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武则天--女皇之路 > 第57部分(第1页)

第57部分(第1页)

武皇沉默,久久未发一语。

不久案情重新裁定,庞氏得以免死,与三子同流岭南。这件事还有一个背景,团儿的奸谋被人告发,盛怒的武皇杖杀团儿,但徐有功仍然被免职为民,——骄傲的皇帝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过失。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那么也不过就是戏台上屡见不鲜的故事之一,直言敢谏的忠臣如何凭借自己的正直折服了骄横跋扈的皇帝,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之后,终于救出了无辜人士,奸人也得以授首。我们除了赞叹大臣的浩然正气之外,学到的也就是专制统治如何黑暗之类的类型化说法。这么贴标签当然也不能算错,但以此来概括武皇和徐有功之间的关系却有简单化之嫌,两年之后,武皇再度启用徐有功,武皇任命的意图以及徐有功当时的反应,都颇值得一述。

(本节未完待续)

那时已是万岁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武皇发六道使大杀岭南流人,自感危险人物已经给消灭得差不多了,政局趋于稳定,于是先后贬黜来俊臣,诛杀侯思止、万国俊等酷吏,重新任命徐有功为侍御史。次年,来俊臣也被诛杀,至此酷吏政治基本结束。从索元礼、周兴起一干迎奉圣意求取富贵的酷吏全部遭到了生死族灭的下场,而徐有功却声誉日隆,步步高升,官至司仆少卿荣显善终,年六十八岁,武皇特赠司刑卿,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了。李唐复辟之后,庞氏之子为报母恩甘愿以自己的官职赠与徐有功的后人,其五世子孙徐商,官至太子太保,商子徐彦位登宰相,封齐国公,世代荣显,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了。

对比酷吏和徐有功的不同结局,我们很难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来解释武皇的驭下之术。对于一干希旨献媚的酷吏她表现得异常冷酷决绝,兔死狗烹毫不留情,对于徐有功却是敬之重之,以至于有些畏之的。在社会稳定的时候,她明知道徐有功奉公执法必定会常常拂逆自己的心意也坚持启用;而在需要打倒政敌的时候,就算摆明了徐有功是无辜的也依然削职为民。在杀人刀和活人剑之间,她只是根据时势来做出她认为合适的选择。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徐有功也只是武皇用来平衡酷吏政治、维护法制不致崩溃的棋子罢了。这情景颇类似唐太宗把魏征树立成谏臣的标兵,其实太宗在日常行政工作中更多地是听取房玄龄等人的意见,但他需要魏征的耿介之言来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而大唐的建立也有太宗一份功劳,先天的优势决定了他在曲己纳谏方面可以做得更漂亮,他对魏征越礼重越容忍只能越增加他的威望。而大周朝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徐有功无法得到如魏征般的礼遇,因为武皇必须强化别人对她权威的承认和服从,如果人人都像徐有功那般认死理地一再驳回她的旨意,她这个皇帝还怎么当得下去!就算是心里再敬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只能牺牲一下徐有功了。就是这一点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决定了武皇和徐有功这对君臣不能如太宗和魏征般的相互成全,而君臣遇合的佳话,也只有到了武皇年高对于世事不再执著之后才能实现了。

然而徐有功的反应却令人诧异。这个可以含笑面对死亡的硬汉,却在接到任命书时忍不住流泪,坚决不肯上任。他叹息着道:“麋鹿在山野间自在遨游,生命却系于庖厨之手,时势如此,无法可施。陛下如今任命臣为侍御史,臣必定要守正执法,总有一天会触怒陛下,坐罪枉死,请陛下收回成命!”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徐有功已经看透当时的官场险恶以及武皇给自己派定的角色,也清楚地预见到了自己公正执法的必然下场,纵然坚毅如他,也忍不住悲伤泪落。这也许有损他的硬汉形象,却让人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徐有功。原来他并不是神经大条到不知死亡为何物,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宁愿躲入山林中做一个安安分分的小民,避开数不清的明枪暗箭,可是这个人的责任感实在太要命,只要他坐在法官那个位置上,就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手中出现冤案,不能坐视无辜人士被杀,为此,他不惜自己慨然赴死。

