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中国文化的展望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任何两个具不同文化的群体甲和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过程便是濡化(acculturation)。在濡化过程中,主体文化所衍生的种种变迁,就是文化变迁。

文化传承主要地是累积的。文化的发展可能作不同的形变,但很少戛然中断的情形。在若干文化里,有些文化要件可因不再需要,风尚已过,重大的灾害,基本的政治变革,人口锐减,天然环境限制,经济贫困,而告萎缩甚至消逝于不知不觉之间。弓箭因抵不住洋枪大炮而归于无用,于是中国制造弓箭的技术濒于失传。自西方的颜料和染色技术传入“中土”以来,麻烦而费时的土法染布技术逐渐归于淘汰。在过去稳定的社会里所培养出来的深厚笃实的友朋关系及其观念,在当前这种流变的社会里便很难再维持。太平洋岛屿因无适当陶土,于是陶器缺乏。爱斯基摩人因树木难得,于是独木舟失传。甚至一个文化的中心价值也会改变。例如,欧洲中古时代基于教权而存立的中心价值是神化;而从近代到现代的欧洲文化因受工业制度的从根推动,整个欧洲的中心价值是趋于俗世化。这两种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s),简直是背道而驰的。

这类事例,从古到今,可说不胜枚举。虽然如此,整个的文化于一夜之间中断而文化分子巍然独存,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林顿( ) 指出,文化从有人类以来一直是联续到今天。各个文化里的要件之一部分——不是全部——互相渗透、化合,或再分殊。某一文化要件在它自己原有的文化天地里失传时,也许在别的文化天地里可以找到。

当 A和 B两个文化接触时,常发生文化变迁或抗拒文化变迁的情形。当一个国家的国土遭受另一个国家攻击时,常调集部队来抵御入侵武力。同样,当 A文化抗拒因 B文化之扩散而引起的文化变迁时,它便发生文化紧张(cultural tension)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中,容易滋生防卫反应。顺着这种轨序的衍发,它的文化分子往往搜罗文化产业或编织许多理由来自圆其文化的优越性。这种情形,叫做文化的自圆(cultural selfjustification)。这种动作的目的,正在抵御入侵的文化,并且保卫自己的文化,免得它在被动的变迁中消亡。这种“文化抗战”行动,表现在器物方面的是“我们的货品比你们的好”;'3'表现在思想、文物和制度方面的是“我们的思想、文物和制度是最优越的”。有时,这类文化分子中有些分子的识见略高一筹,当他们在说“我们的思想、文物、制度是最优越的”时总认为不够稳当,于是引用外来文化之似乎相合者以自壮。 '4'这样看来,这些动作是为了抑制文化变迁而作的变迁努力。所以,它还是一种文化变迁。这种努力,作者预备叫做文化的重行自我肯定(cultural self…reassertion)。文化的重行自我肯定,在文化整合崩解和文化理想茫失时常易出现,亦若《烧饼歌》等在社会动荡、前路茫茫时之常易流行然。

为了简化说明起见,我们假定这个地球上有而且只有 A和 B两个文化。A和 B相互接触时的细节很多,但我们可以简化为后列型模:

一 文化的变迁(2)

α

βγ

在上列表解中,α表示 A和 B各自在濡化以前的阶段。β表示 A和B在濡化中的阶段。a 1表示 A的扩散尚未刺入 B的核心价值领域,b 1表示B的扩散尚未刺入 A的核心价值领域,所以都可畅行无阻。a 2表示 A的扩散如刺入 B的核心价值领域便受到阻拒,b 2表示 B的扩散如刺入 A的核心价值领域便受到阻拒。A 2B2表示 A 2和B2之已濡化的部分。γ表示 A和 B到了完全濡化的阶段,即二者已经完全化合。这当然是一个遥远的理想情况。可是,就推进世界文化发展的主动力看来,这一情况的终归到来是颇有可能的。我们从裘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的话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人类在文化和意底牢结(ideology)方面的歧异远较其生物衍发上的歧异为大,因此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品种”:古代亚叙文化与近代美国文化之间的历史差异与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间的差异同样重要。从侧面来看,比如说,爱斯基摩社会和麦伦尼西亚社会间的差异之大好像蜗牛与虾子间的差异之大一样。但是,这种差异现在却正在被一种辐合的趋势所抵消。科学在其潜能方面是普遍的,而且科学在技术和医药上的应用都是迅速地遍及全世界。心理的和社会的演化确实是向着一个单一的知识和观念的府库集注;并且人类之意底牢结之辐合在一起乃显然必须达到的目标。在另一方面,意底牢结和科学合一的情形,也显然必须与最大量丰富的文化内容及其差别性结合在一起。

这个问题关系乎人类文化今后的走向,我们要在以后讨论。

A 濡 化

文化变迁的动因、形态、归趋,以及对于经济、教育和现实政治的影响,都是很复杂的。而这一复杂的全体是在一整个的文化动理(cultural dynamics)场合中进行的。一个文化的变迁,或由内部的动因促成,或由客体文化扩散的刺激引起。然而,无论是哪一种,都在濡化程序以内。

