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 第17部分(第1页)

第17部分(第1页)

陈松写了首题为《六十四音符》的诗,只是当时还没有勇气直接送给陈松。

到第11天的晚上,徐迟又在操场上见到陈松。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了,就唤陈松到他的宿舍里。徐迟将这十天写的日记给陈松看。陈松越读脸越红,读完低着头,不出声。徐迟问她:“怎么样?有何感想?”陈松羞赧地说:“没有想到你会这样。”徐迟又追问她:“你怎样想呢?”陈松沉吟了一会儿,低声说:“我不敢这么想,很喜欢你的诗,只是总想见到你。”一句话捅破了他们相隔的一张纸,徐迟突然抱住陈松,猛烈地吻住她的红唇,久久不放。就是这一吻,他们决定相伴终身,永远也不分离了。

过了一段时间,陈松的舅舅到学校来,说是看望外甥女儿,实际上是受陈松母亲的委托,来相看女儿的男朋友。事后徐迟问她:“我们的事你家里同意吗?”陈松毫不犹豫地说:“我的事,我做主!”一句话说得徐迟立时就觉得陈松比以前交往过的任何一个女孩子都要伟大。这正是他所敬重的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他再一次抱住陈松说:“谢谢你,你真好,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女性!”

不久,徐迟就与这个17岁的陈松在《南浔周报》上刊登了订婚启事,还在怡丰园酒家办了两桌酒席,宴请了两家的亲属和他们的朋友们。

1936年的冬天,徐迟相继出版了《二十岁人》和《歌剧素描》等两本诗集,开始引起注目,成为有名气的年轻诗人。有的妙龄女郎开始向他暗送秋波,使得徐迟几乎陷入情感的诱惑里。他意识到,任凭感情的野马信马由缰地驰骋,是对不起给予他初吻的陈松的。于是在1936年的12月,利用寒假时间,徐迟到陈松家商量结婚的事。陈松的哥哥陈铭德提出:妹妹才17岁,需要多念点书。徐迟则表示,希望陈松能和他一起回上海,住在他家,在上海读书,等她中学毕业后再结婚。

1937年陈松中学毕业了,她与徐迟结为伉俪。他们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度过了几十年的爱情生涯,在1985年陈松因患癌症而先徐迟而去。

覆水难收的婚姻悲剧:叶浅予与罗彩云和梁白波

叶浅予、罗彩云1939年于上海  叶浅予,著名画家,原名叶纶绮。生于1907年,病故于1995年。浙江桐庐人。早年在上海学习漫画,出版有《王先生别传》、《小陈留京外史》等,从20世纪40年代转向中国画,根据速写加工,进行中国人物画创作,逐渐形成笔墨爽利、造型夸张,富于装饰感的独特画风。

1925年叶浅予中学毕业后,到上海以画广告谋生。在他23岁时,父母为他物色了未婚妻,催他回桐庐完婚。这个新娘就是出身于桐城望族的罗彩云。婚后,叶浅予准备回上海时,新娘却提出跟他到上海。闹得寻死觅活,母亲只得放话让儿子带走媳妇。到上海后,罗彩云人地生疏,生活还很简朴,还能本分地尽妻子的责任。可是第二年为叶浅予生了个儿子之后,罗彩云由于家里封建意识较重,给女孩子束胸,导致生孩子后,母乳下不来,只得请奶妈带孩子。四年后她又生了个女儿,依然如此。这么一来,罗彩云就当起了少奶奶。家务活全由奶妈来办,每天不是打牌就是逛街,讲究派头及穿戴,而且生活的花销也越来越不堪负重。日久天长,叶浅予感到他与妻子生活在两个极端:他要上进,在事业上不断进取;而妻子却满足于现状,花钱大方,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理解他的事业和追求。感情的鸿沟越来越难以填平了。

在婚后第五年的1935年,正当叶浅予为自己的婚姻苦恼时,一个女画家梁白波闯进了他的心灵世界。当时,叶浅予担任《时代漫画》编辑,遇到一位女士前来投稿。她的漫画题目是《母亲花枝招展,孩子嗷嗷待哺》。在叶浅予的观念里,搞漫画的都是男生,从未见过女士画漫画。这使得他对这位女士有点另眼相看。他还觉得,这位女士的画稿,正是讽刺他的夫人罗彩云这类人的,这又增加了感情上的共鸣。虽说梁白波长得并不漂亮,但气质很好。他与这位女画家就成了朋友。在交往中叶浅予了解到,梁白波是在西湖艺专学的油画,曾在菲律宾的一所华文中学教过图画课。回国后,没有找到职业,画漫画投稿是为了维持生计。此后,叶浅予每天下班都要到梁白波的住处去看望她,经过几次幽会,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促使他们的恋情像灵感爆发一样,无从阻挡。

