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故国行吟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象流星般划过夜穹。他再也没有回到他朝思暮想的江南故国,万里无云的汴梁天空,倾吐不尽他永恒的哀伤,那无尽的愁怨,已同他代替回乡的词句一起,化作滔滔故国春水,东流而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两难天涯路(1)

晚唐有这么一诗人,一生坎坷四处漂泊,又无奈地陷入朋党之争中,身世凄凉,可是他的诗却写成了晚唐的一绝,文采飞扬情思绵密,兼有李贺杜甫的长处,自成一家。他的官做得不大,远大的抱负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伴随他的只是长久的颠沛流离,最后也只能郁郁而终。他又是个天生的情种,可以说唐代没有一个人能象他一样将爱情诗写得隐涩感伤;他又是个脆弱而多愁的人,他同情王朝分崩离析频临瓦解时百姓所受的苦痛;他又是个被后世误会最深的晚唐诗人,很多人觉得他一生都在朋党间左右摇摆而没有立场没有操守,而事实上他并没有加入其中任一个党派,反而总同情地站在###失败的那一方。

说到这,也许大家早已猜出我要说的那位晚唐诗人的名字。对,他就是李商隐。

大唐元和六年,河北道怀州府所辖的获嘉县官廨内,也就是今天河南省获嘉县所在。县令李嗣早早地结束了公务,刚才衙役来禀报自己的妻子要分娩了。过了一会儿子出生,是个男孩,这位男孩后来就是晚唐大诗人李商隐。而这一年,大古文家韩愈已经四十四岁,柳宗元也已三十九岁,元稹贾岛都已三十四岁,而杜牧也已出生九年。在李商隐出生前,家中已有两个姐姐,当他满周岁时自己的弟弟羲叟也出生了。这时候父亲李嗣接到了时任镇守浙江的一位节度使的聘请,去做幕僚。而此时李商隐刚出嫁没多久的二姐,因病去世,这对李嗣是个不小的打击,而此时的李商隐还什么也不懂,他随着父亲母亲来到了浙江。从唐肃宗干元元年起,就将浙江分为东道和西道,分别由节度使领之。西道管辖的是现在镇江、苏州、常州、杭州和湖州等地;东道管辖的是绍兴、衢州、温州、台州和江西一部分。浙东道的治所在绍兴,浙西的治所在镇江,而李嗣带着李商隐就在东西两道过着浮萍般漂泊的幕僚生活。虽然李商隐幼年的生活动荡不安,可是李嗣不会耽误对儿子的启蒙教育,他觉得自己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李商隐身上,从小就让他读书习字。李嗣在幕府中经过节度使的举荐,得到了殿中侍御史这个从六品的官衔,这对于李家来说是个好消息。可是看人脸色如履薄冰的幕僚生活很快就耗散了李嗣的精力,不出五六年,就无奈地舍下妻子和李商隐,在异乡逝去。这个时候李商隐已十岁,虽没成年,可作为长子家庭的重担势必落在了他肩上。他们一家没了经济来源,在幕府里是待不下了,要维持生活只能返回家乡。从小失去父亲,必然使李商隐比一般的孩子要早熟和懂事,这也许是他后来感情细腻沉静多思的原因之一。在回到河南家乡后,除了为父守丧外,还向他一位隐居乡间的堂叔父学习五经四书。李商隐称这位堂叔为“处士叔”,处士叔学问极好,又淡薄名利。他曾入过太学,本来可以参加科举科举考试走上仕宦之途,但他年迈的做县令的父亲辞官回乡。处士叔是个孝子,也就跟着回到了家乡,二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父亲,在此期间,朝廷的一次考试都没有参加。处士叔是真正的隐士,他并没有因此沽名钓誉而借隐居博取朝廷的旌表混个官职,反到是拒绝了不少官场朋友的举荐,坚决没有做官。这是李商隐的幸运,因为有处士叔这样的老师,才很快地学会了文章诗赋。三年很快地过去,李商隐守制已满,他们一家就搬到了洛阳。当时他还只有十六岁,但古文写得已相当好,他将两篇最得意的文章,一篇《才论》,一篇《圣论》拿去拜谒洛阳城里的著名文人,李商隐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称赞,一夜之间名震洛阳。

