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 战国七雄之魏国篇公孙衍(第1页)

战国七雄之魏国篇公孙衍(第1页)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家。因曾任魏国犀首(官名),史书多以犀首称之。(我看大秦帝国,一直以为犀首是人名。)

公孙衍最初出仕魏国,担任犀首一职,在徐州相王时期主张明面与齐国交好、暗中交结楚国的策略。秦惠文王五年(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离魏入秦,被秦惠文王拜为大良造,在雕阴之战中为秦国攻取魏国的河西之地。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离秦返魏,在陉山之战中击败楚威王。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联齐伐赵,攻取平邑、新城。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来联合多国合纵抗秦,但效果不佳。次年张仪便相魏连横。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魏国逐走张仪,公孙衍升任魏相。魏襄王元年(前318年),发动五国合纵伐秦的军事行动,攻至函谷关,并拉拢义渠策应;但后来战事失利,各国退兵。约魏襄王三年(前316年),因与田需政斗失败,被迫离开魏国出任韩相,并介绍田文担任魏相,从而继续合纵的战略。韩宣惠王十九年(魏襄王五年,前314年),在岸门之战中被秦军大败,标志着其主导的合纵最终失败。其后公孙衍回魏继续担任魏将,一说还曾二次入秦为官。晚年,在魏昭王三年(前293年)伊阙之战后,奉命出使秦国求和。

公孙衍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导的合纵声势煊赫,在战国影响深远。时人景春曾评价他:“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早在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稍前,公孙衍就已经在魏国为将,担任犀首一职,曾请兵二十万希望攻打齐国报仇。

魏惠王后元元年(前334年),魏国相国惠施主张“合齐、楚以安兵”,组织徐州相王,使齐、魏互尊为王,达成齐、魏的联合。此时公孙衍建议魏惠王,明面上要与齐国交好,暗中交结楚国,这样两国都自恃有魏国的支持,必然开战。齐楚大战,魏国便能坐收渔翁之利,有望报马陵之战中太子申遇害的仇。魏惠王听从了他的建议,而事态发展果然如公孙衍预料的那样。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楚威王攻打齐国取胜,是为徐州之战。

其后,公孙衍离开魏国,前往秦国为官,秦惠文王五年(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秦惠文王起用公孙衍为大良造,败魏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次年(前332年)魏献阴晋给秦求和,秦把它改名为宁秦。

秦惠文王七年(魏惠王后元四年,前331年),秦遣公孙衍大举攻魏,首尾经历两年,攻取魏上郡雕阴,俘魏将龙贾,斩首八万(《秦本纪》,《魏世家》作“四万五千”)。这一役使得魏防守上郡、河西郡的主力,被秦一举歼灭,前330年,魏国便将河西郡割让给秦国。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张仪入秦,获得秦惠文王的赏识。据钱穆推测,张仪可能夺走了公孙衍的官位,排挤公孙衍致其出走回到魏国。公孙衍重新为魏将,仍担任犀首一职。同年楚威王攻魏,秦国以新得皮氏的“卒万人、车百乘”,助公孙衍所率魏军在陉山反攻楚国得胜,于是秦国因而得以顺利地接收河西地区。

此时,魏国已经国力衰退。于是,公孙衍就想拉拢别的国家,靠联合出击取胜。

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公孙衍拉拢齐将田朌一起伐赵,大败赵兵。首先他找到齐国名将田朌,动员其出兵一起进攻赵国,还说只要出兵五万人,就可以很快打败赵国。田朌认为他说得太容易了,恐怕以后会带来大麻烦。公孙衍说,如果说得太难了,两国的国君就不同意出兵了。等出兵之后,两国国君见有危险,肯定会派兵增援的。后来果然如此,赵国被齐魏联军打得大败。

当初,惠施主张“合齐、楚以安兵”。到了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齐、魏击败赵国以后,魏国又与韩、赵、楚修复关系。同年,魏惠王和韩威侯在巫沙会盟相王,会后一同并带太子入朝于赵;过后不久,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这样,魏与韩、赵、齐、楚五国友好的态势就形成了。

合纵趋势的出现,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魏惠王后元十一年(前324年),他亲自率兵攻取魏的陕,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巩固上郡的防守,欲迫使魏国依附秦国。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又与齐楚两国大臣举行蘖桑会盟,拉拢齐楚,从而破解了三国合纵。

在这种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五国相王”。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要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但效果不佳。

同年(前323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依附楚国,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派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一说楚魏襄陵之战的魏军主将即公孙衍;另一说同时齐军也伐魏,公孙衍在承匡不敌齐军。这时韩国也趁机攻打魏国,公孙衍派人说服其退兵。

至此,五国君主虽互相称王,但是合纵抗秦的初衷却没有达成。

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前322年),魏惠王由于惠施、公孙衍合纵策略的失败,不得不改用张仪的连横策略,改任张仪为魏国相邦。张仪把惠施逐走。

此时张仪实际上并相秦、魏,从而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惠王却不肯听张仪而专一“事秦”,反而兼用公孙衍为将,欲牵制平衡朝中的合纵连横势力。秦王得知后,怒而攻取魏的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迫使魏国屈服。张仪的同党史举谗害公孙衍,公孙衍设计逐走了他。

魏惠王后元十四年(前321年),齐国约结燕、赵、楚孤立魏国,因公孙衍的离间而失败。

魏惠王后元十五年(前320年),秦国假道韩、魏向齐国进攻,齐威王派匡章应战,结果齐军大胜,秦军大败,是为桑丘之战。这次战役使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的行动受到挫折,使公孙衍合纵的策略得以开展。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由于齐、楚两国要求驱逐张仪,加上魏国也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游说,争取合纵,于是张仪回秦,惠施回魏,公孙衍升任魏国相国。

同年(前319年)稍后,魏惠王去世。继位的魏襄王期望通过合纵,夺回被秦国侵占的河西、河东之地。

公孙衍出任魏国相邦之后,再度出使齐国,说服诸国与魏国合纵抗秦。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便推举楚怀王为纵长,发动“五国攻秦”。

除东方各国外,公孙衍还将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公孙衍告诉义渠君,秦国和东方各国交战时,就会奉上重礼讨好义渠。与各国和平时,就会掠夺义渠。他希望义渠国君警惕这一点,不要被秦国所蒙蔽。后来,五国伐秦时,秦惠文王献上“文绣千匹、好女百人”与义渠修好。义渠君果如公孙衍所言,趁机发兵攻打秦国,在李帛大破秦军。

这一次虽然名为五国攻秦,但实际在函谷关一路先行与秦国交战的,只有韩、赵、魏三国。秦出兵反击,结果联军战败,魏国有半数伤亡,损失惨重。魏国因此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

次年,即魏襄王二年(前317年),秦国派樗里疾乘胜攻打韩国,在修鱼击败韩、赵联军,斩首八万余,同时齐国也与宋国一起也进攻魏国,在观泽(一作观津)击败魏、赵联军。“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