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吾国与吾民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想象,可能会在海上腾起的波浪中看到一位裸体女性的形象;而中国人则透过观音菩萨的衣饰看到了海浪。妇女形象的设计则是以垂柳的优美姿态为模特儿的,这就是为什么妇女的肩膀总是低垂的。她长着一双杏核眼,弯弯的眉毛,眼光像平静的秋水。她有着像石榴子一般的明牙皓齿,像垂柳一般的软细腰肢,像春笋一般尖尖的十指,像弯月一般的缠足。这样诗一般的描写在西方并非一概没有,然而中国艺术的整个精神,特别是中国妇女服装的式样,说明中国人在做这些描述时是认认真真的。因为妇女的身体,作为身体,中国人没有能够欣赏,这种欣赏在艺术上很少见到。中国的画家在表现人体方面沮丧地失败了。就是明代仇十洲这样以描写妇女生活闻名的画家,也是平平。他画的裸体仕女画,胸部就像一个个土豆。由于对西方艺术所知甚少,很少有中国人能讲出一位妇女的胫或者是背究竟美在哪里。《杂事秘辛》一书相传为汉代,实为明代的作品,其中对女性的裸体做了相当完美的描述,表现了对人体美真正的欣赏与喜爱。然而这差不多是唯一的例外。这就是对妇女进行幽禁的结果之一。

事实上,服装的这些变化并不重要。妇女的装束会有变化,然而只要这些装束在女人身上,男人们就会喜欢。而只要男人们认为这些服装是漂亮的,女人们就会穿用。从维多利亚时代用衬架支撑的女裙和用鲸骨环撑大的女裙,到20世纪像男青年一样苗条的装束,以及1935年风行的飞行员救生衣,这些变化如此不同,实际上比中外妇女服装不同还要显著。只要是女人们在穿着它,男人就会觉得很漂亮。国际妇女时装露天表演应该将这一点清楚地体现出来。仅在10年以前,妇女在大街上散步也是穿着长裤,今天,她们已经飘飘然于覆盖踝节部的旗袍之中了,而西方妇女则已经在穿短裙,与此同时,睡裤则很有可能也要时髦起来。这些变化所造成的唯一结果是使男人的眼界大开,思路大开。

更重要的是对妇女的幽禁与理想的女性之间的关系。这种理想,就是“贤妻良母”。这个名词在现代中国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笑柄,特别是那些摩登女性,她们最渴望的莫过于“平等”、“独立”和“自我表现”,她们认为妻子和母亲都是依附于男人的人。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观念上的混乱。

让我们先来阐明两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看起来,一位妇女在成为母亲之后,就不再认为自己的地位是建立在丈夫的欢心之上。只有当她失去了母亲地位的时候,她才感到自己在完全依赖别人,即使在西方,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即社会与妇女们自己并不歧视母性,歧视生儿育女。母亲在家庭中地位也恰如其分,那是一个高度荣耀的地位。将孩子降生在这个世界上,井用母亲的智慧带领他,指导他进入成年。任何一个清醒的社会都会认识到这些工作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不简单的。如果因为她能做这项高尚的工作,并且比男人做得好,所以无论在社会地位上,还是经济地位上,都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物——这种观念很难让人理解。妇女中有天才人物,正如男人中有天才一样。但女中豪杰实际上比男性天才要少,比民主使我们相信的数量要少。对这些妇女来说,自我表现比生儿育女意义更重大。但对占多数的平常人来说,让男人去挣钱养家,妇女自己生儿育女吧!至于自我表现,我曾经见过一些自私自利、出身微贱、可怜倒霉的小家伙最后开花结果,成了温柔可爱、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母亲,成了她的子女眼中完善高尚的典型。我也看到过一些漂亮的姑娘,矢志不婚,30多岁即蜷缩枯萎,永远也没有达到女性美的第二阶段,没有能像秋天的树林那样辉煌、成熟,通人情而又光彩照人,尤其是一个幸福的妻子分娩3个月之后那个时期。