现时在一般人士之间流行的一个名词“文化沙漠”,是一个不合事实而无所指谓的名词。依据我们在前面第二章后面的推论所说的,凡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文化。因此,文化沙漠不能是一个有何实际指谓的名词。制造这个名词的人之所以制造这个名词,也许是因为在他看来这里没有值得他欣赏的文化事物,也许是因为这里没有足够数量的文化事物,也许是因为二者。无论是因为何者,世上并无“文化沙漠”。地球上没有文化的心如白纸(tabular rasa)。任何一个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刺激所作反应,总是站在自己的文化基线(cultural base line)上作反应。一个文化站在自己的文化基线上来反应另一文化的刺激时如行濡化,那末濡化的基础便是濡化基线(base line of acculturation)。濡化基线是决定文化濡化过程是否顺利和濡化所生文化特征为何的先在条件。不同的濡化基线决定不同的濡化过程及不同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当甲文化与乙文化接触时,甲文化不是以一文化真空来与乙文化接触,而是在它自己的基础上来与乙文化接触。这一带着自己的文化本钱的主体文化,在文化接触的程序中,就是濡化基线。中国对日作战时期,美国飞机初次飞临云南省土司地区上空,土人以为天神飞临,纷纷下跪膜拜。这种模式行为就是在他们自己的文化基线上对美机飞临这一刺激所作反应。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飞机”是“飞行的机器”、飞机不是崇拜的对象之观念。。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 文化的变迁(3)

我们刚才谈到濡化基线,没有分析到构成这一概念的成素概念“濡化”。为了作深进一层的了解,我们现在对于这个概念略加分析。濡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程序,在这个程序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文化联续着发生接触。结果,其中一个文化吸收了另一个文化的要素。例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接触,逐渐吸收了“洋文”、“船坚炮利”、喝咖啡、吃巧克力糖、弹钢琴等等。濡化有不同的类型。文化接触时文化分子的团体之大小,接触时是出于被动抑或自动,文化分子的相对地位,双方的态度是友好或是怀敌意,彼此的风俗习惯是否相同,这等等因素决定濡化的类型之差异。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情形之一是同化,文化的同化乃A、B两个文化接触时,其中之一的某些特征消失,而形成一组新的特征。殖民地的文化中多有这类现象,移民众多的地带也如此。另一种情形为前面一再说及的扩散。扩散乃濡化之有条不紊的程序。扩散并非发明,但使许多社会产生相似之处。例如,结婚程序,医药程序,法律程序,许多社会相似。

我们现在更进一步观察濡化的情形。同一个文化 C向甲乙两个不同的社会扩散时,甲社会与它的濡化不顺利,乙社会与它的濡化顺利。这是因为通体社会(gemeinschaft society)的社会功能与结构濡化难,而联组社会(gesellschaft society)濡化易。比较起来,在通体社会里,行为模式固定,对文化价值的基本前提少发生疑问,坚持固定的规律,坚持传统,以社会制裁作维持伦范的方式,倾向于要年轻人“向后看齐”,注重地位与声威,动辄诉诸权威和情绪。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是刚性的、固持的和保守主义的,并且缺少适应的弹性。这种文化具有一种“不全则无”的特征。这种文化是相对孤立的文化。它的分子与别的文化分子较少往来,因此易于形成自我中心的观念以及由此观念出发所作的论断,并且未发展出适应多样变化的机动习惯(mobile habit)。这种社会的社会结构相当同质(homogeneous);'6'而不太容忍异质(heterogeneity)。'7'从这种社会文化里泡大的人多喜简单的确定(simple certainty)'8',并崇尚复杂问题之简单的解决。所以,这种社会对因文化变迁所引起的挫折之“忍受阈”较小。于是,在濡化过程中,一般文化分子对不愿接受的外来文化事物常持抗拒态度。尤其当外来文化攻击他们所抱持的核心价值 '9'时,他们常持“宁为玉碎,不愿瓦全”的牺牲精神来保卫这种价值。中国改朝换代之交传统文化里所谓的“忠臣死节”,韩国妇女不惜牺牲生命以抗拒日军奸淫等等都是。这种性质的文化,在受到不同质的客位文化之大量进击时如它尚未解体,那末它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常为防卫核心价值堡垒。所以,在文化的接触之秋,我们常易听到“保卫固有文化”的呼声。可是,保卫的方式,常为诉诸文化的尊严(cultural dignity),诉诸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诉诸民族情绪(national feeling)。这些方式固然多少可以激起若干涟漪,但经不起理智认知的考验,并且不是建立在一客观中国文化的展望经验的基础上面。于是,这样的文化如果骤行大量文化变迁并进而触及核心价值,便易于发生严重的文化解体。这样的文化一旦解体,要再行整合,势必甚难,至多只能扳回一点形式。

