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 战国七雄之赵国篇赵武灵王(第1页)

战国七雄之赵国篇赵武灵王(第1页)

赵武灵王(?-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先秦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前325年-前298年在位),赵肃侯之子。

赵雍亲政后,因赵国于中原诸侯争霸战争中常年不利,且赵国疆界常受邻近诸侯国威胁,及游牧民族侵扰,遂奋发图强,提倡胡服骑射,并在赵国北部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训练骑兵,改变了战国时代的作战方式,因此有观点认为他是中国骑兵的始祖。

此后采取连结秦、楚、宋以牵制齐、魏、韩等国的策略,趁诸国混战之际持续进攻中山国,将其彻底攻灭。在此期间,巡行北疆,收服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筑“赵长城”于阴山下,拓地千里,使赵国国势为之一振,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梁启超称其为自黄帝以后的“中国第一雄主”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雍将王位让给次子赵何,由其主持国政,自己则专注于军事,称“主父”。但他传位的行为,却引发长子赵章一党与赵何一派的矛盾。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沙丘之乱爆发,赵雍于动乱中被围困长达三个多月,最终饿死行宫。死后追谥“武灵”。

赵雍是赵肃侯赵语之子。赵肃侯二十四年(前326年),肃侯去世,赵雍继承父位。魏、楚、秦、燕、齐等五个诸侯国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

赵武灵王元年(前325年),魏惠王带领太子嗣、韩宣惠王带领太子仓到赵国的“朝信宫(今河北邢台信都)”,以祝贺赵雍登基。同年,赵雍任用阳文君赵豹为相邦。

赵雍即位之初,因年少而不能处理朝政,由博闻之师三人和左右司过三人辅佐。到他能亲自上朝听政时,首先向肃侯时期的重臣肥义请教,增加他的俸禄。对于赵国国内年老寿高的人,则每月致送礼物。

赵武灵王三年(前323年),魏相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的合纵运动,使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国。赵雍说:“没有王的实质,怎敢占据王的名号!”只令国人称自己为“君”(一说赵雍取消王号称君在赵武灵王八年。

赵武灵王四年(前322年),赵雍与韩宣王在区鼠相会。第二年(前321年),他迎娶韩国王室的女子为夫人。

赵雍即位之初,赵国屡次败于齐、秦之手,损失惨重。赵武灵王元年(前325年),就在赵雍即位的第二年,赵将赵护被魏国击败,韩举被齐国在平邑击败,韩举被俘(一说被杀),平邑、新城被攻占。赵武灵王八年(前318年),赵国参与的五国合纵伐秦活动失败,三晋联军攻至函谷关外,被秦军击退,随后秦军在庶长樗里疾的率领下出函谷关长驱直入,于次年(前317年)大败三晋联军于韩国的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联军被斩首八万余级,赵公子渴参与此役。

同年,齐国乘赵、魏为秦大败之时,于观泽败赵、魏军。赵武灵王十年(前316年),赵国的中都和西阳被秦国攻占。赵武灵王十一年(前315年),一作赵武灵王十三年(前313年),秦将樗里疾攻占蔺地,俘虏赵将赵庄(一作“将军英”“赵将泥”“庄豹”)。赵武灵王十四年(前312年),赵将赵何攻魏。

与此同时,赵雍利用燕、秦两国局势动荡的机会,积极干涉两国的内政。赵武灵王十一年(前315年),燕国相国子之掌权三年,燕太子平、将军市被企图联系齐宣王攻子之,齐宣王同意。于是,太子平与市被攻击子之,不胜。后拥戴子之的百姓发起反攻,太子平、市被战死。赵雍闻讯,派人迎立在韩国的燕国质子公子职。齐将匡章引军入燕,齐军杀死了子之和燕王哙。齐军获胜后,并无撤回之意,且大肆掳掠,引起燕人的极大不满。

齐国攻燕,使赵雍送公子职为燕王的计划受阻,因而他派赵庄负责图谋合纵伐齐,以保存燕国。同时采纳乐毅的建议,以河东地向齐国交换燕地,激起楚、魏等国对齐的憎恨,两国分别派出负责外交的召滑、惠施出使赵国,请求“伐齐而存燕”。自此,三国合纵达成。为配合这一行动,赵雍派乐池护送公子职回燕,遥立为王(即燕昭王)。此时,在内外压力下,齐宣王被迫从燕国撤兵,由此使燕国得以保存。

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秦武王在洛阳举鼎绝膑而死。秦武王无子,故赵雍在他死后,派代相赵固到燕国迎接秦公子嬴稷回秦。最后嬴稷被立为秦王,即秦昭襄王。

