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武则天--女皇之路 > 第52部分(第1页)

第52部分(第1页)

的经营之后,她终于拥有了梦想中的一切:睥睨天下的权势,至高无上的尊位,普天下人的毕恭毕敬,以及美妙的性 爱。醉卧美男膝,醒握天下权,生命真美好。

在权力与美色的双重滋润下,迟暮的太后再度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她真的有点不舍得离开冯小宝这个新鲜的玩具了。碍于高宗去世不久,武后对朝政的掌控还不是很稳固,不好太过张扬,便令冯小宝出家为僧,赐名怀义,方便出入宫禁。又以其出身低微,将他改姓为薛,对外就说是太平公主夫婿薛绍的族叔,借此提高身价。刚开始的时候,武后常让薛怀义和高僧法明等十多人一起入宫作法,留下法明等在外诵佛念经,薛怀义则直入寝宫,渐渐的也就不太顾忌了。恩遇越来越厚,人人都知道薛怀义是太后眼前的红人,尊称他为薛师而不名。

昔日洛阳城里卖野药的江湖汉,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人人趋奉的座上客,洛阳名刹白马寺的主持。际遇之离奇,堪称麻雀变凤凰之唐朝版,不过脱胎换骨的是小野鸭,点石成金的却是皇太后。有她做老板,胜过给全世界的男人+女人打工。他只需要侍候她一个看她一人的脸色就够了,却有余下99。99%的人点头哈腰忙不迭地侍候他,就连炙手可热的武承嗣、武三思兄弟,也甘心在他面前执僮仆礼,对于一个小混混来说,当然赚到。只是这样的发家史到底不甚光彩,女人以色事人往往能得到人们的包容甚至同情,搞不好还可以骄傲地宣称:我是绝世美女,大唐天子的宠妃!男人却很少能腰板笔直地吆喝:我是绝世美男,大唐太后的男宠!不是不让人郁闷的。虽然闭上眼睛也可以自我安慰,能征服天下最尊贵的女人也是很了不起的本事,但光秃秃凉飕飕的脑门总在无情地提醒他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太后的手段一向很绝,喜欢给每一个宠物都打上印记,表明这是她的东西,秃头和戒疤便是她给他留下的记号,就像给心爱的马印下烙痕。我常常怀疑武后是否因为年轻时在感业寺呆过而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态,否则大可以让冯小宝束发做道士的,也同样可以出入后宫。

可以肯定薛怀义对此事很不满,但是武后高兴,他只能乖乖地照办,谁叫他寄在对方的帐上刷卡^_^ 满腔的怒火,便朝着他可以欺负的对象发泄。于是洛阳城里便常可以看到鲜衣怒马的薛大和尚带领一群恶僧横冲直撞招摇过市,踩死个把人寻常事,看别人不顺眼(特别是道士)就抓过来剃光头发强迫人家做和尚,真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可怜的男人,就用这样扭曲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受伤的尊严。只是他的尊严要紧,别人的尊严就不要紧了么?狐狸精一旦傍上母老虎,逞不完的威风煞气。本来还有一点点同情他红颜薄命,见状也只能骂一句小人得志。

薛怀义带着这幅欠扁样终有一日撞上了宰相苏良嗣,两队人马在皇宫门口碰上互不相让,骄横已惯的薛怀义连武承嗣都可以颐指气使,自然没把苏良嗣放在眼里。然而唐代宰相的威仪绝非他官可比,号称“礼绝百僚”,随便举个例子,冬至立杖众人举火列烛,一旦宰相将至,百官都要扑灭火烛以避之,可见其排场。武周时代就算宰相最掉价的时候了,也不是薛怀义这样的弄臣可以轻辱的。苏良嗣见薛怀义竟敢对他吆五喝六不禁大怒,当即叫左右把薛怀义拖过来正正反反抽了他几十记耳光,撵出宫去。薛怀义悲愤地捂着通红的脸颊向太后哭诉,那委屈的神情不禁让武后又怜又爱:“可怜的怀义,以后记得从北门出入好了,南门是宰相出入的地方,去惹他们做什么呢?”

