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斗争前沿的“父子兵”:闻一多与闻立鹤

闻一多  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是湖北浠水人,生于1899年,在1946年被暗杀。五四运动发生时,他正在清华学校读书,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被推举为学生代表出席学生联合会会议。1922年毕业后,赴美国学习美术和西洋文学。192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后,加入“新月社”,并与徐志摩、梁实秋创办《新月》月刊,同年出版诗集《死水》。此后主要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继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闻立鹤是闻一多的大儿子,生于1927年。在他很小的时候,闻一多就教他学习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等诗篇,教育他学习这些忠贞报国的先贤的伟大精神。闻立鹤于1945年考入西南“联大”。这一年的12月初,闻一多父子都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昆明“一二·一”学生运动。闻立鹤和同学们参加了学生罢课、*活动。他们在街头发表演讲,演出话报剧与合唱,宣传反对内战。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军警、特务,殴打罢课师生。闻立鹤的腿被军警打伤,当他拖着一瘸一拐的腿回到家时,母亲让他好好在家休息几天,再到学校去。可是他却说:“妈,我是闻一多的儿子,这个时候哪能休息呢!”

1946年暑假期间,闻一多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的邀请,还可以带家属同行。但闻一多面对百孔千疮的祖国,不想离开,决定放弃这次讲学的机会,留下来坚持斗争。7月11日,李公朴被特务暗杀,闻一多也被列入黑名单。闻一多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冲破了特务的监视,和同志们一起为李公朴料理了后事。在这危急时刻,闻立鹤始终陪伴着父亲。有个特务装扮成女疯子,经常到闻一多家骚扰。每次这个女疯子来闻家,闻立鹤都出面与她周旋,不让这个女特务见到父亲。

1946年7月15日,昆明的进步人士在云南大学举行悼念李公朴大会,闻一多在会上发表了即席演说,慷慨激昂地宣告“*是杀不死的”!在会场上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下午,他又参加了在《*周刊》社举办的李公朴被害记者招待会。闻立鹤很担心父亲的安全,他到会场几次观察动向。在闻一多离开《*周刊》社回家途中,闻立鹤在父亲身后为父亲瞭望。当他们走到离家仅有几十步的地方,突然从后面闪出两个暴徒,对着闻一多连开两枪,其中一枪打在闻一多的后脑勺,他立即倒地。闻立鹤连忙扑到父亲身上,大喊:“凶手杀人了!”此时又有两个暴徒对准闻立鹤开了两枪,打断了他的小腿。此时闻一多的夫人高真一直担心着闻一多的安全,听到枪声飞一般冲出家门,发现他们父子都倒在血泊之中,当场就昏了过去。幸好“联大”附中的庄任秋经过这里,找了辆人力车,将闻氏父子送到医院。闻一多当场去世,闻立鹤伤势很重,经过治疗终于转危为安。只是留下残疾,走路时右腿有些跛。

闻立鹤出院后,回到北平,在清华大学复学。残酷斗争的锻炼,使得闻立鹤更加嫉恶如仇,他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会组织,积极开展地下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将他锻炼成一名共产党党员。1948年夏天,奉党组织之命,他辗转来到解放区接受培训。1949年初,天津解放后的第二天,闻立鹤参加铁路接收组,进驻天津铁路部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沉沦到底层。历经磨难,屡遭打击,直到1979年才得以*。不过,他的身体已经垮了下来。他计划把闻一多的诗歌译成英文,然而由于疾病的缠绕,未能如愿,却在1981年54岁时,永远地离开了他久久期盼的政治清明的春天。

婚恋灵犀相通的知己:丁玲与冯雪峰

丁玲和冯雪峰相识于1927年冬天。当时丁玲在北京写完《莎菲女士的日记》之后,觉得很寂寞,经朋友王三辛介绍认识了冯雪峰,跟他学日语。其实只学了一天,以后就谈论起文学和社会来了。在接触中丁玲对冯雪峰的印象极好,特别是得知冯雪峰是共产党员之后,丁玲对他更是崇敬有加,将他视为心目中的知己。

1928年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后,冯雪峰正在上海,他给丁玲写信,说自己读了这篇小说感动得哭了,还批评小说带有虚无主义色彩。冯雪峰的直言让丁玲很不高兴,不过也从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感情。1928年4月,丁玲和胡也频来上海找到冯雪峰。他们表示要到杭州专事写作,冯雪峰就提前到杭州为他们租了房子。此时,胡也频对丁玲与冯雪峰的关系心存芥蒂,冯雪峰发觉后,采取回避态度,回到上海,参与筹建“左联”的工作,与丁玲的联系就中断了。