在妇女所有的权利中,最大的权利是做一个母亲。孔子曾经指出,理想的社会是没有“旷男怨女”,人人都结婚的社会。中国人通过一个不同的浪漫与婚姻观达到了这个目的。在中国人看来,西方社会最大的罪恶是有许多未曾婚配的妇女,她们除了愚蠢地相信会有迷人的王子出现之外并无其他错误,然而她们却不能表现自己。她们中的许多人是伟大的教育家或者演员,如果作为母亲,她们会更伟大。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相爱并结婚,或许他是一个卑鄙的家伙,女人可能掉进造物主设置的陷阶,男人唯一的愿望是让她为自己繁衍子孙。然而,大自然或许会赐予她一个长着一头卷发的孩子,这是她的胜利,她的喜悦,比她写过的最伟大的书都使她感到新奇,使她沉浸在比舞台上获得成功的那一刻更甜蜜的幸福之中。依莎多拉。邓肯坦白地承认这一点。如果造物主是残酷的,那么她也是公平的。她给予寻常的妇女这种安慰,正如她给予天才的妇女以安慰一样,因为女性的欢乐,聪明的女人可以享受,普通的妇女也不例外。自然的规律就是如此,让男人和女人就这样生活吧!

女子教育

中国人不同的女性理想,导致了我们对女子教育的不同方法。对女孩子的教育方法与对男孩子的教育方法现在是,或者说一直是迎然不同的。对女子的教育远比对男子的教育严格。加之女性成熟期一般比男性早,女孩子受的家教也早一些。于是,她们比同龄的男孩仪态更加庄重,举止更加规矩。无论如何,女孩子的儿童期比男孩子短。从14岁开始,她就把自己禁闭起来,学习女性的风范:早晨要比自己的兄弟起得早些,比他们穿得更整洁,要帮助母亲做饭,还要经常承担小弟弟的喂饭任务,等等。她们玩具不多,活计可不少。说话要慢声细气,走路要文雅大方,落座要规矩,双腿紧紧并拢。最主要的是她学到了娴静与拘谨,而丢掉了活泼和生气。小孩子的乐趣、顽皮与傻里傻气在她身上不复存在。她芜尔而笑,从不哈哈大笑,她的处女意识很强。在旧中国,拥有童贞比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学问都重要。她不轻易让生人看见她,尽管她经常从屏风后面偷看别人。她培养着一种神韵与可望不可及的非凡气度。幽禁的程度越强,她就越了不起。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在男人看来,一个关在中世纪城堡里的小姐,确实比那个每天在餐桌上与你见面对桌而坐的姑娘更迷人。她学习刺绣,用她那年轻的双眼、灵巧的手指,她会做精美的刺绣,学习起来比学三角学更快更容易。刺绣使她高兴,因为这时她有时间做自己的梦,青年人总是爱作梦。就这样,她在为将来做一个贤妻良母而做着一切准备。

在有教养的人家,女孩子们也学习读书写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女才子。今天,全国著名的妇女作家有半打之多。汉代以及后来的魏晋时代都有许多著名的知识妇女。其中有一位谢道韫,能言善辩,经常在其小叔子与宾客的辩论中为夫弟解围。中国以前识文断字的人并不多,男女均如此。但在书香门第,女孩子们也总是学习读书写字。这种教育的内容一般限于儒家经典中的文学、诗歌、历史及人类智慧。女孩子们到此为止了。然而男人们也没有往前走多少。文学、历史、哲学等人类智慧,以及一些医学、政府管理等专门知识,一起构成了人类的所有知识。而妇女的教育则更明确地倾向于人文科学的教育。与男子教育的区别也主要是程度深浅的不同,而不是学习范围的广狭。