为改变赵国东西临敌的不利局面,赵雍在推行胡服骑射而攻取中山时,决定采用“结秦连宋之交”的策略。赵惠文王元年(前298年),当孟尝君田文入秦以后,赵雍派大臣金投入秦,请秦昭襄王免除孟尝君的相职,而代以赵国大臣楼缓,同时派仇赫入宋国为相。楼缓曾赞助推行胡服而略取中山的措施,主张赵联合秦、楚。而宋康王为了对抗齐的兼并,正很需要秦、赵两大国的帮助。

秦国为了打败齐、韩、魏三国的合纵攻势,也需要赵、宋两国在东方对齐的牵制,因而秦、赵、宋和齐、韩、魏对峙的局势就形成了。正如时人对周最所说:“仇赫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败三国(齐、韩、魏)。”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国感到联合秦国对赵不利,再派仇赫到秦,请秦昭襄王罢去楼缓相位,改以魏冉为秦相。

总的来说,赵雍这时采取联秦抗齐的策略,目的在于防止齐、秦联合而对赵不利,这样可以维持齐、秦对峙战斗的局势,使两国都疲于战斗,无力干预赵攻灭中山的战事。实际上,赵雍巧妙利用了齐、秦斗争的局势,顺利推动了灭亡中山和攻略胡地,进一步推行胡服骑射的步伐,这为赵国的壮大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赵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面同匈奴相邻,西北又同林胡和楼烦接壤。这些游牧部族经常以骑兵侵扰赵国,破坏赵国边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加强边防,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赵雍实行军事改革,命令军队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戴着插有貂尾或鸟羽的武冠,穿皮靴,藉以发展骑兵,训练在马上射箭的作战技术。虽然这场改革侧重于军事方面,实际上就是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这时肥义等大臣是改革的支持者,贵族公子成、赵文、赵燕、赵造等人是反对者:公子成认为不该“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赵文认为“衣服有常,礼之制也”;赵造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俗而动”。赵雍驳斥了这些谬论,提出:“理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后来赵国在攻取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之后,把它改为“骑邑”,用来训练骑兵,大臣牛赞又出来反对,声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赵雍当即加以驳斥,认为“古今异利,远近异用”,“今重甲修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

赵雍推行胡服是逐步推广的,先是以身作则,推广于家族中和朝廷上,再推广到官府中和军队中。他严厉驳斥了贵族中原有守旧的思想,从而提倡革新进取的政策。胡服是胡人便于骑射的服装,推行胡服是为了学习胡人骑射的战斗技术,从而增强赵国的兵力。赵雍推行胡服骑射,是亲自带头集中精力来进行的,是有计划而亲自逐步贯彻的。他不但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藉此扩大领土,而且使这些游牧部族服从;还收编了林胡和楼烦的骑兵,藉以增强兵力,使赵国从此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之一。

战国时期,北方的中山国正好楔在赵国的中央地带,阻隔了赵国四个重镇代郡、邯郸、上党郡与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之间的交通。且赵国是一个北为游牧文明、南为农耕文明的国家,本来就存在严重的分裂趋势,中山国的横亘中央,使偏居南端邯郸的赵国中央对全国的控制更加不力。因此,早在赵武灵王三年(前323年),赵雍在邻近中山的鄗(今河北柏乡北)筑城,以防备参与“五国相王”活动的中山国。

赵武灵王六年(前320年),赵雍在邻近中山、燕、齐的安平(今河北安平)设郡防守。

赵武灵王十七年(前309年),赵雍改建邯郸“大城”东北部已废置的宫室为苑圃,取名九门,并在苑圃中新建供游乐的丛台。他可以由此登高了望齐与中山之境。

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就在施行“胡服骑射”的同年,攻中山到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赵雍还前往代地,再北至大草原(即古人称“无穷”之地),西抵黄河,登上黄华山(有学者认为是今贺兰山)顶,对所至地区进行考察。

次年(前306年)攻中山到宁葭(河北石家庄西北)。同时,赵雍在攻取原阳、改设“骑邑”后,训练大量骑兵,从而得以西取胡地到榆中(今陕西榆林以北地区),迫使游牧于此的林胡王献马,归属于赵国;又命代相赵固兼管林胡部族,收编林胡的军队。他还分别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设法在外交上孤立中山国。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赵大举攻中山,由赵雍亲率右(赵袑)、左(许钧)、中(公子赵章)三军,并由将军牛翦率战车、骑兵,赵希率林胡和代地的军队,会合于曲阳(今河北曲阳西北),向北攻到恒山的华阳,向南攻到石邑、封龙(今河北石家庄西南)、鄗(今河北高邑东)等地。中山王以割让四座城邑为条件求和,赵雍允诺,罢兵回朝。

赵武灵王二十二年(前304年),赵军攻取了榆中以北黄河上游的河宗氏和休溷诸貉之地,设置了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和云中郡,将“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等一律穿当地貉族住民的服饰(貉服,与胡服大同小异)。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