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寻觅中华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司马迁跨进了他的极不吉利的三十七岁,也就是天汉二年,公元前九十九年。

终于要说说那个很不想说的事件了。

别人已经说过很多遍。我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说,尽量简短一点。

这是一个在英雄的年代发生的悲惨故事。

匈奴无疑是汉朝最大的威胁,彼此战战和和,难有信任。英气勃勃的汉武帝当政后,对过去一次次让汉家女儿外嫁匈奴来乞和的政策深感屈辱,接连向匈奴出兵而频频获胜,并在战争中让大家看到了杰出的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匈奴表面上变得驯顺,却又不断制造麻烦,汉武帝怎么能够容忍?便派将军李广利带领大队骑兵征讨匈奴。这时又站出来一位叫李陵的将军,历史名将李广的孙子,他声言只需五千步兵就能战胜匈奴,获得了汉武帝的准许。李陵出战后一次次以少胜多,战果累累,但最后遇到包围,寡不敌众,无奈投降。

汉武帝召集官员讨论此事,大家都落井下石,责斥李陵。问及司马迁时,他认为李陵已经以远超自己兵力的战功,击败了敌人,只是身陷绝境才作出此番选择。凭着他历来的人品操守,相信很快就会回来报效汉廷。

汉武帝一听就愤怒,认为司马迁不仅为叛将辩护,而且还间接地影射了李广利的主力部队不得力,因此下令处死司马迁。

为什么不能影射李广利的主力部队?因为李广利的妹妹是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李夫人英年早逝,临终前托汉武帝好生照顾哥哥。汉武帝出于对李夫人的思念,也就以极度的敏感保护着李广利。这一切,都是司马迁在回答汉武帝回话时想不到的。

说是处死,但没有立即执行。当时的法律有规定,死刑也还有救,第一种办法是以五十万钱赎身,第二种办法是以“腐刑”代替死刑。

司马迁家庭贫困,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他官职太低,得不到权势人物的疏通。以前的朋友们,到这时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惹着了自己什么。连亲戚们也都装得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这回事一样,谁也不愿意凑一点钱来救命。这时候,司马迁只好“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中”。

司马迁在监狱里静静地等了一阵,也像是什么也没有等。他很明白地知道,自己的选择只有两项了:死,或者接受“腐刑”。

死是最简单、最自然的。在那个弥漫着开疆拓土之势、征战杀伐之气的时代,人们对死亡看得比较随便。司马迁过去侍从汉武帝出巡时,常常看到当时的大官由于没有做好迎驾的准备而自杀,就像懊丧地打一下自己的头一样简单,周围的官员也不以为意,例如当时河东太守和陇西太守都是这样死的。这次李陵投降的消息传来,不久前报告李陵战功的官员也自杀了。据统计,在李陵事件前二十余年,汉武帝所用的五位丞相中,有四位属于非自然死亡。因此,人们都预料司马迁必定会选择痛快一死,而没有想到他会选择腐刑,承受着奇耻大辱活下来。

出乎意料的选择,一定有出乎意料的理由。这个理由的充分呈现,需要千百年的时间。

腐刑也没有很快执行,司马迁依然被关在监狱里。到了第二年,汉武帝心思有点活动,想把李陵从匈奴那边接回来。但从一个俘虏口中听说,李陵正在帮匈奴练兵呢。这下又一次把汉武帝惹火了,立即下令杀了李陵家人,并对司马迁实施腐刑。

刚刚血淋淋地把一切事情做完,又有消息传来,那个俘虏搞错了,帮匈奴练兵的不是李陵,而是另一个姓李的人。

司马迁在监狱里关了三年多,公元前九十六年出狱。

那个时代真是有些奇怪,司马迁刚出狱又升官了,而且升成了不小的“中书令”。汉武帝好像不把受刑、监禁当一回事,甚至,他并没有把罪人和官员分开来看,觉得两者是可以频繁轮班的。

不少雄才大略的君主是喜欢做这种大贬大升的游戏的,他们在这种游戏中感受着权力收纵的乐趣。

升了官就有了一些公务,但此时的司马迁,全部心思都在著述上了。

据他在《 报任安书 》里的自述,那个时候的他,精神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的意气风发再也找不到了。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这段自述通俗似白话文,不必解释了。总之,他常常处于神不守舍的状态之中,无法摆脱强烈的耻辱感。越是高贵的人越会是这样。

在一次次的精神挣扎中,最终战胜的,总是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他知道,那个时代由于大家把死看得过于平常,因此爽然求死虽然容易却似九牛失其一毛,或似蝼蚁淹于滴水,实在不值一提。相比之下,只有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之后再死,才大不一样。正是想到这里,他说了一句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在他心中,真正重于泰山的便是《 史记 》。他屈辱地活着,就是要缔造和承载这种重量。

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的屈服,一种是正在试练着扛起泰山的姿态,但看起来也像是屈服。

司马迁大概是在四十六岁那年完成《 史记 》的。据王国维考证,最后一篇是《 匈奴列传 》,那是公元前九十年。

我们记得,司马迁遭祸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为李陵辩护时有可能“影射”了汉武帝所呵护的将军李广利不得力。就在公元前九十年,李广利自己向匈奴投降了。司马迁把这件事平静地写进了《 匈奴列传 》,他觉得,一个与自己有关的悬念落地了,他已经可以停笔。

这之后,再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他到底活了多久,又是怎么逝世的,逝世在何处,都不知道。

有学者从卫宏的《 汉书旧仪 》、葛洪的《 西京杂记 》和桓宽的《 盐铁论 》等著作中的某些说法判断,司马迁最后还是因为老是有怨言而下狱被杀。但在我看来,这些材料过于简约和暧昧,尚不足凭信。当然,简约和暧昧也可能是出于一种仁慈,不愿意让人们领受司马迁的第二度悲哀。

他,就这样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地消失了。

他写了那么多历史人物的精彩故事,自己的故事却没有结尾。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大结尾。他知道有了《 史记 》,不需要再安排一个终结仪式。

他知道只要历史还没有终结,《 史记 》和他都终结不了。

文章已经可以结束。忽然又想到一层意思,再拖拉几句。

多年来我一直被问,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迁”,立即被提问者认为是“无厘头”式的幽默。

“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我不知如何解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