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 战国七雄之魏国篇魏文侯(第1页)

战国七雄之魏国篇魏文侯(第1页)

魏文侯(?~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魏桓子之孙,魏武侯之父。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魏文侯出生于晋国的公卿世家。前445年,魏文侯继位,对内招贤纳士,先后重用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任用李俚为相,致力于社会改革,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政策,制定《法经》,奠定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作“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对外大败秦国,北灭中山国,奠定魏国的霸业基础。前396年,魏文侯去世。

魏文侯制定的《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的法典。[7]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社会稳定发展,国民安居乐业。

魏文侯魏斯(?—公元前396年),是魏桓子之孙,魏武侯之父,公元前446年继承祖父的家业;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襄子派人说服韩康子、魏桓子,放晋水倒灌智寨,灭了智氏,三分智地。三家分晋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氏、韩氏得到的要少一些。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正压在魏氏的脑门上,魏氏很压抑。

魏氏的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氏,东边是新兴的韩氏,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国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陕县和灵宝市地区)。

魏氏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晋西南,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魏氏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氏的西部和南部。

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压制封锁。因此,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强、不被列强吃掉,然后是打破封锁、向外发展。

三家分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魏国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修炼内功上。赵国和韩国在向外扩张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内政不稳,也回到了内修这条路上。而此时,魏国已基本完成了内部调整,开始寻找外向的出口。

魏国所处的周边环境很复杂,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围攻,面临亡国的危险。

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氏,赵、魏平分韩氏。韩武子想联合魏文侯消灭赵氏,韩、魏平分赵氏。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文侯均给予了明确的拒绝。魏文侯劝赵献侯打消分化韩、魏,从而各个击破的念头。他说,魏和韩比较弱,必然会联合起来对抗赵国,以免被赵消灭。韩、魏都清楚,联合赵国攻击对方是自取灭亡,与赵国平分对方的想法更是与虎谋皮。这样的形势,使韩、魏必须联合。

魏文侯劝韩武子也不必因为赵氏的威胁而联合魏氏进攻赵氏,以图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赵氏的威胁。韩、魏联合攻赵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赵国的实力太强了,韩、魏联合最多与赵国打个平手。双方硬拼的话,必然是两败俱伤。而且即便赵氏被击败了,韩、魏也必然会继续内斗。

魏文侯向赵、韩说明了自己对三家发展的想法。晋地背山带河,比较封闭,身处其中的赵、魏、韩只有赵国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郸两个触角,但由于身后韩、魏的威胁,赵国也无力通过这两个触角继续向外扩张。

赵、魏、韩三国紧邻,必须要和平相处,如果内斗,就会被拖在晋这个封闭的环境里,谁都无法发展。赵、魏、韩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对于魏文侯的联合发展策略,虽然赵献侯与韩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联合?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如何分利?三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通过这次会谈,三家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局面。最终,赵、魏、韩暂时放弃了内斗,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晋幽公九年(公元前425年),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为晋国正卿,任用上郡守李悝实行变法。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氏为蓝本的。

在战国时代,魏国西有秦,南有楚、韩,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他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以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由于赵氏在北,韩氏在东,韩氏的发展方向是魏氏、韩氏南面的郑国,魏文侯便把发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国。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构筑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秦军对魏国的入侵进行了反击。经过几番较量,渡河的魏军占住了少梁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秦军一面围攻少梁的魏军,一面在黄河沿岸建造防御工事,阻止更多的魏军渡河。

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荐卫国人吴起,魏文侯对吴起的指挥才能很欣赏,任命吴起为魏军攻击秦国的主将。吴起上任后,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军节节胜利。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吴起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随后,吴起直扑秦国,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今陕西省华县),秦国举国震怖。如果吴起攻破郑,进入渭河平原,就等于控制了秦国的粮仓,而且渭河平原还是秦国的兵源基地。渭河平原无险可守,吴起向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兵临秦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秦国就会有灭国的危险。吴起攻秦的目的是灭秦,这让秦人十分恐惧。于是,秦简公一方面调集重兵防守郑,并命令西河防线的秦军切断吴起的退路,与驻守郑的秦军夹攻吴起。

魏文侯督促吴起继续攻秦,吴起在郑与秦军展开决战,魏军大胜。魏国太子击趁秦军西河守军主力围攻吴起,防守空虚之际,指挥黄河东岸的魏军渡河。太子击率军攻破了秦国西河防线的军事重镇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秦国的西河防线被魏军彻底突破了,大批的魏军进入秦国。

吴起指挥渡河的魏军对秦国在西河地区(今陕西洛河、黄河与渭河间的大片三角洲)的军事据点进行清除,陆续占领了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王城(今陕西大荔)、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等城。

