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 第7部分(第2页)

第7部分(第2页)

现在来看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显然,这两句更难处理。所有公民都应该得到他们需要的医疗条件,无论是否付得起钱。但是每个人需要多少医疗条件呢?如果一位女士得了严重的阑尾炎,自己又付不起医疗费,可能我们都会同意用纳税人的钱来给她做阑尾切除手术。如果换成一个少年想治粉刺,症状并不严重,我们会同意吗?医生的服务和其他医疗资源是稀缺品。即使我们要求每个医生免费给病人看病,医疗资源仍然是稀缺品。如果每个人有一丁点小病就去咨询医生,那么有多少医生都看不过来。的确,看病的价格越低,人们看病的次数就会越多,而从医生那儿得到的建议可能不过是睡睡觉、多吃水果和蔬菜、放宽心或者耐心等待。人们可以想象得出,降低看病的费用肯定会使其他种类的成本变高,比如排好几个小时的长队或是门诊几分钟就被打发走,等等,因为医生的服务是稀缺品。

糖尿病人需要胰岛素。没错。没有胰岛素的话,至少非常难受,还有可能会死。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他当然可以用别的东西去替代每天的8杯水,也可以用和同学讨论来替代自己读书,但是,他肯定没有东西可以替代胰岛素,对不对?结论别下得太快。一般地说,他可以用健康的食谱和适度的锻炼来替代。整体护理和系统药物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即使这些不像胰岛素那么有效,人们确实已经用它们来替代胰岛素治疗,不像那个完全不读书,只想着考试撞大运的学生。)因为,胰岛素对大多数糖尿病人来说也是稀缺品,使用胰岛素也需要权衡,或者以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为代价。

3。2 边际价值

水和钻石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不假思索地说:〃水。〃但是,接下来的问题稍有一点变化:一杯水和一杯钻石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这时,人们就开始犹豫了。如果他们回答〃水〃,我们就会问,如果一杯水和一杯钻石放在面前让他挑,他会拿哪一个。每次都是钻石赢。

←虹←桥书←吧←。

第16节:无处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2)

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走钻石而不是水,那他们又怎么会说水比钻石更有价值呢?因为,他们会说,水对于生命是必要的,而钻石不是必要的。对,如果他们在沙漠中心快要渴死了,水当然比钻石更有价值。这个回答混淆了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权衡,我们的选择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做出的。我们的选择依赖于我们面临的境况。

如果你要拍一只蚊子,以免感染上黄热病,一张旧报纸肯定要比莎士比亚全集更有价值。如果玉米皮塞住了你的牙,你难受得要命,一根牙签肯定比一台计算机更有价值。在特定的情况下,任何东西都可能比其他东西更有价值,因为,和我们的选择一样,价值也依赖于境况。

经济学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说同样的事情。要紧的价值是边际价值。经济分析本质上就是边际分析。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用边际主义这个词来指代我们所谓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边际意味着〃在边上〃(这一页的〃边际〃就是页边)。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就是额外的收益或成本。经济学理论就是边际分析,因为理论假设了人们的决策是通过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和预期的额外成本做出的,收益和成本都是站在决策者所处的边界上来衡量的。在经济决策当中,除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

3。3 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这也太抽象了吧!那好,假设一个好朋友晚上9点给你打电话,那时你正在玩命准备第二天的物理考试。(你已经放弃了经济学课指定的必读材料。)你的朋友想过来呆一会,你说你还得学习呢。你的朋友再三恳求,你说不行。你的朋友很伤心,问:〃难道物理比我还重要吗?〃这时,如果你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仅仅在边际的意义上是。〃

如果还是止不住这种怨诉,那就告诉你的朋友,让他下学期修一门经济学课,然后接着看你的书。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朋友和物理考试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在这个特定的晚上(即边际),和你朋友一起过两个小时和看两个小时物理书相比,哪个更值得。

你的朋友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要么是〃我〃,要么是〃物理〃。当你的朋友在你考试前一天晚上给你打电话时,你的选择不是〃非朋友即考试〃。事实上,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很少面临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通常,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时,我们会发现,从我们的境况出发,情况往往是此多彼少或者此少彼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拒绝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而是注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对于想节约所有稀缺品(包括水这样的〃必需品〃)的人来说,这样做是正确的。

