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古郯武师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郯子,五帝之一少槔(电脑打不出此字)氏的苗裔。据《春秋左氏传》载,郯子两次朝鲁。一次,昭公设宴款待。席间,鲁大夫昭子问及少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子数典而述其祖,以渊博的历史知识令满座叹服。孔子闻此事,感叹说,“见于郯子而学之”。自此,“孔子师郯子”成为千古佳话。

秦置郯县,郡县治所皆在郯。自明初设郯城以来,六百余年,县名无改。古郯文化对后世影响之大,自不待言。

就在这个古老的县城东北五华里处,有个村庄称东庄。中间一片栗园隔开使庄分前后,南部分叫作前东庄,北部分叫作后东庄,相距仅半里之遥。

山东汉子生性豪爽,历来崇文尚武,东庄当然也不例外。庄上有个民间武师李锡度便在自家立杆授徒。李锡度有四个儿子,家里很穷,全靠他教拳糊口。

这位李锡度老师本是码头一位有名武师刘守庆的爱徒,师祖王顺山更是清廷鹰爪子们闻声丧胆的人物。李锡度中青年时代,靠一身武功和针灸推拿的本领,跑遍大江南北,吃一口江湖饭。其间到过不少名山大川和繁华都市,会过不少武术名家。落脚教拳时间最久的地方是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其间认识了王幼安、陈发科、沈家贞、蔡龙云等武术家并同他们结下深厚情谊。老年思乡才回到后东庄居住,很少与外界接触,只有一个萧希之常来和他喝酒谈心。萧希之原名萧兰亭是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贴身保镖,江湖上人称萧小侠。韩复榘被蒋介石杀死后,他为避是非到码头东圣街的关帝庙里住下教拳度日。不久王幼安因涉嫌革命党,怕被当局缉拿,改名王子平,也到码头东圣街躲避风头。清真寺的左阿訇是王幼安的盟兄弟,此时王幼安已改名王子平。这清真寺就在关帝庙的对面,所以李锡度、王子平、萧希之三位武术高手常得相聚,对码头一带的武术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只说这李锡度老师,他身边常带的有十多个孩子,都是本庄人送来跟他磕头认师学拳的,每天早上和晚上练功。不过,其中有个孩子并不是李老师的徒弟,可是他每天必到,而且来得最早,走的最晚。李老师见是邻居家的孩子,也没撵他走,就教他蹲个马步、捣个空捶、撂个“螃蟹”什么的,后来又让他跟在大伙后面比划。说来也怪,别看他在这伙孩子中年龄最小、个头最矮,却最聪明。有些动作李老师教过两遍他就会了,其他人还得要老师再教两遍,有个别的还需老师手把手教才行。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孩子很懂事,他见老师练拳流汗了就给递个手巾把子;拳场子散了,老师一回到屋里总有一壶沏好的酽酽的浓茶等在那里;老师往凳子上一坐,就有一双小拳头轻轻地在他的背上叩打着,让年迈的李老师感到十分舒服熨贴。这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叫高宗藩。他刚开始到李老师这里来时是公元一九二二年,那年他刚交八岁。

高宗藩就这样跟着那些大孩子练拳,一跟跟了三四年。李老师很喜欢他,从没把他当外人,教徒弟们什么拳,也教他什么拳,所以他进步很快,“十趟弹腿”、“小洪拳”、“拦马刀”、“拦马橛”等这些查拳门的入门功夫拳、械都已练得很像那么回事了。这时他已是一个十二岁的半桩小伙了,人也长高了,力气也大了,对武术的着迷程度有增无减。此时,他跟家里提出要正式拜李锡度为师学拳。奶奶先是不肯,怕他吃不了这份苦,后来李老师又帮他去说,并把他这几年学拳的情况告诉奶奶,家里终于同意他拜在李锡度老师的名下成了入室弟子。

