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医道三部曲 > 第53部分(第1页)

第53部分(第1页)

不在乎地说:“吃完再走,咱们听东家的。”

四个菜端了上来,还烫了一壶酒,一大盆水饺。那夫人一个劲劝酒:“老那今天有会,没人陪。你们别外道,多吃,吃好。”倒是挺实心实意的。

一天里,连着喝了两顿酒,我已有些头重脚轻,晕乎乎的。苏明却容光焕发,得意地哼起‘二人转’小调。

出了门,他对我说:“中医有不成文的规矩,对病家的吃请从不谢绝。留你喝酒吃饭说明你医道高明,看得起你。不然,是犯了大忌的。”我戏谑说:“当年林农吃了病家的粘豆包,挨了批判,你不怕吗?”苏明呵呵一笑:“怕啥?要怕就不吃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30一172)

王科长接到上面的通知,让我们每周去一次‘县医院’会诊。我想起那有几个同学,正好‘公私兼顾’了。

县医院规模不大,却是方圆百里的医疗中心。医院也是乱糟糟的,病人出奇地多。我打听我的同学,一个升迁了,调到了县卫生局工作;还有一位患了精神分裂症,死了。毕业不到八年,竟有人到阴间报到了。

我到外科会诊,进来一位大夫,悄悄地挨着我坐下,我一回头,竟是同学孟祥。我们紧握了握手,真想不到,毕业之后,会在这里相见,他拉我上他家。

医院的家属院就在医院内,孟祥告诉我:今年五一结的婚,爱人是护士,本地人,今日正好休息在家。进屋一看,房子不大,外屋地是厨房,里面是卧室,简洁干净,还透着一股新婚的温馨。

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上炕。接着在‘小筐’里抓了一把烟叶,捻碎了,敏捷地用纸卷好一支递给我,这利落的手技令我吃惊。这种‘自卷牌’的卷烟在农村常见,我刚抽几口,就呛个不停,这关东烟真冲。孟夫人笑着说:“你们城里人抽不惯这种烟。”说着又卷好了一支,自己叼上点燃了,吐出一股浓雾。我感到有些意外,虽听说过关东三件怪,就有‘大姑娘叼个大烟袋’。但见到年轻女人,尤其是护士吸烟的极少,更不用说抽‘叶子烟’了,这也许是我少见多怪吧。

孟夫人瘦瘦的,皮肤黝黑,干起活来十分利落。不一会儿就端上四个菜,烫上了酒。东北人讲究‘无酒不成席’,我和孟祥坐在炕上,相对而坐,边唠边喝。回忆同窗学医的流金岁月,怀念风风雨雨渡过的那段珍贵时光,不胜感叹。

一晃我们走入社会快八年了,曾几何时,变化多多少!孟祥忽然问我:“你有高煤海的消息吗?”“没有。”“人心真是太险恶了。”孟祥哼了一声:“在校时,我就看出这个女人不简单,你们还有联系吗?”我心里一紧,竟说不出话来。孟祥自圆其说:“听说她早就和你分手,另觅高枝了。”我苦笑着说:“人是随环境变化的,我们本不是一路人。”孟祥鄙夷地说:“这种人不够两撇,早晚会遭报应的。”

为了这次下乡,鲁华特意求人给我缝了一条厚棉裤,买了一顶狗皮帽,一双大头鞋,还有‘手闷子’。我说用不着,鲁华说:“你到农村就知道了。”果不其然,农村和城市不同,取暖的是火炕和火墙,烧的是秫秸,不是煤。泥草房保暖性也不好。呆在屋子里像冰窑一样,身上总感觉冷兮兮的。

