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虽远必诛 > 第38部分(第1页)

第38部分(第1页)

队),在湟水谷地进行屯垦,估计可开垦的土地有二千顷之多,这样可以为国家节省大笔开支,并省却转运的艰难;并修驿站邮亭,筑桥梁,在军事要冲之处派军驻守。先零羌被压逼至贫瘠的山区,羌人习性悍勇无比,容易用计谋瓦解,而难以重兵粉碎。《孙子兵法》云: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所以高明的将领,击败敌人,并不损伤自己的实力,以谋略取胜为上策,以力战取胜只是下策。”

宣帝刘询在从善如流方面,可以称为千古楷模。

他没有轻易否决赵充国的建议,但是仍有几点疑虑,于是皇帝再次致书赵充国:“如果依将军的计划,羌虏几时可以诛灭?战争何时可以结束?请你回答这样问题。”

赵充国再奏:“羌人虽然在风俗习惯上与汉人不同,但是避害趋利是人之常情。现在羌人已经丧失了水草茂盛的土地,逃遁到贫瘠荒寒之地,骨肉心离,人有叛志。到现在为止,前来投降的羌人已经有一万又七百人,羌人内部崩溃瓦解指日可待,战争将在几个月内结束。”

宣帝刘询读完赵充国的奏章,以为写得有些含糊,再次致书老将军:“将军所说:‘战争将在几个月内结束’,是指今年冬天呢?还是其他时间?请将军慎重考虑一下,如果羌人得知汉军撤回骑兵,只留下步兵屯垦,那么他们将会集结兵力,对屯垦部队进行攻击,并且杀掠人民,将军将如何应付?”

史书留下大量赵充国与宣帝刘询的往返书信,这使我们得以深入理解赵充国高超的战略机谋以及一心为国的完美人格。同样,皇帝刘询也表现出一位君王的大度、耐心、善于纳谏,不愧是西汉最英明的君王之一。

赵充国再次答复皇帝:“《孙子兵法》说:‘多算胜,少算不胜’,先零羌的精锐部队,现在所剩下的不过七八千人罢了,因为没有肥沃的土地,先零部落只得分散在各个山区,忍饥挨饿,前来归附投降者络绎不绝。老臣认为先零羌的覆灭,最迟在明天春季。

至于骑兵撤退后,羌人会不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呢?老臣认为绝无可能。我们屯垦的士兵人数仍在一万人以上,这些都是精锐的部队,而在未来三个月内,天气严寒,羌人缺乏牧草,他们的马匹羸弱不堪,如何能组织起强大的骑兵呢?即便勉强组建起来,羸弱的马匹又如何跋山涉水来向汉军挑战呢?老臣认为,先零羌可不攻自破,就地瓦解。”

宣帝刘询觉得赵充国说的有道理,然而辛武贤等坚决的主战派力主出击,也有道理,宣帝难以决定,最后干脆双管齐下:赵充国的部队留守湟水谷地屯垦,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赵充国儿子中郎将赵卬,兵分三路,各自率自进击先零羌。

汉军一路势如破竹。

强弩将军许延寿这一路大军降服先零羌四千人。

破羌将军辛武贤斩杀先零羌二千人。

中郎将赵卬斩杀俘虏先零羌二千多人。

而静守在湟水地区进行屯田的赵充国兵团,在这段时间内,不动用一刀一枪,自动跑上门来投降的羌人达五千人之多。

此时,在朝廷中支持赵充国的大臣也越来越多。刚开始赵充国上书皇帝时,刘询便把老将军的奏章交给各位大臣讨论,最开始赵充国的支持率很低,只有三成左右,随着赵充国的战略构想越来越明晰,他的支持率也不断上扬,最后占到八成左右。

宣帝刘询下诏,召回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中郎将赵卬的进攻部队,只留下赵充国的屯垦兵团驻守。

