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军火之王 > 第20部分(第1页)

第20部分(第1页)

黎巴嫩的各势力分布和各武装派别的状况,分析出合适的买家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根据李韦德往日对新闻媒体报道的留意,前两个月的刻意查询资料,以及这几天委托伊夫琳弄来的情报信息,李韦德对黎巴嫩的大多情况已了然于胸。

黎巴嫩的东部边境地区,是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大本营,黎波里、贝卡谷地等战略要地还驻扎有叙利亚的几万军队,而叙利亚背后还有苏联隐约的支持着。

叙利亚是黎巴嫩的邻国,历史上曾同属奥斯曼帝国,后又均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两国拥有许多共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利益,相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两国关系十分密切。正是这样,大叙利亚主义思想长期存在于叙利亚人的脑海,叙利亚一直认为叙黎两国利害攸关,双方安全不可分割,在黎巴嫩内政外交问题上叙利亚应当拥有发言权。

也许正是这种思想在起作用,1976年黎巴嫩内战后,叙利亚军队便迅速占领了黎巴嫩的的黎波里、贝卡谷地等战略要地。在当年10月召开的阿拉伯首脑会议上,阿拉伯领袖们不仅没有批评叙利亚的干涉行动,而且授权叙利亚在黎巴嫩保持一支3。5万人的驻军,作为“阿拉伯威慑部队”的主干部分。叙利亚军队确实阻止了黎巴嫩战火的蔓延,摆平了黎巴嫩各派之间的复杂关系,但同时也加深了黎巴嫩对叙利亚的依赖感,这反过来助长了大叙利亚主义的盛行。但叙利亚驻军黎巴嫩一直遭到来自多数基督教派的强烈反对,并被他们视为“占领军”。

黎巴嫩的基督各教派(马龙派、希腊正教及其他教派)和长枪党武装(又叫弗朗吉亚党,基督教马龙派的政治组织),控制着黎巴嫩的西部海岸地区,其背后的支持者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1943年黎巴嫩独立时,各教派之间曾签署《国民公约》,按照当时各教派人口比例分配权力,规定总统由基督教马龙派教徒担任,总理由逊尼派穆斯林担任,副总理由希腊正教教徒担任,议长由什叶派穆斯林担任奇Qīsūu。сom书,议会席位按照三大派别的人口比率分配。所以黎巴嫩的总统一直由基督教马龙派教徒担任,副总理一直由希腊正教教徒担任,这让基督教派在黎巴嫩政府中占据着很大的优势。

既然是基督教自然和西方国家有关,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是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强力支持者。1978年、198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部队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曾两度进驻贝鲁特。虽然在1984年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撤离贝鲁特,但美国军舰依然在不远的地中海上。

由于就在地中海海岸,美国的军舰可以说是直接的威慑力量。像1983年4月18日美国驻贝鲁特使馆被炸,5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在事先未得到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美国和法国在黎巴嫩的维和部队驻军司令部相继被炸,美军死239人,法军死58人。为了报复这一行为,美国战列舰便直接从地中海海上开炮,轰击叙军和德鲁兹民兵阵地。

黎巴嫩的西北部地区,主要是逊尼派穆斯林教徒集中的地方,还有少部分的天主教教徒。由于黎巴嫩总理一直由逊尼派穆斯林担任,所以他们也就占据了一份土地。又由于以沙特为首的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也都是逊尼派穆斯林,所以黎巴嫩的逊尼派穆斯林自然得到了沙特为首的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黎巴嫩的逊尼派穆斯林可算是其国内最温和的派别组织,因此他们的武装组织并不强,大多都是自卫型的,在国际上也没有什么名声。但叙利亚的军队也时常威胁着北部地区,因为叙利亚是什叶穆斯林,所以他们之间自然有着矛盾,虽然矛盾并不像其它国家那样激烈。

黎巴嫩的南部地区更为复杂:这里有以色列的势力,最南部还有以色列的军队;这里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势力,是被以色列驱逐出境流亡在外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组成;这里有什叶派穆斯林内除去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以外的武装组织——真主党,其背后有着伊朗的支持。

