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武则天--女皇之路 > 第44部分(第1页)

第44部分(第1页)

当然,武后在颁布新律令格式的时候也免不了存有私心,比如她在上元年间的上书建言十二事中提出“父在为母终三年之服”,也就是父亲健在母亲故世,为人子者也应该服三年的丧服,为天下母亲争取和父亲大致平等的待遇。武后当时出此提议大力提倡母权,旨在针对太子弘,也是为今后母夺子位创造舆论。所以虽然理论上无法反驳,高宗也在表面上答应了,但并未真正实行。直到垂拱格式的发布,才正式编入法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武周结束后,时局依然动荡不安,开元年间大臣卢履冰首先发难,认为这仅是则天皇后“权行”之制,有违古训,因“女在室以父为天,出嫁以夫为天”,如同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家里也应该以父为尊,所以父亲健在为母服丧的时间较短,就是为了尊崇父权,“避二尊也”。并三度上表,请正礼法,无须顾念儿女之情,否则“恐后代复有妇夺夫政之败也”。 由此引发百官议政,多年悬而未决。平心而论,卢履冰指武后此议是为夺权称帝而布局并未冤枉武后,然而唐代到底是一个气魄宏大的时代,开元二十年改修五礼,认为武后虽然动机可疑,此令却入情入理,由此正式确定了父在为母齐衰三年的礼仪。'3'人亡并未政废,武后颁布的格律在武周结束后仍然延用下去,继续发挥着影响。

垂拱元年正月,老臣刘仁轨因病去世,武后再无任何忌惮和顾虑。然而,她并未即刻称帝改国号,而是依然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从容不迫地布置着。称帝的计划早在高宗后期上元年间便已提上了日程表,只是当时还免不了受制于人,现在却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下。中国的君权理论发展到了唐代,已经形成天命与民意两大支撑点。武后可以蔑视传统,自我作古,却不能不顾忌社会反映,不能不了解民意。首先,她要进一步加强皇权,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其次,她要大造舆论,进行一系列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宣扬自己是天命所归,君权神授,让整个社会调整心态,逐步接受女主正位的事实。此外,她还要大开科举,拓宽仕途,延揽中下层知识分子,争取他们的支持。从光宅元年武后尽揽大权开始,直至天授元年武后正式登基为帝,这段铺垫过程,武后足足用了六年时间。看多了太多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根基未稳就开始做起皇帝梦,我们不能不对武后的沉着冷静和非凡耐心感到惊讶。狮子般的雄心,狐狸般的狡猾,再加上骆驼般的坚韧,马基亚维利理论中的理想君主,在武后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本节未完待续)

'1' 《旧唐书*高丽传》

'2' 《旧唐书*刑法志》

'3' 《唐会要*服纪》

武后的称帝之路现在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废中宗、囚睿宗、杀章怀太子,是武后迈向帝位的第一步。她借助宰相裴炎、北门学士刘祎之、大将程务挺等人之助,以李家主妇的身份,成功地确定了自己在李唐皇族内部的至尊地位;并且借助宰相裴炎的个人野心,削弱了门下省的监督作用。平徐敬业叛乱,杀裴炎、斩程务挺,是她迈向帝位的第二步。早在高宗时代,武后就通过设立北门学士来分割相权,及至掌政后又大力抬高御史台的监察权,将监察权凌驾于相权之上,从而借助官小位卑易于控制的监察御史崔察、左肃政大夫骞味道等人除掉了权相裴炎。武后更就势从宰相手里收回了她梦寐以求的用人权,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轮屠杀贬黜震慑朝臣,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树立起她作为帝国最高主宰的权威形象。接下来,她需要巩固自己取得的胜利,进一步强化对于朝臣的绝对优势,并加强对地方的监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后在狠抓对大臣的“法制教育”的同时,并不忘记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虽然号称垂拱而治,还是不忘在百忙之中撰写一部《臣轨》,分赐给大臣,教他们以为臣之道。自然,忙到飞起的武后是不可能字字亲撰的,主要是御用文人北门学士的杰作,武后监修而已,从十个方面对朝臣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一) 同体。即为臣者要与君王同心同德,做君主的手足耳目;