恰在此时,津浦铁路搞了一列卫生宣传车,招聘画家绘制宣传画。叶浅予得知这个消息,就与梁白波一起报了名。这列宣传车,每到一个大站,悬挂卫生宣传画,招徕观众,铁路卫生人员则给客车消毒。余下的时间还安排工作人员在当地游览观光。他们边工作,边观光,同时也将他们的恋情燃烧到了极点。到达天津后,全体工作人员到北平游览,然后集体回浦口。可是叶浅予与梁白波却留在北平,租了住宅,开始了同居生活。不久,他们回到上海租了一个亭子间,继续同居。这时上海《时报》却传出叶浅予“离家出走”的消息,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罗彩云为了追回叶浅予,像缉私警察那样到处追踪。一次,她派奶妈跟踪叶浅予,在他的住处将叶浅予和梁白波“抓获”,带回到罗彩云的住处。罗彩云以大太太自居,把梁白波视为姨太太。梁白波不甘其辱,便与叶浅予躲到了南京。叶浅予为南京《朝报》画《小陈留京外史》,梁白波为上海的《立报》画连环画《蜜蜂小姐》。他们志趣相投,相濡以沫,在创作上又相互启发和激励,这段同居生活他们过得恬静而富于生气,是他们最为惬意的一段日子。罗氏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又和她父亲找到南京来,要叶浅予与他们一起回上海,要叶浅予悔过自新。叶浅予不愿意继续维持这种婚姻关系,随即提出离婚,罗彩云不同意,但也觉得覆水难收,就在律师的证明下,立下分居字据,保证每月供应应有的生活费用。

1938年8月,日寇大举进攻上海,叶浅予联合张乐平、胡考等漫画家组成漫画宣传队,奔赴武汉。梁白波是这支队伍的唯一女性,起初,她的工作兴致还很高,可是战争的残酷,人生的莫测,使得梁白波意识到情妇角色的尴尬。有一次,与叶浅予在一起的陆志庠的一个亲戚来看望他。这个亲戚是个空军飞行员,*倜傥,年轻有为,梁白波对他颇有好感。于是她与这位空军飞行员开始了交往,从此疏远了叶浅予。最终梁白波离开漫画队,去寻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叶浅予与罗彩云生的儿子叶申已经大学毕业,将他母亲接到无锡,劝导母亲与父亲办理了离婚手续。“*”期间,叶浅予被关进秦城监狱,无力支付罗彩云的生活费用,她只得依靠儿女们供养。于1970年她因患重症不堪忍受疾病折磨而吞服过量安眠药身亡。

义演中迸发出爱的火花:叶浅予与戴爱莲

1938年武汉失陷后,叶浅予随着军委政治部第三厅撤退到桂林。随后奉命到香港筹办宣传画刊《今日中国》。画刊出版后的一天,宋庆龄的秘书廖梦醒突然来到编辑部,说孙夫人要为延安筹措一笔医疗器械的基金,特地请来华侨舞蹈家戴爱莲举行义演,要《今日中国》画刊在宣传方面给予支持。为此,叶浅予到戴爱莲的练舞厅画速写,还准备为她的义演设计一张海报。

戴爱莲,祖籍广东新会县,于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五岁开始学习舞蹈,14岁时全家定居伦敦,继续学习舞蹈。经过九年的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名精通芭蕾舞又掌握现代舞的青年舞蹈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爱莲在伦敦多次参加筹集抗日资金的义演。1940年春,戴爱莲回到香港,受宋庆龄委托参加支援抗战募捐的演出活动。

为准备演出,戴爱莲每天在练舞厅练舞,叶浅予每天来画速写。在一次休息时,戴爱莲走过来看到了叶浅予的速写,她惊呆了!她从来没有见过画得这么惟妙惟肖的。戴爱莲这才仔细地打量起这位一连几天都在画自己的画家。他们相识了!刚一接触时,戴爱莲一口英语,而叶浅予的英语只有中学水平,遇到了交流的困难。如在往常,戴爱莲极少与不说英语的人交流,但这次戴爱莲对叶浅予的印象不错,乐意与他的乡土腔的英语交流。经过几次接触,叶浅予边说边学,他们大体能够交流了,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戴爱莲的义演是在九龙半岛酒店举行的。为了这次义演的成功,叶浅予就像自己的义演一样,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尽心竭力地忙前忙后。他既是舞台监督,又是服装管理,帮助戴爱莲顺利地完成了筹资义演任务。为此,戴爱莲十分感激他,宋庆龄也对他很满意。孤男寡女的爱情就在这次义演中,悄悄地酝酿在他们的心头。

义演结束后,戴爱莲跟叶浅予说,她想到延安去,不知能否陪她一起去?叶浅予就此提出了确定关系问题。戴爱莲不但没有拒绝,反而高兴地将叶浅予抱住亲了起来。

他们举行婚礼时,宋庆龄应邀担任他们的主婚人,保卫中国同盟、《今日中国》编辑部、驻港的文艺界的朋友,以及戴爱莲的在港亲属等数十人出席了婚礼宴会。几天后,叶浅予和戴爱莲离开香港,经过15天的辗转路程,他们来到重庆。

