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 第26部分(第1页)

第26部分(第1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同声相应的作家:鲁迅与茅盾

1920年年底,商务印书馆为了适应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潮流,决定改组《小说月报》,责成编译所所长高梦旦来做这件事。他就交给该刊“小说新潮”的编辑茅盾来完成,并要求1921年1月出版该办的第一期。茅盾立即着手组稿。他早就读过鲁迅和周作人的文章,可是与他们素不相识,苦于无法与他们取得联系。于是他想到了王统照,他曾经给王统照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过作品,就写信给王统照,请他帮忙组稿。

几天后,茅盾突然收到一个叫郑振铎的人的来信。他们也是素昧生平,郑振铎自我介绍说他是王统照的好朋友。他们由周作人牵头正在组织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希望他能参加。这样,茅盾就与周作人、鲁迅取得了联系,彼此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多。鲁迅多次为《小说月报》提供稿件,支持茅盾的工作。像他的小说《端午节》、《社戏》、《酒楼上》等都是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茅盾曾就《小说月报》的革新和编辑问题,多次与鲁迅磋商。特别是在反击“礼拜六派”的斗争中,鲁迅、郑振铎、周作人都发表文章,给予茅盾很大支持,使得原本是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月报》,改革为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阵地。这是一次文学革命,对近代新文学史具有划时代的开导作用。

附带说一下,“文学研究会”成立时,鲁迅在*任职,根据北洋政府的《文官法》的规定:政府官员不能和社团发生关系。因而鲁迅没有参加“文研会”,但他对“文研会”的工作还是很支持的,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就是经鲁迅审阅后才公布的。

鲁迅与茅盾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6年,鲁迅去厦门大学任教时,路过上海,郑振铎在“消闲别墅”为鲁迅接风,邀请茅盾作陪。因为鲁迅来去匆匆,他们没有来得及深入交谈,第二天鲁迅就离开了上海。第二次见面是在1927年10月12日。此前的一天傍晚,茅盾夫人孔德沚告诉他,鲁迅搬到*里23号,我们家的前门正对着他家的后门。茅盾本想去拜会鲁迅,可是当时大革命失败后,他秘密来到上海创作小说,生怕暴露身份,也担心为鲁迅招徕麻烦,就没敢贸然拜会他。不料,几天后,鲁迅在周建人的陪同下,来登门看望茅盾。茅盾感到喜出望外,鲁迅是知道他通缉令在身,行动不便,特来拜会的。这次见面,他们交流了很多时政消息,还彼此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打算。鲁迅表示要在上海定居下来,专事写作。此次会见之后,茅盾写了篇《鲁迅论》,以“方璧”为笔名在11月号的《小说月报》上,并以此表示对鲁迅来上海的欢迎。这是中国文坛上第一篇全面评论鲁迅的长文,反映出茅盾是鲁迅的最早的知音。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的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的联系更为密切,他们并肩战斗,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同年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和茅盾等8名作家联名发起为小林遗族募捐。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1936年2月的一天,茅盾到鲁迅家去谈别的事,临告别时,鲁迅说史沫特莱昨天来访时告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了,并建议拍一个电报到陕北表示祝贺。鲁迅征得茅盾的同意,委托史沫特莱给陕北拍了一封祝贺胜利的电报:“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鲁迅逝世时,茅盾正好回乡看望母亲。接到电报时,正值他的痔疮发作,不能乘车或乘船。等到出血略止,回到上海时,丧事已完毕。他的妻子孔德沚参加了鲁迅治丧委员会的工作,鲁迅用的西式棺材就是孔德沚陪着宋庆龄选购的。

胡适爱才,一厢情愿:翁文灏与胡适

翁文灏,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我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1902年考中清朝秀才,清朝末年到比利时留学,于1912年获得比利时鲁凡大学地质学博士。他是我国的第一个地质学博士。1913年年初回国后,在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工作。1916年由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章鸿钊牵头组建地质调查所,丁文江担任所长,翁文灏参与其中,并于1921年接替丁文江担任所长。1920年翁文灏兼任北京大学博物系教授。后又担任清华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任代理校长。

胡适与翁文灏相识是由丁文江引荐的。丁文江虽说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地质系毕业,但他思想活跃,学识广博,热心于社会活动,与胡适过从很密切。胡适对自然科学也很有兴趣,地质调查所的一些科学活动,他经常参加。这不只加深了与丁文江的友谊,还与翁文灏也相熟起来。1922年胡适与丁文江等朋友创办《努力周报》时,他们的联系更多了。胡适曾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文章,高度称赞了丁文江、翁文灏等人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学科建立做出的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胡适邀集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等几个朋友,发起成立《独立评论》社,由这个社的成员每人捐赠月薪的百分之五,作为基金,共计筹集4200元钱,作为出版费用。这个刊物共出版了50多期,在合作中胡适与翁文灏的友情日益深厚。1934年翁文灏遭遇车祸后,胡适十分关切,不仅给南京政府的要人写信,请求大力抢救治疗,还在《独立评论》上托名发表言论称:翁咏霓是国家的瑰宝,“人世所稀有”,“是五十条生命换不来的”!这种言论足以说明胡适非常看重翁文灏,他们的关系也是异常密切的。