(二) 至忠。以慈惠为本,推善于君,引过在己。也就是说,有功劳你不要自夸,应该说这是皇帝的恩德,有黑锅你应该自己抢着去背,把上司漂白得干干净净的。

(三) 守道。以“道”清心正身,佐时匡主;名不动心,利不动志。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君主服务。

(四) 公正。要大公无私,不营私,不阿党。

(五) 匡谏。以谏为忠,不避斧钺。即使君王要杀你,你还是应该尽忠职守地进谏。

(六) 诚信。以信忠君.以信怀下;上下通诚,信而不疑。

(七) 慎密。不漏禁中之语;非所言勿言,非所为勿为。君主跟你说了什么,属于国家机密,不要乱说乱动。

(八) 廉洁。奉法以利人,不枉法以侵人;以廉平为德,不求非其所有。

(九) 良将。有五材四艺,机智果断。这是对武将的要求。

(十) 利人。禁末作,兴农功,省得轻赋,不夺人时,务使家给人足。这是对文官的要求。

书成之后,武后普赐群臣,要求他们好好研读,当座右铭来正心鉴行,期望能达到“革心事朕”的效果。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想起以前李贤不听话,武后特地赐《孝子传》和《少阳正范》指导他怎么做乖儿子的往事。显然武后是把大臣们当儿子来调教了,这是不是就叫做“母仪天下”?不过还是得说一句,这些要求实在是有点高^_^ 《臣轨》常和李世民撰写的《帝范》合为一书,称为《帝范臣轨》,17世纪传入日本,时人曾言:“本朝读之,尤尊之,至若镰仓将军家皆读之,有助治道久矣,何啻中华而已哉。”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有助治道久矣”一句,尤其可圈可点,可见无论古今中外当权者们都是很喜欢这些东西的。

不过,武后最关心的还是对地方的掌控。扬州之乱虽然有惊无险地平定了,却给武后以深刻的教训,大感自己对地方的控制尚嫌不足。徐敬业进行了那么多的秘密串联,朝廷却一无所闻,十几天内就能组织起十万人的大军,大肆攻城略地,朝廷才做出反应。可见自己对民间反映与社会动向根本不摸底,也暴露出各级政治机构的迟钝和情报阻塞。说来大唐开国以来一直奉行强干弱枝政策,重中央而轻地方。太宗时代设立御史巡查制度,由御史台派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但这是不定期的。武后大力提高御史台的监察权,监察御史、侍御史每年分春秋两次定期出巡全国各地,严密监察各地官吏,随时报知中央。《垂拱格》里专门设有《风俗廉察四十八条》,详细地规定了朝廷特派专使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的运作方式。由于这些监察官员有相当一部分是酷吏,又被赋予了生杀予夺的大权,地方官员畏之如虎。武后时代风闻朝廷使者到来而自杀的地方官员,史不绝书,可见这种监察制度的威慑力量强大到了何种程度。掌握监察权的御史一时权势大炙。他们上可弹劾宰相,下可监控百官,独立于三省之外,只对皇帝负责。监察御史弹劾甚至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也就是说,监察部门的头头本身也在被部下监察中。

