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清代宫廷艳史 > 第104部分(第1页)

第104部分(第1页)

了。所以人家说袁世凯倒有用人之量,能压制部下,不敢遽明异志,这就是他的才能咧。可惜他一时也鬼迷心窍,也想恢复帝制,做起皇帝来了。于是仗着他的威权,便筹备起帝制来,致民国为洪宪元年,自己备了冕冠龙服,以便祭天。mpanel(1);其时,蔡锷和唐继尧口上赞成帝制,暗中剧力反对。蔡锷被袁世凯监视着,就改装出京,到了云南立时宣布独立。各省的督军见民气倾向共和,也纷纷独立起来了。袁世凯得到这个消息,这一气非同小可,几乎昏了过去;又兼他老病再发,如何吃得住呢?因之,不多几天便一命呜呼了!一个人到袁世凯那种地步,也非容易的;谁知弄到身败名裂,一念之差,失足已成千古恨了!袁世凯既死,自然由副总统黎元洪扶正,做了民国的大总统,推翻了袁氏的帝制,再建起共和旗帜来。但黎氏的为人是朴诚少谋、临危无断的人。那些野心家张勋等辈如何把他放在眼里呢?袁世凯死后,这班人去了一个压制的人, 登时如释重负,就在徐州密议,实行他们复辟的阴谋。这时,那自号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辈也开始活动,暗里和张勋结合,准备推倒共和,请溥仪出台,重复清朝的旧制。一时赞成这个议论的督军以及在野名流,如徐世昌、金梁、世续、耆善、李梅庵、瞿鸿机等,倒也很不乏人。清室在此时受着民国的优待,犹心不知足,欲萌违天之行,可算是自不量力。然一半也被群小包围,不由自主;一半是民国人民当初谈和之际大觉疏忽,不曾将帝号废去,把帝孽赶走出宫,仍让他们关门做小皇帝,才弄出这种活把戏来。

在这当儿,清廷隆裕太后已死。她临死的时候,世续在病榻待命,隆裕太后垂泪道:“咱们如今好算得是寡母孤儿了。

先帝早薨,留此孑余之身,目睹国亡家破,能心不惨伤吗?祖宗创业维艰,却不道轻送在咱们孤儿寡母之手,不是千古憾事吗?咱们不自修改,贻误大事,坐失江山,何颜去对祖宗先帝哩!但事到如今,说也无益。“说毕,命召小德张,内监回报,已在两日前不知去向了。隆裕后听了,不由得一声长叹道:”小人无良,一至于此,咱自己盲目,差用了人,夫复何说 !“世续在旁奏道:”请太后下谕,令警厅缉捕就是了。“隆裕后摇手答道:”今日不比从前,国亡势失,谁来听你们的使唤?

即国民官吏能额外尽力,也徒遗口舌于人,这又何苦来呢?罢,罢!造化了这奴才吧。“世续在侧,一语不发。因为自溥仪逊位后,瑾妃以太妃资格大权独揽,一味地收拾人心。宫中嫔妃宫人内监们都服从瑾太妃,而攻讦隆裕太后。正应了光绪帝临终之言,说瑾妃不至受苦,别人反要受制于她,这语言犹在耳。

昔日隆裕后在西太后面前撺掇瑾妃的坏处,吃尽痛苦,不料今日,隆裕后转为瑾妃所制,天理报应,可谓不爽,而人的厄运,也有变泰之时。所谓说不到底,做人看不煞咧。隆裕后 因人心背向,宫中大半和她不睦,背后更多怨谤之言,以是郁郁不欢,终至一病奄奄。垂危之顷,除世续、耆善两人外,只有宫人一名,内监两名,侍候在侧而已。一种凄凉惨淡的情形,比光绪皇上死时愈觉得可怜。当溥仪来视疾时,隆裕后尚能说话,便顾着溥仪说道:“咱们国已亡了,回想昔日繁华,今日如梦;现宫庭荒凉凄清,咱的魂灵不知到什么地方去是安顿之所呢?你生在帝王之家,稚年继统,一点事也不曾有为,已经是国亡、家破、母死,这样可悲可痛的境地,你虽过着了,却是不懂得什么苦处。将来你自有知晓的一日。咱现今要和你分别了。咱死之后,无论把咱抛在深沟孤井,悉听你的处置,咱也顾不了许多啦。”隆裕后说完,泪随声落。一班内监宫人也都痛哭起来,世续大泣不可抑。这样的过了一刻,只听得隆裕后大声道:“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说了这两句,身子望里一翻,双足一挺,就追随光绪帝和西太后去了。这且不在话下。