薛大和尚顿时傻了眼,不过这样的经历对他有好处,至少能认清自己的身份——仅仅是太后的玩物而已。知耻近乎勇的薛怀义决心努力奋斗,做几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让别人瞧瞧他不是只在床上了得。这种心态其实颇可理解,也值得敬重,每一个人都有他自我奋斗的权力。毕竟欢爱正浓,武后也不忍心打击他,就像精明的董事长不会让小蜜插手公司管理,却也乐意开张支票供其炒股玩,不过武后出手比寻常男子大气多了,薛怀义得到的礼物足可让他名垂青史:奉旨督作明堂的修建。

让一个卑贱的男宠去主持修建儒家圣物明堂,武后离经叛道的做法再一次显示出她骨子里对于儒家传统的轻蔑,也难怪后世儒生看她不顺眼了。薛怀义还是蛮聪明的,至少办这件事没给武后丢脸,垂拱四年十二月,一座标新立异而又富丽堂皇的明堂终于建成了,号为“万象神宫”。背后还建成了一座更加高大气派的天堂放置佛像(搞不好还是出于薛怀义的建议),薛怀义因功拜为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这时整肃李唐皇族的第一波已经结束,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武后自上尊号“圣母神皇”,亲临拜受洛水神石,大享万象神宫,皇帝的宝座已经近在咫尺了。

(本节未完待续)

垂拱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已经自称圣母神皇的武后,亲临洛水,拜祭宝图,揭开了武周革命神道立国的第一幕。所谓“宝图” ,即前文提到的武承嗣等人伪造的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自称获之于洛水,武后命名为宝图,后又更名为“天授圣图”,洛水更名为“永昌洛水”,禁止在这里垂钓,并下诏要李唐宗室齐集洛阳,参与拜洛大典,引发了越王父子的叛乱以及武后蓄谋已久的血腥屠杀。然而太后拜洛的决心,不因李唐诸王的反对而终止,大狱过后,正该粉饰太平。河出图,洛出书,本就是儒家理想治世才能出现的最大祥瑞,而这次拜洛大典文物仪仗之盛,也被史家称之为“唐兴以来未之有也”。影子皇帝睿宗,皇太子成器,内外文武百官,以及八荒六合的蛮夷君长,均有肃然出席,构成声势浩荡的活动背景,作为陪衬,烘托出太后武氏这位非凡的女人。

洛水,发源于华山南麓,左携涧水,右带伊河,东出平原,北入黄河。传说在混沌未开的上古时期,以伏羲帝德合天下,天应之鸟兽文章,遣神龟自洛水浮现。龟背上的神秘花纹如同文字,伏羲因之创先天八卦,推演出天地之数,这就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条神奇的河流,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迎来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滔滔洛水,奔腾不息,穿越数千年的时光,历经多少血与火的交锋,见证过多少枭雄的兴亡,中华帝国已然发展成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富庶的国度,璀璨辉煌的唐文化,正如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一般含苞待放。而这个庞大帝国的主人便是武后,这位现年65岁的妇人。三十多年前,她曾在西都长安接过皇后的玺印,成为大唐帝国最尊贵的女人。她曾经为此激动不已,以为这是一个女人梦想中人生的极致。现在想起来,只能付诸于轻轻一笑而已。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梦想无极限。

数日之后的垂拱五年元旦,圣母神皇大飨万象神宫。这一次,武后第一次穿上了全套天子专用的衮冕服饰,执镇圭行初献之礼,皇帝为亚献,太子为终献。先祭祀昊天上帝,然后是大唐高祖、太宗、高宗三圣,接着,他们来到神皇父亲魏国先王武士彟的灵前祭拜,最后才轮到五方帝座。礼毕,圣母神皇登则天门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永昌。三日之后,她再度穿上衮冕礼服,驾临万象神宫,接受群臣朝贺,并于次日布政于明堂,颁九条政令训诫百官。五日,太后再御明堂,大飨群臣,结束了明堂落成后的首次布阵大典。整个仪式完全依据周礼拟定——这自然是太后为了纪念本家周朝远祖的又一努力,与众不同的是主持祭献的是身穿天子礼服的太后,而祭祀的祖先中赫然竟有太后的父亲!

