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这就是曾国藩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深得统治者的欢心。

回头再看看我们的主人公曾国藩,还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他就受到了儒学的系统熏陶。点翰林入院读庶吉士,他更加踌躇满志,在给亲友的信中,充分表达自己要成为诸葛亮、陈平那样的“布衣之相”,而学问上要做孔孟那样的大儒。

他立下要成为大儒、成为圣贤的目标后,便一头扎进了儒学的海洋中开始畅游。开始的一段时间,经、史、诗、文样样都学,从古到今各位名家的著作,他都如痴如醉地泛读、死记。后来因受唐鉴、倭仁等理学家的影响,开始专攻宋明程朱理学,尤其对朱熹特别关注。因此,曾国藩在翰林院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研究起理学来了。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进士出身,清代理学大家,是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

一个偶然的机遇,曾国藩与唐鉴相识,他们二人都是湖南人,是名副其实的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再加上有共同的志趣,所以,二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和唐鉴的初次谈话,就给曾国藩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一生行事、修身、做学问也经历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读书、修身的妙诀。唐鉴告诉他,读书当以《朱子全集》为宗,修身要以“整齐严肃”、“主一无适”八字为诀。唐鉴还说修身检讨自己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记日记一定要诚实无欺,把心底的话都写出来,连最丢人的事更不能遗漏,只要天天对着圣贤检讨,慢慢就达到圣贤的境地了。

从此,国藩开始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每天所做的事以及所读的书籍,名为《过隙影》,他用这样的自省方式来激励自己不断向人生目标一步步迈进。更可贵的是在后来的几十年间,他持之以恒,从来没有间断过记日记。

21。君子之志和程朱理学3

此后,曾国藩经常与唐鉴一起研究学问,学习朱子理义之学。虽然有名师教导,但具体的修行还要靠自己来完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口吃不成胖子。要想达到至高的理想境界,需要从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所以,曾国藩制定了严格的修身计划,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

他把这个计划美其名曰“日课十二条”。内容有: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年轻的曾国藩乐观地认为:所谓本性不能移完全是虚妄之谈,人的品行如同流水一般,无孔不入是可以改变的;人的情趣就像禾苗一样,加上阳光雨露的滋养就能健康成长。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曾国藩也不例外。

就拿其中的静坐这一条来说,他虽然总结了四语要诀:“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但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具体做起来也够他喝一壶的。

静坐讲究入座前先宽松衣带,然后活动活动筋骨,便于气血畅通,背部不能靠墙或倚靠在枕头或是靠枕上,当然还要开窗关门,以保障屋内空气流通。静坐时可以盘腿而坐,两手臂放松,双手放在大腿上,掌心朝上朝下都可以,闭上双眼。

但曾国藩坐不了一会儿,脑海里闪现着飞黄腾达的同学,而自己还在翰林院消磨时间,心烦气躁的他就再也坐不住了,看来年轻的曾国藩也是与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年少轻狂。要想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还要提高修养才行。

由此可见,儿时曾国藩的本性并不是宽容达观。成年后的曾国藩也不是老练沉稳的人。后来他之所以为人通达,乃是他修身养性的结果。

跟随唐鉴的学习,使曾国藩还认识到一个儒学家,不仅要精通圣典,更重要的是关心民事,留心经济,从修身,到治国,决不能只会背圣贤书,而不会治国理政,否则就成了违背圣贤之意的书呆子了。

另外,唐鉴觉得自己的弟子倭仁做得比较好,不自欺、不欺人,可以称为圣贤了。于是,向曾国藩推荐了倭仁。

倭仁(1804…1871)清朝大臣。乌齐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道光进士,同治帝之师。历任副都统、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曾国藩与倭仁都经历了嘉道咸同四朝,完全是同时代的人,没有隔阂,更便于交流。

倭仁是清末理学领袖,他的读书、修身也是跟唐鉴学的。所以,教导的手法与唐鉴没什么区别,只是谈内省时,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要求比唐鉴还严格。他介绍说,自己的微念稍一萌动,就赶紧记在日记中,在静坐时自己和自己“讨论”,把点滴不合圣贤规范的想法都消除在萌芽状态。

从此,曾国藩每天都读《朱子全集》,按唐鉴、倭仁的要求去做,重点在反省自己。因为这样的契机,让早期的曾国藩与程朱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此走上了一条自我观照的道路,生命的轨迹也与中国的主流文化思想真正接轨了。

宋明理学的读书和处世方法让曾国藩豁然开朗。朱子的学说之所以深得曾国藩的赞同,现在看来,似乎与两人共同的生长背景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性格,以及学问的道路吻合有关。

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暗合吧。

曾国藩正是在“君子之志”的指引下,在名师的教导下,抵制随波逐流,虽然经历了无数挫折,最终还是修炼成了一代道德典范。 txt小说上传分享

22。无奈回乡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