由于秦国的政治腐败,西河的百姓对秦君很失望,反而对军纪严明的魏军很欢迎。吴起在把魏国的利民、便民政策带到了西河后,马上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支持,魏军在西河站住了脚。西河的秦国百姓很乐于为魏军服务,吴起在西河的兵员、给养,得到了就地补充。随后,吴起派出了一大批西河人进入秦国,散布秦军战败、魏军仁义的舆论,秦国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国内局势更加不稳了。秦简公命令国内一级警戒,严查来历不明之人,官吏都被武装起来,准备战斗。

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吴起向北还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设置了上郡(今陕西境内洛河以东,黄连河以北,子长县以南)。

魏国又占领了函谷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控制了秦国与中原沟通的黄金通道。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构筑防御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东岸修筑了一条长城,南端越过渭水与阴晋相连,北端到达雕阴城(今陕西省甘泉县道镇)以西。魏国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使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魏国独擅关东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垄断地位,控制秦国同中原的交流,从中攫取暴利,秦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国却越来越富。

魏文侯在西河地区一方面完成了军事占领,另一方面把魏国的便民政策带到了西河,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拥护,魏国在西河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在得到西河这一大片土地后,魏国不仅解决了秦国对魏国的威胁,国内人多地少的困难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魏国的粮食生产有所改善。西河为魏国提供了战略上的回旋余地,同时还为魏国提供了兵员和粮食。魏国在西河实行的新政策,对秦国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秦简公为了安抚民心,被迫实行初租禾。

随着魏国的不断强大,赵国逐渐下滑,赵、魏两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魏国的实力超过了赵国,也超过了韩国。赵国在赵献侯后期,国力开始衰败,中山对赵国的威胁越来越大。赵献侯死后,赵烈侯即位,中山对赵国的攻势更猛了。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文侯虽同意帮助赵国消灭中山,但是要赵国以智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西北)作为魏国攻打中山的回报,赵烈侯同意了。智地位于魏国本土的北部,是赵襄子当年压在魏国头顶上的一块大石头。经过不断的努力,魏文侯终于解决了这块多年的心病。

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国在解决了西河战事后,便开始进攻中山。应韩景侯的请求,魏国帮助韩国攻击宋国,以便于韩国向东发展。魏国的势力延伸到了黄河以南。

中山与魏国并不搭界,中间隔着赵国。在名将乐羊的率领下,魏军越过赵国攻击中山。

中山是白狄族后裔建立的国家,此前由于赵襄子夺取了代郡,代郡与邯郸对中山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中山很紧张。赵襄子死后,赵献侯没有保持住对中山的压力,被中山反击得手。赵烈侯接手赵国时,正是中山在对赵战争中节节胜利之际。

在乐羊的出色指挥下,训练有素的魏军苦战三年,在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终于攻破了中山国,解除了中山国对赵国的威胁。

中山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魏军虽然占领了中山国,但中山国人不服,叛乱时有发生,中山的局势仍然很动荡。魏文侯让能力超群的太子击来治理中山国。魏文侯把中山国的灵寿(今河北平山)封给了攻破中山国的功臣乐羊,派乐羊率部驻守中山国。魏文侯任命李悝为中山国相,辅佐太子击治理中山国。在太子击、李悝、乐羊的努力下,中山国的局势逐渐稳定了。

魏国在占领中山国后,比中山国对赵国的威胁更大。赵国可谓是前门赶狼,后门进虎。魏文侯在出兵帮助赵国攻击中山国的时候,命令魏军在沿途占领了不少属于赵国的地方。

晋烈公十一年(公元前405年),齐相田悼子去世,执掌齐国政权的田氏家族发生内乱。田会占据廪丘(今山东省鄄城县东北),请求赵国收留,赵烈侯同意了。廪丘与赵国并不相连,中间隔着卫国。在田会投赵前,齐国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卫国,并已经控制了以廪丘为据点的这一大片土地。田会投赵,并不是以廪丘这一个城池,还包括廪丘附近为齐国控制的这一大片卫国的土地。这一片土地,与濮阳和馆陶都很近,商业价值极大。结果,赵国收留田会、占据廪丘的行为,引起了田悼子的接班人田和的强烈不满,田和命田布率军进攻赵国,赵军不利。于是,赵烈侯便请魏文侯和韩景侯出兵相助。赵、魏、韩联军与齐军大战一场,杀死齐军三万人,并且获取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晋烈公十二年(公元前404年),赵、魏、韩联军大举进攻齐国。赵烈侯命孔青为主帅,带领翟角的魏军和韩军,一路攻打到齐长城,田和被迫割地求和。赵、魏、韩在与齐国的战争中,获得了大片的土地。魏文侯为了使新得到的齐国土地与此前占领的河内地区相连,便攻占了卫国朝歌附近的几座城市。齐康公被联军所俘虏,与三晋之君主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并请求周天子册封三晋为诸侯。

晋烈公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九鼎声响,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即由这一年正式进入战国时代。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就从该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