一 文化的变迁(4)

联组社会的价值的弹性较大,传统规范对行为的规范力较松,老人没有权威,注重青年的一代,进步成为动力之一,社会分子与别的文化分子交往频繁,我族中心主义比较淡薄,由此观念出发所作论断的排他性也不强烈,社会分子富于适应多样变化的机动习惯。总括起来说,这种社会富于文化适应力。因此,它和别的文化接触时,濡化往往易于进行。纽约、巴黎和东京社会是显著的例样。这样的社会因其文化不僵固而富于调整机能,所以不易发生文化解体的情形。恰恰相反,它是时常在吸收新的文化要件的过程中而改变它自己。所以,它是在“进步”中。这样的“进步”才是实质的进步,而不是表面枝节的进步。甲乙两个文化,如果核心价值相同或至少不相格,二者有历史的关联,或有平行的发明,那末彼此的濡化便不困难。例如,英国人移民到澳洲,美国移民到西德,或西德移民到美国。在这些条件之下,二者在濡化过程中,文化的敏感地带、基本前提、价值体系,以至于基本技术,都可以和谐一致。北大西洋联盟之所以成为可能,而且继续发挥其防御东欧集团军事势力入侵的功能,它的文化基础在此。因此,北大西洋联盟的成员之间即令有何歧见,也不致歧见到破裂的地步。在另一方面,构成联合国的一百一十五个国邦的文化真是五花八门。直到目前为止,这些文化之间的分歧力大于它们之间的凝聚力,共同点小于差异点。所以,与北大西洋联盟的文化基础比较起来,联合国的文化基础真是脆弱得可怜。因此,联合国所能号令于各会员国的事端只限于各会员国共同承认的那些不违背各个单位文化的核心价值的一点点,例如卫生等等。

如果甲乙两个文化没有足够多的共同前提作共同的基础,没有重要的桥梁以资沟通时,如果甲文化的文化分子要吸收乙文化的文化事物,那末常常势必首先抛弃自己原有文化的文化事物之或多或少的部分,然后从头学习新的乙文化的文化事物。显然得很,这种困难是双倍的,而且涉及性格形成(personality formation)。中国文化分子已经旧式结婚者,如果要学西洋的“文明结婚”,首先必须正式或非正式地跟原有的“黄脸婆”脱离关系。所以,在近几十年来的所谓“新旧过渡”阶段,婚姻悲剧比比皆是,远近皆闻。复次,作诗、填词、做对联所受训练和所需心性(mentality)与习数学及物理学是大不相同的。可是,自中国不得不从事“洋务”以后,二十几岁的文士必须抛弃前者而转移心性来习后者,这种困难和挫折是不难想见的。在白种人光降澳洲以后,澳洲土人的“固有文化”瓦解,并且土人逐渐归于消灭。欧洲人惠临美洲大陆以后,红印第安人及其文化步步式微。这都是文化濡化困难所造成的结果。

在濡化的过程中,接受客位文化的,有时只限于较少数的文化媒人。例如,商人、留学生、工程师,或其他从事文化工作的精干(elite)。这些人物可说是濡化的“先进分子”。可是,当着这些先进分子接受濡化时,社会极大多数文化分子和原有文化的主峰可能并未触及。中国在近代“西化运动”中就产生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文化脱节现象。在文化脱节现象中,原有的一个文化分化而为“新文化”与“旧文化”。二者之间产生裂痕和距离。主张新文化的先进分子从事“新文化运动”。这一行动引发旧文化分子自卫,于是反应而为“保卫传统文化”的运动。这么一来,文化的竞技场就形成。在这一竞技场中,无论从事新文化运动成功或不成功,或如成功而成功只到什么微小的程度,无论保卫传统文化是否有效,都天然地产生或多或少的文化动力。这一文化动力或多或少促致文化变迁。文化变迁可能被暂时抑制,但不能被永久抑制。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 文化的变迁(5)

当一个原有的文化分裂为新旧并且正陷于难分难解之际,相应的可能出现新旧两种声威团体或其表征人物。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同一个北京大学,就出现洋学者胡适之和拖小辫子的辜鸿铭。因为当客位文化入侵主体文化时,极易引起主体文化分子自觉。在这一文化的自觉中,产生了文化的比较作用。在文化的比较作用推动之下,很自然地产生了文化的优劣问题,谁该领导谁的问题。这类问题常不易得到一个客观认知的解决,而常受带情绪的价值评判所左右。例如,甲文化如果缺乏乙文化里所有的工具,那末甲文化可能采取它;但不必然采取它,也许因酸葡萄主义而故意鄙弃它。至少在一时如此,例如,叶德辉不肯用电灯。既然如此,在这一关联中,易于出现“各是其是”的情况。新起的“文化先进”在“文化改革”声中,依前所述,常常走在大家前面。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他们介绍进来的客位文化事物或派头纷纷为新生代或一般大众接纳和仿效,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