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1998大洪水 > 第23部分(第1页)

第23部分(第1页)

西侧偏南气流将大量暖温空气输向我国大陆,遇到北方冷空气南下,在长江流域形成了稳定的多雨带,造成南方的连续性暴雨,导致洪涝灾害。

记载表明,我国1931年,1954年和今年的大洪水均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结束之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后,一定会紧跟一次拉尼娜事件,例如1982年/1983年发生过一次相当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它消亡后,热带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只是比正常年份稍低而已,并未构成拉尼娜事件。1986年/1987年发生过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而它消亡之后,却出现了一次明显的拉尼娜事件。

根据这些年来的气候变化实况,世界气象组织的公报认为,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的影响已超过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的发生以及发生后大气和海洋环境异常作出预测,无疑对国民经济的安排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这种预报能力是不高的,原因在于科学地认识到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现象是大尺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尚不到20年,在这么短的时间要对厄尔尼储一拉尼娜发生的物理过程了解得十分清楚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关于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海洋观测资料在80年代以前十分稀少,目前有的包括浮标、考察船、验潮站在内的观测网,是最近几年才陆续建立的。没有足够的资料,难以准确地了解现象的本质,自然也难以在预报模式中把厄尔尼诺——拉尼娜的物理过程描述好,也就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报。

实际上,我国科学家对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的研究从70年代未就开始了,但由于经费和组织方面的原因,没有形成一个气象和海洋界的合作机制,研究力量、研究经费、研究题目比较分散,拿不出重量级的研究成果(理论和预报)。

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拉尼娜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汛期的主要降雨带北移,热带风暴(台风、发生个数较常年偏多,另外还将影响我国黄、渤海海区冬季的冰情较往年有所偏重。

专家们最后说,厄尔诺和拉尼娜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受其影响的天气尚不足50%,正常的天气还是主要的。实际上我国是一个季风性气候的国家,在拉尼娜发生之后,由于季风增强,我国大陆相对雨水增多,对于北方农业发展和水资源的补充还有好处。但是由于这一次洪灾发生面积受害程度较深,所以受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

分析:98暴雨水情释疑

我国长江、嫩江等流域1998年夏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人们在关注灾情的同时,也迫切希望了解,为什么今年会发生特大洪水?为什么洪峰一次接一次,而且持续时间长?

今年6月以来,江南、华南大部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部分地区形成洪涝灾害;东北以及华北北部地区也较往年雨水多。气象专家说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所致。

气象学家发现,今年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主要是因大气环流异常变化造成的,西太平洋“副高”起落失常、分别长达半月之久的两段“梅雨”,是酿成破记录洪水的直接原因。这次洪灾早在去年冬天就已经初露端倪,去年12月的冬汛,今年3月开始的春汛(比正常年份提前一个月),造成南方地区冬春季雨水偏多,江河水位普遍偏高。同时,也使各地农田水利建设受到一定影响。虽然4、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相对正常年份偏少,但是从6月开始的两次大降水使形势急转直下:第一次是6 月12日到27日,江南地区开始频繁降雨,雨带在江西、湖南、福建等省徘徊,造成这些地区防汛形势紧张,多数江河湖泊达到历史最高水位;第二次大降水开始于7月20日夜晚,武汉出现大暴雨。随后,江南北部、四川东部等地接连出现长时间的中雨、大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一直持续到7月31日。这一次大的降水使本已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的长江干流难堪重负,加上长江上游下来的五次洪峰以及中游洞庭湖水系的澧水、沉江,鄱阳湖水系的乐安江、昌江、修水等河流大流量汇人长江,致使长江水位持续升高、长期不退,最终酿成1954年以来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

那么,今年长江流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期大量的降水?陆均天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说“罪魁”是副高,即副热带高压。6月的洪水主要是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造成的,尚属正常;而7月的降水则归咎于副热带高压的南退东移,赣、闽、湘、桂等省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这就属于反常现象。正常年份7 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应该处于副高控制之下,进入伏旱,出现高温少雨天气,雨带应该北移。但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副高南退东移,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必然形成降水。况且今年南方输送的水汽充足,于是在长江、两湖盆地及以南地区,再次出现暴雨,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万幸的是,目前为止,今年台风出现次数较少,而且登陆时间比往年都晚。不然,台风带来的恶劣天气,无疑会使长江防汛雪上加霜。

长江流域已经经历了6次洪峰,而副高仍然没有后撤的迹象,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仍然会有降水。尽管形成像6月、7月那样大规模降水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上游己长时期降雨,加上植被破坏等因素,蓄水能力较弱,一场中雨也可能形成洪峰下泻,因此形成新的洪峰的危险依然存在。而且中游长江堤防经过50多天浸泡,已经经不住风吹雨打,抗洪形势不容乐观。