武后大力提高御史的监察权,主要是因为他们官小位卑易于控制,监察御史仅八品官,却要弹劾品级远远高于他们的朝臣,唯一的依靠便是皇权。虽说御史本是皇帝监控朝臣的耳目,但武后并不希望过多的假手与人。她的终极目标是尽可能地集天下大权于一身,将整个帝国置于她的铁腕控制之下,因此垂拱元年伊始,她接连签发了两道敕令,均是针对御史的权力而作。垂拱元年正月,武后便下敕:“御史纠获罪状,未经闻奏,不得轨使处分,州官府司亦不得承受。”也就是说,御史没有自行处分的权力,也不可以让当地官员处理,必须上奏朝廷,这样便将量刑定罪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由她一人裁决处分。二月,武后又专门调整现有的登闻制度:“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 登闻鼓和肺石是供人鸣冤的法律用具。唐制为了让臣民有上言或申诉重大冤情的机会,在西朝堂设登闻鼓,东朝堂设肺石。言诉者若击鼓立石,其情便可直达天听。但以前设有专人防守,要击鼓立石并非易事,现在武后撤除防守,放松管制,无疑是鼓励臣民上言,打通了民间直接向朝廷告状的环节。因武后正月已经下令御史不得自行处分,御史的权力便局限在接受申诉的表状,直接上报武后。他们只负责收集情报,唯一有权处分的只有武后一人而已。

此时的武后,已经成功地收归用人权、监察权与司法权于一身,唐代的君权,在她手里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君主对于朝臣,中央对于地方,从未如此占据过绝对明显的优势。现在,她需要的是了解下情,掌握民间动向,进而想法子引导甚至主宰社会舆论。这当然需要进一步地鼓励民间上言了。于是,第二年三月,一个全新的制度——匦检制度诞生了。

(本节未完待续)

此时的武后,已经成功地收归用人权、监察权与司法权于一身,唐代的君权,在她手里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君主对于朝臣,中央对于地方,从未占据过如此明显的绝对优势。一切安排妥当的武后心满意足,第二年正月,她出人意料地宣布还政皇帝。已经做了两年囚徒的睿宗大吃一惊,三位兄长的前车之鉴摆在眼前,母亲的礼物只能让他心惊肉跳,立刻上表要求母亲收回成命,自己绝对无意收回执政大权。几天后表章被驳回,太后不许。旦真的着慌了,冰冷的权杖下面躺着多少具尸体他已经不敢去数,只希望自己不会变成其中的一具。也许他的态度还不够谦恭诚恳不能让母亲满意,他不知道如何才能结束这场可笑的试探。坐立难安的睿宗接连又上了两道表章,语气更加谦卑诚挚,痛陈自己的无才无德加生性淡泊,即无能力也无心思负荷一国之君的重任,恳请太后继续紫帐称制,唯有皇太后的雄才大略才能给社稷苍生带来福祉。

皇帝三次奉表辞让,太后不能不有所表示,终于重登紫宸殿召见皇帝:“如今皇帝服丧期满,叛乱又已平息,是时候把朝政交托给皇帝处理了,皇帝为何如此推拒?”

睿宗的面容平静如水,神色越发恭谨:“母亲应知儿子生性淡泊不习政事,江山社稷唯有母亲执掌才能安泰长久。”

皇帝话音刚落,武承嗣、韦方质等人纷纷出言赞同附和,武后锐利的眼光逐渐变得柔和,她迟疑了片刻,缓缓道:“既然皇帝决意辞政,那朕只有继续辛苦下去了。”

人人都知道这才是武后的真心话。

在诸武和朝廷新贵的带头庆贺下,武后宣布大赦天下,让黎民百姓实实在在地因她的继续执政而蒙福。

百姓蒙赦的欢呼声传入殿堂,宣告着他们对于太后执政的容纳和拥戴,母与子在这如雷的欢呼声中面面相对。旦知道自己今天的表现还能让母亲满意。从此以后,朝野上下对太后弄权的攻讦和讽刺会少了理由而有所收敛,这无论对母亲还是对自己都是件好事。对一个一无所有朝不保夕的囚徒来说,常常受这样的刺激并不是让人愉快的经历。象征着权力和威严的紫宸殿并不属于他,他只想赶快回到幽深的洛阳宫里那间小小的殿宇,那是他的囚牢也是他的避风港。唯有被束缚,他才能更安全。

