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医道三部曲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人在病中,身不由已。我想爬起来,但觉得浑身乏力,脑海混混沌沌的,恍惚间像是做梦;一幕幕情景,一幅幅特写,意识流似的在脑际闪回。

“方昊。”不知什么时候,我被高煤海唤醒,“你都昏睡一天了。”他的话使我吃了一惊,“什么时候了?”“黑天了。”我想撑着爬起来,但怎么也动不了身。高煤海给我吃了两片,就出了宿舍。服了药,我觉的轻快了许多。过一会,高煤海和文鹃一块进了屋。文鹃打开用毛巾捂着的一个饭盒,是一碗氽着两个鸡蛋的面条。“吃点东西吧。”我毫无食欲的摇摇头,文鹃劝慰说:“你都一天没吃饭了,不吃哪行啊。”高煤海也帮腔,“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这碗面条还是文鹃说了不少好话,求食堂师傅给你做的病号饭。”我实在难拂好意,接过饭盒,夹住面条往嘴里送,就送嚼蜡似的。文鹃见状,拿过饭盒,一口一口的喂起我来,我噙着眼泪,一口一口的往下咽。想起小时有病,母亲就是这样喂我的。在泪眼模糊中,文鹃姣好的脸庞和母亲慈祥的面容重叠在一起,禁不住的一阵阵激动。

(17)

转眼又是岁尾年末,五九年的冬天特别冷,雪也下的特别大,当地人都这么说。这也许对我这个初到北国的南方人的一种考验。我总算挺了下来,坚持住了。

临近期末考试,学校放出风来,要根据考试成绩,重新调整大、中专分班。复习备考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我这个学习委员也感到有些压力。尽管,我不担心自己的成绩会落后。

这些天,贾岱正常跟我套近乎,还给我三斤大米饭票,声称自己不爱吃大米饭,我收之有愧,但又推辞不掉,心中不安。没过几天,我终于弄清了他的用意。原来是要借我的课堂笔记补抄落下的课。这在情理之中,何必用大米饭票收买我呢。我慨然应允,毫不保留的将各科笔记借给了他。听说他着实用功,开了好几天夜车,还连连夸我的笔记细致、全面,字也写的工整。

煤海也要借我的笔记对照,他对我的笔记啧啧称善,“图文并茂,方昊的笔记堪称第一。”他这一吵吵,系里一传开,我的笔记竟成了标准答案,炙手可热的抢手货。文鹃提醒我,“你的笔记成了传抄本了。”也不知是褒是贬,我也没往心里去。我想这正是我这个学习委员应尽的义务。但问题还是来了,上课复习时,我竟拿不到自己的笔记,干着急,也不知传抄在谁的手里。还是高煤海仗义,从贾岱正手里硬给我要了回来,并成了我笔记本的“专职保管员”。除了我,谁也拿不走。我方明白文鹃提醒我的良苦用心。她是怕我成全别人,耽误了自己。

包德禄有一天找我谈话,说了一大堆车轱辘话,言下之意,笔记本交他保管最合适。我正纳闷,这是什么意思?就摸棱两可的说,“在高煤海那,你要看自己去要。”他高兴的掏出一大把饭票,“全给你了。”我不想要,他硬塞进我的兜里,大咧咧地说:“咱们谁跟谁呀,今后学习上你可要多帮我。”当晚,高煤海就蹬着我的床板,在下铺发火;“包德禄以势压人,算什么玩意儿呢。”,我懊恼不已,但也想不出两全之策。还是文鹃有办法,“笔记本我保菅,等我整理好后分别给老包和煤海。”

附属医院被评上了全国红旗医院,不断有兄弟医院来参观取经,这迎来送往的工作,就落到了学生们的头上。常作为仪仗队,手持小红旗,嘴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在寒风中装潢门面,想不到北疆的边城有这么多的繁文缛节。当年,叶圣陶部长参观婺州二中时也不过是登上办公楼的阳台,做了五分钟的演讲。在北疆,仅仅是参观,就如此兴师动众,这也许是地域习俗不同吧。但同学们对此活动并不反感。因为一来参观团,就要杀猪宰羊,同学们也能打打牙祭,解解馋。