大和三年三月,洛阳城来了位新的行政长官,这位长官就是曾在十年前做过宰相,现在仍留有检校兵部尚书头衔的令狐楚,他来洛阳是任东都留守。就是这位行政长官的到来,让李商隐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的令狐楚已年过六旬,是个极爱才又极会用人的好官,李商隐早就听闻这位前宰相的名声,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谒他,请求提携指正。令狐楚一看李商隐的锦绣文章就被他的才华折服了,他让李商隐留在府上,和自己的儿子令狐绪、令狐绹、侄子令狐缄一起读书。李商隐的身份也许实际地说就是令狐家的伴读。由于令狐楚很器重他,初到陌生的环境开始时还有些不习惯,几位令狐公子对李商隐很友好,渐渐地李商隐也熟悉了令狐家的环境。令狐楚闲暇之余也指导儿子和李商隐学习,他精通文史,进士及第后在太原还担任过好几任节度使的掌书记,由于文采出众而被德宗皇帝赏识。因为皇帝每次看到太原府呈上来的奏书都写得文采飞扬,特意询问写这文章的是谁,得知是令狐楚。后来皇帝读多了,竟然能从全国各地的奏章中一下子分辨出哪一篇是令狐楚的手笔,就这样逐步受到朝廷重用,从翰林学士一直做到了宰相。李商隐有这样一位宰相老师的关爱肯定进步不小,当然除了令狐楚之外,在洛阳李商隐还得到了另外一位大诗人的教诲,他就是白居易。白居易长庆四年就卸去了杭州刺史的职位,回到了洛阳,后来虽然又被朝廷派出去做了几年官,但在大和三年,白居易终于定居在洛阳,哪也不去了。就在这个时候李商隐拜访了他,白居易晚年时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诗,虽然他们两的诗文是那么的不相似。白居易对李商隐的赏识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比如白居易到了晚年信奉佛教,他对才子李商隐说:“今生今世我是赶不上你了,但愿我死之后,能够转生投胎做你的儿子,也就心满意足。”,他们两可谓真正的忘年知音。当然谦虚的李商隐知道白居易这样说是对自己的抬爱,他一直尊敬着这位大诗人,并在心里把他当作自己的一位老师。大和三年的十一月,令狐楚有升迁为天平军节度使,要离开洛阳东去了。天平军在郓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东平县一带,距离洛阳有一千里路。令狐楚问李商隐愿不愿意跟自己一起去山东,并承诺要是愿意去的话可以给李商隐一个巡官的职位。李商隐这个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取得任何功名的白丁,没参加过任何科举考试,令狐楚这样提携自己,自然不能拒绝。在山东李商隐一边跟令狐楚学习奏章的写作技巧一边帮他处理一些琐碎的工作。由于有了职位也就有了补贴家用的薪水,这对本就中落的李家来说,令狐楚是有恩的。大和四年,令狐楚觉得李商隐和自己的儿子都已不小,可以进京城赶考了。令狐楚觉得儿子令狐绹凭借自己的声望和地位这次考个进士应该问题不大,但长安离山东很远,一路总要有知心之人作陪,他想到的是李商隐,一来也可以让他考一次试试,二来和自己的儿子也是伴。李商隐是以“乡贡”的资格陪令狐绹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所谓“乡贡”就是许多不在学的文士可以先经过地方上的考试,成为乡贡,然后再由地方的官员保送,每年随进贡朝廷的供品一起进京,叫做“随计”。对朝廷来说地方官员为举荐的人才也是一种贡品,这对李商隐来说更是次考试进身的好机会。考试之后,令狐绹果然高中进士,随即就当上了弘文馆校书郎做官去了,而李商隐却没有考中。不过这只是第一次考试,李商隐并没太在意,依旧又回到了令狐楚的府中,担任巡官。不久令狐楚又换了官职,当上了太原尹,李商隐也跟着同往。大和七年,李商隐又再次离开太原赴长安考试,冷酷无情的科举应试还是把李商隐拒之门外。再次的失败多少都挫伤了李商隐的信心,但他彻底没有灰心,因为他觉得自己年龄还不是太大,以后还有机会。这时官运亨通的令狐楚又被调为吏部尚书,要离开太原进京了,李商隐的小小巡官自然也做不成,决定回到河南家乡荥阳。令狐楚和李商隐暂时分开了,但他们私下还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