“天子坐明堂”的古老礼仪终于重现于世,然而群臣叩拜的却是一个妇人,这多少有点让人不是滋味,嗅觉敏锐的人们已经感觉出明堂布政大典俨然如同太后的登基预演,奈何太后手段太过凌厉,刚刚结束的那场大狱人头滚滚血雨腥风的惨状犹在眼前,岂敢多言。纷纷上表庆贺,以示忠诚。曾经上书谏阻太后重用酷吏的陈子昂此时也专程奉上贺表,歌颂神皇 “至德配天,化及草木。天不爱宝,洛出瑞图;……陛下恭承天命,因顺子来,建立明堂,式尊显号,成之匪日,功若有神,万国咸欢,百灵同庆。”'14'这是明白地承认太后代子临朝得以承受天命的合法性了。

到底成王败寇。

近四十年铁血执政的生涯,太后已然将官僚集团的弱点看破,翌月又下令尊父亲为周忠孝太皇,母亲杨氏为忠孝太后,坟墓均按帝王的规格改称为陵,由武士彟起上溯四代均封为王,并特置官吏执掌武氏陵庙的祭祀,规格已与帝王无异。为了让人们逐步接受女性帝王,武后进一步提高母亲的地位,十月又下令重大祭祀活动除了高祖太宗配祭昊天,还需要祭拜窦皇后和长孙皇后配祭皇地,当然,就像忠孝太皇配祭李唐三圣,太后的母亲忠孝太后也同样配祭李唐诸后。由这里可以看出,武后此时已经拟定了新王朝的国号——大周,周唐一体的混合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于彼新邑,造我旧周。”她相信“大周”这个名号很快就会深入人心。

(本节未完待续)

'14'陈子昂:《为程处弼应拜洛表》

按照古中国的政治传统,新王朝的诞生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及一系列的仪式。君权的合法性概括而言由天意和民心两大支撑点构成,谶纬预言天降祥瑞是前者,万民拥戴上表劝进是后者。王者承天命所归,民心所向,代上天来治理万民,必须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以示革命更化。通俗一点说,就是表明他是老板,现在轮到他来制定规则。然而天意渺茫,人心幽微,如何把无形无质的天意人心化为可见可感的社会潮流,则纯属技术活儿,所以这个看起来冠冕堂皇的表白又有另一个更为实际的说法:国家机器说穿了也就是暴力机构,天意可凭谎言编织,民心依靠武力钳口,所谓的天意民心不过是既成事实之下的宣传工作罢了。对于武后而言,她的行为原不为儒家正统所容,唯有别辟蹊径从制度外做文章,正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所以特别在意细节上的完美,每一个环节都务求功夫到家。审视她称帝及退位的全过程会感觉特别有趣,几乎可以作为探究僭主政权成败因由的典型范例。

每一朝天子上台都会改年号,易官制,但像武后更改得那样频繁的却实在不多。人们常归之于这是女人的心血来潮和反复无常,客气了说也只能感叹皇太后的精力过剩,为什么不呢?生命那么长,总要找点事来做^_^ 然而武后的做法可能另有深意,她对于改易制度尊号的特殊迷恋,或者正源于她在制度名分上的先天缺陷。武后是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的挑战者么?的确是。但不可忽略的是她自己也是在这样的传统下长大的,不可能不受影响没有自省。挑战与妥协,斗争与放弃,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面对正统观念伦理准则的力不从心,同样存在于她的身上。片面地强调一点而忽视另一点都让我们难以理解这个神秘的女人。所以,她一面表现为对官僚群体的整体轻蔑,骨子里却又对狄仁杰、徐有功等正人君子十分敬重。她叫面首去主持修建明堂,后面还不伦不类建一座更堂皇的佛堂,简直是对儒学的存心羞辱,但从来不在公开场合非汤武而薄周孔,遇到大臣有关这方面的进谏,必定是以安抚为主。她一面大杀李唐宗室,甚至取消李氏作为皇族的资格,却在她改唐为周坐稳天下之后,仍然宣称自己的政权来自于唐高祖和唐太宗。这种矛盾性贯穿了她的一生,使武周政权较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武后并没有割断和旧政权的联系,却也埋下了争斗的种子,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越发尖锐,终于在无法调和的时候坍塌崩溃。