3。4 需求曲线

〃需要〃这一概念鼓励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却不欣赏边际思维。人们确实有需要。然而,在一个充满了稀缺性的世界里,人们要权衡利弊……少选择一点甲,是为了多选择一点乙。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才发展出了〃需求〃的概念。需求这个概念把人们想获得某种东西的数量与他们为了得到这些数量要付出的代价联系在一起。这一概念是边际分析的深入且极其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一个〃标准〃的美国小镇上,人们的计划用水量因价格不同而不同,如表3…1所示:

每加仑水的价格(美元) 每日用水量(百万加仑)

0。07 23

0。04 40

0。02 80

0。01 160

0。005 320

表3…1

我们都同意,每个人的确需要用水。但是,好好看一看这张表。这张表显示了一种关系,当水价变动时,人们的计划用水量也随之变动。如果水价是每加仑7美分,每天会用掉2300万加仑。当水价下降时,原因姑且不论,人们就计划用更多的水。当每加仑2美分的时候,人们每天计划用8000万加仑;如果水价降到每加仑半美分,人们每天就要消费32000万加仑。(消费一词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每天要喝掉那么多水!只不过是说他们要获取并使用这么多水,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

当我们把这些表里的信息画成图3…1,事情就变得更有意思了。纵轴表示可能的水价,单位是美元加仑。横轴表示人们在不同的价格下计划购买的水量。把表中的数字标在图中,并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了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经济学家称其为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了消费者在任意给定的价格下计划购买的数量。我们〃阅读〃需求曲线的方法是:选取一个特定的价格,并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点。那个数量就代表了人们计划购买的数量。我们称之为需求量。比如,我们这张图中的需求曲线显示,如果水价是每加仑半美分,每天人们就会用掉32000万加仑。这就是他们的需求量。他们会使劲用水,好像水不要钱似的,更精确地说,好像水价只有每加仑半美分,因为那正是他们为了得到水而必须支付的价格。当水价相对低廉时,人们当然不但会用来饮用、洗澡、做饭、洗衣服,还会用于数不胜数的其他用途,例如注满游泳池、浇草地、洗车,等等。(这些也都是消费行为。)很多人在修剪完草坪后不愿意扫地,而是直接接上水管去冲马路和便道;每用一次马桶就冲一箱水;冲一个澡也要好半天;洗衣机里注满了水,尽管衣服数量还不到洗衣机容量的四分之一。

图3…1 一个〃标准〃美国小镇的自来水需求

但是,把这一价格加倍,即每加仑1美分,这时各家各户的行为就会大不相同了。人们会改变他们的计划。需求量会改变。他们会放弃那些不太重要的用途,根据上图,每日的用水量会减少一半。把水价再加一倍,即每加仑2美分,他们就会更省了。同样的道理,当水价涨到4美分一加仑时,用水量又会减半。现在每天的用水量只有4000万加仑。很多人会降低洗车和浇草坪的频率。洗衣机只有装满了脏衣服的时候才开。有些人可能会决定不在自己家里游泳,因为水价太贵。注意,即使水价涨到7美分一加仑,人们也不会完全不用水。每天还是会消费掉2300万加仑,可能都是用于〃最重要〃的用途或者在每个选择者眼中最有价值的用途。

。←虫←工←桥书←吧←

第17节:无处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3)

看看这张图,你能确定这个社区需要多少水吗?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回答人们需要多少水这个问题没什么帮助。我们把这个问题留给生理学家去解决。这是他们的比较优势之所在,不是我们的。但是需求的概念以及对水的需求曲线的图示,的确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见解,即经济学家对于边际分析的强调,但这一见解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在这个例子中可以发现:消费者对于水价变动做出了边际调整。他们一般不会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当人们面临高昂的价格时,作为节约者,他们会把水保存起来。他们会找出水的替代品。当水变得越来越贵时,他们会努力〃减少浪费〃。他们会决定,再也不值得把水用作某种用途了。他们会找出更有经济效率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目标。(不要忘记你在第二章里学到的观点!)那些原先用水冲马路上的草渣的人,现?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