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林语堂看儒与道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中的诗歌才算分类到各得其所,而且各自配上适当的音乐。事实上,据记载,孔子自己讲学的学校,似乎不断有弦歌之声。子游为武城宰时,开始教百姓歌唱,孔子闻之欣然而笑,并且向子游开玩笑。见《论语·阳货》第十七:

第8节:第一章 导言(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礼乐的哲学要义由《礼记·乐记》可见:

〃观其舞,知其德。〃(见一国之舞,知其国民之品德)

〃乐自中出,礼自外作。〃(音乐发自内心,礼仪生自社会)

〃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乐表喜乐之感,此种情绪既不能抑而止之,又不能以他物代替之)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音乐代表天,是抽象的;礼仪代表地,是具象的。)

国不同,其乐不同,正足以见民风之不同。

先王制礼乐,不只以餍百姓耳目口腹之欲,亦所以教民正当之嗜好,明辨邪恶,民生和顺。

礼教的整个系统是包括一个社会组织计划,其结论是一门庞大的学问,其中有宗教祭祀的典礼规则,宴饮骑射的规则,男女儿童的行为标准,对老年人的照顾等等。将孔子的这门真实学问发扬得最好的莫若荀子。荀子与孟子同时,在学术上为孟子的敌人,其哲学思想在《礼记》一书有充分之阐述,足以反映荀子之见解。

对礼之重要有所了解,也有助于对孔子另一教义的结论之了解,即〃正名〃一说。孔子把他的当代及他以前两百年的政治历史写成《春秋》,其用意即在以〃正名〃为手段,而求恢复社会之正常秩序。比如帝王处死一叛将曰〃杀〃之,王公或将相杀死其元首曰〃弑〃之。再如春秋那些国里,非王而自称王者,孔子仍以其原有合法之头衔称之,即所以示贬也。

(三)仁

孔子的哲学精义,我觉得是在他认定〃人的标准是人〃这一点上。设非如此,则整个儿一套儒家的伦理学说就完全破产,亦毫无实行的价值了。儒家整套的礼乐哲学只是〃正心〃而已,而神的国度正是在人心之中。所以个人若打算〃修身〃,最好的办法就是顺乎其本性的善而固执力行。这就是孔子伦理哲学之精义。其结果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仁,孔子有极精极高的涵义,除去他的两个弟子及三个历史人物之外,他是绝不肯以仁这个字轻予许可的。有时有人问他某人可否算得上〃仁〃,十之八九他不肯以此字称呼当世的人。在本书《中庸》一章里,孔子指出〃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他有一次说,孝悌即为仁之本。

〃仁〃一字之不易译为英文,正如〃礼〃字相同。中文的〃仁〃字分开为二人,即表示其意义为人际关系。今日此字之读法同〃人〃,但在古代其读音虽亦与〃仁〃相同,但只限于特殊词中,汉代经学家曾有引证,今日已无从辨别。在孔门经典中,〃仁〃这个字与今日之〃人〃字,在用法上已可交换,在《论语》一书还有明显的例证。在《雍也》篇:宰予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足见〃仁〃与〃人〃在这里通用。

由此可见,〃仁〃与〃人〃之间的联想是显然可见的。在英文里,human,humane,humanitarian,humanity这些字,其中最后一字就含有mankind和kindness两字的意思。孔子与孟子二人都曾把〃仁〃字解释做〃爱人〃。但是此事并不如此简单。第一,如我所说,孔子不肯把仁字用来具体指某个真人,同时,他也未曾拒绝举个〃仁人〃的实例。第二,他常把这个〃仁〃字描写做一种心境。描写做人所〃追寻〃、所〃获得〃的状态,心情宁静时的感受,心情中失去〃仁〃以后的情况,心中依于〃仁〃的感受。而孟子则曾说〃居于仁〃,好像〃居于室〃中一样。

所以仁的本义应当是他的纯乎本然的状态。准乎此,孟子开始其整套的人性哲学的精义,而达到人性善的学说。而荀子相信人性恶,关于教育、音乐、社会秩序,更进而到制度与德行上,则走了孔子学说的另一端,发展了〃礼〃字的观念,而置其重心在〃约束〃上。在普通英文的用语里,我们说我们的相识之中谁是一个real man或real person,此词的含义则极为接近〃仁〃字。一方面,我们现在渐渐了解何以孔子不肯把〃仁〃这个徽章给予他当代那些好人而称之为仁者,而我们今天则愿意把real man,real person一词最高的含义给予我们的同代人。(林肯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另一方面,依我们看来,一个人做人接近到〃仁人〃的地步并不那么困难,而且只要人自己心放得正,看不起那些伪善言行;只要想做个〃真人〃,做个〃仁人〃,他都可以办得到。孔子都说人若打算做个〃仁人〃,只要先做好儿女、好子弟、好国民,就可以了。我们的说法不是和孔孟的说法完全相符吗?我以为,我把中国的〃仁〃字译成英文的true manhood是十分精确而适宜的。有时只要译成kind…ness就可以,正如〃礼〃字在有些地方可以译做ritual(典礼),ceremony(仪式),manners(礼貌)。

第9节:第一章 导言(5)

实际上,孟子的理论已然发展到人性本善,已是人人生而相同的了,他还说〃人人可以为尧舜〃,也正是此义之引伸。儒家说〃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将此种近乎人情的方法用在德行方面,从平易平凡的程度开始。这一点足以说明其对中国人所具有的可爱之处,正好不同于墨子的严峻的〃父道〃与〃兼爱〃。儒家有合乎人情的思想,才演变出以人作为人的标准这条道理。这样,不仅使人发现了真正的自己,使人能够自知,也自然推论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孔子不仅以此作为〃真人〃、〃仁人〃的定义,并且说他的学说是以恕道为中心的。〃恕〃字是由〃如〃与〃心〃二字构成的。在现代中文里,〃恕〃字常做〃饶恕〃讲,所以有如此的引申是不难看出的。因为你若认为在同一境况下,人的反应是相同的,你若与别人易地而处,你自然会持饶恕的态度。孔子就常常自己推己及人。最好的比喻是:一个木匠想做一个斧子的把柄。他只要看看自己手中那把斧子的把柄就够了,他无须另求标准。人就是人的标准,所谓推己及人是也。

(四)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

儒家对政治问题所采取的伦理方法已然讲解清楚。最简而明的说法是:孔子相信由孝顺的子孙仁爱的弟兄所构成的国家,一定是个井井有条、安宁治安的社会。儒家把治国平天下追溯到齐家,由齐家追溯到个人的修身。这种说法颇类似现代教育家所说,现在天下大乱在于教育失败一样。把世界秩序作为最终目的,把个人修身作为摹本的开始,这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在本书《伦理与政治》一章中有详明的叙述。中国人对格言谚语的重视,由此看来,自然不难明白,因为那些格言谚语并非彼此独立毫无关联,而是一套内容丰富面面俱到的哲学。

从现代心理学上看,这条道理可以分而为二,就是习惯说与模仿说。对孝道的重视(我不妨译做〃当好儿女〃)是以习惯说为其基础的。孔子、孟子都分明说,在家养成了敬爱的习惯,将来对别人的父母与兄长也一定会恭敬,对国家的元首也会敬爱。家家习于仁爱,则全国必习于仁爱;家家习于礼让;则全国必习于礼让;使弟子敬爱父母兄长及尊敬长辈,必在成长后为良善国民莫定正确的心态与道德的基础。

(五)士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