以色列曾两度侵入黎巴嫩。在1978年3月,为报复黎巴嫩南部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再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一辆公共汽车的恐怖行动,以色列部队举行了代号“利塔尼”的军事行动,于1978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南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据地发动毁灭性进攻,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后以色列人遵照联合国决议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该地区。

1982年初为了赶走黎巴嫩南部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直抵贝鲁特郊区,占据了黎巴嫩一半的土地,迫使巴解组织游击队撤离黎巴嫩。1982年9月,美国海军陆战队、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部队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贝鲁特,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舒夫山区撤出。

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可以时时刻刻的威胁着黎巴嫩南部地区,而黎巴嫩最南部的几个边境城镇,也一直在以色列军队占领中。

而提起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势力,则可谓是黎巴嫩政府的引狼入室,是造成黎巴嫩内战的罪魁祸首,和黎巴嫩如此混乱局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自1943年黎巴嫩独立后的数十年间,在马龙派和穆斯林温和派治理下,黎巴嫩成为中东地区最稳定的国家,旅游、银行、过境贸易给其带来高额收入,人民生活水平与石油国家不相上下,首都贝鲁特更成为与苏黎士并称的国际金融之都和中近东交通、教育、文化中心,号称“近东巴黎”,黎巴嫩镑也成为和瑞士法郎、西德马克一样坚挺的国际货币。

然而从60年代起,由于穆斯林人口出生率猛增,一部分穆斯林极端分子要求修改《国民公约》,增加穆斯林的权力。而1971年后,流亡约旦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因干涉约旦内政、希望建立“国中之国”而被约旦国王用武力驱逐出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前往黎巴嫩。

当时的黎巴嫩基督教政府,出于阿拉伯同胞的情谊,接纳了这些武装人员,然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则再次忘恩负义反客为主,直接介入黎巴嫩内部权力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基督教势力,使得黎巴嫩从此内乱频生。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国内特别是南部地区的强势,直到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迫使巴解组织游击队撤离黎巴嫩为止。虽然在1984年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撤离贝鲁特后,为牵制叙利亚支持的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经黎巴嫩政府的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但到目前还没有恢复元气,实力大不如以前。

第二十七章 黎巴嫩真主党

黎巴嫩真主党是黎巴嫩什叶派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成立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创始人是穆萨维。该组织成立初期一直处于秘密状态,1984年开始使用“真主党”的名称,1985年2月16日发表声明宣告正式成立。

伊朗领土与黎巴嫩并不接壤,伊朗人也不属于阿拉伯民族,但自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后黎巴嫩与伊朗关系非同一般。1979年成功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确立了什叶派神职人员在伊朗的统治地位。这对于黎巴嫩什叶派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一些亲伊朗的黎巴嫩什叶派激进组织随后出现,诸如“伊斯兰圣战”、“地球被迫害者组织”、“革命正义组织”等。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这些组织在伊朗的支持下逐渐联合起来,在1985年正式以“真主党”的名称亮相。真主党的宗旨正像它在1985年2月16日声明中所表达的那样:“黎巴嫩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个伊斯兰共和国,因为这种形式的政治体制能够确保黎巴嫩所有居民的公正和平等。”

至于真主党与伊朗之间的关系,上述声明中也提到:真主党“听从来自最高教法学家充满智慧和正义的领导与指示,它体现在阿亚图拉&;#8226;霍梅尼这位穆斯林革命的点燃者和穆斯林复兴的引路人身上”。可见真主党毫不讳言它服从伊朗革命领袖霍梅尼的命令。霍梅尼的宗教思想和政治理念对真主党影响极大,真主党的宣传材料充满了霍梅尼的语言。

热衷于伊斯兰革命输出的霍梅尼对真主党十分重视,据说向真主党派去了1000至1500名伊朗革命卫队成员,帮助真主党培养骨干力量和培训战斗技能。伊朗还向真主党提供武器装备以及大笔活动经费。许多人认为,正是在伊朗的鼎力扶植下,真主党从黎巴嫩众多派别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黎巴嫩国内令人生畏的一支后起力量。

其实严格说起来,黎巴嫩这些势力之间的分布状况不是严格分明的,而是比较混杂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犬齿般交杂着,只是在某个地区某个势力占据强势而已。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