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 > 第24部分(第1页)

第24部分(第1页)

再属于我,哪怕是不被人重视的一次小测验,我也不允许自己失败,也许是因为我太一帆风顺了!

当深夜人们都已进入了甜蜜的梦境时,院子里一片寂静,微风吹动外面几棵刚刚发芽的小树。坐在写字台前温习功课的我,突然也感觉到了一丝凉意,抬头透过窗子看见天空中斑斑点点的星星,和那未圆的月亮,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已经到了深夜。看看表——1:30,关好窗子,收拾好书包,一头扑在床上,真累呀!想想这一天上九节课的滋味儿,回家还要做作业、复习,但是为了“第一”,值得。可我更怕了,我怕这辛勤的耕耘换不来丰硕的果实,更怕班里那些才子们。他们个个都聪明绝顶,而我没有一个聪慧的头脑,更不会有比别人多的运气,只是凭着多年来的勤勤恳恳。难道15岁就该是这样死气沉沉的学习,没有点活力吗?

但是为了让自己那点可怜的尊严得以满足,为了考场上的一时欣慰,我选了一条自己的路,现在中学生中很流行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得不到别人理解时,我也常拿这句话自慰。

还有一年多就要中考了,我怕自己不能考个理想的成绩,考个理想的高中,想起来就怕。为了学习,我简直就是拼了命,我失去了自己更多的空间,自初二已来,我几乎没动过家里的电视、录音机、自己心爱的玩具,因为我知道那会影响学习。有时我常想,付出了这么多,会有结果吗?这还是个未知数。我只不过是农村地带一所普通中学的一个学生,再好管什么?只不过是只井底之蛙。我有些迷茫,有些动摇,真怕自己选错了路。

一个15岁的中学生,从表面上看她有一副令人羡慕的“第一”气派,诚然也是一个深受老师称道的好学生,当然更是我们如今社会评价系统中的一位优秀学子。肯定有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她一样“优秀”。可是我们看到了吗?在她的心中,她的苦,她的累,她的心痛,她的自身被无情地剥夺,我们有谁知道?从初二开始,她就没有看过电视,没有动过录音机,更没有与她那些心爱的玩具共享天伦。当凌晨1∶30分所有人都进入了甜蜜梦乡的时候,一个15岁的少年却还在枯坐灯下为了那个“第一”。我们难道不觉得这很残酷吗?这种第一能意味着什么呢?能说明她今后就是一个优秀人才?即使她今后能考上北大、清华又如何?一个被泯灭了童趣的人不会有太丰富的想象力,一个被剥夺了自我兴趣的人不会从内心深处激发起一种强大的创造欲望。当一个人最终仅仅为了生存而与自己的人生志向南辕北辙的时候,那么一种激情被泯灭的同时则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行尸走肉的“成功者”,仅此而已。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的行为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本意需求和冲动,那么无论他如何疯狂地为之付出,人们都无可厚非。哪怕他为之付出了生命那也是他自己的选择,人们在为之惋惜的同时应该予以高度赞赏。(当然这里是指把邪恶排除在外的一种有益于人类的行为)

作者的亲身经历

说实在的,我本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没有受到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我们走进这个社会的时候几乎是一张白纸,我们那时没有选择,中学毕业后我就被别无选择地分配到了一家翻砂厂当工人。而且一当就是八年。然而在每天繁重的劳动中我始终没有失去自己对艺术强烈的兴趣和热爱。我考过三次大学,前两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对自己的信心,在每一次失败的同时我对艺术与哲学的兴趣却与日俱增。我经常在60度高温的大炉里面边修炉子边思考着康德对这个世界的解释。那个时候大学就像一座遥远的天堂,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那时候我没钱买书,每月三十多块钱工资我全部交给了母亲。那时候我很想弹钢琴,但拥有钢琴却像是一个童话,只能在梦中冥想。于是我就每天干完活之后,偷偷地溜出厂,到我家一位邻居工作的幼儿园里抚摸琴键。那时我没有老师,也没钱请老师,就是凭借着一种抑制不住的兴趣与莫扎特和贝多芬共舞,尽管我总是觉得自己身上那肮脏的工作服实在是对不住那美妙的音乐,但我别无选择,因为我是从工作时间偷偷跑出来的。那时候,没有任何人在逼着我学,所有的动力和激情都来自于自己的兴趣。当我今天看到那些考大学的孩子们是如此的得到近乎帝王般的待遇时,我想起我当时考大学的境遇时,我有时候会掉泪。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信,在整个考大学的过程中,我没有休息过一天,明天就要考试了,我今天依然在上夜班,在别的工人白天正在睡大觉的时候,我却在考场上奋笔疾书。而到了晚上我又得去上班,第二天一早我还得去考试。这在现在看来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正是我的经历。然而就这样我最终还是考取了,成为了全国仅招的五名学生之一。在这五个人中间,我是唯一的一个以工人的身份考入的。除此之外,在这整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一系列近乎天方夜潭似的遭遇,我相信如今没有几个人会遇上这种遭遇的,但我最终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挣扎,走进了大学。记得在那一天,当我来到学校门口的时候,我百感交集、热泪盈眶。曾经是一个多么遥远的梦想啊,今天我终于实现了! 我发过誓,终有一天我要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这是一代人的精神炼狱和不屈的灵魂!

