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虽远必诛 > 第31部分(第1页)

第31部分(第1页)

李陵兵团有一个军侯,名叫管敢,被兵团的校尉欺辱,心中愤愤不平,便逃跑投降匈奴人,管敢向匈奴单于和盘托出李陵兵团的窘境:“兵团现在外无援兵,而且箭矢即将用完,现在只有李陵与韩延年麾下各八百人,建制比较完整,其余各部伤亡惨重,只要单于使用精锐骑兵猛攻李陵与韩延年,只要李陵兵团的箭矢用尽,只能束手就擒了。”

且鞮侯单于大喜过望,速令骑兵再度追击汉军。

李陵兵团凭借脚力转战十几天,早已是疲惫不堪了,所以只能沿着山谷行进,以节省体力,如此一来,在地形上便居于十分被动的位置。

匈奴骑兵纵马上山,从山下往下进攻,箭矢如雨,汉军一边从山谷向山上仰射还击,一边向南撤退。这一日匈奴人的攻击的猛烈程度,远远超出以前,李陵指挥军队殊死抵挡,就在这一天,汉军所有的箭矢全部用尽!

汉军陷入绝境!

李陵下令将辎重车丢弃,轻装前行,此时的兵团还有三千余人,在连续十几日的作战中,与匈奴人的损失相比,汉军损失并不算大,然而现在却到了燃尽最后一滴油的地步了。

弩兵含泪将强弩毁坏,手上没有兵器了,便持着车的辐条作为兵器,一路退向鞮汗山的峡谷。

匈奴骑兵凭借速度优势,从两旁进行包抄,登上山顶,从山上将巨石推向峡谷。唉,纵是一群江湖高手、武学奇才,也抵挡不住从山崖上落下的巨石,瞬时间尸横遍谷。而且,巨石也把李陵兵团后撤的路堵死了。

傍晚时分,红日的余晖消失在山谷之间,李陵清点了伤亡人员,然后独自一人走出大营。左右欲跟随,李陵一摆手说:“诸位勿跟从,大丈夫到这个地步,现在剩下的惟一生路,便是潜入匈奴人的营地中,生擒单于。”

众战士目送李陵远去的背影,消失在崇山之中。

等待的时间好漫长,过了许久,夜幕笼罩着群山。李陵终于返回营中,众将士一拥而上,李陵长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已经战败了,现是死路一条了。单于大营防守严密,根本无懈可击啊。”

李陵一位部下说:“将军何必求死呢?将军此役威震匈奴,想当年浞野侯赵破奴将军兵败被俘,后来逃回中国(赵破奴是在前一年,即公元前100年逃出匈奴的),皇帝仍然优待他,更何况是将军呢?”言下之意,李陵可以先投降,以后找机会逃回中国。

李陵摇摇头说:“阁下不必说了。我不死,非壮士也。”便下令斩尽旌旗,把军中的值钱的东西都掩埋于地下。

李陵集合残兵,扫视众将士,然后长叹了一声:“唉,如果每人还有数十支箭矢,便可以突出重围。可是现在我们没有武器了,只要等到天一亮,必定成为匈奴人的俘虏,所以必须要连夜突围,从现在始,军队化整为零,各自为战,各位均是身怀绝技的勇士,必定能有一部分人可以杀出重围,回报汉朝天子。”

说罢李陵涕泪长流,这支江湖高手组建成的战斗力超强的兵团,最终难逃全军覆没的下场啊。

李陵被围困之处,离汉军边境遮虏障只有一百余里,可惜的是此处的情况无法传递给百里之外的汉军。

众将士每人携带两升的粮食与一片冰块,相约如果得以突出重围,便在遮虏障会合。然后军队分散开,战士们三三两两,几个人为一组,趁着夜幕的掩护,分道突围。

李陵与校尉韩延年率十余名勇士,向南突围。匈奴人发现了汉军突围的企图,数千骑兵出动追击。校尉韩延年力战而死,韩延年是韩千秋的儿子,韩千秋在十三年前(前112年),率二千人特遣队入南越,全军覆没,韩延年也步其父后尘,光荣战死沙场。