生命是可贵的,属于人类只有一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活下去本身就是最大的目的,如同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福贵,不管经历多少辛酸和屈辱,还能看见太阳再升上来就是好的。也有不少我拿青春赌明天的冒险家们,为了富贵和荣誉,甘冒奇险拿命去换,以无价的生命去追逐那些过眼云烟似的身外之物。当然,世上也有至情至性的人儿,甘愿为挽救亲人或者爱人的性命而舍身,可是象徐有功这样为了挽救素不相识的人而一再自蹈险境的人,实在不多。虽然他丝毫不会武功,也足可被称为侠之大者了^_^

徐有功一生,处理案件六七百起,受他深恩得以活命的人足有上万之众,为此他成为酷吏的眼中钉,几度身陷牢狱,两次削职为民,三次被判死罪,然而松柏志向,冰雪节操,始终不移,仁心侠骨,世所同倾,在当时便被誉为“四海之内,绝无仅有”的奇男子,认为古之贤者如西汉张释之比起他来也大大不及,当人主雷霆之震而能全仁恕,“千载之下,一人而已”。

仅抄录一段当代人对他的评语吧:

——“有功耿直之士也,明而有胆,刚而能断。处陵夷之运,不偷媚以取容;居版荡之朝,不逊辞以苟免。来俊臣罗织者,有功出之;袁智弘锻炼者,有功宽之。蹑虎尾而不惊,触龙鳞而不惧。凤寺鸱枭之内,直以全身;豹变豺狼之间,忠以远害。若值清平之代,则张释之、于定国岂同年而语哉!”走笔至此,且为徐公一拜,向这位大智大勇坚毅沉静的奇男子,致以千年之后的敬意。

(本节未完待续)

在徐有功不计生死的犯颜直谏下,庞氏得以免死流放,团儿的奸谋也被人揭破,事情至此总算真相大白,刘窦二妃原来确是无辜惨死。武皇见了儿子李旦不免有些尴尬,但帝王的思维毕竟与常人不同。平民百姓要是知道亏待了儿子,必定万分歉疚,加倍疼爱以弥补儿子所受的委屈。皇帝想的却是我无缘无故地杀了他两个妻妾,这小子焉有不怀恨在心之理?嗯,一定要加倍防范才行@_@ 这种做法从人情上来说绝对冷酷,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却绝对理智,做皇帝真是一项违反人性的职业吧。

可怜的李旦,交出皇位后的短暂安宁日子就此结束,重又回到被严密监视的囚徒状态。两个月后,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未经武皇允许私下探望李旦,引起武皇疑忌,破例动用法外之刑,以私谒皇嗣罪腰斩于市。腰斩是一种将人犯从腰部斩为两断的酷刑,刑具的模样可参看《包公案》里的龙虎狗三式铡刀,比起唐代法定死刑斩首和绞刑来说,人犯所受痛苦更甚,一般多用于罪大恶极之徒。武皇此举,明白地显示出杀一儆百的决心和强悍作风,百官震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去探望皇嗣,李旦接触文武将相的途径被完全斩断。睿宗五子原本和武氏族人一视同仁地封王开府,现在也全部降为郡王,女儿一律降封为县主,随父幽禁于深宫之中。武皇对他们的看管颇为严厉,到庭院里去散步也是不允许的。对比她对诸武的纵容维护,可见武皇的心思已经由维护武李平衡,转向了完全偏袒武氏一族。