两难天涯路(2)

在家乡的那段日子,李商隐通过刺史萧瀚的引荐,结识了华州刺史崔戎。说来也巧,这位崔戎还是李商隐的亲戚,因为他是启蒙老师处士叔的重表弟。崔戎也是熟读经书之人,才学不亚于处士叔,但选择的路数却不同,处士叔独善其身消极避世,崔戎则是积极用世的。他官做得不小,从太子校书郎做起,还曾持节宣抚剑南东西两川,为官清廉,非常得民心。当初处士叔隐居乡里时来请他出去做官的人就是崔戎,崔戎那时也见过小李商隐,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现在重见更是非常欣喜。问了李商隐这几年的遭遇后,顿生怜悯之心,让他在自己府上住了下来。

这样崔戎也就成了继令狐楚之后,李商隐的第二位府主。在崔戎府上,李商隐仍然是做一些文书工作。当然崔戎不想让李商隐的才华耗费在繁琐的日常事务中,不久就让自己的儿子崔雍、崔衮同李商隐一起去南山读书学习了,准备来年的科考。来年又让李商隐失望了一次,他的进士梦又没有实现。可他毕竟是长子,一家的生计他不能不管,于是又回到崔府做幕僚,崔戎对李商隐也分外照顾,每次的薪酬都不少,这让李商隐对崔戎充满了感激。大和八年三月,朝廷给崔戎一个新的任命,让他调往兖州,五月就要赴任,可是没等到一个月,崔戎就得了急病死了。

李商隐又没了栖身之所,伤心地离开了崔府。

李商隐之后将家迁到了济源,也就是今天河南的济源县,因为他的弟弟羲叟住在那里,和母亲一起搬过去,一家人也可以团聚。济源附近有一座玉阳山,林壑幽美,山中建有道观,甚至睿宗皇帝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来到这里出家修行。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李商隐一直在玉阳山里学道,山中有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溪,李商隐在学道期间也就以这条小溪起了自己的号“玉溪生”,在玉阳山李商隐遇到了一位貌美的女道士,两人都产生了好感。这位女道士是陪贵主来学道的,之后又回到了长安的华阳观。如果说这不算李商隐的初恋的话,那么后来他遇到的一个女孩,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这个女孩名叫柳枝。

结识这位名叫柳枝小姐是在春暖花开的洛阳。他来到堂兄李让山家作客,听说堂兄隔壁家有一位非常美丽可爱的小姐,李商隐几次见过后顿生好感,他想让堂哥从中引荐。而柳枝虽然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但却有着极高的颖悟鉴赏力,非常喜欢诗歌。李商隐也就想出了一个后来传为佳话的办法,他让堂哥李让山将自己写的一组《燕台诗》,在无意间朗诵给在春色中散步的柳枝听。那诗有四首,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诗风极象李贺,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柳枝被李让山的朗诵声吸引了,她觉得这诗写得这样好,于是问此诗:“谁人有此,谁人为是”,急切地想知道诗的作者是谁,李让山向柳枝说写此诗的是自己的堂弟李商隐。柳枝对李商隐早已有所耳闻,今天听到他写的诗歌如此优美,心里更是顿生好感。于是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扯下一断自己的长带,请李商隐题赠一首诗。这一夜李商隐激动不已,第二天堂哥就带着李商隐一起来到了昨天和柳枝说话的地方与她见面。一位少年才俊,一位绝代佳人,两人一见倾心,相识恨晚。从此他们经常甜蜜地幽会在浪漫春色中,这段时间也是李商隐一身中最美好的。冬天,李商隐要到长安去参加考试了,李商隐满以为在自己考中进士后可以回去迎娶柳枝姑娘,和她美满地过一辈子,但是随即堂哥给他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李让山告诉他,柳枝已被东边的某位诸侯王娶去了,这让李商隐眼前一片漆黑。柳枝,李商隐的这位初恋女友,一夜之间就被权贵夺走了,这教他如何不伤心: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柳枝词》其二首