李陵麾下十余名勇士在匈奴数十倍于己的优势兵力下,奋勇作战,全部战死。

匈奴骑兵将李陵团团围住,李陵原本已下必死的决心,但是在最后关头,他并没有选择一死。我们不知道李陵在那个时候,想了些什么,也许是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是一位军事奇才,他有极高的军事素养,他(或他的部下)改进了传统的弩机,研制出连弩;他精于绘制军事地形图,并且在作战中往往可以凭借有利因素阻击敌人;他开创了以少量步兵击败大量骑兵的先例,他是杰出的战术家,他以五千步兵,却杀伤了匈奴一万多骑兵,这是何等伟大的战果。

然而李陵被他的年轻意气葬送了,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武帝刘彻面前夸下的海口,就不会有这次孤军深入。他对于自己的军事才能过于自信,自信到认为可以五千步兵扫平匈奴,这就近乎天方夜谈了,所以在投降匈奴前,李陵说了一句话:“无颜面以报天子陛下了。”

李陵兵团五千人,最后死里逃生的只有四百余人,令人扼腕叹息,这些可都是荆楚勇士,中国好男儿啊!

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城,武帝刘彻发了半晌呆。这这这……怎么回事呢?先是赵破奴全军覆没,然后是李广利大败而归,幸赖赵充国之力,才避免全军覆没的下场,但紧接着刘彻寄予重望的李陵再度全军覆没。

刘彻的失望达到了极点!

又过了数日,前方传来准确的情报:李陵已经投降匈奴。

刘彻由失望转而变成愤怒了!士兵们都战死了,为什么作为主将的李陵却投降了?李陵,你太贪生怕死了!没错,赵破奴也被俘虏过,但那是被俘,你李陵是投降,是变节!

李陵投降引发了一场冤案。

当时所有朝廷官员,齐声讨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好话,司马迁说:“李陵率领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马之地,对抗匈奴数万精锐骑兵,使匈奴人伤亡惨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倾国之兵追击围攻,转战千里,直到矢尽路穷,士兵以空弩对抗白刃,仍然顽强苦斗,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将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如果司马迁就说到这里,可能还不致于惹祸上身,但是缺乏政治敏感的司马迁居然说道:“李陵之所以不求一死,乃是因为他想找到合适的机会,返回中国,报效朝廷。”

司马迁说得对不对呢?有可能是对的,也许李陵真的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李陵投降是事实,司马迁这样说,乃是为投降行为做辩护,虽然不无道理,但在汉匈两国正在生死决战的关头,如果说李陵投降是为了曲线救国,那么势必打击士气,每个人投降后都可以自称要曲线救国了。

司马迁没有想到这番话会带给自己终生的耻辱,武帝刘彻听得勃然大怒,下令将司马迁处于腐刑。刘彻后期暴戾无度,喜怒无常,司马迁所说虽然过于梗直,但李陵力战而降,终究不是出自内心,所以司马迁说的也是人之常情,即便语言有失,也罪不致此,这是一桩千秋冤案。

刘彻虽然暴戾,但是却不糊涂,过了一段时间后,刘彻心生后悔,悔当初没有给李陵提供援兵,致使李陵孤军深入,刘彻叹道:“唉,李陵出发时,我就下诏要强弩都尉路博德率领骑兵前往接应,没想到路博德这个老狐狸竟然使出奸诈手段,不肯出兵。”

其实刘彻还是怪错人了,路博德固然耻于居李陵之下,以委婉的方式拒绝出兵,但真正命令李陵孤军深入的不是路博德,正是刘彻本人。

刘彻仍然十分爱惜李陵的将才。在李陵投降一年多后,刘彻命令公孙敖率领骑兵深入匈奴,这次出征的目的,便是解救李陵。

然而公孙敖这名老将,沾了卫青的光,成为军界的不倒翁,其实并没有什么军事才干,这次深入匈奴,仍然是无功而返,但他对武帝汇报的一番话,却要了李陵一家人的命。公孙敖对武帝说:“我在匈奴抓到了几个俘虏,根据俘虏的供词,原来是李陵投降后,就传授给匈奴人防备汉军的战法,所以我这次出征,一无所获。”

公孙敖这名庸将,倒会把自己无功的责任推到李陵身上。喜怒无常的刘彻听罢又是一阵暴怒,下令族诛李陵的家人,李陵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全部被斩首。

远在匈奴的李陵得知这个噩耗时,惨叫一声,当场吐血晕死过去。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