再说张勋和康有为等主张复辟,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密议得已不知几次了。讲到张勋,他在清末不过是一个总镇,光复之前擢他做了提督。他的为人是好色贪淫,是个极不安分之徒。起初弄了个小毛子做妾,后来在天津看上了女优王克琴,就一半强夺,一半价买,把她弄了过来。小毛子自王克琴进门便失宠了,于是过不几时,就跟了一个当差的卷包逃走。张大辫因有了王克琴,也不去追究她了。这张勋行为虽如此,却死忠于清室;身为民国督军,他那脑后的豚尾依然不肯割去,是表示不忘故国之意,所以人家都叫他张大辫儿。他在民国握了兵权,几次要想复辟,只为畏惧着袁世凯,不敢耀武扬威。他那些大辫兵,在光复时被浙江台州兵在南京打得落花流水。此时做了督军,坐镇徐州,想把以前的势力慢慢地恢复转来,以便乘机而兴。恰巧袁世凯死了,黎元洪继任,张大辫见黎氏懦 弱可欺,就百般地要挟,黎元洪怕他专横,真是百依百顺。张大辫以时机不可失,一面私下调兵进京,一头和康有为等定计,借着三头会议的名目,自己便乘专车进京。黎元洪不防他会复辟,还派人欢迎他咧。

张勋进京后,连夜同康有为等在六国饭店密议,次日即进谒逊帝溥仪,述明复辟之举。金梁等便上本劝进。这件事被瑾太妃听得,大惊说道:“那不是玩的啊!咱们受民国的优待,在国亡之日不损一物,不死一人。就这样的年年拿一笔优待费,大家吃一口安稳饭,也是心满意足了,还去想什么复辟不复辟呢。况且天下人民,共和已久,民心倾向民国,于我们清室早已置之脑后了。如今一旦举事,全国骇怪不安,必至弄巧成拙而后已。倘若再失败下来,不但优待费无着,怕有灭族之祸哩。”瑾太妃说首,瑜太妃也说:“溥仪年轻不知世故,你们应当教之,入那正轨才是道哩。”瑾太妃对太傅世续说道:“溥仪孺子,不识利害。他们虽然爱之,但这样一来,反是害他了。

请你们三思而行。“这时两太妃终竭力地反对,怎禁得世续等复辟的念头正炽,想外援有张勋及各督军,内有康有为、金梁等,大事在举手之间就可以成功,何必多所疑惑,以至坐失时机呢。于是由世续、联芳、梁敦彦、陈宝琛、辜鸿铭辈一班旧臣预拟草诏,布告天下:准汉民辫去不究,留辫与否,悉听自便。授徐世昌为弼德院正院长,康有为副之;张勋授大将军,陈宝琛、辜鸿铭、瞿鸿机均加三级为北洋大臣;载洵贝勒都以王入值军机。诸事定妥,由张勋率领大辫兵佩枪抢入,迫黎元洪下命令让位与清室,自愿上疏称臣,奏牍手本一概拟就,只要黎元洪署名就是了。这样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弄成复辟的怪象,也是民国人民放弃应有监督之权,兼之黎氏柔而无刚,才被宵小所乘。 当举事的一天,瑾太妃坚执不从,她说:”与其看清室灭族,不如自己先死,免得无颜去见先帝。“后给众臣和内监劝阻,张勋力保无他,瑾太妃终是不听,大骂康有为逆贼,误了先帝,如今又要来弄溥仪入圈套了;他害得清廷内部骨肉离异心还不足,必要弄得灭族才肯放弃呢。瑜太妃也再三地解释不应复辟的利害关系。然那些丧心病狂的张大辫等,早已把木造成真楫了。

其时,北京城内重复龙旗招飘,立时呈现满清旧时的气象来。这消息传到各省,一班督军也有事前已赞成的,有口里附和的,有不出口而默许的;也有看风头做事的,骑着墙看谁胜,就望谁那边倒;也有几个反对的。其时倒恼了一位在野的人。

此人是谁?就是清代陆军三杰之一的段祺瑞了。他在袁氏总统上任,也做过内阁总理,因不给舆情,被人哄走。他身虽在野,威望尚在,于是便在马厂誓师,声讨复辟党张勋。通电全国,冯国璋首先响应,李纯等和之,声势浩大。当下,段祺瑞率兵进京,把张勋的辫兵打得四散奔逃,张勋也躲入荷兰使馆;溥仪由英文教习庄士敦保护入德国使馆。一场好事又复付之流水了。

