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医道三部曲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理论一定要和临床结合。从抗美援朝回国后,我有机会到北京进修学习,老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作为一个外科大夫,一定要有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高主任一口气讲下去:“学习并没有什么窍门,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希望同学们做到三勤;口勤——多问;手勤——多做;腿勤——多跑。这在你们进入临床之初,尤为重要。真正的老师不是书本,也不是我们这些医生,而是病人。所以,一个不爱病人的大夫,是不会有高超医术的。这就是所谓的医德。”这番话就像手术入路一样,层层解剖,丝丝入扣。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当一个像高主任一样出色的外科医生。

(35)

转眼又到了暑假,我又开始长达五十天的留校生活。经过两年的生活磨炼,尤其是灾荒岁月的考验,各方面都有了长进,尤其是饮食习惯,什么粗粮都能吃,大楂子、高梁米、苞米面都吃得挺香。蔬菜不再挑挑拣拣,连凉菜、生菜也能入口。人就是这样,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没有适应不了的环境,心绪也稳定多了。

一个人的世界,尤其是夜深人静醒来时,常有一种羁身寄读的落寞情怀袭来,时而梦湿枕巾。真是:“一日离家一日深,犹如孤鸟舍寒林”;我只能到书中去寻求慰藉。

医学院图书馆,成了我每日光顾的地方。有时中午连饭都不吃,一天都待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我看的不但有医书,还有中外文学名著,过去虽然也浏览过一些,但没有精读细读,体会也没有现在深刻。尤其是鲁迅的散文,读后回味无穷。

那天在图书馆碰见了高主任,他问:“学校放假了,你怎么没回家?”“家远回不去。”“哪儿?”“浙江。”“你是南方人?”“是的。”高主任若有所思,骑着自行车走了。骑出好远,他又转了回来,跟我说:“方昊,你到外科病房来吧,我给你安排一下。”我不禁喜出望外,当然求之不得,连连致谢,“我明天就去,谢谢高主任。”望着高主任骑车远去的背影,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师长的关怀和温暖。

第二天一早,还没到上班时间,我就去了外科病房。早会交接班时,高主任特意说了一下;“方昊同学,暑假没有回家,来我科实习,大家要多给予帮助。”我有些拘谨的向大家点点头。其实年轻的医生、护士,大多是我的师兄、师姐,也就是校友吧。

病房住满了病人,几乎每天都有两、三台手术。工作挺忙,我什么都干,采集病史、书写病历、换药打针,观摩手术。最感兴趣的是跟在高主任后面查房;他问病史,总能一矢中的,我从中获得了不少教益。病房工作处理完之后,我就去参观手术。高主任留过话,手术护士长给我开了“绿灯”。俨然是“进修大夫”的待遇。这些天,我觉得非常充实,心中充满了阳光,好像茫茫黑夜中的夜航船看到了灯塔一样。

那天来了个车祸的病人,多发性损伤,左大腿开放骨折,合併内脏损伤。手术分两台同时进行,一台行内固定,一台行剖腹探查。人手不够,高主任让我洗手上台参加手术。第一次上手术台,我有些紧张,在手术台上两手不知所措,腹腔打开,血像泉水似的涌了出来,我差点血晕过去。探查结果是脾脏破裂,将碎裂的脾脏摘除了。大腿骨折,在上中段,打上了“髓内针”,手术结束已是晚上七点。

高主任让我今晚守护这个重危病人,我欣然应诺。病人一直处于昏睡状态,我翻了一下病史,病人叫叶常青,28岁,鹤岭煤矿技术员。他是公出途中出了车祸,因而没有陪护,单位还没来人。

一个危重的病人处于这种境地,分外令人同情。我格外用心的监护着,不时地给他测血压、量体温、查脉博,还详细的书写病程记录。后半夜,他忽然睁开了眼睛,惊叫起来,挣扎着要下床。我按住他,他一下推开我,惶恐的问:“这是哪,我这是怎么了?”“你出了车祸,刚做完手术,不能乱动。”他望了望挂着的吊瓶,打着的牵引,无奈地躺下了,两眼定定的望着天花板:“大夫,我伤得咋样?会残废吗?”我不好正面回答,安慰他说:“会好的,会好的。”

第二天,鹤岭煤矿来了个工会主席,还带来两名护工,一再表示感谢。并说:“这小伙子不错,北京矿业学院毕业。主动来边疆工作,想不到遭此不测,真可惜啊。”我真的很同情他,有事没事常去病房看他。在聊天中——这里人叫唠嗑,我发现他是个颇有才学的,挺有毅力的人,但愿他从不幸中站立起来。

因为手术晚点,来了急诊,错过食堂开饭时间,我经常吃不上午饭,只好勒勒裤带,紧紧肚子,有一次竟晕倒了。不知哪位好心的护士告诉了高主任,高主任指示护士长:“遇到这种情况,你给他报误餐费,吃手术饭。”我知道;这对不是本院医护人员是破例的,不好意思去吃,是好心的师姐、师兄们,给我带回来的。常常是满满的一饭盒,我吃一半,留一半做晚餐,为此我还买了一个大号的饭盒。这个暑假真没虚度,不但充实了知识,还填饱了肚子。我由衷的感到,师长和医护老师对我的恩情,人间自有真情在。

(36)

开学不久,还没上课。全校师生一起参加秋收劳动,确切的说是抢购秋菜。各单位都大显神通,先下手为强。学校开了动员会,讲清了严峻形势,要求打上行李背包下乡。

我们班到了西郊的“三合屯”,这几年,农村的家底都折腾空了,农民家里几乎一无所有。我们住进了老乡闲置的草房,自己烧炕,自己炊事。炕也烧不热,一烧直呛人,满屋烟气弥漫。吃的是学校带来的苞米面,好的有蔬菜,熬成稠糊糊的菜粥,倒也能填饱肚子。

本地同学,更是大开吃戒,大嚼萝卜、大葱,还有白菜心。我对生吃还不太适应,一吃就拉肚,没那个口福。秋风似剪,吹得脸蛋热辣辣的,双手皲裂了许多口子,像糙树皮似的。临下乡前,我买了三副线手套,都用破了。和以往下乡劳动不同,一是天气奇冷,二是人心涣散,因而像一盘散沙似的漫无头绪。带队的是唐程老师,他虽然以身作则,带头干,但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本市的学生大多藉故请了假,生产队也利用我们这些免费劳动力,掰苞米,割豆子,以此作为交换条件,卖给蔬菜。

东北的民俗真是粗犷,买卖秋菜并不过秤,而是买卖双方到地头实地勘查,就地论质定价。估算出一垅多少斤,共多少垅,就算出了总数。尔后由买方自行收取,亏盈多少不计,这和南方真是天壤之别。

一干就是二十天,直到大地封冻,下了大雪,秋菜收完,我们才返校。我的双手裂了,耳朵冻了,球鞋破了、裤子豁了,磨坏了三副手套,还养肥了一身虱子,可谓“收获不少”。回校又洗又涮,学校还给每人发了“灭虱灵”,但一时难以根治。同学们互相调侃,戏谑的说:“今年冬天,可有肉打牙祭了。”我一想到虱子,浑身刺痒。时间一长,倒也“和平共处”,不在乎了。

休整几天后,就开课了。这最后一学年,所有的临床课都在赶进度,因为明春,就要去医院实习了。从上面吹来了一股政治风,强调了“千万不要忘记了阶级斗争。”学校也增加了“政治学习”时间。开展了“插红旗,拔白旗”运动。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