胡也频牺牲后,丁玲找到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要求介绍她到苏区去。冯雪峰向洛甫(张闻天)请示的结果,是让丁玲负责编辑左联刊物《北斗》,由冯雪峰直接领导。此时的冯雪峰已经结了婚,但对丁玲一直怀有好感,十分关注她的处境。1933年丁玲被捕后,冯雪峰找到沈从文,请求他托胡适营救丁玲,但未能如愿。后来听说丁玲遇害的消息,冯雪峰将丁玲在1931年和1932年写给他的信以《不算情书》为题,发表在《文学》杂志上,用以表示对丁玲的怀念。在丁玲给他的信中,丁玲责怪冯雪峰没有胡也频那样的热情和勇气,不然,她是会随冯而去的。她写道:“你为什么在那时不更爱我一点,为什么不想获得我?你走了,我们在上海又遇着,我知道我的幻想只能成为一点幻想,我感到我不能离开也频,我感到你没有勇气,不过我对你一点也没有变,一直到你离开杭州。你可以回想,我都是一种态度,一种愿意属于你的态度,一种把你看得最愿信托的人看。我对你几多坦白,几多顺从,我从来没有对人那样过,你又走了,我没有因为隔离便冷淡下我对你的情感。”还写道:“我真正地只追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这个“男人”指的就是冯雪峰。

1936年丁玲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张天翼找到丁玲,将冯雪峰写的一张字条交给她,告诉她由张天翼帮助她来到上海。后经冯雪峰请示党中央将丁玲送往延安。1946年冯雪峰在国统区为丁玲出版了一本《丁玲文集》。

丁玲和冯雪峰的情谊,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而未曾中断,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们一起被打成右派,都经历了一段沉入谷底的惨淡生涯。在冯雪峰逝世之后,丁玲在*《魍魉世界》中,仍然表达出她对冯雪峰的真诚情感。就在她逝世前不久的1986年的大年初一(2月7日)清晨,垂危的丁玲听着街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感叹地自语道:“雪峰就是这个时候死的。”可见丁玲临终前仍然怀念冯雪峰这位难得的知己。

情到深处甘为妾:康有为与何旃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领军人物的康有为流亡海外,于1907年逃往美国。康有为在美国华侨中组织保皇会,到处讲演,宣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和实业救国等主张。

他到美国的第一次讲演是在西部的菲士那,有很多远近的华侨前来捧场。其中有个叫何旃理的姑娘听得十分专注,她为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所打动,十分敬佩这位学识渊博,风度儒雅的人。在康有为讲完之后,何旃理走近主席台,大胆地对康有为说:“南海先生,您讲得太好了!我冒昧地向您请教:您主张变法维新的根据是什么?”康有为见到这位靓丽的姑娘不由得眼前一亮,就单独为她讲了中国社会的痼疾与弊端,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何旃理听得有滋有味,更加敬佩这位变法维新家。

几天后,康有为要到美国其他地方讲演,很需要一个能通晓中英两国语言的助手。于是他就找到何旃理的父亲,希望能让何旃理帮助他完成各地的宣讲任务。得到何父的允诺后,他们就开始了美国的宣讲活动。

过了段时间,康有为要到欧洲宣讲自己的主张,发展保皇会组织。此时康有为心里很矛盾,通过几个月与何旃理的接触,他很喜欢这个活泼、热情,又通晓四国语言的姑娘,可是自己已有两房妻室,何家肯定不会把自家的掌上明珠给人家做妾。无奈,只好与何旃理忍痛分别。临别时,康有为没有料到何旃理当即表示:“我不离开您,我也跟您到欧洲去!”就这样何旃理冲破了家庭的阻拦,与她相差30岁的康有为结成秦晋之好。

1913年康有为结束了流亡生涯,带着何旃理回到上海。不料,第二年何旃理就因染上猩红热而魂归西天,年仅24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夫唱妇随的恩爱夫妻:梁启超与李惠仙

1890年梁启超17岁时,参加广东乡试,榜列第八名举人,受到主考官李端棻的器重。李端棻从这个穷书生身上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潜力,就主动牵线搭桥,将妹妹李惠仙许配给了梁启超。

第二年三月,梁启超参加京城会试,不幸落第。通情达理的李惠仙并不嫌弃他,而是如期与梁启超完婚,婚后一起回到梁启超老家广东新会。梁启超的父母务农,生活并不宽裕。他带着新婚妻子回到家,连一间新房也没有,只好与邻里借了间房作为新居。广东沿海地区气温高,湿度大,李惠仙刚从北京来,生活很不适应。但她并不计较这些,尤其可贵的是,她虽是出身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仍主动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尽守妇道,从无怨言。梁启超的生母早年病逝,其继母只比李惠仙年长两岁。但李惠仙对继母孝敬有加,开口闭口以母亲相称,从无半点不恭行为。因此梁氏家族无不称赞其美德。

梁启超参与戊戌变法初期,光绪皇帝很欣赏梁启超的文采,但在召见他时,他一口广东方言,让光绪大为扫兴。为此,梁启超在爱妻的帮助下,努力学习官话。不久就能用官话表达思想和参与社交了。

