。碑文叙述了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蒙古在远离祖国一百四十多年之后,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这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里、民族团结史上可歌可颂的一页,它激动人心,耐人寻思!

土尔扈特是明朝时候瓦刺的后代,明末清初时属于我国蒙古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由于相邻的准葛尔部强大起来,形成威慑力量。土尔扈特部的首领不得不带领全体部众,跋山涉水,迁徒到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那时候,伏尔加河下游一带人烟稀少,是一片还没有开垦的草原。土尔扈特部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开始了他们在新牧地上的游牧生活。后来,在他们北边的沙皇俄国逐渐向南扩张势力,威胁士尔扈特部顺从俄国的统治。沙俄强迫他们当兵打仗,强迫他们改信东正教,不许他们皈依佛门,还限制他们在那里放牧牛羊……。土尔扈特人民坚决不屈服他们公开宣称:“我们有权在草原上游牧,在河流中航行,因为这里的土地和水是佛的。它从来就没有属于过你们俄国!”“我们永远不当谁的奴隶!”“我们谁也不怕!”……

土尔扈特人民虽然远离祖国,但是他们始终思念着蒙古各部的亲人,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母亲。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保持着跟清朝中央政府和蒙古各部的联系。他们向清政府呈献贡品,清政府也曾经派出使臣,不远万里,带了皇帝的“圣训”和恩赏,前去土尔扈特部慰问。他们还参加了蒙古族召开的各种会议;不时的到西藏进香礼佛。为了改善跟准噶尔部的关系,两部首领的子女互通婚嫁。他们跟祖国保持着多方面的接触。

1761年,十七岁的渥巴锡继承汗位,当了土尔扈特部首领。那时候,他们已经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一百四十多个春秋了。渥巴锡是个年轻有为的首领。他胸怀坦荡,待人和气,很受部下拥戴。那时的沙俄正是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她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加紧了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和掠夺。沙俄政府在土尔扈特部周围派驻军队,修筑工事,进行包围。还派出一名“大使”,常驻在土尔扈特部。他名义上是大使,实际上专门监视土尔扈特部的行动。1762年,沙俄当局还宣布要重建土尔扈特政权,成为俄国一个新的行政区,并且策划了一个换掉渥巴锡的政治阴谋。眼着土尔扈特部就要完全被吞并,土尔扈特人民就要沦为奴隶,一种惊惶不安的情绪紧扣着每个人的心弦。正在这个时候,沙俄又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强征土尔扈特人民去当兵,几万几万的土尔扈特子弟在俄国的对外战争中丢失了性命!沙俄政府继而又作出新的规定:凡是十六岁以上的土尔扈特青壮年,全部都要开赴战场。土尔扈特部面临着可怕的灭族之灾!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握巴锡忧心如焚,他暗下决心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1770年秋天,二十六岁的渥巴锡召开了一次绝密会议。渥巴锡和参加会议的五位首领一致作出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摆脱俄国束缚,全部重返祖国!会后,他们立即投入了秘密紧张的准备工作。

第二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部族作了总动员。他热泪盈眶,满怀悲愤地对大家说:叶卡特琳娜已经下达命令,要把我的儿子送往圣彼得堡(现在的列宁格勒)作为人质,还要挑选一万名土尔扈特骑兵参加到俄国军队里去。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失去自由,忍受奴隶的枷锁;要么举行起义,脱离沙俄,回到祖国去!大家由衷地赞同回到祖国去!

1月5日,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开始了。那一天清晨,寒风凛冽,当早晨的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的伏尔加草原时,皑皑白雪反射出了耀眼的光芒。就在这时,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女、儿童和老人,乘上了早已准备就绪的马车、骆驼和雪橇,在跃马横刀的骑士们卫护下,一队接着一队,陆续出发,离开了他们生活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国他乡。他们边走边发出震惊天地的呼声:“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临行前,他们杀死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军队和其他人员,并把所有带不走的锅灶、粮食统统毁掉。渥巴锡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结构宫殿。刹时间,无数村落都燃起了熊熊烈火,辽阔的草原上升起了滚滚浓烟。这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图画!这幅悲壮的图画仿佛在告诉大家:土尔扈特人民已经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土尔扈特人民决不反顾!

渥巴锡骑在马上,举着鲜艳夺目的新条旗,率领着三万三千多户、近十七万部众,分成三路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祖国前进。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十多天的功夫便跨跃了千里草原,穿过了冰封的乌拉尔河。在渡过乌拉尔河以后,他们遇到沙俄哥萨克兵的袭击。为了打通东进的道路,他们浴血奋战,九千人壮烈牺牲。2月2日,在奥琴峡谷,英勇的土尔扈特战士全歼了抢先占领这个险要谷口的哥萨克部队。渥巴锡在这场战斗中亲自组织骆驼兵从正面强攻,让另一支人马包抄哥萨克兵的后路。他们前后夹击,哥萨克的拦截被彻底击溃了。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在缺粮挨饿、疾病流行的折磨下,又击溃了两万紧跟在后面的沙俄追兵。直到六月底,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损失了全部牲口,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干踏上了家乡故土,投入了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的土尔扈特人,经过长途跋涉、颠沛流离,一个个满面尘埃,衣衫褴褛,很多人衣不蔽体,靴鞋俱无,小孩身上,几乎一丝不挂。为了实现回归祖国的夙愿,他们蒙受了巨大的牺牲。

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的归来十分重视。乾隆皇帝得到奏报以后,立即派大臣到伊犁迎接,并且命令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放牧。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和内蒙古等地的各族人民送去了牛马羊等牲畜二十多万头,粮食四万多石,茶二万多封,羊裘五万多件,棉布六万多匹,棉花近六万斤,还有大量的毛毡庐等。这些物资的支援,真是雪中送炭,及时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乾隆邀请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来避暑山庄觐见,派御前大臣亲去迎接。对那些沿途对土尔扈特首领接待不周的地方大臣,乾隆给予革职处分。渥巴锡等来到避暑山庄,乾隆封他为卓哩克图汗,“卓哩克图”是英勇、勇敢的意思。对其他的首领,也都给予封爵,仍让他们管理土尔扈特部的事务。乾隆还向他们声明,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不易其俗”。土尔扈特人民“所至如归”,重新安居乐业在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

土尔扈特部心向祖国,万里归来,谱写了一首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援,以及乾隆的热情接见,避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