进入大学以后,突然开阔的视野让我的思维如虎添翼,我一直不甘心只局限于一种专业的领域。于是一种更广大的兴趣便油然而生。在系里我是有名的不务正业者,因为我认为对任何一种现象作出评价必须是一种整体性的,我始终相信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中所包含的整体观念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我贪梦地吮吸着一切可以读到的书本和知识。在我以后的经历中,已经证明了通过一种广阔的视角来论述一种局部的现象,才有可能真正达到一种深度。我从来就不迷信什么权威,记得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系请来了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这位教授像跟小孩讲课似的给我们讲课。我们马上与之交锋,希望能深入探讨一些问题。谁知一深入,才知道这位教授的博士生所研究的课题居然如此肤浅! 还是歇了吧,哈佛的光环从此在我脑中幻灭;不过如此!

从学校出来后,我当过记者、编辑;我做过自由职业者;我策划并实施过众多的大型活动;我是第一批成功操作中国真正商业性演出的经办者;我当过一家大报的执行主编;我做过专栏作家;我出版过专著,并在所论述的领域内至今无人超越;我应邀为一些大企业作营销策划;我曾经在八个月内让一个企业的产品销量翻了五倍;我组织过一个专家营销团,所有的人员都来自于著名大学和行业佼佼者;我做过生意;从2003起,我又开始退隐“江湖”,潜心写作……

我上述所有的经历都不能用我学的专业来涵盖的,更主要的是一种兴趣使然。我认为,一个人要长期保持一种生命活力并有所创造,其关键就是始终要有一种冲动,而这种冲动的来源便是兴趣。尽管我是从二十多岁才开始了正规的读书生涯,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管在别人眼里我是不是一个成功者,但我自己认为我就是一个成功者。因为至少,我活得很洒脱。

2003年2月19日,《星空卫视》报道了一样一则寻人启示:北京市昌平二中的14岁的女中学生郝丽媛于2002年8月19日离家出走。她之所以离家出走,是因为自从她上中学以来,她的学习成绩就一路下滑,因此她受到了来自父母的严厉呵斥,于是学习就成了郝丽媛精神上的一种负担。在往后的一段日子里,她精神越是有负担,学习就越出问题,学习成绩越不好,其家长就越是呵斥。就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就产生了。终于有一天,郝丽媛以帮家里交电话费为名,手里拿着她母亲给她的电话费,悄无声息地离家出走了。随后其父母开始漫长的寻找历程。事后警方了解到,就在郝丽媛出走的那个上午,她一直在学校附近的一家礼品店中徘徊了整整一个上午。这里也是郝丽媛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她喜欢毛毛熊,喜欢那些可爱的动物玩具。就这样,整整一个上午,一个即将离家出走的女孩把她的全部依恋留在了一家礼品店里。事后据营业员说,原本非常活泼的郝丽媛那个上午她看上去却异常的忧愁,当她面对毛毛熊那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时,我在想,她一定在心中暗暗的流泪,别了,可爱的毛毛熊,我就要走了,一个14岁少女的人生原本应该是灿烂而微笑的,但现实为什么会如此让人不堪重负呢?读书不就是为了让人能更潇洒的生活吗?但为什么现在要倒过来扼杀人的精神?谁能保证一个人永远名列前茅而不会有一时的低谷?为什么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理解?一声声鞭子一样的呵斥,一张张苦大仇深的脸都朝向一个14岁的孩子一起发射。疲惫的心灵本来就弱不禁风,何以承受如此冷漠的眼光,走吧,逃离一种鄙视,走吧,逃离一种嘲笑,走吧,逃离一种被颠覆的精神家园……

失去女儿的父母,半年来整天魂不守舍以泪洗面,妈妈每天必须要抱着女儿的衣服才能入睡,爸爸则在枕头下垫着女儿的衣服希望能在梦中见到女儿。他们每天在昌平的大街小巷中寻觅着女儿的踪影,他们在女儿那辆自行车最后停放的地方天天蹲守。尽管他们知道这或许是一种徒劳,但他们依然天天如此。