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武后,无论怎样辉煌的成功也免不了有一丝悲凉的色彩,看着她以一己之力挑战人们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伦理准则,如此信心十足全力以赴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对抗着那个看不见的敌人,如同在追逐着永不停歇的风。我们知道这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紫宸殿上的叱咤风云终会化为上阳宫里形影相吊的刻骨凄凉,然而走过的足迹不会消逝,历史终将铭刻她的名字,没有谁能够抹去。

武后现在一心想让“大周”成为新的图腾,想让人人都牢牢记住这个称号,作为大唐帝国的实际主宰,她自然有无数的办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她选择的是最彻底的一种,让帝国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周”的存在。永昌元年十一月,圣母神皇再享明堂,大赦天下,宣布废除实行千百年的夏历,改行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正月,所有月份都往前推二个月。于是,永昌元年的十一月一日,便成了载初元年的正月元旦,所有的岁时节令都得统统换过。这次改正朔改得也真够彻底了,就连普通人的生活,也跟着重新洗牌。

天下大乱发神经。通行千百年的历法,如今全被换过,引起的混乱可想而知,但因为是诏令,不能不服从。再没有道理的事情,也能通过政令强制实行,一旦服从成为习惯,一切就好办了。就算龙椅上突然换成一位女皇帝,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吧,反正比这更荒谬的事情都发生过。或者这正是太后的目的,她满意地验证着自己的权威,在一片混乱中颁布《改元载初赦文》,历述神尧高祖、太宗、高宗的圣德,并称自己是大唐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天平地成,淳风享千年之运;乐和礼备,宝柞隆三圣之基。”

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道赦文,也没有人注意到作为中介的傀儡皇帝睿宗已经被悄悄移走了。当然更不会有人去仔细推敲赦文的合理性,比如高宗遗诏传位的中宗到哪里去了,睿宗又算什么,太后代子临朝什么时候变成了直接承继三圣,因为太后的第二道冲击波又来了:改字。

改字的诏令发布于半月后,要求取代旧字天下实行,据说由侄儿宗秦客起草,太后审定。头一批改了12字,之后又陆陆续续地更改了一些,凡17字,称为“武周十七文”,也有21字之说。字数虽然不多,但都是 “天”“地”“人”“日”“月”“星”等常用字,突然要改起来还是蛮麻烦的。武后改字纯属政治需要,检验臣民的忠诚度,探究这些古古怪怪的武周文字背后武后的心态和政治目的,一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养活了无数专家学者^_^ 比如合“天下大吉”四字成为“君”字,要求臣民一心一意,于是用“一”+“忠”合为“臣”字,欲享万世帝业合“千千万万”为“年”字,自认正统集“长、正、主”为“圣”字。

民间故事中的武后则显得更为人性化,对于字型图像般魔力的迷恋多过字义上的排列组合。有人说改字反映出武后的女权主义倾向,她不喜欢“天”字的字型看起来像一横下面有个四仰八叉的男人,仿佛只有男人才能称之为天,于是选用的新字型更像个穿裙子的女人顶天而立;有人嘲笑说改字反映出武后迷信到不可救药,想要称霸天下便硬生生地把“国”字里面的“或”改成“武”,又改成“八方”,以为这样就可以八方六合永世太平,没想到一字成谶,最后给人囚禁于上阳宫里正好面对着四堵墙壁……这就是武后,她的一举一动总会招来无数话题,引发正反两种极端的评价,乃至人亡字废后千百年,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着她的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