李商隐把柳枝比做晶莹的嘉瓜,只要今生得到它,即使最著名的“东陵瓜”也可以不屑一故。他也毫不隐晦想和她结为百年之好的愿望,可是这一切都被无情的现实击碎,这是科考外对青年李商隐最大的一次大击。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两难天涯路(3)

大和九年的十一月,正当李商隐在乡间的时候,朝廷中正有一场大的变化。唐朝到了后期,安史之乱留下了很严重的后遗症,变得藩镇林立、割据自雄。每个割据雄藩大镇都是唐王朝的劲敌,他们都希望建立父子世袭的国中之国,而朝廷上的斗争更激烈。在朝廷内部首先是南司和北司之间的斗争,所谓南司就是指朝廷的官员,北司是指后宫的宦官。他们双方谁也不服谁,全都盯着对皇帝的控制权利。其次是朝官内部的斗争,也就是在历史上很著名的牛李党争。这年十一月的二十一日,长安发生了惊动朝野的“甘露之变”,这场事变的主要发起者是新任宰相李训和凤翔节度使郑注,而在背后支持他们的是唐文宗李昂。李昂当初没有宦官帮忙是绝对即不了位的,可现在宦官仍钳制他这让他非常恼火,于是他想除掉那些大宦官,夺回真正的统治权。而李训和郑注两人本身也是各怀鬼胎的人,而且比较善于搞阴谋活动,当时牛僧孺和李德裕两党为了争夺进士名额和官位分配闹得沸沸扬扬,皇帝也只能干坐着毫无对策。这时李训和郑注就看中了下手的时机,先联合牛党打击李党,把李德裕一直贬到南方去,然后又反过来整牛党人。在牛李党争前李训和郑注两人算游刃有余,可是在宦官面前他们却碰了壁。他们想利用上朝的机会,将宦官骗到一个院子中一网打尽,没想到宦官仇士良等人早识破诡计,先下手为强,将李训郑注两人诛杀。宦官仇士良一发不可收拾,干脆乘机将异己全部扫除,将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京城发生这场政变时,李商隐还在老家,虽然政变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什么,但社会环境随之一变,唐王朝的统治变得更加暗无天日。

开成元年的春天,礼部的考试又要举行了,李商隐一路艰辛走到了长安。甘露之变后的首都已经今非昔比,很多长安的朋友在跟他讲述政变时的所见,让李商隐觉得惨不忍闻。考完试,李商隐抽空去拜访了时任左拾遗之职的令狐绹,令狐绹热情地招待了李商隐。没过多久,礼部发榜,他又一次名落孙山,这次非常让他失望,甚至有些心力憔悴。在离开长安的时候,李商隐连令狐绹那都没去作别,只给他写了一封信,也许是科举的挫折激怒了李商隐,在信中他这样对说:

近世交道几丧欲尽,今日赤肝脑相怜,明日众相唾辱,皆自其时之与势耳。时之不在,势之移去,虽百仁义我、百忠信我,我尚不顾矣,岂不顾已而又唾之。……真令人不爱此世而欲狂走远扬耳!

——《别令狐拾遗书》

这是李商隐落榜后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发的牢骚,他也痛恨官场中一些污浊的现象,痛恨那些趋炎附势争名夺利的人。当然从这信中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和此时的令狐绹还是无话不谈,毕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但是后来随着令狐绹的官做得越来越大,李商隐和他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当然这还有更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