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这就是曾国藩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这样的家庭期望,这样的家庭教育,曾国藩理所当然地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此时,曾国藩最大的愿望就是实现父亲追求终生的梦想——考取功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父亲直到四十三岁,经过了十七次考试才中了举,入了县学。可见,参加科举之路是多么艰难。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8。少年修学路

当时的晚清社会,旧秩序到了将要崩溃的边缘,而社会前进的方向却茫无头绪。国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可谓内忧外患,百弊丛生。

但这种大气候丝毫不影响曾国藩的修学之路。

清代的科举考试继承了明朝的考试制度,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明令废止科举制度,在这二百多年中,没有太大的变化。曾国藩从识字读书到开始踏上仕途,耗尽了二十三年的时光,才真正吃上了官饭,实现了曾家祖辈几代人的梦想。

童年的曾国藩性格比较沉静,从生下来一直到三、四岁都很少啼哭,这一点和其他小孩有明显的不同。他从小就被全家人捧为掌上明珠,和外面流浪的孩子或出身在贫苦农家的孩子相比,简直就是掉在了蜜罐里,幸福死了。不过,人总是要慢慢长大,童年的美好生活也会一点点地成为美好的回忆,好像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

和现在的孩子一样,出门上学需要有个大名。曾国藩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认字读书,取学名叫子城,字伯涵。“城”是“成”的谐音,家人渴望他早日成龙,功成名就。

曾星冈为了几个孙辈能有出息,考取功名,特意花高价从长沙聘请了私塾老手陈雁门做启蒙老师,陈雁门是一名六十二岁的老秀才,手底下出息过两个举人门生。他是名震三湘育人有方的私塾高手。

曾国藩七岁时,父亲曾麟书因为参加童子试屡试屡败,便设立私塾,取名字叫“利见斋”,这个名字其实极为俗气,由此可见为什么屡试屡败,真是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不过,私塾中授徒十多人,勉强还能混的过去,不至于关门倒闭。

曾麟书知道自己天分不高,有生之年取得功名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于是便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可他自己就是死读书、读死书,所以在授课方面也没有什么高招,只好让儿子也是下足功夫读书习字,从早到晚不停地督促、指导,就连吃饭、走路、睡觉都嘟嘟囔囔,爷俩儿相互提示,背诵诗书,倒显得其乐融融。

可六、七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年纪,每天在父亲的监督下学习,童心未泯的曾国藩被过早地剥夺了童年的欢乐。就这样,曾国藩跟着父亲一共学了整整八年。

乡村的私塾生活宁静而又平淡,就好像一杯白开水一样。但曾国藩对于读书做学问,却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并且对烦人的八股文章,也表现出足够的耐心。这一点让曾麟书尤为欢喜,知子莫若父,从儿子身上,他已经看到那个梦想离他越来越近。

其实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耐心比拼的过程,谁咬牙坚持到最后,谁就可能获得成功。

虽然乡野中的这种平静隐逸的生活就像冬眠一样,让人都快失去了知觉,但人是好面子的动物,尤其是生活在养尊处优环境中的曾国藩,虽然还比较年幼,却极其重视自己的面子,他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挑战或蔑视他所谓的面子。从小他就很有心计,谁要是和他过不去或得罪了他,他就会深记在心,找机会狠狠地报复一下。

九岁那年,曾国藩跟随父亲到桂花塘一位姓欧阳的人家中就读。一天,他与主人家的小孩发生口角,小孩子间吵吵闹闹,在所难免,可主人却宠惯自己的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曾国藩痛骂了一番。

无奈,为了保住饭碗,当时在这家私塾教书的曾麟书不仅把自己的儿子责骂了一番,还连连向主人家赔不是。主人家这才罢休。

本来事情就该这样结束了,可这件丢面子的事情偏偏发生在曾国藩身上,注定不会就这么草草了结。

果不其然,曾国藩把这件事暗记在心,到了放学的时候,偷偷把主人家的金鱼缸底部打破,水干鱼死,他这才解恨离去。

可见,曾国藩是不好惹得,明的不行,我就给你来暗的,当时他肯定在想:谁惹老子生气,老子就让你付出血的代价。

虽然曾国藩在少年时和普通人一样,也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但是,他并不是长期沉溺在这狭小的恩怨相报中,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常常自我反省。这样,他才成为了一个不平凡的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9。书生得志

