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印度三部曲1:幽暗国度 > 第一章 想象力停驻的地方(第1页)

第一章 想象力停驻的地方(第1页)

南太平洋的对跖群岛(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使我们想起孩提时代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疑问。只不过几天前,我还期盼,这一座荡漾在大海中虚无缥缈的堡垒会成为我们返乡航程中的一个定点,但是,现在我发觉,就像我们的想象力停驻的每一个地方,它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阴影——向前迈进的人永远捕捉不到的东西。

——达尔文

《小猎犬号航海记》(VoyageoftheBeagle)

那位做生意的朋友批评我:你读了太多西方人写的、对印度充满偏见的书。这么说对我并不公平。他认为正确、值得一读的书,我读过不知多少本。况且印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成为我童年生活的背景。我外祖父来自印度,但他从不曾向我们描述这个国家的山川文物,因此对我们来说,印度并不是真实的——它只不过是一个存在于特立尼达这个小岛外面的茫茫太虚中的国家。离开印度后,我们家族的旅程就算终结了。印度是虚悬在时间中的国家。它跟我后来发现的那个国家——许多经过格兰茨出版社和艾伦与安文公司出版的立论“正确”的书籍,以及《特立尼达卫报》刊载的发自印度的电讯——实在联系不起来。在我心目中,印度依旧是一个特殊、与世隔绝的地方,它哺育过我外祖父和其他出生在印度以契约劳工身份来到特立尼达的乡亲,但即使是这段历史,后来也湮没在茫茫太虚中(就像印度这个国家),因为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不到卖身契约遗留下的痕迹,甚至看不出他们当过劳工,做过苦力。

如今,回想起特立尼达岛上的童年生活,我记得一位老太太。她是我母亲娘家的朋友,皮肤白皙,满头华发,平日喜欢穿金戴银,显得十分阔气。她只会讲印地语。她那优雅的举止言谈,配合她丈夫的翩翩风采(他唇上留着浓密、花白的八字胡,身上总是穿着一套纤尘不染的印度服装,却十分沉默寡言,跟他妻子的聒噪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开始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心目中,这对夫妇简直就是高不可攀的外国人,虽然他们跟我们家非常亲近,平日往来十分密切(他们经营的那间小铺子,就在我外祖母的商店附近)。他们来自印度。这样的出身和背景赋予他们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魅力,但这份魅力到后来竟也变成一种障碍。他们漠视特立尼达,不,应该说,他们自绝于特立尼达。这对老夫妻根本不想学英文,而英文正是孩子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老太太嘴里有两三颗金牙,因此,人人都管她叫“金牙婆婆”。这个混合了美式英语和印地语的称呼显示,她所属的那个世界如今已经渐渐消退、隐没了。金牙婆婆一辈子没生养过儿女,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她常来我们家走动,在孩子们面前扮演祖母的角色。这份苦心并没得到回报,大伙儿还是不怎么喜欢她。此外,她老人家还有一个缺点:贪吃,就像一个小孩,常常不请自来,到我们家吃饭。你若想整她老人家,很简单,只要拿一块巧克力通便剂请她吃。有一天,她在我们家发现一大玻璃杯看起来像椰奶的东西,二话不说,端起来就往嘴里直灌,一口气喝个精光,结果却生病了,躺到病榻上。她老人家终于忏悔了——但她那种悔悟听起来却像是责备。原来,她喝了一大杯白色颜料。令人诧异的是,她老人家竟然硬着头皮把它喝光,眉头也不皱一下。在饮食方面,金牙婆婆倒是充满实验精神,喜欢尝新,一点都不像印度人。这个耻辱一辈子跟随着她,直到她去世那天。就这样,一个“印度”在我们眼前垮掉了。长大后,我们搬进城里,金牙婆婆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便渐渐缩小了,贬低了,变成一个古怪的乡下老太婆,不值得我们交往。那时她的世界显得那么遥远,那么死气沉沉,然而事实上,时间并没把我们跟她老人家分开。