在叶浅予和戴爱莲临行前,宋庆龄为他们给周恩来写了封信,请周恩来帮助戴爱莲到延安。他们在重庆化龙桥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要他们留在重庆,说是大后方更需要他们开展工作。这样,叶浅予和戴爱莲就留了下来。在重庆,戴爱莲举行了演出活动,使大后方的民众得以一睹她的风采。后来,她到国立歌剧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还应教育家陶行知之聘,创办了育才学校舞蹈组。1945年夏天,叶浅予与她一起到川北、西康等地采风,搜集了大量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用拉班舞谱记录了七八个藏族舞蹈,还创作了藏族舞蹈《春游》、彝族舞蹈《倮倮情歌》等民族歌舞。叶浅予除了画了很多风情速写外,还完成了四万多字的《打箭炉日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叶浅予和戴爱莲都到了北京。叶浅予当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戴爱莲被聘为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他们的生活开始安定下来,各自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完全可以携手并进,大展宏图了。可是,戴爱莲却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原因是她已经爱上了一位年轻的舞蹈家。这样他们间的十年婚姻也就宣告结束了。不过正式办理离婚手续却是在1951年。

。。

仓促成婚,勉力维持:叶浅予与王人美

在叶浅予一生的四次婚姻中,他与王人美生活的时间最长。他们是1955年结婚的,当时叶浅予47岁,王人美41岁。

王人美,本名王庶熙,湖南浏阳人。1926年考入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跟随哥哥到了上海,考入黎锦晖的歌舞学校学习。毕业后加入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团,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被誉为明月歌舞团的“四大天王”。后来参加演出电影《渔光曲》,一举成名。

叶浅予和王人美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就认识,但涉及谈婚论嫁的事,还是1955年经朋友撮合而成的。他们经过几个月的交往,叶浅予就提出结婚的事。当时王人美正在长春拍片,给叶浅予回信,谈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她与著名影星金焰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她不希望重蹈覆辙,只盼新的婚姻能够彼此间有“更深了解,事先考虑、准备如何克服困难,以期达到更好的合作”。可是性急的叶浅予并没有考虑得更细些,在王人美拍完电影,回到北京之后,就在北京的四川饭店花了200元办了酒席,请朋友们聚会一下,就结婚了。

婚后,叶浅予告诉王人美,他已经破产了,他的全部财产只有200元。家里的日用品只得王人美掏钱购买。婚后才一个多月,他们就因一件小事顶撞起来,甚至王人美还提出离婚的事。这就让叶浅予开始慎重了。叶浅予发觉王人美性格急躁,她作为家里的内当家,希望自己有独立处置事务的活动空间,不希望丈夫干涉过多。王人美承认叶浅予是个好画家,却不是个好丈夫,而是个“倔老头”。“*”结束后,他得到补发工资三万多元。家里当时也需要钱,可是他却无偿地捐给了中央美院。到他们搬家需要钱时只得跟荣宝斋借钱。像这样的大事,他都不同妻子商量,王人美对他的这种大男子主义非常不满。本来王人美性格内向,叶浅予又专注于他的事业,彼此间很少交流。有时他们一起到公园去,叶浅予找地方坐下后,就拿出速写本画速写,无暇顾及与她的交流。两个人日子磕磕绊绊,感情不冷不热,直到遇到“*”的磨难时,才终于能互相体贴和关照。

1980年为了找房管所换房,王人美急出病来,患了脑血栓之后,叶浅予只得顺从、忍让,使得他们夫妻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1986年他们所住的甘雨胡同要搬迁,他们家只好暂时分居在中国画院和王人美所在的北影招待所。或许是距离产生美吧,夫妻分居两处,每周互相看望,倒也显得亲近了很多,显得感情甚笃,很有情趣。不料,这一年的冬天,王人美突然摔倒,患了大面积脑溢血。在医院治疗了几个月,不见成效,终于在1987年3月病故。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天无据,灵会难期”:费孝通与王同惠

费孝通心中的永远的痛,就是爱妻王同惠的死。

江苏吴江人费孝通从小就志向高远,同情百姓疾苦,树立了救国拯民的理想。他本来在1928年18岁时考入东吴大学医学系,可是他觉得老百姓最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贫穷。于是他在1930年转学到北大社会学系,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

1932年在社会系的一次聚会上,费孝通认识了比他低两级的女同学王同惠。他对这位河北肥乡籍的女同学,不仅欣赏她的气质、作派,更在切磋学问中感受到了相知的欣慰。因此,他们都乐意在一起交流思想,谈论学问,久而久之自然产生了感情。费孝通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他经常到北大的女生宿舍去找王同惠。有时下大雪,他等在女生宿舍的大红门外也不觉得冷,因此有“红门立雪”的故事在女同学中流传。王同惠每逢星期天都到清华费孝通的研究室和他作伴。他们探讨学问,谈论生活,还有时牵着手到圆明园或颐和园游玩。在他们相爱、相恋期间,合作翻译了英文版的《社会变迁》和法文版的《甘肃土人的婚姻》。这两本译作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共同写一本著作。

1935年的暑假期间,他们在未名湖畔举行了婚礼。新婚的第四天,费孝通应广西省政府的邀请,到大瑶山考察。此时的王同惠在读三年级,也申请参加了这次考察。因此他们将这次考察也赋予了蜜月旅行的意?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