梁启超追随康有为的“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只身逃亡日本。不久李惠仙到日本与梁启超团聚。1901年李惠仙为梁启超生了个儿子梁思成。但因梁思成从小身体羸弱,为了香火有传,李惠仙准许将她从北京带来的侍女王桂荃纳为妾。后来王桂荃为梁启超又生了六个子女。

1913年梁启超携妻妾回国后,于1915年参加了护国战争,无力照顾家小,心中多有愧疚。可是李惠仙却鼓励他说:“上自高堂,下至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为国死,勿反顾也!”爱妻的深明大义给梁启超极大的鼓舞,但同时贤妻也为自己加重了负荷。1924年9月,李惠仙因积劳成疾,不治而逝。梁启超悲痛万分,写了篇《祭梁夫人文》,表示对爱妻的哀悼: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从这篇祭文不难看出,梁启超与爱妻是一对夫唱妇随,互相扶助的恩爱夫妻。李惠仙病故后,留给王桂荃九个儿女。贤惠的王桂荃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任劳任怨地照顾丈夫,抚养子女,极尽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他将梁启超的九个女子,都培养成才,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都是院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发乎情,止乎理”:梁启超与何蕙珍

在1899年冬天,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应康有为的邀请,到美国檀香山宣传成立保皇会,组织海外华侨支持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新。

尽管梁启超很有辩才,是一位宣传变法维新的鼓动家,但是到檀香山之后,他才发现宣传变法维新,不应只是面对美国的华侨,还应得到美国人的支持。可是他不懂英语,使他一时很犯难。在何氏侨商为他接风的家宴上,他提出了这个问题,请求大家给予帮助。他的话刚一落音,何先生就让侍女唤来自己的宝贝女儿何蕙珍,并介绍给梁启超说:“这是小女,从小在美国长大,英文极好,可以给你做翻译。”梁启超十分高兴,就请她坐在自己的身边。何蕙珍也很大方,操着一口标准的国语,更让梁启超听得十分快慰。

第二天,在演讲大会上,很多华侨和美国人出席,梁启超心情振奋,慷慨激昂地讲述了变法维新的见解,以及组建保皇会的意义。何蕙珍小姐为他做翻译,流利晓畅,准确通达,很受听众的喜欢。在口译过程中,何蕙珍对梁启超有了更多的了解。她不仅拥护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更敬慕他的演讲口才和翩翩风度。演讲结束后,何小姐陪同梁启超步出演讲大厅时,她很大方地说:“我十分敬慕梁先生的才华,但愿来生我们能走到一起。请先生赐我一张小照,此生足矣!”事后,梁启超赠给何小姐一张小照,而何小姐则将一把亲手编织的小扇,给他做纪念。

梁启超对这位助手印象极好,在美国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何小姐给他当翻译,他几乎寸步难行。当时,慈禧降旨,以十万两白银悬赏捉拿梁启超。美国的一家英文报纸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攻击梁启超。梁启超对这种攻击几乎是鞭长莫及,只好听之任之。几天后,他听说有家报纸上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回击那家英文报纸的文章。这些文章以犀利、尖锐的笔锋,深刻透彻的论辩将那家英文报纸批驳得哑口无言。不久,梁启超得知这些文章是何小姐撰写的,使他从心眼里产生了对何小姐的敬意。接着,他请何小姐帮助他学习英语,何小姐很愉快地当起了他的英文老师。他们间的接触越来越多,感情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有个朋友建议,将待字闺中的何小姐娶进家里。梁启超的内心很是矛盾,何小姐年轻、漂亮,才华出众,是位难得的知音。从工作上考虑,他也很需要这样的助手。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 1900年5月24日,梁启超给在日本的妻子李惠仙写了封信,表述了自己的心境。在信中,他介绍了何蕙珍的为人之后,写道:“余归寓后,愈益思念惠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酒阑人散,终夕不能成寐,心头小鹿,忽上忽下,自顾二十八年,未有此可笑之事者。今已五更矣,提起笔详记其事,以告我所爱之惠仙,不知惠仙闻此将笑我乎,抑恼我乎?”

李惠仙读了梁启超的来信,表现得很大度,给他回信时表示这件事要请父亲大人做主。因为她料到公公是不会认可儿子娶个美国华侨做妾的。梁启超接到李惠仙的来信,急忙回信劝阻爱妻不要让父亲知道此事,并表示:对于何蕙珍的关系保证做到“发乎情,止乎理”,今后绝不再谈此事。当然,梁启超当时的处境也不允许他沉溺于儿女私情。他流亡在外,慈禧降旨通缉他,怎能让这位年仅20岁的小姐跟着自己受牵连呢!于是他婉辞谢绝了朋友的好意。

不过,这件事也触动了李惠仙,她考虑要设法牵住这头不安分的“小鹿”,于是在1903年,就将她的陪嫁侍女王桂荃给梁启超做了妾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