到了年末,还要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学校和医院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办展览、排练文艺节目,搞什么报捷演出。这对期末考试是个冲击。因为这些文艺骨干大多来自学校。校党委作出‘一切为政治任务让路’的决定,这不但搅乱了教学秩序,而且焕散了人心。文艺骨干成了宠儿,考试前为她们补课吃小灶,甚至透露考试重点,这引起学生们一片哗然。校方只好装聋作哑,听之任之。考试成绩一揭晓,我高居榜首,我班没有一个不及格的。文鹃戏言说:“这要归功于你的笔记了。”其实并非如此,是文艺骨干多,校方有意降低了考试标准。

一学期下来已分出经纬;有好几个同学辍学,有的嫌学习环境风气不好另觅高枝去了;也有的是跳槽,改学了别的专业;还有几位女同学和附属医院大夫有了绯闻,就干脆结婚嫁人了。

我忽然觉得,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大方,更开放,更大度,更浪漫。我对自己的处境却十分满意,且不说吃喝不愁,有东西可学,而且没多少精神压力。我坚信,一切全靠自己,条件再差,也能学而致用。但我也清醒的意识到,自我奋斗是一条危险的路,充满荆棘的路,我要小心的踩着石头过河,不能摔倒。想得容易,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团委发出:争当又红又专三好学生的口号,作为学习尖子,稍一偏就是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这正是我最担忧的,但我想不出晦韬之策。

我最打怵的是异性的目光,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我也难以自禁,时而陷入想入非非中,时而又笑靥如梦来。我时时告诫自己,学会冷处理,决不能越雷池一步。尽管学校女性较多,同系同学中,除了文鹃和我同岁,女生都比我大,因而投桃报李,尊称一声大姐,也就滑了过去。就是对杨婕的称呼有些暧昧,听起来杨婕是杨姐谐音,我清楚的意识到,没有条件谈情说爱,更不敢有非份之想。我要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饥饿岁月18一25

(18)

过了元旦,就要放寒假了,第一个学期就这样匆匆而过。因为冬季长,涉及取暖和蔬菜等原因,寒假长达五十天。

记得在婺州读书时最盼望的就是放假回家了。而今身在北疆,关山超遥八千里,只能一封书信诉衷肠。同学们都打点行装,兴高采烈的各奔家乡,我还无所适从。文鹃邀我去“宝泉农场”,我倒挺向往那神奇的北大荒。可她是女生,我跟她回家算怎么回事!?杨婕告诉我,“留下护校吧,还照发助学金。”二哥还是单身,我不能影响他的工作,只能选择留校了。

一放(四—20)

解剖课讲到了生殖器官,唐老师在课前强调,人体是神圣的,一不要忌讳,二不必神秘化,作为医学生,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讲课时课堂上鸦雀无声,人人表情严肃,危襟正坐。课后布置作业,男生画女性器官图,女生画男性器官图。中国传统,历来重视传种接代的工具,曾作为“图腾”张扬。演变至今,性器官成了男人的“命根”,女人的“贞节”,作为隐秘的梦中宠物,堂而皇之的进入课堂,还让人描绘。不啻给少男少女人扯下了*布。晚上,我失眠了,触动了一段尘封的记忆。那还是初涉人世朦胧的青春岁月。我有个青梅竹马的小囡伙伴,叫“梅姣”。我考进婺州二中时意外邂逅,又成了“同桌的她”。她父亲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正当我们重温儿时旧梦时,厄运降临了。五七年,她父亲打成了右派,遣返回乡劳动,她也辍学了。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双龙洞”挑石灰,我意外的发现,她裤管里淌出了殷红的血,我以为她受伤了,要她脱下裤子包扎一下。她忽然窘得满脸通红,推开我,佯嗔着说:“你懂什么?”事后方知,她是来了初潮。我在梦中,见她赤身补*的向我扑来,她向我展视了隐秘的部位,我迫不急待的竖起了命根,冲动不已,醒来时,发现自己紧抱着枕头,屁股下来湿漉漉,粘乎乎的……这是我第一次梦遗,梦中的情人竟是她。