这样的又过了几年,已是民国十一年了,人民把复辟的事也逐渐忘怀,清室也向民国政府声明:前次的复辟完全出于臣下的主张,的确非出清室主意。民国政府也大度宽容,不加深究。溥仪因得恢复自由,并在这年的冬季实行大婚。但一个废帝结婚,又有什么轻重呢?不知当此文明日进,去古日远,这种皇帝大婚的礼节可不复再见了。所以倒也是一种古礼上的纪念,很有记它的价值。然在溥仪婚时,很有一班人在舆论上极力反对,说民国时代不该有这样举动。其实,他们婚姻礼节于政治有何关碍呢?要知怎样大婚,且听下回分解。

第一百回 封闭清宫溥仪走天津 畅谈风月全书结总目

却说这年的阳历十二月一日,是旧历的十月十三日,上午十时,为逊帝溥仪的大婚吉期。到了这一天上,一班忠心耿耿的旧臣自然是十二分地忙碌了。当时,在那天的三更时分,即内监传命,以銮舆往迎新人。去的时候,从东华门出去,走北池子景山东街,过地安门,沿途都有军警保护着。那观看的人当然是人山人海,不消说的了。鸾舆出发之前,有马巡保安队、游缉队,是开路的先锋。后面是一大队京师的宪兵,都骑着高头大马,一崭齐地行走着。宪兵过去,便是步兵一大队,皆全体武装,一个军官率领着,也徐徐地过去。步兵的后头是武装警察,是京师警察总监处派来的。又有一大队警察厅的军乐队,继之以总统府的军乐队;一切的服装,都很鲜艳华丽。军乐的后面就是清室的宗人,都翎顶辉煌,蟒服朝珠,随着军乐队步行。

在这个时候,就有一乘十六人抬着的彩舆,舆夫一律绣服,舆后是黄缎金顶马车,车上缀缨络无数,光明耀眼,真是美丽极了。车过,又是几十个内监,分乘骏马,慢慢地走着,算是仪仗前的顶马了。这马队之后是一面绣金龙的大旗,足有三丈大小,旗后是金瓜银钺,一对对地排列着,这就是古天子銮驾中的仪仗了。后面是大黄罗伞一顶、方伞一对、雉尾扇一对、 绛幡两对、五色金龙麾、翠华幢、黄龙绣旗、黄缎盖、曲柄五色翠盖、大红龙凤盖、华盖、绣金曲柄银龙旗、五色曲柄龙凤伞、大黄缎金秀盖、曲柄凤麾诸般仪仗。一对翎的走过,便是满族亲王,朝衣三眼翎、冠宝石顶、骑马执金节;内监数十人护卫着亲王。后面又是宫监,列成雁行的样儿,第一对是八角明灯,第二对是金龙灯,共是八十一对,也排着过去。灯过是提炉的宫监,金炉里面香烟缥缈,很显出严肃的气象来。提炉内监之后,是宫中细乐,如笙箫管笛,没有一样不全的。细乐后是大乐,凡锣饶鼓钹,也无一不有。这样之后,是步行的王公大臣,专代表迎亲的责任,也穿着朝衣翎帽,排班在鸾舆前引导。 这时,鸾舆来啦!但见那鸾舆,高可一丈余,上面的顶是一只很大的金凤;四围珠络丁东,绣幔四垂,角上都含流苏。

抬鸾舆的共三十二人,一例穿红绸绣衣,红缨帽上拖黄翎,很齐地抬着走过。鸾舆后是执长缨枪的侍卫,骑着骏马,蟒袍金冠,更见得威武了。侍卫之后是一班忠清的大臣,也朝靴朝帽,有穿以前钦赐的黄马褂的大臣,都跟在鸾舆的后头。此外是卫戍司令王怀庆、警察总监薛大可,也穿着制服,在后压队。这样的迎着新人,从皇城沿走安定门,过十字街,进东安门,再入东华门。军警前导,到东华门止住,军乐依然随着;卤簿直到了乾清门外也停止了。鸾舆直进乾清宫方才停下来。