白杨坪这个小村庄注定盛不下曾国藩,翅膀慢慢变硬的他更向往外面的大世界。

虽然清政府已经如大海中的一条破船,随时都有可能被巨浪打翻,但在封建社会里,谋个一官半职是读书人最大的理想,曾国藩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在爷爷和爸爸的殷切期望下,儿时的曾国藩只能告别他的乐园,加入了追逐功名的大军,踏上科举考试的道路。

14岁时,在当地的读书人中,曾国藩就已经小有名气了。

那年,父亲的一个资历很高的老秀才好友欧阳凝祉(字沧溟)到湘乡来看曾麟书,见到了曾国藩的诗文后赞赏不已。

这位欧阳凝祉是衡阳、湘乡有名的学者,尤其诗文写得棒极了,功名虽然不高,但是非常自负,也算是一个异类,能得到他称赞的人实在不多。

为了试一试曾国藩的才学,欧阳凝祉当场出题考问。曾国藩据题赋诗,对答如流,这使得他大为惊奇,认为这孩子将来一定前途无量。于是,当场和曾麟书订了儿女亲家,成就了曾、欧阳两家的儿女亲事,欧阳之女便是后来曾国藩的结发原配。

这位欧阳夫人比曾国藩小五岁,面对父母的媒妁之言,曾国藩只有从命。从此,他的生活中多了一个陌生的女子,或者说是多了一个陌生的玩伴。

道光六年(公元1826 年),曾国藩16岁,父亲让他参加长沙府举行的童生府试,结果以第七名的成绩,考中童生。但是,对这样的成绩,他并不满意,认为考官阅卷不公平,要不,自己的成绩一定能稳居榜首。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已满19岁的曾国藩,在家人的介绍下与10岁的弟弟国潢来到衡阳唐氏家塾,跟汪觉庵学习。

在唐氏家塾学习间隙,曾国藩每天早晚在湘江边散步,看着江上专心致志垂钓的渔翁,便觉得他们就是世界上最快活的人。每到这个时候,学习的烦躁厌倦之情就会烟消云散,前途莫测的忧虑苦恼也会得到片刻安慰:人生苦短,转瞬即逝,当什么大官,建什么功业,还不如当个渔翁快活自在!

对未知的前途莫名的烦恼,对一个渔翁都能羡慕成这样,真是一个活脱脱的书生样。

在学习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国潢那小子聪明伶俐,又会来事儿,还时不时地送老先生一些礼物,深得汪老先生喜欢,经常被夸奖。而曾国藩沉默寡言,反应又慢,汪老先生对他的诗文只用“也好”二字敷衍。

据说,有一天,曾国藩背书不流畅,汪老先生训斥道:“你这个天生的蠢货笨蛋,就这智商还想读取功名?你将来要是有点出息,我给你背伞!”谁知,曾国藩始终把先生这句气恼的话铭记在心。后来,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曾国藩在京城参加会试,高中进士,还乡拜谢老师汪觉庵时,特地带了把伞,进门便放在汪家的神龛侧。后来在告辞时,已经走出了家门,突然对送行的汪觉庵说:“我忘了带伞。”汪觉庵连忙双手拦住说:“曾大人在此稍候,等我取来便是。”汪觉庵取了伞再来时,曾国藩不冷不热地说:“谢谢汪师,今天给我背伞了!”汪觉庵猛然想起当年的气话,半天哭笑不得。

曾国藩在衡阳只读了一年书就学完了该校的课程。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曾国藩从衡阳唐氏家塾汪觉庵师处回到自己所在县的涟滨书院就读,取号“涤生”,即洗涤过去,重新做人的意思。

在这里,我们不妨插话说说什么是号。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