“七九河开、*雁来”。北国的春开姗姗来迟,阵阵春风吹融了冰雪,吹绿了大地。历经半年的严寒冰冻,充满生机的季节终于来了,没有迎春花开,没有山花烂漫,没有桃红柳绿,迎接春天的是大风,变暖了的春风。高煤海邀我去看江,我的印象里他可不是个喜欢风花雪月的人。到了江畔,我被眼前壮阔的场面惊住了,只见大大小小的冰块,撞击着、挤压着,奔流而下,汹涌澎湃,势如排山倒海。壮观极了。我看过钱江潮,那又是另外一番景像。高煤海也不胜激动,指点着说:“我年年都来看开江,今年这江是‘文开’。跑完冰排,就可以通航了。要是遇上‘武开’,冰块淤积,堵塞河道,江水倒灌,淹没田野,影响春耕,损失就大了。”冰封的江是那么文静,涌动的江又是那么凶猛,望着咆哮东流的冰河,使我想起了苏东坡的一首名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高煤海从怀里掏出不少折叠好的纸鹞,一只只放过江中,口中还念念有词,两眉微微颤动,眼泪簌簌而下。他向大江深深的三鞠躬,拉着我匆匆离去。回校的路上,他始终耷拉着脑袋。回到宿舍,方才开了口,“那年,松花江武开,没等跑完冰排,俺爷带着全家就下船了。在三江口,撞上了堆积的冰块,俺娘、俺叔、俺哥……”他没说完,我已明白了,难怪他要年年来看开江,为的是祭奠亲人。

(四—21)

过了五一节,地换新貌,人换装。按本地的习俗,十一穿棉袄,五一脱棉袄,这一穿一脱,整整是七个月,迟到的北国之春,别有一番景像。几阵大风之后,首先是白杨树干泛出青绿,树枝孕满了嫩芽,尔后小草在消融的雪地上冒了出来。在万物润无声的春雨之后,花开了。最多最早的是杏花,校园边上有一条杏林河,河的两岸繁花似锦,还有一种紫莹莹成串的花,比紫藤花稍小,香气四溢,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丁香。我还看见女生宿舍瓶子里插着的一种“鞑子香”和江南的“映山红”一样,是最早的报春花。北疆虽没有江南水乡桃花柳绿的旖旎风光,但冰雪后的绿装更发人振奋,令人陶醉。杏林河畔的纤纤学子,迎来了六十年代的第一春。

校园里淋浴着春天和青春的气息,爱俏的女生把毛围巾换成了薄纱巾,穿上了小翻领的花衣。男生们大都穿上“北京兰”布的青年装。唯有我,有点与众不同,一开始我并不觉得,从同学们窃窃私语的目光中,我终于觉的有什么“问题“了。我问高煤海,“我穿的有什么不对吗?”他还是那副不屑的神情,“穿衣戴帽,各好一套,穿啥不行啊,你看我不就穿俺爹的工作服嘛。”最后,我还是从杨婕的嘴里得到了答案。原来,抗战胜利后,从南方来了一批北上的干部,他们一式穿四个兜的中山服,而本地人很少穿这种服装,因而中山服成了干部的标志。难怪,同学们总冲我笑,原来是“潜越名分”了。其实他们可曾知道,我打念小学时,就已穿这种干部服了。我还有两件家乡土布的中式衫,对襟的,有襻扣,也算奇装异服了。那天还闹出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我在上辅缝上衣的纽扣,不小心掉了下去,就向下辅的高煤海说:“我的纽子掉了,你帮我捡上来。”高煤海先是“什么?”了一声,尔后大笑起来,“牛子,牛子掉了,哈哈。”周围的同学也哄堂大笑,笑得我莫名其妙。高煤海捡起钮扣递给我,“这叫扣子,不叫纽子,牛子在你裤裆里呢。”我腾的红了脸,看来,我连说话都得小心,真是一方土养一方人。

吃了一冬天的土豆片、白菜邦、萝卜汤,食堂餐桌上终于有了新鲜的蔬菜:大葱、韭菜、菠菜,还有小白菜。尽管油腥还是那么少,但总能囫囵喝一碗菜汤了。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食欲。传闻说,又有大批的饥民来到了北大荒,我还不太清楚,这是怎么了?