自那以后高宗藩练拳更勤了,更苦了。在农村,十多岁的男孩子已经是能顶半个大男人用的劳力了,高宗藩当然也不能例外。他每天都要帮家里干活,但他从来都没中断过练拳,哪怕是刮风下雨,他也要找个地方练上两趟,直练得身上的衣衫全湿透,人也精疲力尽才肯罢休。因练得很苦,他上床时得一条腿一条腿地往上搬。睡醒一觉,不管天亮没亮,又去家门外那块空地上练起来。常常是天亮赶到李老师那里时,衣衫已紧紧贴在身子上,湿得能绞出水来。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外号叫“拳迷”。

李老师见高宗藩这么认真好学,当然心里格外高兴,不仅把自己全身本领毫不保留地教给高宗藩,还一反过去那种少交友的常态,经常带着他去拜访自己的一些朋友。每到一处,他总是先和人家天南海北地侃一阵子,然后就叫徒弟高宗藩打趟拳给某某师叔看看,指教指教,最后总是拣人家一趟好玩艺“要”了来。时间久了,只要他带着高宗藩一到,他的那些朋友就说:“打开窗子说亮话,又看上我箱底里哪件杂碎了?”这时李老师总是捋着胡子嘿嘿地笑起来。一时间,李锡度是个扒家鬼,谁的东西好,他就要扒给他的徒弟,成了郯城一带武师们的话题。但是说归说,只要李老师带着高宗藩一到,他们还是情愿把自己手里的好东西教给高宗藩。大凡真正练武之人谁都希望自己的东西得到发扬光大,而大家一致认为高宗藩是个人才。所以,在短短的七八年里,高宗藩学会了李寿荣的绳镖、流星锤,杨秀山的少林拳、峨嵋刺、护手钩、乾坤圈等拳、械。李老师在他身上所用的心,可谓良苦矣!

在师兄弟中,与高宗藩最合得来的是大师哥王传善。他俩常在一起练,功夫也不相上下,都是李老师门下的佼佼者。这天,弟兄俩又起了个绝早,一同出了小东庄,延着栗子园外蜿蜿蜒蜒的小道向北跑。这是李老师给他们加的课外练习内容,目的是练他们的体力和耐力。不多时,他们来到一片空地上。这一带叫做校场,据说是当年郯子点兵的地方,不知从何时起这里已是一片荒地了。再向西北方向过去三里地,有个高疙瘩,那里叫做烟墩,据说是郯子设的报警设施,只要发现敌情立即放出浓浓的狼烟调集四方援军,就像商殷时期的烽火台。当然昔日的辉煌如今连一点影子也荡然无存了,就是当地居住了几辈子的许多老年人,也弄不清这两处地名的由来。

弟兄俩在那里先是一起练基本功,后来又轮流一人练一个套路让对方给找找毛病。就这么练够多时,天才放亮。他们忽见远处小路上李老师拎着一杆大枪向这里走来,两人立即迎了上去。

“师父,”弟兄俩齐声喊道,“您老咋跑这么远?”

“我是找个地方熟悉熟悉一趟枪法的,”李老师说,“顺便想想也该教你们这趟枪了。”

高宗藩和王传善心想:师父不是教过我们枪了么,怎么又要教了呢?两人以为师父老了记性不好,或许是忘了。高宗藩拿眼看看师兄,王传善就说:“师父,你教过我们枪了。”

李老师明知故问:“你俩学的是什么枪啊?”

“段门枪和哪吒枪。”高宗藩说。

“嗯,”李老师眯起眼说,“把段门枪练给我看看。”说着“刷!”的一声,把枪掷给王传善。

王传善双手接过大枪,举手给师父行了个礼,接着一个撞枪式开始扎了起来。只见他扒花、撩花、续步拦枪、马步压枪、弓步扎枪、乌龙摆尾、回马三枪,一路扎下来脚步不乱,动作稳重,看样子是下了不少功夫。他练完后把枪一顺,双手递给李老师。李老师说:“宗藩,你练一趟哪吒枪吧。”待高宗藩来接枪时,他却把枪平放在地上,笑眯眯地看着高宗藩说:“好了,开始吧!”