蒲伯①有一句格言说,一知半解是危险的,而中国人则认为学问太大于妇女道德无益,“女子无才便是德”。在绘画与诗歌中,妇女常常能显露出自己的才能,写短诗似乎特别适合妇女的天才。这些短诗小巧玲珑,精致优美,但缺乏魄力。李清照(1081~1141?),中国最伟大的女诗人,留下了数量不多但彪炳千古的诗歌,充满了雨夜的情思与对逝去幸福的怀念。妇女写诗的传统实际上从未间断,仅在清代,我们就可以数到差不多一千位留下诗歌的妇女。袁枚是反对缠足的,在他的影响下,妇女作家形成了一种独到的风格。另一位大学者章实斋,对这种风格却嗤之以鼻,认为它对培养理想的妇女有害。不过,诗歌的写作与尽一分妻子和母亲的职责,两者并不矛盾。李清照就是一个理想的妻子,她不是萨福。②

『①蒲伯(Alexander Pope,1688~1744),英国诗人。』

『②萨福(Sappho),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女诗人。』

古代的中国姑娘在社会事业上确实不如西方妇女,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有更多的机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妻子和母亲。除此之外,她没有其他的职业。现在的中国男子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是选一个摩登女郎呢,还是选一个较保守的姑娘做妻子。最理想的妻子被描绘成“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古老品德”的女性。这种女性理想的冲突(新的理想作为妻子应该是独立的人,看不起“贤妻良母”)需要人们用自己的庸见来解决。笔者认为,不断增加的知识与教育是一大进步,是向理想女性的接近;但是我敢打赌,我们不会有(正如我们不曾有)世界著名的女钢琴家和女画家。我确信,她烧的高汤比她写的诗歌味道更好,她真正的巨著是那个脸蛋圆圆的小男孩。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仍然是那聪明、温柔、坚定的母亲。

恋爱与求婚

人们可能会问,既然中国妇女被幽禁,那末浪漫与求婚怎么还有实现的可能呢?或者说,传统习惯对青年男女之间的自然恋爱有多大影响呢?青春、浪漫、爱情,这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由于社会传统的不同引起的心理反映。将妇女幽禁起来,灌输以传统的道德教育,并不能扼制她们的爱情。恋爱的一般内容与其他表象可能会被改变,因为恋爱尽管是一种自然迸发,压倒一切的感情,它仍可能变成人们心中一个微小的呼声。文明可以改变爱情的方式,却永远不能扼杀爱情。爱情客观存在,只不过由于偶然的社会文化前景而引起的趋向与表现不同罢了。爱情透过珠帘窥探,它的气息充满了百花园,它揪着年轻女子的心。或许她根本就没有情人,也不清楚那折磨她的是什么东西。也许她并没有对某一个特别的人感兴趣,但她喜欢男人,喜欢男人就是喜欢生活。这就使她的刺绣显得更加精巧,她想象自己在与彩虹般的刺绣相爱。这彩虹正象征着生活,它是那么美丽而漂亮。她很可能是为什么人正在枕头上绣着一对鸳鸯。鸳鸯总是一雄一雌,总是在一起行动,一起游泳,一起筑巢。如果她那想象的翅膀越飞越远,她可能完全忘却自己,因而绣错了地方。她再绣,再错。她使劲地抽那丝线。用劲稍微大些,线断了。她咬着自己的嘴唇,感到很恼火。她掉在情海里了。

这种莫名其妙的烦恼,也许是因为春天,因为鲜花。这种突然袭来的孤独感,是女子成熟到了应谈恋爱与结婚的程度时的自然标志。由于社会的压制与传统的束缚,一个姑娘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掩盖这种模糊而强烈的欲望。然而,青春的梦幻却在下意识地继续进行。婚前恋爱在旧中国是一个禁果,公开求婚也不可能。她知道,恋爱就等于折磨自己。因为这个原因,她不敢在春天、鲜花与蝴蝶上想得过多,它们在古诗中都是爱情的象征。如果她在做学问,她不会在诗歌上花大多的时间,以免触发自己太深的感情。她使自己忙于家务,谨慎郑重地保护自己的感情,就像一朵娇嫩的鲜花在成熟之前谨慎而庄严地保护自己不与蝴蝶进行过早的接触。她希望自己能等到恋爱被认可的一天,即可以由结婚来证明其正当性的那一天。她如果能躲避所有感情的纠葛,那么她是很幸福的。然而,自然的力量有时会冲破人类的一切禁锢,横冲直撞。正如一切禁果一样,异性间的吸引力,正因为其罕见,更见其强烈。这是自然的自我弥补法则,根据中国人的理论,一个姑娘的心一旦被人迷惑,那么她的爱情就会无所顾忌。这就是人们在对妇女小心幽禁背后的共同信仰。