唐明皇李隆基时年九岁,号为临淄王,母亲窦德妃被杀后由豆卢贵妃抚养长大。上有武皇疑忌,下有诸武陷害,处境十分险恶,“母后虐国,诸吕擅衡。嗷嗷谗口,肤谮日炽。”'4' 但睿宗真是个很好的父亲吧,豆卢贵妃也够贤良淑德,把外间的风风雨雨全都挡了下来,尽量不让孩子们受到影响,以至于日后明皇回忆起童年,竟然只记得兄弟间的孝悌和父母的慈爱(明皇视豆卢贵妃为养母),全然没有李贤之子玢王守礼那样不堪回首的凄酸。或者唯有远离丑恶的政坛,才能学会珍惜亲情吧,李旦把全部精力都放到子女的教育上,调教出一个个色艺双全的儿子^@^宁王宪的玉笛,明皇隆基的羯鼓,岐王范的书画音律,日后都化为点缀盛唐壮歌的绝美音符,而五王之间的友爱孝悌,也成为帝王之家一段罕见的佳话。想想当日李旦夫妇委曲求全上下打点,苦心维系一个母慈子孝的假象,只为了让孩子能在一个相对宁静平和的环境下继续嬉戏学习,父母一片爱子之心,不是不让人感动的。武皇御明堂开家宴,一众小皇子小公主天真烂漫地献歌舞为武皇贺岁,祝愿“神皇万岁,子孙成行!”不知武皇听到孙子孙女以稚嫩的嗓音说出这句贺词时,内心深处是否也有所触动呢?

然而她已不能回头。立足在天与地之间,立足在古往今来所有女子从未达到过甚至从未梦想过的巅峰,她踌躇满志地醉心于自己心目中的宏伟蓝图,将一切尘世的情感都视为牵绊斩断灭绝。

魏王武承嗣不失时机地率领五千人上表请加尊号“金轮圣神皇帝”,按照佛家的观点,菩萨成为转轮圣王后乘坐的车子有金银铜铁四种质地,分别称为金轮圣王和银、铜、铁轮圣王。金轮圣王统治四天下,其余圣王依次递减为三、二、一天下。这是将武皇视为菩萨皇帝,威统大地之转轮圣王了。

武皇欣然接受了这一尊号,身着天子冠冕,亲御明堂,凌虚御风,尊贵如神。这一年,她已经七十岁了,然而雄心(或是野心)不因岁月的流逝而稍减。她相信她有能力将一切梦想都变为现实,只要她愿意付出足够的代价。大周朝必会万世流传,她从来没有失败过,这一次也不会。

于是,在幽禁了李旦父子之后,武皇下令废除各州举子学习《老子》的法令,要求改学武皇御撰的《臣轨》,进一步从民间清除李唐皇族的影响力。

李旦颤栗地望着他非凡的母亲,他每一天都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地狱的最深处,醒来后才发现还有更糟糕的在等着他。他不知道在母亲的计划中是否也包括把他一并清除,只感到母亲看他的眼神越来越凌厉,眸子里的温情越来越少,猜忌和疑虑越来越浓。或者,在母亲的眼里,看到的已经不是她十月怀胎生下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血,而只是一个随时会威胁她皇位的政敌罢了。

神皇母子间的微妙变化被有心人悉数看在眼中,一纸状告皇嗣谋反的表章立刻呈到了武皇御前。而武皇选定主审此案的官员足以让李昭德等所有忠于李唐的朝臣心惊肉跳,那是武周朝整整一代人的噩梦——天使般面孔,魔鬼般狠毒的酷吏之王来俊臣。

注:

'4' 《睿宗豆卢贵妃墓志铭》

(本节未完待续)

来俊臣长相阴柔俊美,举止斯文有礼,且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常常能一眼看出他人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弱点。他的言辞亦具有同样刺透人心的魔力,跟其他粗鲁不文的酷吏不同,来俊臣话语不多却简洁有力,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时可以见到智慧的闪光,宛如沉思的哲人,配以他谦虚诚恳的态度,不知底细的人只怕会立刻引他为知己。聪明、冷静、忠诚、俊雅,这便是时人对来俊臣的第一印象。据记载,来俊臣雍容美貌,巧辨似智,巧谀似忠,俨然忠赤之士,有谁会想到这个优雅秀美的男子,竟是个极端残忍嗜血的恶魔呢?'5'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来俊臣: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坏人,或小说里的恶棍,只要跟来俊臣一比,都会黯然失色,只因任何恶霸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多少都能发现人性的流露,只有来俊臣,要说他连一丝人性的痕迹都找不到,也绝不过言。这个人似乎对生命本身就有种极端的仇恨,他人的痛苦只能让他感到刺激和兴奋,恶事做尽却找不到一星半点的内疚感。常常疑心这种人大概是天生血液中就含有某种暴力因子,后天的经历不能给他丝毫温暖,又正逢武周时期的绝佳舞台,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共同打造出这名有如罗刹化身的天下第一酷吏。来俊臣出身卑微,是个父亲都搞不清楚是谁的私生子,在一个赌徒的家庭里长大,小时候小偷小摸,大了便拦路抢劫,顺理成章地锒铛入狱,成了一名死刑犯。

