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作文三书 > 第21部分(第2页)

第21部分(第2页)

“物”能包括“人”吗?也许可以吧,我们不是常说“人物”和“物议”吗,如果认为不能,就把“人之于其言也亦然”提高到和“物不得其平则鸣”平行,使“物不得其平则鸣”成为一个比喻。有人问过:“飞蝶无语,其亦为平乎?”好在有“大凡”两个字,作者早已承认有例外。

我们写议论文,可以先列这么一张表,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发挥成篇了。

值得注意的是,演绎、归纳常常是并用的。例如上面引述的这篇文章,作者演绎出来“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下面总括一句:“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就又作了归纳。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一同读书,但是后来管宁决定和华歆绝交。这是因为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后园锄地,土中翻出来一块黄金,管宁照常挥锄,连看也没看一眼,华歆却把黄金拾起来把玩了一会儿再丢掉。第二件事:有一天两人正在读书,忽然门外有马车和鸣锣开道的声音,显然有贵人经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丢下书本向外窥看,脸上露出羡慕的神色。于是管宁断定不宜再和华歆做朋友。

管宁用的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似乎是归纳,他至少有两个“个案”,也许还有第三个第四个,历史上没有写出来。不只如此,他似乎也用了演绎法,预测华歆贪图名利,将来和他的志趣不合。

归纳和演绎连用的例子很多,像:一叶落知天下秋人们常说这句话以偏概全,一叶落怎么就是天下秋?难道没听说过“一朵花造不成春天”吗?此言有理。再想一想:这是一句诗,文字上有若干省略,如果补足了:一、看见一片落叶从树上掉下来,才发现树木开始落叶了,才联想到各地的树木都落叶了,那么,秋天来了。这是一句诗,句法上可能故意颠倒,写成散文,也可能是:二、秋天到了,树木开始落叶,我家窗前的梧桐,今晨掉下第一片叶子。第一段散文是“万木落叶天下秋”,是归纳,第二段散文是“天下秋而桐叶落”,是演绎。

归纳、演绎并用,不但产生了好诗,也发展出一套“观人”的方法来。古代中国没有性向测验,没有安全调查,一个人是否可用,几乎全凭掌权的人观察决定。观察者能从一些细微的行迹上推知人的大节。例如:坠甑不顾东汉孟敏在市场上买了一个煮食物用的瓦器,带着回家,半路上,瓦器掉在地上摔碎了。据说,孟敏照常行进,没有停下来回头看看,他说甑已碎了,回头看又有什么用?郭泰就凭这件事称赞孟敏,说他“果决”。坠甑是个别事件,“果决”是普遍原理,可以推知他处理别的问题也不会拖泥带水。然而坠甑的事件是个“孤例”,不宜凭“孤例”建立普遍原理,但中国流传的“观人”的故事,凭“孤例”决定了许多人的职业或事业。

演 绎(5)

你可以想想计时的沙漏。它是一个X形的玻璃瓶,细沙从上端“归纳”在一起,通过一个小孔,缓缓地“演绎”下去。我们可以从它领悟议论文的思路。民间传说刘伯温诸葛亮都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前知五百年是他归纳的功夫,后知五百年是演绎的功夫。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但是,从许多个别事例找出普遍的原理,从普遍原理推知个别事实,这个能力我们多少有一点。因此,当我们面对议论文的题目时,应该不致有“怎么下笔”的苦恼。

我们来把韩文公的那篇文章稍稍改动一下,借它浮雕出“沙漏”的面貌:

大作家并不故意遵依“沙漏”式的布局,他们是“以意运法,莫之为而为”。培根谈读书,也有一段话与此式暗合。他说:历史能使人变得聪明,诗歌能使人增加想像力,数学能使人精确,自然哲学能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能使人态度庄重,逻辑学修辞学能使人擅长辞令。总之,读书能陶镕人们的个性。这显然是归纳。下面又说:读书还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种种障碍,犹如适当的运动可以矫治某些身体上的疾病一样:滚球戏有助于肾脏的健康,射箭有助于胸部的发达,散步有助于胃肠的消化,骑马有助于头部的健康。所以一个人在心神散乱的时候,最好去学习数学,因为演算数学题目必须集中精神,否则便计算不出来。一个人如果对差异不易辨别,就要向那些演绎派的大师们去请教,因为这些人连毫发之微都能剖析出来。一个人如果心灵不敏,不能触类旁通,不妨去研究律师的案件……“沙漏式”的布局,特别适合用于“回顾与前瞻”、“过去与未来”之类的题目,这种题目天然把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以用归纳法处理,后一部分可以用演绎法处理。例如,“联考制度的回顾与前瞻”,在回顾的部分,你或者可以说,联考制度的建立,是因为要升学的人多,学校能容纳的人少,竞争激烈,公众要求考试公平,这才定出联考的办法,而且后来采用电脑阅卷。联考和分配国民住宅抽签,都为了满足社会的公意,可以说是社会的产物。在展望未来时,你可以说,今后只要社会条件不变,只要升学的窄门照样拥挤,家长对考试还是那么紧张,教育机构对公众的批评还是那么戒惧敏感,联考制度大概要继续维持下去,不过在技术上会有改进,因为这种改进也符合公众的意愿。这篇文章前后两大部分,前归纳而后演绎,中间的枢纽是“制度存在于公意之上”。这当然不是什么高明的理论,但是你可以如时缴卷得分。你如另有更好的意见,也可以用这个布局。

综 合(1)

先看一篇短文,一面看,一面分辨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描写,哪些是抒情。我不懂庄子为什么说有至德的人从不做梦。孔子曾经梦见周公,诸葛亮曾经梦见伊尹,难道这两个人的人格还不能做我们的摸范吗?我认为梦境可以使人的心灵更丰富。我一点也不羡慕庄子所说的至人。我想这篇文章的读者都有做梦的经验,只是不知道他们做过连续发展的梦没有?有一个梦,我反复做过许多次,每一次情节都有变化,极像是每周一次的电视剧集。

梦境是这样的:我站在一座黑色的山峰上,罩在苍茫灰暗的穹窿之下,只有头顶上一颗星发出神秘的光。我为摘星而来。但是任我像芭蕾舞表演那样竖直脚尖,拉长手臂,总还是差三寸两寸够不着,我想:等我长高一些再来吧。这么一想,我就醒了。

每隔几个月,我会走进梦境再努力一次。如果能摘一颗星放在衣袋里,当然是人生很大的成就。那星在天上诱惑我。那山峰也很凑趣,蓦地把我举高几丈,——也许是几十丈。我高了很多,可是我的手离那颗星还差一截。任我怎样坚忍也是枉然。我总是在背脊出汗、肩膀酸痛中醒来。

在那一段日子里心情真是落寞,每次仰脸看天,就觉得天离地这么高就是为了使我空虚。有时仿佛是,醒里梦里,星已被别人摘走,恨不得能回到童年时代,滚在地上痛哭一场。但是我够不着的东西谁又能够着呢?我的身高是数一数二的,再说,到梦境的路并没有地图。

摘星的梦以后又做过几次,山峰一次比一次高,星离我仍然那样远。后来,那山峰实在太高了,使我发生了可能脱离地心引力的恐慌,我简直以为脚下踏的只是一圈伸缩变化的黑气,或是一堆蒙蒙游离的灰尘。我想我是再也回不了家,再也不能悠悠醒转了。

我开始怕这个梦。如果这是个剧集,我希望关掉电视。可是由不得我,总有什么力量把我的灵魂一把抓起来丢在那若有若无的山上,而我也总是身不由己去攀那若即若离的星。

终于,有一次,我一下子把那星抱在怀里了。原来它有汽车的方向盘那么大,而且是撼不动搬不走的。出乎我意料之外,它清凉而有韧性,它的光,把我的手指照成透明的了,把我的须发照成透明的了,把我的心肺也照成透明的了,我成了一块水晶。附近的星星都伸出头围拢过来看,地上的人也仰起头来看,我已经和那颗星合并成一颗大星。这篇文章有记叙,有议论,有描写,也有一点抒情。它究竟是一篇什么文章呢?它该属于哪一类呢?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梦。但是它在叙述的时候加入了抒情,有几处它用描写代替了叙述。文章开头先发议论,结尾则是诉诸想像的描写。议论、叙述、抒情、描写,四者综合。纯粹的议论文,纯粹的记叙文,纯粹的抒情,或是纯粹的描写,在理论上有,在我们做练习的时候有,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却是极少。我们经常把这四种写法综合使用。

拿前面那一篇文章来说,作者固然是在记梦,可是他对“做梦”这件事有自己的见解。他想把见解也写出来。他为什么不可以写出来?

他,记述那是怎样的一个梦,梦中有些细节非写得详细不能写出梦的特色,非放大了来写不能称心。要想写得历历如绘而不琐碎散漫,必得?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