变态教育下的变态社会

这是一件让人很沉重的事,我们所有的父母真的应该好好想一想了,当这种事情正在与日俱增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冷静下来检点一下自己的行为了,不要等到悲剧发生是我们才追悔莫及。人,活着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健康而快乐,任何与之相背离的东西都是一种附属品,能考上大学固然可喜,考不上大学而能快乐健康的活着同样可喜;人自己活着不要进入一种他人的圈套,不要给生命施加太多的压力,人在生命勃发的时候自然会勃发你拦都拦不住,一切都应该是因势利导。我们的心态要放松一点,目标不要定得太高,有时候顺其自然反而能无心插柳柳成荫。给孩子们一个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要把孩子视为你的部下,你不要整天以命令的口气去教训他,你要把孩子看作是你的朋友,而你是他们的哥们、姐们,大家以平等之态来共同交流,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彼此都要互相理解,孩子是孩子,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所以你不要以为孩子是自己意志的一个替身,可以完全按照你的意志去塑造他,你对孩子最多只有股份而没有产权,所以你没有权利让孩子去成全你的梦想,你更没有权利去剥夺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人,活着,归根到底是自己活着,然而我们有太多的父母却为了所谓的“面子”而为他人活着,让孩子考大学是为了“面子”,恨铁不成钢也是为了“面子”;孩子考上大学是为了“面子”,孩子考不上大学也是为了“面子”;想多赚点钱把自己搞的富裕些是为了“面子”,赚不了钱硬撑着也是为了“面子”;于是,就是为了这个“面子”,我们多少了人像着了魔似的上蹿下跳,仿佛人终其一生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持有一张早已变了形的“面子”。当电视上那些痛哭流涕的父母在一遍又一遍呼喊着自己已经出走的孩子之名字时,我有时候真不知道是应该同情他们还是诅咒他们,早干嘛去了?为什么一定要到悲剧发生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但,更应该被诅咒的,我认为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是我们目前对那种所谓“成功”的变态追求!就是在这种变态之中,人人都成了马戏团中的被训之兽,并都在被逼无奈地状态下穿越一个个火圈。这时候,应试教育就像是一个手拿鞭子的驯兽员,手里拿着一块被充过水的“假肉”,当你穿过一个火圈时他就扔给你一块,当你没穿过火圈时,训兽员就马上与被他早已收买的那些父母们一同向你挥来鞭子,于是你只能擦干眼泪继续伤痕累累地穿火圈,只到你身心极度疲惫地穿过最后一个火圈时,只见训兽员拿起鞭子往出口处一指,这是你才满头大汗两眼模糊地发现:哦,那就是北大、清华呀!此时你已经双腿发软并颤抖不已,父母在身边为你领着包扛着行李并任兼职保镖。就这样,一个“成功者”被庄严地宣告诞生。然而至于这个“成功者”日后的成长却再也没有人过问了,因为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学就已经是一种成功的终极目标了。这时,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神圣使命,小学、中学又为多了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而多了一项资本,而这种资本的增加可以保住重点学校的地位,或者升为重点学校,而如果升为重点学校或是保住了重点学校也就意味着“金钱”可以大大地装进腰包。

“赞助费”,这个在所有实行义务初等教育的国家中,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创举! 有一个中学生在全球教育网上这样愤怒地写到:“我们学校今年高一有400人,掏了两万的就一半!当教育与经济相连的时候,亡国正在加速!”

一种变了态市场经济蕴育了一种同样是变了态的教育,而一种变了态的教育又培养出了一批同样是变了态的学子。当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成功”的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成功者”们究竟是一付付什么样的嘴脸:

据2003年1月22日的《武汉晨报》报道:

近日,湖大一些大四学生寝室清晨电话铃声一片,原来是家长专门打电话叫起酣睡的学生,以防误了期末考试。据该校人文学院的王同学介绍,大四只开了两门课,课上得少,也养成了爱睡懒觉的习惯,到了考试时怕起不来,所以让父母每早通过电话铃声将自己叫醒。

王同学的班主任认为,由于课程较少,大四学生习惯了晚睡晚起的生活规律,常有学生因此上课迟到,父母每天电话催学生起床这一现象,反映出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不强。

据2003年2月23日的《武汉晨报》报道:

在武汉某高校的网上论坛,一个“大四下学期怎么过”的话题跟帖甚众,回答五花八门,但实际内容均为“玩”:“睡觉睡到自然醒,打牌打到手抽筋”,“睡觉……吃饭……通宵看碟打游戏……踢球……”

据2001年12月24日新浪网的《新闻晨报》报道:

(案例1)阳光教授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刘金华告诉记者,一位女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是学习尖子,大学毕业后又被保送读研,老师和家长都对她寄予了厚望。即将毕业时,开始找工作的她却几次碰壁,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后来,她竟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案例2)黄同学是语文课代表,写的作文优美流畅,经常作为范文在全班阅读。正处于青春期的她,后来与一名男生谈起了恋爱,也许由于爱情的激励,她的成绩并没有下滑。但有一天,当她看到自己的男朋友与另外一名女生在一起时,彻底崩溃了,留下一封遗书后便割腕自尽。

(案例3)陈同学曾是班长,是班上大小活动的积极分子,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一路领先,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老师每次在班上列举表扬的例子,他都是名列其中。然而一次外语考试,他却从以往的第1?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