赵充国以守代攻,派出归降的羌人前往先零部落,极力规劝先零人投降,对先零羌的瓦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屯田部队不仅避免了战斗的伤亡,而且将湟水谷地变成一块粮食生产基地,极大减轻了后方的运输重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无形之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赵充国深刻领悟孙子兵法的真谛,并在实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年(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赵充国再度上书宣帝:“先零羌总计五万人,被汉军斩杀七千六百人,归降三万一千二百人,溺死于湟水、饿死者共计五六千人。以此推测,所剩余仅有四千余人,首领为煎巩、黄羝。已归降的罕羌首领靡忘向老臣保证,必定把这四千人捕获。老臣认为此次军事行动已经可告结束,请罢屯田部队,班师回金城。”

赵充国此举表明对罕羌归降者的信任,罕羌酋豪靡忘更是急于立功赎过。战争的扫尾工作,交由这些归降的羌部落去解决。

走投无路的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逃窜到其他羌人的地盘时,被击杀,首级献往金城。剩余的煎巩、黄羝所部的先零羌最后四千人,最后向罕羌等部落投降,也被押送到金城。

至此,西羌的叛乱平息。

当赵充国凯旋班师回朝途中,好友浩星赐对他说:“朝中有一些人认为先零羌被击败的原因,是破羌将军辛武贤与强弓将军许延寿率军击破的结果,只有将军心中明白,先零羌早已是穷途末路。将军面见圣上时,还是把功劳推给辛武贤、许延寿,这样一来,对将军的声誉也没有多少损失。”

赵充国听了之后很不高兴。

他对浩星赐说:“我已经垂垂老矣,很早便位列侯爵之列(赵充国因参与霍光尊立刘询为皇帝,被封为营平侯),我还有什么其他的企图呢?兵者,国之大事,老夫已经七十六岁了,所剩的时日无多,如果不向皇帝陛下明言军事上的利害关系,为后世用兵者树立一个榜样,那么一旦我死了,还有谁会向皇帝解释这些兵略机谋呢?老夫岂是要贪功,只是不能欺瞒圣明的皇帝罢了。”

于是在面见皇帝时,赵充国仔细阐述自己的战略,这是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胜利的军事原则。宣帝刘询听罢对赵充国赞赏不已。

先零羌部叛乱的五万人,除了被辛武贤、许延寿、赵卬三路进击斩俘八千人之外,其余四万多人,在与赵充国兵团交锋中,真正在战场上战死或被俘的人数顶多一千人。老将军铁拳并不出击,然而四万名悍勇无比的羌人最后被消解于无形之中。

这场战争的场面并不那么恢宏壮丽,没有两路大军你杀我砍、万马奔腾的场面。兵圣孙子不早就说过吗?“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赵充国指挥的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孙子兵法的活样板,这绝不仅仅是刀剑相交的战争,而是包括经济战、心理战、外交战在内的总体战。将先零羌压逼至贫瘠的山区,夺其牛羊辎重,在经济上窒息对手的生存空间;利用归降者前往劝服族人投降,在心理上摧毁对手的抵抗意志;利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先零羌的盟友,切断其外援而陷对手于孤立之境。

这场看似轻松的战争,实际上一点也不轻松。西汉时期没有大规模的羌乱,这得益于赵充国十分高明的策略,赵充国心中十分明白,一旦羌乱持续扩大,最后的结局是无法收拾的,赵充国的这个前瞻性的观点,最终在东汉王朝的频繁羌乱中得到印证。

赵充国是汉代最伟大的将领之一,他以最微小的代价,迅速平息了一场边疆的危机。他无与伦比的勇气,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老当益壮的雄心,在复杂局势中清晰把握核心问题的天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完美人格,都使他足以成为中国军人的楷模与骄傲。

【四、匈奴的分裂】

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赵充国在西部平定羌人之叛,郑吉在西域降服匈奴日逐王,任西域都护,匈奴人的势力被驱逐出西域。汉帝国的声威震动天下!

匈奴虚闾权渠单于颜面扫地,恼羞成怒的他决定孤注一掷。这年秋季,他亲率十余万大军南下,以狩猎为名,在汉匈边界附近出没,准备伺机对中国发动进攻。这几乎是匈奴倾国之兵了。然而这次入侵计划很快就泡汤了,因为单于的一名手下,名叫题除渠堂(名字有点古怪),逃到中国投降了,并和盘托出单于的计划。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