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最后的皇权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大清王朝的国际影响力衰颓至此,竟不能堂而皇之地将〃朝廷要犯〃押回国内,这既让孙文感到庆幸,也让孙文觉得悲哀。

清王朝诱捕孙文的计划失败了,它弄巧成拙,反倒帮孙文做了一回宣传。

孙文将自己在英国的这段特殊经历写成《伦敦蒙难记》。随着《伦敦蒙难记》的热卖,孙文成了国际名人。〃外国尝有人因宗教而战,自由而战的,但中国几千年以来所战的却是为皇帝一个问题〃,孙文在《伦敦蒙难记》中大叹中国皇权制度的腐朽:〃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

。←虹←桥书←吧←

第36节:五 逃亡在伦敦的秋天(3)

不管在什么国家,什么制度下,人们都会由衷钦佩那些拼尽权力〃救众生于水火〃的人。孙文成了反封建暴政的英雄,清政府落了个人人嗤笑的结局。英国的汉学家翟理斯邀孙文写小传,把他收录到《中国名人辞典》中。美国的《纽约时报》在显赫位置登载孙文遇险的经过。日本冒险家平山周为《伦敦蒙难记》感动,成了孙文的好朋友。日本人宫崎寅藏因孙文的缘故,对中国革命发生兴趣,开始为中国革命出钱出力。英国大兵摩根和孙文一见如故,之后还来到香港,成为1900年惠州起义的参加者。

伦敦一遇成了孙文的政治资本,只是脱险之后,孙文还不能回中国继续革命理想。他在欧洲暂住下来,于各国游历,考察西方民情,尤其是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他并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顶礼膜拜,他见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之苦。他曾感慨,如欧洲列强这样国家富强、民权发达的地方,还称不上小民的极乐之乡。

孙文试图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让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英国是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孙文终日泡在大英博物馆里,找寻中国革命的途径。赴英的这段时期,让孙文的思想得到升华,也为他的〃三民主义体系〃,即民权、民族、民生,奠定了基础。有意思的是,马克思落难的时候,也曾避在大英博物馆里苦读度日。

19世纪末俄国也在酝酿着革命,那时的中国人还不知俄国革命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孙文在大英博物馆里结交了不少俄国朋友,比如流亡英国的俄罗斯政治家伏库浮斯基,他还常到一个名叫克雷格斯的人家中和那里的俄国民粹派记者讨论政治。

1897年3月,孙文发表文章要求英国政府对清政府采取中立,以便结束中国的皇权制度,在中国建立一个没有贪污的制度。但是,英国救孙文的初衷却不是〃让中国脱胎换骨〃,英国外相曾强调,英国接受清政府的要求,不会让香港成为〃反对大清帝国安宁的基地〃。随着列强在中国利益的变化,英国也曾下令,要防止反对中国合法当局的任何革命。换句话说,英国人即使支持孙文,也仅仅是出于英国自身利益的考虑。一旦其发现孙文的革命有碍其在华利益,就会视孙文等革命者为敌。

孙文逐渐明白,要革命就不能把革命成功的希望寄托在那些外国势力上。

广州起义落败之初,中国的大部分人都称孙文等起义者为〃乱臣贼子〃,骂他们〃大逆不道〃,视他们如蛇如蝎。据孙文本人回忆,有段日子,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将他当成毒蛇猛兽,躲着他,不与他交流。在赴英避难前,孙文曾到旧金山呆过一段时间,当地的华侨多对孙文怒目而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继续支持他。

虹桥书吧BOOK。

第37节:五 逃亡在伦敦的秋天(4)

《伦敦蒙难记》中有言:〃不幸中国之政,习尚专制,士人当束发受书之后,所诵习者不外于四书五经及其笺注之文字;然其中有不合于奉令承教,一味服从之义者,则且任意删节,或曲为解说,以养成其盲从之性。学者如此,平民可知。此所以中国之政治无论仁暴美恶,而国民对于现行之法律典章,唯有兢兢遵守而已。〃

得不到大众拥护的革命不可能成功,但中国人却太习惯苟且为民的生活了,即使深陷苦难,也不思变求新。孙文看到了皇权政治下国人的畸形人格,可他没有因此丧失信心,就算〃革国民劣根性〃当属世界上最难做的事。

在英国逗留的岁月里,孙文也不忘对广州革命的失败进行反思。那次革命多少有些一厢情愿的意味,兴中会此前并没有对革命的理念进行多少宣传,甚至很多参加起义的人也把起义当成〃推皇帝,做皇帝〃、〃打天下,赏天下〃,否则也不会在起义迫在眉睫之时,各路将领为〃收入问题〃拒不发兵。

1897年孙文来到日本,尽力结交日本政要,扩大兴中会的影响。在日本,他自称〃中山樵〃,叫得多了〃孙中山〃就成了他流传最广的名字。

1899年,孙中山要陈少白在香港建一个反清的舆论阵地,陈少白便建起了《中国日报》,该报很快成为兴中会成员联络的重要据点。而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日报》又堪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机关报。香港的创报环境比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要宽松得多,《中国日报》的成功,不只让孙中山,还让很多革命者将办报刊作为极重要的宣传方式。

对清政府来说,报刊还是新鲜事物,大清的法律在很长时间都没有对〃办报刊〃做什么具体规定。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却是中国流行千年的统治策略,革命派的报刊于艰难中求生,多采取地下发行的办法。

中国人对革命的最初认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报刊,1900年孙中山发动惠州起义,尽管起义失败,孙中山也再度过上逃亡生活,但孙中山却很少听到人们对这次起义的〃恶言恶语〃,非但如此,还有不少人对起义的失败扼腕痛惜,恨其不成。回想起之前的广州起义,孙中山都不注感叹:〃差若天渊。〃1903年年轻的学生邹容写下了抨击清政府,鼓舞革命的《革命军》,不及一月,该书就卖出了数千册。在孙中山等革命者的努力下,中国人逐渐从排斥革命、不想革命到主动了解革命,投身革命。中国人对国家、皇帝的理解逐步发生了变化。

对皇权政治的最大打击不在浩浩汤汤的起义大军,也不在坚船利炮,而在苏醒了的国民性。

孙中山主张用结合中西文化中好的一面的方法来塑造中国人的〃国民性〃,他希望用一个负责任、有代表性的政体取代中国的皇权政治,他希望中国能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其他文明,并认为,很长时间里,中国自己的文明就是因为在一个没有比较,没有选择的状态中,故步自封了。孙中山相信制度是塑造人性的大好工具,参与政治本身就是对人的重要教育。

虹桥书吧。

第38节:五 逃亡在伦敦的秋天(5)

清政府在伦敦诱捕孙中山不成,反倒刺激孙中山成为成熟的革命者:〃中国现在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19世纪末的中国,就好比一艘破了洞的船,水汩汩地流入船体,船上的人却处于熟睡之中,不知船正驶向毁灭。但只要有一个人惊醒并发现船的危险,就可以叫醒大家,将这洞堵上,避免覆灭。

皇权政治就是这破开的洞,孙中山是率先惊醒者,合力补洞的大众则是挽救中国的人,而补洞的真谛不是〃让洞完善〃,而是〃令洞消失〃。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