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今天,我们怎样评论中国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他离开新闻业可能有很多原因:收入不高?职业成就感不足?以我的了解这些可能都不是,主要原因是他厌倦了,他所坚持的新闻专业主义思维,不仅不为传统观点所认可,亦不为很多所谓市场化传媒同行所理解,这可能是深层原因。

再回到胡舒立,她已经57岁了,我真的祝福她能够探索出一条职业新闻人在中国的成长路径,并希望她所领导的组织,能为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人提供一片适合成长的坚实土壤,如果这片土壤不断扩大疆域,那么像章敬平这样的人,将不会过早地留下“遗产”,让更多的人感到,当记者是有前途有出路有尊严有成就的。

(原发《中国新闻周刊》网站)

3.在新闻的江湖上吃草

一口气就把章敬平的新书《新闻人的江湖》看完了,因为我也是新闻人,那一种相同的共鸣感、相近的节奏感,让你不知不觉跟着全书轻快走过。

在如今的新闻界,章敬平算是比较沉静的新闻人。章敬平的深度报道以及著作,皆偏重时政与财经,属于“写实的”。在10年出了10本“非虚构”的书之后,现在他的这本新闻随笔集更是“非虚构”的了。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研究著作,而是自己的亲历亲悟。

“一个财富明星,领着几个下属去上海出差,晚上觉得无聊之时,对一个下属说,打电话喊几个记者过来玩玩。闻者打趣说,怎么你的口气,就跟找几个‘小姐’来玩玩差不多?”这是书中一个发人深省的细节。在当今中国,媒体扩张发展很快,好记者越来越难找。一轮轮招聘,仿佛在一个池塘里捞鱼,一网一网捞过,别说鱼,虾都不多了。当章敬平“沮丧地”发现自己距离优秀新闻人还很远的时候,许多编辑记者已沉浸在良好的自我感觉里不可自拔。

我认为,新闻编辑大抵就像运奶工,不用自己产奶,会搬运就好;最多是个挤奶工,能挤下牛奶来就可以。而真正的奶牛,是要大量吃草的,方能化做牛奶。我说“在新闻的江湖上吃草”,就是这一层意思。新闻的江湖,以及新闻人的江湖,今天各类“水草”还是比较丰茂的,年轻而勤奋、努力且谦逊的章敬平,吃了许多草,这些草料或有形或无形,因而他才有这许多有分量的著作出产。

《新闻人的江湖》中透露出来的那种职业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新闻界人士学习。“忍看朋辈成新总”,一看这标题我就会心一笑,乐了。传统的中国新闻界,确实还是一个官本位的世界,虽然能做编委、副总编、总编,总是好的。章敬平也是做过不少“头头脑脑”之后,才清晰地回归“记者”本位的——不做“头头脑脑”的头脑才是真正清醒的头脑。

今天,我们怎样评论中国 媒体评论(6)

书中有许多妙语,让人过目难忘。比如“我们是去采访,又不是去上访”、“预先准备的好坏,决定你对话能力的高下”、“放下枪比剑”、“驱除虚妄心,驱除骄傲心,常怀感恩心”等等。但是,也有一些看法我以为想得不够全面。比如,他曾奉命为供职的媒体写过一份“致读者”,重申“理性建设性”的价值观——独立地看,这一对词儿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它具有排他性,排斥激情与批评性,这是这组词语不受许多人尤其杂文大家欢迎的症结。(徐迅雷:中国新闻出版报)

4.一部断代史和它的进步主义史观(评《拐点》)

继《向上的痛》与《权变》之后;中国最优秀的社会问题记者之一章敬平最近又出版了他的新书《拐点》;副标题是“决定未来中国的12个月”。这是目前为止;第一本对“*新政”在中国社会的投影给予全面解读和归纳的时政著作。而且;章敬平力图从社会体制改革的层面来概括“*新政”的这第一年;他认为;这一年真正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的;不是暴风骤雨的经改和政改;而是润物细无声的社改;并把社改的痕迹归纳为4点:“公正主义”终结“富人时代”、“宪政主义”终结“权力时代”、“人本主义”终结“GDP时代”、“多元主义”终结“单边时代”。 从这两点看;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有观点的书。

