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林语堂看儒与道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样崇拜古代,即为崇拜淳朴。在中国,这两种意识是很接近的,例如人们口头常说〃古朴〃,把〃古代〃和〃素朴〃连结成一个名辞。孔子哲学对于家庭之理想常希望人能且耕且读,妇女则为最好从事纺织。下面吾又摘录一首小词。这是十六世纪末期陈眉公(继儒)遗给其子孙作为家训的箴铭的。这首词表面上似不属于道家哲学,而实际上歌颂素朴生活无异在支助道家哲学:

《清平乐·闲居书付儿辈》

有儿事足,

一把茅遮屋。

若使薄田耕不熟,添个新生黄犊。

闲来也教儿孙,读书不为功名。

种竹,浇花,酿酒;

世家闭户先生。

中国人心目中之幸福,所以非为施展各人之所长,像希腊人之思想,而为享乐此简朴田野的生活而能和谐地与世无忤。

道家哲学在民间所具的真实力量,乃大半含存于其供给不可知世界之材料,这种材料是孔教所摈斥不谈的。《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学说中没有地狱,也没有天堂,更没有什么精魂不灭的理论。他解决了人类天性的一切问题,却把宇宙的哑谜置而不顾。就是于解释人体之生理作用,也属极无把握。职是之故,一他在他的哲学上留下一个绝大漏洞,致令普通人民不得不依赖道家的神学,以解释自然界之神秘。

拿道家神学来解释宇宙之冥想,丢老庄时代不久即见之于《淮南子》(公元前(178…122年),他把哲学混合于鬼神的幻境,记载着种种神话。道家的阴阳元意识,在战国时代已极流行,不久又扩大其领域,参入古代齐东野人之神话。据称曾梦见海外有仙山,高耸云海间,因之秦始皇信以为真,曾遣方士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入海往求长生不老之药。由是此基于幻想的立脚点遂牢不可破,而一直到如今,道教以一种神教的姿态在民间独得稳固之地位。尤其是唐代,道教曾经长时期被当做国教,因为唐代皇裔的姓氏适与老子同为〃李〃字。当魏、晋之际,道教蔚成一时之风,其势力骎骎乎驾孔教而上之。此道教之流行,又与第一次中国文学浪漫运动有联系的关系,并为对待经汉儒改制的孔教礼仪之反动,有一位著名诗人曾把儒者拘留于狭隘的仁义之道譬之于虮虱爬行裤缝之间。人的天性盖已对孔教的节制和他的礼仪揭起了革命之旗。

同时,道教本身的范围亦乘机扩展开来,在它的学术之下又包括了医药、生理学、宇宙学(所谓宇宙学大致是基于阴阳五行之说而用符号来解释的)、符咒、巫术、房中术、星相术,加以天神的秩位政体说,以及美妙的神话。在其行政方面,则有法师大掌教制度……凡属构成通行而稳定的宗教所需之一切行头,无不应有尽有。它又很照顾中国的运动家,因为它还包括拳术之操练。而巫术与拳术联结之结果,产生汉末的黄巾之乱。尤要者,它贡献一种锻炼养生法,主要方法为深呼吸,所谓吐纳丹田之气,据称久炼成功,可以跨鹤升天而享长生之乐。道教中最紧要而有用之字,要算是一〃气〃字,但这气字未知是空气之气,还是嘘气之气,抑或是代表精神之气?气为非可目睹而至易变化的玄妙的东西,它的用途可谓包罗万象,无往而不适,无往而不通,上自彗星的光芒,下而拳术深呼吸,以至男女交媾。所可怪者交媾乃被当作追求长生过程中精勤磨练的技术之一,尤多爱择处女焉。道家学说总而言之是中国人想揭露自然界秘密的一种尝试。

第43节:绪论(3)

(一)

在孔子的名声远播西方之前,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推崇备至。其实,我胆敢说,在这些了解东方的学者中,致力于老子研究的,超过研究孔子的。由于老子《道德经》的篇幅少,才会成为中文书中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包括有四十种英译本和九种德译本(1 )。

西方读者认为,孔子属于〃仁〃的典型人物,道家圣者……老子则是〃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者。实则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独尊儒术前,我国的学者已发表过这种观点:

〃黄当说:老聃(老子)写了两章论虚无,反仁义,评礼教(儒家)的短文,崇拜他的人都认为,这些学说甚至比《五经》还要好。汉文帝、景帝(公元前(179…143年)、司马迁(公元前145…85年后)也曾发表过相同的看法。〃 (2 )

儒道两家的差别,在公元前136年之后,被明显地划分了出来:官吏尊孔,作家诗人则崇老庄;然而,一旦作家、诗人戴上了官帽,却又走向公开激赏孔子,暗地研究老庄的途径(3 )。

换言之,若以〃箴言〃作为鉴别中国圣者的条件,老子确实当之无愧,因为,老子的箴言传达了激奋,实非孔子沉闷乏味的〃善〃所能办到的。孔子的哲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哲学,它所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非但不令人激奋,反易磨损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慕,及幻想飞驰的本性。

这两家最大的异点: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

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聃。

当一个人扮演过尽责的好父亲后,我们能够感觉到,在奥妙的知识领域里,对宇宙的神秘和美丽、生与死的意义、内在灵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感,究竟能体会多少?或许没有人能说出他确切的感受;但在《道德经》里,却把这些领受都泄露出来了。

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的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训。

老子说:〃上士闻道(真理),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相信泰半读者第一次研读老子的书时,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吧!我敢这么说,并非对诸位有何不敬之意,因为我本身就是如此。

因此,那些上智的学者,便由讥笑老子、研究老子,而成今日的哲学先驱,同时,老子还成了他们终身的朋友。

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夫知,是以不我知。〃其对生命及宇宙的哲学观,四处散见于他的晶莹隽语中。有关老子的身世臆测和教条,我会在后文中详细剖析给各位读者。老子的隽语是出于现世见识的火花,和爱默生的〃直觉谈〃一样,对后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若要了解他二人的隽语,势必先得深切透视其思想方可。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谜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甚至在我国,许多学者将之译给与本国思想、观念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英语世界。

有人认为,要了解老子,最好去研读早期道家学者……韩非和淮南子的翻译,因为,他们距离老子的时代非常近。

韩非(公元前?……234年)曾经写过两篇对老子的注释(《解老》、《喻老》)。他在后篇描述老子隽语的功用论(人类生活及政治的实际运用)时,比前篇的哲学原理花费的工夫更多,所以内容也比较详尽。

淮南子(刘安,约公元前178……122年)也阐述了不少老子一书中的章节。此外,列子和文子的作品中,亦包含了相关的节数 (4 )。

不过,我以为了解老子的最好方法,便是配合庄子来研读。毕竟庄子是他的弟子,和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