我还记得一个叫“巴布”的人。他也留八字胡,十分严肃沉默,平日不苟言笑,一如金牙婆婆的丈夫。在我外祖母的家庭中,巴布占有一个奇怪的职位。他也是在印度出生,但他为什么会待在我们家,独个儿居住在厨房后面的一个房间里,到现在我还不明白。我们小时候居住的那个世界实在很窄小闭塞。关于巴布,我只知道他出身武士阶级(即刹帝利),如今,这个雄赳赳的大男人,每天黄昏却孤零零蹲在阴暗的房间里,给自己弄一顿简单的晚餐——揉面,切菜,做一些在我看来只有女人才该干的活儿。难道,这位印度武士也当过劳工?在我们小时候,这是难以想象的,但后来却被证实了,只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乎这种事情了。我们已经搬家,外祖母要找人帮我们挖一口井。巴布从他仍居住的那个房后的小房间来了。井越挖越深。巴布乘吊床进入井中,把挖掘出来的泥土堆放在吊床上,让人们拉上去。有一天,吊床没有运载泥土上来。巴布挖到了石头。最后一次,他乘吊床回到地面上,随即收拾行囊,返回他那个太虚幻境中。往后,我再也没看见过他。偶尔看到板球场边缘那个深洞,我才会想起这位印度武士。井口已经铺上木板,但每次看到精力过人的守场员奋勇追逐边线球时,我就会感到心惊肉跳,生怕他们一脚踩进坑洞中。

严格说,在特立尼达,“印度”并不是显现在我们周遭那些人物身上,而是存在于我们家中的一些器物上:一两张破旧不堪、脏兮兮、不再能够睡人的绳床,这些年来一直不曾修补过,只因为在特立尼达实在找不到拥有这种技能的工匠,但我们还是把绳床保存下来,让它占据家中一点空间;几张用稻草或麦秆编织成的草席;各式各样的黄铜器皿;好几台木制的传统手工印染机,早已报废,因为现代工厂生产的印花棉布花样又多,价格又便宜,况且,印染技术也早已经失传了,在特立尼达再也找不到一位印染师傅;大本大本的书籍,纸张粗糙易碎,油墨浓浓腻腻;大大小小的皮鼓和一架残破的簧风琴,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片,画中的印度神或坐在粉红莲花座上,或光芒四射地背对着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琳琅满目的祈祷用具——铜铃、铜锣、模样很像罗马油灯的樟脑炉、用来舀取和分配“神酒”的长柄汤匙(印度农民的神酒,平日喝的是红糖和水,加上几片菩提树叶,节日里喝的则是加糖的牛奶)、各式各样的神像、一颗颗光滑圆润的鹅卵石、用檀香木削成的棒子。

我们家族的旅程已经终结了。如今,在我个人的这趟印度之旅中,我会发觉,我们家族的迁徙和转变——从印度北方邦东部,漂洋过海来到特立尼达,到底有多彻底,究竟能不能再回头。当初,我外祖父从老家的村庄出发,走好几个钟头的路,来到最近的铁路支线车站,搭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港口,然后搭船在海上度过三个月,最后才抵达特立尼达。而今,“印度”只存在于我们家的一些器物中。但我们的印度小区,表面上看起来自给自足,却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很快,我们就不再使用传统的扫帚。木匠、泥瓦匠和补鞋匠的技艺,本地人可以提供,但我们到哪里去找织工、印染师傅、制作黄铜器皿和印度绳床的工匠呢?因此,我外祖母屋里的许多东西是无法替换的。这些东西备受珍惜,因为它们来自印度,但外祖母继续使用它们,直到这些东西彻底残破、腐朽了,而她老人家并不会因此感到懊恼悔恨。后来我才领悟到,这就是印度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习俗必须保持,因为它是古老的东西,这就是薪火相传。至于究竟有没有一个古老的过往文明支撑这种传承,却不是那么重要。古老的东西,无论它是一尊笈多王朝①神像还是一张绳床,不管它有多神圣崇高,都必须被人使用,直到它残破腐朽、不堪使用为止。

