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哈佛百年经典第05卷: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约翰·伍尔曼日记 > 约翰伍尔曼日记 第三章(第1页)

约翰伍尔曼日记 第三章(第1页)

1749—1756

他的婚姻;他的父亲之死;他到新泽西州北部和宾夕法尼亚州的旅行;关于蓄奴的思考,以及几次造访教友;来自大会的使徒书信;长岛之行;考虑做生意和烈酒以及昂贵服装的使用;写给教友的一封信。

大约在这时候,我认为自己应当成家了,并开始认真地考虑伴侣问题。我的心倾向于主,盼望他赐我智慧,叫我所进行的选择合乎他的旨意。主果然乐意赐给我一位好女子,她叫莎拉·埃利斯,我们于1749年8月18日结婚。

1750年秋天我的父亲塞缪尔·伍尔曼因发烧而去世,享年60岁。他一生十分关爱他的孩子,让我们在小时候即知敬畏上主,让我们于心中铭记什么是真正的美德,特别注重培养我们的慈悲品德,非但对穷苦之人如此,对一切我们管辖下的生物亦然。

1746年,从卡罗来纳州回来后,我对蓄奴问题有了一定的意见,我曾将手稿给父亲看,他详细校阅了,并作了若干修正。他满意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他临终生病的时候,有一夜我在看护他,当时他已知道自己没有康复的希望,但理智仍甚清醒。他提起关于稿件的事,问是否已准备交给出版社。在进一步交谈后,他又说:“我一向反对压迫黑奴的事,现在我对他们的关心和往昔一样。”

在他健康时我曾依照他的意思写好他的遗嘱。那一夜他让我念给他听,我念了,他表示满意,然后说他知道他离世的时候已经到了。又说他生平虽有许多缺点,可是他时常感应到真理的强大以及上帝的爱和善良,甚至现在他也这样觉得,所以他确信在离开世间以后将进入一个更快乐的天堂。

第二天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前来看望他,告诉他,他们的姐姐安妮于数日前去世了。然后他说:“我想安妮是安详地离开这世界的。”伊丽莎白说她确是如此。于是他又说:“我也会安详地离开。”那时候他身体很虚弱,他说:“我盼望不久便能得到安息。”他继续在沉思中,神志清醒,直至临终。

1751年9月2日,我想去拜访新泽西州北部大草原地区的教友。我们的月会同意我的计划,我到那地区后在居民中间工作,内心十分平静。

1753年9月,我和好友司约翰·赛克斯结伴,得到了教友们的同意,准备旅行两周,访问巴克士郡一带的教友。我们按照所接受的福音之爱布道。通过他对那些相信他的穷人所表现出来的仁慈,我们对我们的拜访十分满意。第二年冬天,我们有机会拜访月会的教友们,这工作的一部分由从宾夕法尼亚州来的两位朋友担负,我亦参加一部分工作。几年来我都盼望这种工作得以进行。

大约在这时候,附近地方有一人病危,他的弟弟前来要求我代写遗嘱。我知道这人蓄有黑奴,便询问他的弟弟,他弟弟称他愿意把奴隶留给他的子女。代书遗嘱的报酬甚为丰厚,只是无端污辱正直之人非我所愿,因此心中十分苦恼。当我仰望主的时候,他让我遵从他的旨意。于是我对那人说:“我认为继续蓄奴是不对的,因此心中犹豫,不愿书写这一类文件。”虽然我们的团体中有不少人蓄奴,但我仍难心安,决意辞谢代书工作。我因为敬畏主,向那人说明了意向,他无言地走开了。他与蓄奴之事亦有关系,我想他对我的话颇不高兴。在这事上我得到了一种保证,就是因出于尊重真理及正义,违背了表面上的利益,从而引起别人反感的举动,必将得到比金银更贵重的宝藏,和比一般友谊更为高尚的友谊。

前面提到过的稿件搁下来已经好几年了,我总在思考关于出版的事。今年我把稿件交给我的朋友,他们详细校阅并作了一些小修改之后,即决定印发若干册,分送给教友们阅读。

1754年,我决定拜访切斯特菲尔德月会的教友,在取得本月会的同意后,我就动身前往,希望和当地教友交换意见,并看看有没有办法进行交流。我曾和他们的某些会友商讨此事,我的建议也在他们的会中提出,并有一位教友表示愿意和我结伴开始这访问工作。但当聚会结束时,我心中忽觉非常苦痛,不知道该怎样做,以及是否应当回家等待更清楚的启示。我隐藏着痛苦的心情,和一位朋友同往他家,一心仰望上帝的神圣指示。第二天早晨我决心开始拜访,尽管情绪颇为低落,但当我仰望上主,在一些家庭中虔敬地等候,他就乐意提供帮助,因此我们得到许多良好机会,尤其是在给一些年轻人布道时深觉振奋。这个冬天,我好几个星期都在布道,一部分时间我都在家的附近。第二个冬天,我亦用数星期做同样的工作。一部分时间是和我的好朋友约翰·赛克斯在什鲁斯伯里。我应当谦卑地承认,由于仁慈的主,我们心中不时充满着爱,他的力量叫我们得以胜过参观中所遇到的一切磨炼。