气象学家认为,从气象学角度上说,今年长江大水的起因,几乎完全一样。气象学家将今年6、7月份和1954年同期的气象图比较后惊奇地发现,这两年6、7月份的大气环流极其相似:6、7月间西太平洋“副高”的平均位置都稳定在“梅雨”位置上,也即北纬20度上下的华南地区。而常年7月“副高”已在北纬28度以北的长江流域。这样一来,本应是华北雨季的降雨却落至江淮流域。今年与1954年不同的地方在于,今年7月上半月“副高”曾光顾长江流域半月左右,梅雨中断,暴雨停止,使长江干流及两湖盆地的水位稍有下降。如果没有这段晴热高温,其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今年长江流域的大量降水,气象部门早在3月份全国性的会商会上就已作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在防汛抗洪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各省气象台也及时发布了一次又一次准确预报,为防汛指挥部提供了科学决策,受到广泛称赞。但是,陆均天警告说,气象预报只能预测灾害,不能消除灾害。通过预报,可以提前准备,避免人员伤亡,尽量减少损失,但预报即使百分之百准确,灾害的到来仍然无法避免。而且,同样多的降水,以前可能不会成灾,现在则难以预料。除了水利建设,还受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因此,长远来看,要减少灾害,还应加强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干流水位居高不下。据专家分析,其中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降雨。6月底,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湖区接连出现强降雨,加上不断接纳支流来水,致使长江800多公里的江段超过了警戒水位。而此时,长江的第一次洪峰尚未出现。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东部和三峡区间,又连续出现强降雨。同时,长江全流域也出现了数次强降雨。一时间,天上地下,大量的来水滚滚涌人长江。

其次是洪峰来势猛,洪峰间隔短。第一次洪峰宜昌报峰的时间是7月2 日,16天后的7月18日,第二次洪峰出现,紧接着,7月24日第三次洪峰宜昌报峰。8月7日,第四次洪峰出现;8月12日,第五次洪峰出现;8 月16日,第六次洪峰出现。前两次洪峰过后,湖北宜昌以下的中下游江段全线超过警戒水位。上游来水源源不断,下游退水缓慢,洪峰一浪追着一浪。长江中下游江水呈现出“上压下顶”的态势,于是,水位急剧上涨,久涨不落。

第三,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差,中下游因此遭殃。由于长江上游的岷江、嘉陵江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吸纳雨水的能力减弱,大量雨水直下江河。水土流失又导致泥沙俱下,河道湖泊淤积,加重了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压力。

第四,行洪蓄洪区域大幅减少。据介绍,长江流域承担蓄洪重任的八大湖泊面积比50年代初减少了33%,减少面积达5500多平方公里。长江一些支流的堤坝加高加固、湖区蓄洪能力的锐减、支流洪水水量的猛增,使水都积蓄在长江干堤之内,再加上下游洪水的顶托,使长江干流水位居高不下。

第五,中下游退水缓慢。长江中下游退水缓慢和长江的上下高程落差小有着直接关系。和长江6300多公里的长度相比,它的上下落差却不大。宜昌是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它离长江入海口1800多公里,而上下落差高度才50多米。农历大潮又使下游江水受到顶托,这样上压下挤使得长江中下游积蓄的江水退水缓慢。

国家防总办公室的专家分析,尽管今年长江洪水的超额洪水目前还不及1954年1023亿立方米的超额洪水量,但这次洪水给长江中下游造成的压力超过1954年的大洪水。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长江经济带在迅速崛起,为了确保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中央确定了严防死守、力保长江干堤的方针。

警钟:洪灾带来的反思

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百万军民奋勇抗洪的壮举,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反思洪水发生的原因,人们不难发现,除了今年长江流域降水量比较大以外,多年来生态资源遭受破坏导致这一流域生态严重失衡也是洪灾加重的重要因素。

今年长江进入主汛期后,上游和中下游同时出现降雨,上中下游洪水并发,使得洪水水量激增,超过前几年的水量。这是水灾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比以往的水文记录又会发现,今年的洪水流量大,但不是最大。以宜昌为例,今年前三次洪峰通过时最大流量为56,400立方米每秒,而水文记录中至少有23年最大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这种并非最大流量的洪水却连连创下新的水位纪录的现象,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遭到人为的破坏有直接关系,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长江流域植被、湿地的破坏;二是对湖泊、河道的不合理利用。

植被向来被称为“绿色水库”,具有涵养水分的作用。据专家调查,1 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蓄水量1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过去长江流域一直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而从50年代开始,森林遭到大面积砍伐,其中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上游地区情况尤为严重。尽管目前人工林和中幼龄林面积有所增加,但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有重要生态效益成熟林、天然林却仍在遭到砍伐,残存的天然林也处于退化状态。

植被遭到破坏直接带来了两个危害:其一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致使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径流加大了河流的行洪压力;其二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据统计,30多年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6。6%,大量泥沙涌人江中,抬高了河床,加剧了河道和湖泊的淤积,这样即使水量不大也会形成较高的水位,对沿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威胁。

湿地数量和面积减少也是长江流域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方面。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遗憾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长江流域的湿地资源不断减少,持水、蓄水和调洪能力大大下降。

除此之外,对湖泊和河床的不合理利用也对长江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集中分布区域,众多湖泊成为长江水的自然调节区。然而盲目的围湖造田导致了湖泊萎缩和生态退化。50年代汉江湖群的湖泊数为1056个,到90年代初减少为182个,建国后几十年间,洞庭湖水面减少了46%,鄱阳湖围湖垦殖和淤积使湖面缩小五分之二,损失水面2116平方公里。据统计,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丧失面积约1200万公顷,丧失率达34%,以致蓄水量越来越少,调洪能力越来越低。另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为占用河道开辟耕地、修建房屋、工矿企业向河道任意排放尾矿、矿渣等工业垃圾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这些,都使河道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今年的洪灾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中 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必须注意生态效益,否则 人类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全书完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