小时候,对我来说,哺育过我周遭许多人、制造出我家中许多器物的印度,是一个面貌十分模糊的国家。那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把我们家族迁徙的那段日子看成一个黑暗时期——从大海伸展到陆地的那种黑暗,就像傍晚时分,黑夜包围一间小茅屋,但屋子四周还有一点光亮。这一圈光芒就是我在时空中的经验领域。即使到了今天,尽管时间扩展了,空间收缩了,而我也已经在曾经被我看成黑暗的地区,神志清明地畅游过了,但那团黑暗依旧残留着,残留在今天我再也无法接受的那种人生态度、那种思维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当年,我外祖父鼓起勇气,完成了一趟险阻重重的航程。生平第一次离乡背井,他面对的是一个崭新、令人惊愕的世界,包括距离他那座村子好几百英里的大海。可是,不知怎的,我总觉得,一旦离开家乡,他老人家就不再观看这个世界了。后来,他曾经返乡,但只是为了带回更多印度的东西。在特立尼达,为我们家兴建一栋住宅时,他拒绝参照岛上各式各样的殖民地式建筑风格,而是自己动手设计蓝图,建造出一间笨重、平顶、怪模怪样的屋子,而这种房舍,日后我在印度北方邦那些残破的小镇一再看到。外祖父他老人家遗弃了印度,然而,就像金牙婆婆,他也弃绝特立尼达。可是,他却能够脚踏实地活着。他那座村子外面的任何事物都打动不了他的心,没有人能逼迫他走出他的内心世界,不论到哪儿,他都随身携带着他的村庄。一小群亲友,加上几亩土地,就足够让他老人家在特立尼达这座岛屿中央,心满意足地重新建立一个北方邦东部的村庄。在他心目中,这儿就是辽阔浩瀚的印度大地。

身为他的子孙,我们却无法弃绝特立尼达。我们家那栋房子外观很奇特,但也不比岛上其他房屋独特多少。从小我们就察觉到,我们这座岛屿聚居着各色人种,汇集着各式各样的房屋。毫无疑问,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器物和习俗。我们吃某种食物,举行某些仪式,遵守某些禁忌,我们了解到别的种族也有一套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我们不愿分享他们的东西,也不想让他们分享我们的东西。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没有人教导,但从小我们就体会到这点。我们从不刻意去想,我们身为印度人在这个多元种族社会的处境。别的种族难免会批评我们(长大后,我才领悟到这点),但这些话不会传进我们家里,而就我记忆所及,小时候我们家从不讨论种族问题。尽管生活在一个充满种族差异的社会中。说也奇怪,我在这方面却能够一直保持赤子之心,纯真得不得了。记得,在学校念书时,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却让我感到很迷惑,因为他有一头纠结成一窝的鬈发。百思不得其解,我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位老师跟我一样,这会儿还在长大中,再过几年,头发自然会长得又长又直。我们家里从不讨论种族问题,但不知怎么回事,从小我就觉得穆斯林比其他族群更特别。他们不值得信任;他们会陷害你。穆斯林一走近我外祖母的屋子,大人们就会指点着他那与众不同的帽子和灰白胡须,警告我们,可千万要小心,莫招惹这种人。在我们眼中,我们家族之外的每一个族群所具有的特征,在其他印度人(尤其是印度教徒)身上比较容易察觉,因此也比较让人放心。种族意识迟早会进驻我们这些小孩的心灵,但在这之前(一直到最近),我们凭借古老的、印度式的阶级区分来面对社会上那种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些许情趣和风味的族群敌对关系,尽管这种区分在今天的特立尼达早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