在我看来;现在担任《南风窗》杂志主笔的章敬平;正在逐步发生一个价值观和历史观的转变:从体制外知识分子思维向体制内知识分子思维的演化。他更强调建设性;而非批判性;他更侧重于在认可体制合理性的基础上想办法渐进地解决伴生的不合理性;而非在体制外着眼于现有制度的不合理性而寄希望于激进的“破而后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章敬平失去了真挚与激情;相反;他同样在呼吁公平、多元、人本、宪政;及对权利的保护和对权力的限制。只不过;他的眼中已经能够容下沙子;他把丑恶理解为太阳的黑子——那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每次与章敬平的交谈中;他都会提到一个自创的词:世俗智慧;现在他又从已故的佛学大师赵朴初那里学到了一个新词:圆融无碍。老实讲;从世俗智慧到圆融无碍;我认为是章敬平的一个精神退步;因为世俗智慧讲究的是为人处世的坚韧与柔韧;而圆融无碍;在我看来;则容易被放大为价值观上的左右逢源。

儒家讲究的是礼治;佛家讲究的是慈悲为怀;但正如春秋时期最尊崇周礼的徐国灭亡得最快一样;我们身处的不是大同社会或者人间佛国;相反;却是遵循*裸丛林法则的利益吃人的社会。一个人愿意克己复礼或者以身饲虎是他的美德;但面对权贵资本化恶疾已显的当今中国社会;如果一个知识分子却在倡导圆融无碍地看待分明的黑白;则有似倡导掩耳盗铃;无异于给攫财大亨掠夺之手开方便之门。

自1984年中国启动城市改革以来;“阵痛”二字便成了丑恶头上的遮阳伞;只是20年了;阵痛之阵不见终期;痛楚却越来越大。在《向上的痛》一书中;章敬平刻画了中国的两副面孔;一个是GDP高速增长的欣欣向荣的中国;一个是弱势群体在繁荣的悖论中痛苦挣扎的面孔。在《拐点》一书中;他宣称;任何不怀偏见的人都应该承认;2000年以来的中国转型之痛;到2003年年底;已呈现出一条向好的方向转变的清晰的时代曲线。必须承认;我们这些城市里的知识分子都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没有切身感受到被损害和被侮辱;但不代表另一些人;包括最沉默的农民和最有纪律性的产业工人;没有被损害和被侮辱;更多的人能够吃得起肉;不意味着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敌意和怨恨足以消除。我们今天都意识到;自我资源资本化式的发展道路和惟生产力的GDP决定论;是对未来的透支和对下一代的代际剥削;那么;“向上”等于“向好”吗?做过股票的人都知道;拐点之后的下跌往往更为惨烈。

这已经有些危言耸听了。但在我看来;体制外知识分子的本分就是提出问题;或者说是“永恒的批判态度”;作为幕僚和学而优则仕的体制内知识分子的最大价值则是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对媒体和体制外知识界来说;批判性更重要;对体制内知识分子来说;建设性更重要;两者缺一不可——甚至可以说;在出现“非繁荣”发展的时期;只有保持持续的批判;才能促使最终的制度建构能够走上务实、平稳和明智的“建设性”道路。这两个群体的不断互动;才可能保证政策在权衡中寻找到最不坏的次优选择;并尽可能兼顾更多人的利益;使中国改革的每一步都能够产生正和效应。而要达到这一点;现在远未到欢呼的时候。

最后我要说的是;如果您反对我的观点;请您去看《拐点》一书;那里系统补充了我过于强调批判性的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也请您去看《拐点》;因为必须看到光明;批判者才有勇气和希望继续前行。(商务周刊)

。。

自序 沧海一声屁

21世纪的最初十年,即将弹指而去。纠结于昨日和今日的中国,正在憧憬明天。

所有形容中国昨日、今日和明日的语辞,都将留下无休无止的争论,外国人争论,我们中国人自己也争论。尽管中国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我们本身就是昨日中国和今日中国的一部分,但是,任何妄图定义中国的尝试,都让我们感到惶恐和焦虑,犹如考场中拿着考卷盯着考题内心茫然无从下笔的考生。一旦考场铃声响起——交卷的时刻迫在眉睫,我们只得硬着头皮说:我们生于一个光明和黑暗胶着的时代,我们生活其中的国家正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