因为英法两国的冲突,美洲方面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中。我们的春季大会为此发出一封至各地朋友们的信,我认为这封信值得在这里公开出来。

1755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费城举行春季大会,与会者皆为宾夕法尼亚州及新泽西州地区的牧师及长老。会中向各地教友发出如下信件。

致美洲大陆的教友们:

亲爱的教友们,借着上帝的善良,和他对子民绵绵的眷爱,我们向你们谨致敬礼。此际我们所关怀的乃是所有追求真理——就是我们的前人在这末世所持守和宣布的,都应当靠近那作为人类之光的生命,接受力量,紧紧把握着我们的信仰,绝不动摇,叫我们不是相信人,唯独相信上主。他掌管天军和人间的国度,在他面前大地正如“天平上的微尘,而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虫”。(《以赛亚书》40:15,22)

既然相信全能的上帝差遣他的儿子来到世上,是为了拯救由于不服从造成的破坏,为了终结罪过和犯罪——这样他的国度才会应运而生,他的旨意在地上的效用与在天上一样——我们发现,我们有责任来终止国与国之间那产生悲惨结果和流血的战斗,把我们的问题交给那至高的主,他对他的儿女的慈爱胜过对肉身父母的爱,他曾应许他所有的儿女,如同应许一人,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希伯来书》13:5)。而我们由于主上帝的恩典,曾经试过把他推行,并非通过尘世的力量,“也不是倚靠势力,乃是倚靠我的灵;这是万能的耶和华说的”(《撒迦利亚书》4:6)。这样,神灵的国度建立了起来,它将征服并击碎一切反对它的国度,永存于世。我们能深刻感觉到这道理和那神灵的国度的稳定和平,所以我们盼望凡追求真理的人都能找到真理,因此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能符合我们的和平信仰。但愿人们代代相传,完全倚靠全能的上帝的臂膀,好让这和平的国度千秋万代,“从这海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撒迦利亚书》9:10)。为成全这已经开始得到应验的预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以赛亚书》2:4)、(《弥迦书》4:3)。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既然有这些承诺,并相信上帝已开始兑现它们,就应该不断努力,避免过分地关心今世的事,并摆脱对世界的贪恋,不让世俗的财物或享受歪曲了我们的判断,或使我们离开了对上帝的完全信托,因为只有这种信托才蒙他悦纳。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的救世主大有能力,他必为我们承认我们的事业”(《耶利米书》1:34)。如果为了促成他在世上的最高尚的目的,需要让我们经历那苦难,就是他的忠实信徒所常常经历的苦难,我们得乐意地准备接受!

现在,亲爱的朋友们,由于最近世上国度所引起的骚扰纷争,深望我们当中没有人动摇,却都安息于那不为任何骚扰所摇撼的磐石之上,即使知道并感觉到上帝永恒的力量,好叫我们顺服他的旨意,愿意除去遗留在我们当中的世俗部分。因为那世俗的部分是可改变的,起落盈虚,忧喜无定,随着世界的趋势转移。正如真理是唯一的,许多人也信奉这一真理,因此,世界也是唯一的,却有许多人参与其间,而谁参与其间,谁就遭受烦恼困苦。可是凡信奉真理的人,因为每日在等候着那在内心中所产生的活力和美德,必能在混乱骚扰中喜乐,和先知同有如下的感觉,“虽然无花果树不开花,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会遇到困难,田地长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他们必因耶和华和他的救赎而欢喜和快乐”(《哈巴谷书》3:17,18)。

倘不如此,我们信奉真理,却不生活于它的力量和影响之下,就会结出与圣洁相反的果实。依赖人的力量来支持我们,这样我们的信心将成徒然。如果为了惩罚恶人和发扬他的荣耀,他会起来反抗,摇撼大地,又有谁能反抗他并使自己昌盛呢?

在福音的爱中,我们会做你们的朋友和弟兄。

(底下有十四个教友签名。)

由于不愿意代人书写蓄奴文件,我遇到了种种麻烦,在这些麻烦中,我觉得我个人的意志被搁置得很好,请让我略加叙述:靠做生意谋生的商人或零售商,当然希望给顾客留下和善的印象。至于让年轻人在某种必要情况下评判前辈的见解或品德,也确实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尤其是对那些素来表现出良好品德的人更是如此。根深蒂固的习俗,即使是错误的,也不容易改变,只是我们每一个人有责任坚持那些我们所确知正确的事。一个仁慈的人或者可能以慈心对待一个黑奴,我相信,这是为了把他留在家中充作仆役,而不是出于对黑人的利益。但人毕竟是人,他不知道他死后的事,不知道他的儿女对于管理奴仆之事是否能有作为主人所必具的明智的仁慈。为了这一理由,我清楚地觉得我不应该代人书写遗嘱,使他的儿女成为某些人在生时的绝对主人。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