也许是体质的原因,从小没受过严寒的煅炼。每次坐马车,坐爬犁出诊时,我都蜷曲一团。时间一长,双腿双脚就冻麻木了。我随身带了一个250毫升的刻度瓶,装满白酒,冷得抗不住时就啁几口,这是跟苏明学的。他的小酒壶是铜的,扁扁的。听说还是战利品,美国货,一位转业的志愿军连长送给他的。这洋玩意儿当然比我的刻度瓶强,但也只能装半斤。于是,下乡巡诊时每遇小卖店,就先沽满酒壶。我还买了几块‘纸包糖’,含着糖和白酒,自有一种难言的惬意和*,这烈酒渐渐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要是赶上刮‘大烟炮’的风雪天巡诊,刺骨的寒风灌进体内,像浸在冰水里一样。啁几口烈酒,还真管用。

有诊必往,是医疗队的宗旨。正是多发病、高发病的季节,我们的出诊越来越频繁,几乎天天有往诊。

快近年根了,火车站骤然忙碌起来,人山人海的‘知青’,都想挤车免票回家。时已傍黑,我们走得又冷又饿,进了车站附近的‘山乡饭店’。掀开厚厚的棉帘,里面烟雾缭绕,细一瞅,已坐满了人,大多是知青。我们找了个偏角的地方坐下。苏半仙念念有词:“无酒不成席,今日,酒钱由我出。”说着,抠抠索索的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五元钱,戏谑着说:“这是老伴给我的压岁钱。今日都当酒喝了吧。”其实五元钱顶多能买两斤白酒,根本不够我们喝的。

外面冷,小饭店里面却气氛热烈,邻桌都是知青,他们在发泄怨愤。一个北京知青不满地说:“我们那个农场,简直把知青当成了劳改犯,刚一到,就给我们下马威,说什么;不管你们造反有多大功劳,到了农场,一切都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是龙给我盘着;是虎给我趴着;好好接受再教育。你听有多反动!简直把我们造反派当成反动派了。”“你们干嘛不上告?”一个天津知青问。“没用。上哪告去呀?总场分场上上下下都穿一条裤子,想蹦也蹦不起来。”这几个知青都喝多了,在小饭馆里吵吵巴火,尽情发泄心中的愤懑。

老人家这‘知青政策’真高,总算把脱缰的野马又圈了起来。这些知青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坚定不移地‘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出了山乡饭店,我们有感而发。王科长说:“农场过去归劳改局管辖,管理人员都是‘管教员’,训惯了劳改犯,对知青还算客气的呢。”苏明也说:“真该管管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红卫兵。”妇科华大夫说:“这些孩子,不知道天高地厚,生活的深浅。昨天我接待了一个十七岁的女知青,一检查怀孕五个月了。还满不在乎,孩子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苏明插嘴道:“兵团农场还算不错,一个月有三十多块钱工资。我那小姑子去了同江插队落户,一年连个口粮也挣不回来,还让家里给她邮钱呢!”华大夫说:“。这帮十几岁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抛家舍业的,来到北大荒,真不容易。尤其是女孩子,她们哪受过这种苦!?”苏明说:“想当年,这些孩子何等骄横;也该让他们尝尝‘接受再教育’ 挨整的滋味。”我有些酸楚,想起自己,当年十六岁闯关东,七灾八难的,总算熬了过来,多不容易啊。不禁有些‘同病相怜’ 之感;“这些知青背井离乡,乍到这么艰苦的环境,一时适应不了。也是可以理解的。”王科长说:“我们不必杞人忧天了。一切都听毛主席安排吧。”

(30一173)

又是个风雪弥漫的天气。傍黑时,接到电话;东安屯一个五保户快不行了,让我们前去救治。又是暴风雪天,我们对出门都有些打怵。

医疗队的男人只有我们三个,苏明年纪大,所以夜间往诊都由我和王科长陪同。我们和内科杨大夫坐上‘雪爬犁’冒着风雪出了门。

雪越下越大,风越吹越冷,只见白茫茫的一片,连路都分辨不清。马不知啥原因惊着了,飞奔乱跑起来,爬犁好悬栽入沟里。在东安屯的西头,我们进了一所低矮的草房。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