进入六月,杨树飞花,如雪如絮,满天飘扬,落在地上犹如铺上一层棉花,这奇观可是江南罕见的。本地人说杨花飞,夏天到。果不然,天一下热了起来,学校组织野游,各系班自行组合,到城郊山麓江畔唱歌跳舞,爬山划船,打靶找宝之类的活动。校园里还举行过篝火晚会,唱着苏联歌曲,跳起民族歌舞,放飞紧锢了一个严冬的心情。一年之际在于春,北疆人似乎更珍惜短暂的春天。

记得在南方,读小学时有“远足”谓之踏青。全校学生自带干粮,头带笠帽,在鼓号的乐声中走村穿乡,行进在田野和村落的石板路上。到了中学,少了游戏活动多了勤工俭学劳动。而今篝火烧起来,手封封琴拉起来,歌声响起来,舞蹈跳起来,给我的感觉像是俄罗斯风情的异国情调。杨婕说:“我爸在俄罗斯留学时就说起过莫斯科迷人的夜晚。”说着说着她的眼睛又盈满了眼泪。我不知如何安慰她……贾岱正拿着相机不断照相,给人留下了许多青春的记忆。

(四—22)

“聪明人是不写日记的”郭沫若如是说。倒不是自认愚钝,作为医学生,我明白,大脑新陈代谢,最后必定走向衰亡。人不可能聪明一世的,也许是对文字兴趣的使然,我拿起笔,开始记录生活。一九六○年七月十七日,在我到北疆一周年之际,开始书写我的人生日记,其年我刚过十七岁。第一册日记本是二哥送给我的,国庆十周年纪念册。写日记地点是合江市市郊的一个小村落——长发屯

刚考完期末考试,突然接到一个夏锄的任务,我班21名男生奔赴距校四十里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有近百户人家,上千垧土地,村子在一个坡地的低洼处。一色的低矮草房,家家有个院子,院中有菜园,园中鸡鸭鹅猪不一而足,还有看门的狗。我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接待。纯朴的乡民把我们当成亲人一样。我是第一次接触东北农村,又兴奋又激动,新奇中多了一份感慨。带队老师唐程把我和高煤海等九人安排在生产队部,屋里南北大炕,中间有一张炕桌,墙上挂着一个老掉牙的钟,外间堆着柴火和农具,还有两口大水缸。天刚黑,我们就躺下了。睡在硬绑绑的只有炕席的凉炕上,一时难以入睡。高煤海捅咕我:“快睡吧,明天还起早干活呢。”夜渐渐深了,我还是睡不着,听着夏夜虫蛙的交响曲,又恍如躺在江南瓦舍的楼阁上。那年下乡插秧我就和同学们睡在农舍的楼板上,铺着稻草,萱乎乎的倒头就睡着了。而在北方的炕上,我怎么也难以入睡。远处传来犬吠声,隐约听到狼嚎声。憋着一泡尿,也没敢开门出去。天放亮了,我披衣出门,小山村的空气分外清新,还夹带着泥土的清香,露珠在叶片上滚动,万籁无声,多么宁静和安谧的北国夏天的早晨啊。

生产队派一位姓关的退伍兵,关照我们。他三十多岁,一脸络腮胡子,身材魁梧,嗓门声高。吃完早饭,他带我们到地头,放眼望去,茂盛的大豆玉米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老关先给我们讲了铲地的要领,并作了示范。铲地的工具像扁铲,不像南方的锄头。抡起来并不费力,但稍一不慎就有可能伤及庄稼。杂草几乎长得跟庄稼一样茂盛,所以锄草,也需要一定的功夫。除了几个农村来的同学,我们都铲的很慢,到了“除禾日当午”的时候还不到半垅。饭后稍事休息,又接着干,我没想到,北国的太?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