即使是在自己的深闺中,姑娘们通常也清楚镇上同一阶层所有未婚青年的状况,并暗中表达了自己的赞许或反对的感情。如果由于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她曾欣赏过的年轻人之一,尽管只是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她的心情就再也不能平静了,以前那种自豪感消失了。接着是秘密的偷情阶段。尽管暴露自己可能意味着羞耻,有时还可能导致自杀;尽管自己完全意识到这样做是在藐视所有道德行为的规范,藐视社会的非难,她自己还是要与她的男青年相见。爱情总是能找到自己的路。

在这种性的相互狂热吸引中,不可能讲清谁是求爱者,谁是被求爱者。姑娘有许多巧妙的办法使男青年感觉到她的存在。最幼稚的方式就是在木制屏风的底部将自己的小红鞋伸出来。另一个办法是站在太阳余晖照耀着的阳台之上。她还可以不经意地在盛开的桃花之间露出自己的脸庞,还可以在正月与六月的夜晚去看灯会,她还可以弹琴,让邻居的男青年听到琴声。她还可以请她弟弟的塾师修改她自己创作的诗歌,弟弟就是她的送信人。如果这位老师既年轻又浪漫,他会赠诗作答。另一种联系的方法是通过婢女,或富有同情心的嫂子,或者邻居厨师的妻子,或者尼姑。如果双方有意,他们总可以安排一次秘密的会面。这种会面极不健康。青年女子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由于他们没有机会进行愉快的调情,爱情这时就找到了报复的机会,正如所有中国爱情故事所描写或试图描写的那样。她也可能会怀孕。接踵而来的是一个热切的求婚和私通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阶段,情不自禁,但仍是温柔而珍贵的恋爱阶段,因为这些都是秘密进行的。不过,这种爱情通常都是大幸福了,所以不能持久。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这些公子和小姐很有可能在未经自己同意的情况下,由父母包办与别人订婚。女孩子可能后悔自己已失去贞洁。公子这时也可能赴京赶考,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被迫接受一个更有名望人家的女子做妻子。或许两家中的一家迁居到别的城市,两人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或许公子尽管在外旅居却仍然保持忠贞不贰。然而,一场战争爆发了,接下来是无限期的等待与拖延。那位在深闺中等待着的年轻女子,这时只有优伤与焦盼。如果这位姑娘的爱情是真挚而热烈的,那么她可能会得相思病(这种现象在中国爱情故事中惊人地普遍),眼睛失去了往日的光芒与喜悦之情。父母看到这种情景深感惊讶,开始询问个中缘由。为了拯救女儿,他们安排了女儿向往的婚姻。从此,他们也可能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

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充满了眼泪、悲伤和渴望。对妇女的幽禁造成了中国爱情诗歌中哀怨郁闷的情调。唐代之后所有的中国爱情诗都表达了渴望和失望以及无限的悲哀与惆怅。这些爱情诗往往描述那些被幽禁的青年女子因为想念自己的心上人而日见樵悴,即所谓的“闺怨”。这些诗可能描写那被遗弃的妻子,即:“弃妇”。很奇怪,这两种题材也往往是男性诗人所最喜爱的。

与中国人通常对生活的消极态度一致,中国人的爱情诗歌也充满了各种相似的情调。其中有茫然若失,有离愁别绪,有破碎的希望,有不灭的向往,?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