武后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受儿子委托的名义代行君权,垂下的紫帐继续笼罩着大唐帝国,既限制她,又保护她。和为安全计宁愿被缚的旦不同,她不能忍受一丝一毫的限制,即使紫帐卷起时她必须独自面对弥天的箭雨。如果她甘心终生困于紫帐之中,那么她不过是历代一大群弄权太后中的一位,而她在历史上留下的记载,也不过就是短短的几行字。但有了这重紫帐,大臣们也就有了一层遮羞布,可以心安理得地骗自己说仍然在为李唐效力,只是李家现在是女主人当家而已,就像《红楼梦》中贾府上下都能接受认同贾母才是最高权威而不是贾政。可是如果有一天,贾母突然表示不做贾家的母亲和寡妇,而要做史太君,把贾政改名换姓叫史政,从娘家带一票人全盘接管了贾家的内外大权,贾府中人又会作何反应?

武后现在正是这样的打算。她曾经以妻子的身份为病弱的丈夫协理朝政,现在又以母亲的身份代子临朝,可是大权在握的她已经厌倦了这种一定要假借男子首肯委托才能执政的程序,即使只是虚应故事。她希望自己能以独立的个体成为天下之主,她希望那层薄薄的紫帐不要横亘在她和帝国之间,她希望群臣对她的叩拜是因为她是她,而不是在叩拜李治的寡妻,李旦的母亲。在六十多岁生命已进入垂暮之年的时刻,她突然厌倦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她不要再做李家的主妇,她要做武家的女儿。所以,她的自我定位和社会大众对她角色的期许,有距离。

这也是武则天为何只能在唐朝出现的原因吧!也只有这样对妇女约束相对宽松的时代,女性的自我意识才会如此强烈;也只有唐代沧海般宏大的气魄,才可以孕育出这样离经叛道的思维。年过六十的武后依然精力旺盛,乐此不疲地为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更高更远的目标,大臣们的脚步永远跟不上她那如飞燕般灵动的思绪。为什么女人就不能做皇帝?年号可以改,官号可以改,为什么国号就改不得?在战胜了世间所有人之后,她开始向维系整个社会的纲常伦理发起冲击。而她的对手,也从有血有肉有弱点的人,而换成了无形无质却深植于每个人心中、甚至武后心中的礼教纲常。这是武后一生中所要面临的终极挑战,也是她从未遭遇过的最可怕的对手。它缥缈无形却带来最沉重的压力,它触摸不到却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已经存在了千百年,而且仍将继续存在下去,背负着先贤的智慧与重量,延伸入浩渺无极的时空之中。伦理和道德虬结在一起,纲常和秩序难舍难分,你无法将二者分割开来,打倒这一部分却保留另一部分,而只能在两极之中搞平衡。以有限的人生来玩这种危险的游戏,对抗传统伦理,重建社会秩序,这是一种疯狂。然而武后信心十足:她既然能掌控天下,就能掌控舆论。从再度入宫的那一天起,她就不曾失败过。

经过垂拱元年的调整和休息,精力充沛的武后开始向帝位发起冲击。受当年组建后宫情报网终于成功扳倒王皇后的经历启发,武后决定重施故技,在全国范围内组建自己的情报网,以了解下情,掌握民间动向,进而想法子引导甚至主宰社会舆论。这当然需要进一步地鼓励民间上言了。于是,垂拱二年三月,一个全新的制度——匦检制度诞生了。

(本节未完待续)

名岂符:汗的说,不会吧,我用的是拼音输入法,没可能不打错字》_《

泪雕:先贴一个武则天年谱,从国学论坛上转的,估计是按照通鉴来排的,大体没有问题,细节有误,比如高宗欲逊位武后他排到了上元年间,实际上应该是李弘死后。等我写完全文之后,再按照我的文文来排一个。

武则天年谱

转自:国学论坛

1岁,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长安。父,武土(特殊字),年48岁,任工部尚书,判六曹尚书事。母,杨氏,年46岁。异母兄元庆、元爽稍长,姐一人尚幼。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