高宗藩先是…楞,但马上就领会了师父的意图。他向师父深深地鞠了一躬,又抱拳当胸绐师兄施了…礼,说:“宗藩放肆了。”上前一步右脚踏在大枪杆子的中间,向后一搓,再向上一挑,那杆枪被踢起一丈多高,他一纵身迎上去接住,一个苏秦背剑,后手一挺劲,大枪从左肩向斜上方飞出。好个高宗藩,紧跟着八步赶蝉追了上去,伸手抄住大枪,大背花,旋风脚,一个叉稳稳当当地落在地上。

他脚跟一使劲挺了起来刚要继续演练,李老师摆手让他停下来说:“好,你们练得都不差,可这都是功夫枪,我也老了,想及早把一趟管用的枪和一趟难度很大的步拳传给你们。”

听师父说要教新套路,他俩当然很高兴,但师父一提自己老了的话,不由得对师父的身体担心起来。高宗藩忙宽慰他说:“师父,您身体这么硬朗……”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李老师打断了:“趁着我现在还能打能跳的,我想把一趟”三十八枪“和一趟”二十四式“教给你们,将来也好传下去。”说完拎起大枪便走。刚走几步又停下来说:“你们从明天起,起了床就来这里等我。”

高宗藩和王传善跟着师父练拳多年了,他们觉得师父这次教得特别认真,甚至叫他们把原来会的都忘掉,一招一式地从头来,权当以前没学过拳,绝对不准把其它套路里的动作和架式掺和到新套路里来。

李老师先教的是“二十四式”。他说:“这趟拳一共只有二十四个式子,是二十四个武术名家一人献出一个式子编排组合起来的。里面有双二起腿、左右旋风脚,正叉、斜叉、蛤蟆叉,还有不少高难度动作,虽然你们都有一定功底,还得狠下一番功夫才行。这趟拳学好了,什么拳也难不倒你啦!”他反复做示范,不断给他们纠正动作,不住地擦汗、喝茶,一个上午喝了十几壶水。

别的套路一般都是三四天教完,这趟拳,李老师整整教了二十天。这天他叫两人打一遍给他看,看完后说:“算是会了,离好还差着一大截子呢,回去吧,明天一早过来开始学枪。”说完就进屋歇息去了。王传善向高宗藩使个眼色,两人就走了。不一会儿再回来一看,师父早已进入了梦乡。弟兄俩连着跑来几趟,师父都没醒。这一觉一直睡到掌灯时分,王传善和高宗藩都坐在他身边,桌上摆着爷儿仨的早、中、晚三顿饭。

王传善一见师父醒了,立即和高宗藩一起张罗开饭。这一顿饭爷儿仨吃得真香,居然把桌上积了三顿的饭都吃了个精光。高宗藩去洗刷碗筷,王传善向李老师说:“师父,这阵子您老太累了,咱过几天再学枪吧!”

“哈——,”李锡度老师笑了起来,“你们呀,真是傻孩子,这力气么,就好像井里的水,你用多少,它就泉多少,哪怕你一时用光了,要不了多久,又会泉满的,你要是不用啊,它还不泉呢。明天一早你们再来,咱学枪!”

武谚云,“年刀月棍一辈子枪”,又云,“枪乃兵中之帅”,都是说枪在诸多器械中是比较难练的。别看高宗藩和王传善功夫好,学起这趟三十八枪来,也感到很吃力。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学完。这天快要收场时,李老师说:“你们只算是把这趟枪的套路穿起来了,离”会“还差得远呢!”说完他从高宗藩手里接过大枪,单手握住后把只一搅,那枪就像一条蛇一样游动起来,“噗”地…一声刺出去,那彤红的枪樱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直向前喷去!两个徒弟不由得看呆了。“绝了!”高宗藩赞道。

“绝了?”李老师摇了摇头说,“比起你们师爹,差远了!”

“师爹?刘守庆,刘爷?”

“对,正是他老人家。这一枪,要是他扎出去,就会在靶子上留下七个眼,组成一朵梅花。”

高宗藩只记得在入门拜师时,拜的三代师尊,?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