赌徒性格在这一刻起了作用,不甘在狱中等死的来俊臣要求上书告密,刺史正是李唐皇族东平王李续,对这个妄言告密以求脱罪的小人做法颇为反感,杖责一百依旧遣送回牢。风水轮流转,转眼到了天授年间,武皇称帝大杀李唐宗室,东平王李续也成了倒下亡魂,来俊臣认为机会又来了,再次上书告变。此时已经不是大规模鼓励告密的时候,但或许是他的身份太过特别,来俊臣仍然受到了武皇的破例接见。一个卑微低贱的死刑犯头一次得见天颜,却表现得十分得体,伶牙俐齿地把他被捕说成是东平王李续刻意打压诬陷,幸好李续被武皇铲除,如他这样含冤入狱的升斗小民才有机会逃出升天。他说得言之凿凿却并非全无漏洞,问题在于武皇对真相并不感兴趣,她只对这个人机敏的应答能力和非凡的政治嗅觉感兴趣。他会是人才,而且还是个死囚。如果能够把一个人从死亡中解救回来并授以官位加以提拔,他必然会感激涕零永远地效忠于她。圣神皇帝大笔一挥,死刑犯顿时绝处逢生还坐上了八品官位,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春!可惜这春天只是针对来俊臣个人而言,在今后近十年里,这个笑容温和举止文雅的年轻人,将让整个帝国的人为之颤栗。

注:

'5' 《朝野佥载》:“又问:‘洛阳令来俊臣雍容美貌,忠赤之士乎’答曰:‘俊臣面柔心狠,行险德薄,巧辨似智,巧谀似忠,倾覆邦家,诬陷良善,其江充之徒欤!蜂虿害人,终为人所害。’”

(本节未完待续)

今天开始正式续帖,好久没写了,又是我极讨厌的来俊臣,可能有点找不到感觉,大家多包涵。谢谢在此期间一直支持我的朋友,你们的鼓励是我让我决心写下去的最大动力,多谢!

正文:

武皇重用酷吏早在垂拱初年,而来俊臣至天授元年方获提拔,只能说是后起之秀,但他很快就展露出在刑讯方面的惊人天赋,交到他手里的案子没有办不下来的。也许是他做惯了犯人的关系,来俊臣对犯人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了如指掌,并且不辞劳苦地针对每个犯人的特殊情况量身定做,对症下药,务必做到必有一款适合你。他会给你鼻子灌醋,耳朵塞泥或者干脆熏聋,然后把你扔进漆黑没有一丝光亮的地牢里,让你处于绝对无助的被遗弃状态里,剥夺你的视觉、听觉、嗅觉,让无边的孤寂和黑暗折磨得你发狂。如果你是生性高傲而有洁癖的读书人,他会刻意把你的牢房就寝处铺满屎尿秽物,不给你吃的喝的,饿得人撕破衣服掏里面的棉絮吃。对于来俊臣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非常温柔的刑罚了,他的名言是:“人可以接受死亡,却不能忍受痛苦,所以有必要选取他们不能忍受的刑罚。”(死之能受,痛之難忍,刑人取其不堪。)他想出来的刑罚,绝对匪夷所思,创意无限。比如说他看到家仆杀鸡,顿时构想出把犯人手足紧缚悬吊于梁上,刑卒在下面便可以把犯人转成一只疯狂的陀螺。为了纪念杀鸡给他带来的灵感,他把这种新刑罚命名为“凤凰展翅”。不能不说作为酷吏的来俊臣极具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就像被苹果砸着头的人多了,却只有牛顿能想出万有引力,看人杀鸡的也多了,有几人能想出“凤凰展翅”?显然来俊臣是把酷刑当一门艺术在看,他孜孜不倦地投入到这一神圣的事业中去,不断地钻研出各种新的刑罚,并配以优雅如诗的名字。?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