这时,自乾清门到大殿,都用红缎毯铺地,殿上灯烛煌灿,自有说不尽的华美。宫门外面侍卫十六人,都执长缨枪和指挥刀,站立门前。殿旁列着大钟巨鼓,以及古时帝王祭太庙的乐器,器上尽扎彩绸。乐工数人也穿着绣衣侍立奏乐;钟鼓的上一排就是笙箫管笛等细乐。殿阶之下,二人着黄缎衣服,手里各拿着金编戏鞭一根,乐工的奏乐止乐,悉瞧戏鞭的动作;对 鞭交叉时,就乐声大作;戏鞭分开时,乐声便立刻停止;还有戏鞭上合作大乐,下垂鸣细乐的分别。又有黄衣黄帽的内监两人,各执静鞭一支,静鞭这个东西是古时天子上朝或升殿所用的,旧小说上,不说过“静鞭三下响,文武两边排”吗,就是这意思啊。因天子升殿,一经静鞭鸣过,无论什么人,都得肃静无哗,连咳嗽也不敢咳一下哩。中正殿上又放着黄缎的华盖,这华盖的起落是表示天子出殿之意。

这个当儿,那黄盖便张了起来,静鞭三鸣,内外肃然。其时,赞引官徐喝礼节,阶下戏鞭下垂,细乐悠扬齐奏;大礼官引溥仪就位。行敬迎礼,乐声三奏,戏鞭上合,大乐齐作,溥仪退入。于是,由载洵、载振两王的福晋鞠躬而前,赞引官唱新人隆舆,大小乐并奏;静鞭又鸣,乐声都止,两福晋引新人就位,大礼官赞礼,谢敬迎礼。礼毕,乐声随行礼而作。乐止,赞礼官曼唱礼节,赞引官同了八个内监都提了明灯和金炉,引新人就位;那面也由大礼官用明灯金炉引溥仪就位。在礼官唱礼,溥仪夫妇并立,行天地礼,奏乐,乐止;行祖宗礼,仍奏乐,乐止。又由大礼官曼唱行皇婚礼,加冠,大小乐奏三次,冠加毕,大礼官又唱,赞引官引溥仪夫妇就位,行君臣礼。到了君臣礼行定,才行夫妇交拜礼。礼毕,溥仪夫妇正位,受大臣亲王们的朝贺礼。这时满族亲王在第一起,依着三跪九叩首的旧规朝拜过了,就是那些亲王福晋等,也均由赞引官引导,大礼官赞着礼,一一行礼毕;才令满汉大臣列班一一朝拜;大臣之后,便是些太监宫女,也都齐齐地叩拜。朝礼既毕,由大礼官喝退班礼,四班宫监六十四人,各掌着明灯,送溥仪夫妇进宫,一路香灯氤氲,气象严肃,似神佛讲座似的,踏着缓步望宫中去了。

第二天是溥仪接见外人的日期,这天的上午,礼节也和昨 日差不多,静鞭响处,戏鞭再合;曲盖伞既举,溥仪夫妇同升大殿。这时溥仪衣黄缎的绣服,嵌金大褂、雀顶金翎、神采栩栩;溥仪夫人也衣黄缎绣袍,头上戴着缎髻,凤钗银钿,益显出她的龙凤之姿来。夫人的后面是洵振两王的福晋侍立在侧。

当乐声齐奏时,外宾分排入贺,溥仪一面微笑着,并操起很纯熟的英语说道:“咱们今天和诸位同在一堂,非常地荣幸!又承诸位相贺,咱也是很感激。愿诸位今后共亨安宁的乐趣 !”

说着,便手把酒盏,微微地饮了一口,又和外宾一一握手,各国公使始告辞而出。外宾既去,又是些清室忠臣,如陈玉琛、梁敦彦、联芳、世续等,也列着队就殿阶下叩拜。辜鸿铭因来得迟了,乾清宫侍卫不放他进去。辜鸿铭没法,便跪在乾清宫门口叩头大哭了一物,方才自去。他这举动似乎自己一片忠忱,不获知于故主,所以一腔悲愤无可发泄,只得叩头大哭了。溥仪这场婚礼,事前虽不曾通知各处的,但事后却哄传远近,而且有诧为奇观的。民国的时代能再睹这君主结婚盛典,也是历史上一种纪念啊。

光阴荏苒,转眼是民国十四年了。在十三年的冬天,因为曹锟做着贿选总统,吴佩孚和张作霖在那年战过一次,张作霖大败出关,从此便养精蓄锐,一心要报前仇。到了去年的秋间,卢永祥在浙江发难,和江苏齐燮元苦战了两个多月,?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