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贞观之治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李世民:僧尼不事生产,耗费天下资财,朕以为终究是不好的。

玄奘避开不利的话题:陛下志在天下,勤政之余,没有烦恼吗?我佛志在普度众生,灭除烦恼。

李世民惊异,刚经历了大烦恼的他若有所思。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十月初一,日食。

高士廉:陛下登基不久,未有任何错失反而天降灾异,不知预示什么?

李世民问傅奕:太史令有什么解释?

傅奕:日有食之,总是帝王行为有失。

傅奕:古时候,汉武帝连年征伐,耗尽国力,民不聊生,于是才会日有食之,即使像汉武帝这样的英主,也会内心震动,于是下轮台罪己诏。检点陛下行为,臣以为,日有食之,应在玄武门血光之变。

高士廉:臣以为,应该是前太子的事,在名分上没有最后了结,陛下现在要天下民心思治,我以为应该拟定名分给前太子、前齐王,这样,于史,于社稷,就可以定论下来了。

李世民深思了一会儿:我同意,可是我不是很懂人死后的名分定论,我只是想,前太子和前齐王,虽然太上皇已经把他们贬为庶人,但我想我们毕竟是同母所生,他们还应该是亲王,但是,谁懂名号的事,死去的,我知道要有一个谥号,应该是什么字?

王珪:我以为前太子称息王、前齐王为海陵王比较合适。

李世民:可以,谥号是什么呢?

高士廉:息王,谥号为隐;海陵王,谥号为刺。臣以为比较合适。

李世民:可以。说实在的,你们刚才给我出了个难题,我现在要给你们出个难题。名分和谥号都有了,择日依礼安葬,送葬之日,息王和海陵王的旧臣,你们要去送葬吗?

王珪:臣为息王旧臣,我以为还是不去的好。

魏征:我曾为李密旧臣,窦建德旧臣,息王旧臣,今又为陛下之臣,我也以为,还是不去的好。

李世民:你们怎么能不去呢?

王珪:只怕会有人议论。

薛万彻:臣怕引起其他人的嫉恨。如今天下已经和解,如果臣等去参加送葬,只怕又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断送现在大好的局面。

李世民:你们要这样做,让我很伤心。

王珪:恕臣愚钝,陛下此话,臣心中不明。

李世民:看你们这样,想必到了给我送葬的那天,你们也不会参加吧?

王珪、薛万彻等慌忙拜倒在地。

魏征、王珪、薛万彻等人:臣不敢!

李世民:你们起来。我看还是那句话,忠君,忠旧君,忠新君,总之要忠君。旧君以前对你们到底有恩,若你们不忘旧恩,必然也不会忘新恩。我指望你们念我的恩,所以自然希望你们能念旧主的恩。这样吧,出殡之日,所有原东宫和齐王府的臣属必须前去送葬。

长孙无忌:臣以为,陛下登基已经有四个月了,新太子也要确立才好,这样才能朝纲整齐,利于天下人心安定。

李世民:我迟疑不能确立太子,是因为究竟以长立太子呢,还是以贤立太子?

贞观之治 第十八章(2)

高士廉:他们还小,是贤还是愚,不能考查。不过以陛下的贤能,必然执政百年,所以,太子的贤愚不必过于计较。而且,以古来的规矩,都是立嫡长子为太子,陛下应该不必过于焦虑。

李世民:好吧。先立吧,不过,先不加冕。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十月初,李世民下诏,追封故太子李建成为息王,谥号隐;追封故齐王李元吉为海陵王,谥号刺,依照亲王葬仪,重新安葬。

两仪殿内。

李世民:你们原来是前太子的人,事情过去了,前太子也送走了,安下心来,给朝廷出力吧。

王珪:陛下不计前嫌,大唐也只有一个,天下太平,臣等报效无忧。

李世民:对于新政,你们几位有什么看法吗?

王珪:陛下刚刚登基,自然气象更新,要有一番作为。恕臣直言,陛下一片赤诚之心,把天下治理出个样子来,自然要大动一番。可依臣之见,动是要动,但不要大动,点到为止,做个姿态,让百官知道陛下的心意,知道是新朝了,就可以了。动,以后慢慢来。

李世民:既然动了,为什么不干脆大动。今天动一点,明天动一点,天下什么时候才能治理出个样子来?

王珪:治天下自然急不得。陛下登基时间还不长,朝廷上下人心浮动,臣以为还是稳妥一点为妙。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