后来,翁文灏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出任民国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胡适认为翁文灏从政很有前途,他曾在一篇文章中,畅想在二十多年后的民国57年(1968)的*,为80岁的大总统翁文灏举行盛大祝典。1948年翁文灏被任命为行政院长,胡适闻讯立即表示祝贺和支持。他希望翁文灏“用多年来积学的精神和方法,开中国政治上的新风气,打倒空谈、不科学的空谈”。他认为翁文灏“兼有科学知识与行政经验,我们很希望在他领导下,对专家的政治,得到特别的注意与提倡”。翁文灏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行金圆券,结果没有能抑制物价飞涨,六个月后就下台了。国民党撤离大陆后,胡适去了美国,翁文灏则到了法国。

1950年美国的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的邀请翁文灏赴美,胡适得知这个消息很高兴,准备亲自去迎接他。不过,翁文灏却没有去美国,而是回到了中国大陆。这种选择则意味着他们间早就存在着思想分歧,胡适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

是挚友,也是诤友:洪深与郑正秋

洪深,人称“洪老夫子”,学名洪达,字浅哉,号伯骏。于1894年12月31日,出生在江苏武进的一个世代为宦的家庭。他的叔祖是清代乾隆进士、著名经学家洪亮吉。其父洪述祖,曾任清末直隶候补道和袁世凯的内务部秘书。洪深是在上海教会学校南洋公学读的中学,而且有幸聆听李叔同的教诲。在李叔同的倡导下,学校的演剧风气很盛,洪深开始对戏剧产生了兴趣。1912年洪深进入清华学校后,更是如鱼得水,积极参加学校的演剧活动。他常常是身兼数职,既是编剧、导演,还是演员和演出活动的组织者。1916年洪深清华毕业后,到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学化学工程。1919年他的父亲洪述祖在政治“角逐”中失败,被判处死刑。这件事使他异常地感受到世态的炎凉,认识到痛苦的人生需要呐喊,于是他放弃化工专业,到哈佛大学学习戏剧,成为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1922年学成回国后,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总公司任职之余,投身于戏剧创作。

洪深的戏剧创作引起社会的重视,是在1924年他改编并导演了《少奶奶的扇子》之后的事。他根据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的这出话剧,在话剧界引起轰动,特别是受到张石川和郑正秋的重视。张石川通过朋友认识了洪深。在1925年夏的一天,明星公司的郑正秋、张石川和其他的老板们决定聘请洪深担任明星公司担任编剧顾问。他们初次见面时,郑正秋见到这位与他那五短身材相仿的洪深,第一印象就很不错。郑正秋幽默地将洪深比喻为韩信,表示“十二分地欢迎”。洪深则很谦虚地说:“对电影我一窍不通,干一段时间再说,如不行就回学校教书。”从此,他们的过从越来越密切,经常在一起切磋电影艺术。虽说起初洪深对郑正秋吸食大烟,很不以为然,但后来关系密切了,也就不计较了。

洪深给明星公司写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冯大少爷》。在给老板们传阅时,郑正秋觉得剧本的心理描写的分量太重,不容易抓住观众。其他老板也赞同郑正秋的意见。可是,洪深却坚持拍摄,不想修改剧本。见此,郑正秋并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是让洪深亲自导演试一试。尽管得到了郑正秋的支持,但由于他初次尝试电影编导工作,心里没有底,再加上一些朋友的议论,也让他失去信心,甚至想鸣锣收兵了。郑正秋得知洪深思想动摇,找他谈心,鼓励他继续努力,并表示公司会为他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他探索和创新。

在郑正秋的鼓励下,洪深终于完成了这个电影的拍摄工作。虽说郑正秋一直鼓励洪深拍摄这部影片,可是他心里也没有成功的把握,于是在影片制作完后,他亲自为这部影片写广告词和说明书,以便弥补影片的不足。洪深看了他写的广告词和说明书,对他说:“你插手这部影片,把你的名气砸了怎么办?”郑正秋却说:“和你一起砸了名气,我不在乎。我是希望看到洪深的一炮走红!”果真不出郑正秋所料,《冯大少爷》公映时舆论界好评如潮,完全出乎明星公司老板们的意料;而且舆论界的评价也超出了以往对郑正秋拍摄影片的评价,甚至让郑正秋也觉得心里酸溜溜的。尽管如此,为了让洪深在电影界树立威望,郑正秋与他合作拍摄了《早生贵子》。洪深在导演这部影片时,在内容上有所改动,削弱了郑正秋原本的思想意义,郑正秋并没有计较这些,反倒肯定了洪深的修改,为他在电影界立足而感到高兴。

1931年5月郑正秋的新片《红泪影》公映时,请来洪深观看。不料,郑正秋这部自己很满意的作品却遭到洪深的严厉批评。当时郑正秋真觉得脸上无光,气得他脸色发紫。可是以后他每次拍了新片,都要请来洪深观看,让他给提意见。可见他们既是挚友,又是诤友,互相尊重,相处直率,结成了真正的友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和稀泥”的朋友:赵清阁与沉樱

享誉三四十年代剧坛的剧作家赵清阁,生于1914年,河南信阳人。193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美专。为了支付读书的费用,她利用课余时间写稿和在天一电影公司打工,开始接触到剧本创作。抗战全面爆发后,她在武汉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不久她跟随抗敌协会撤退到重庆。为了宣传抗日救亡,她除了主编《弹花》杂志外,还像许多作家一样,从事救亡演剧活动,创作了多部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话剧。

赵清阁就是在重庆时期与女作家沉樱相识的。沉樱,原名陈锳,初用笔名陈因。1907年生于山东潍县(今潍坊市),192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第二年年末,沉樱的课业习作《回家》,在中文系主任陈望道主编的《大江月刊》第二期发表。茅盾读后,给予很高的评价,他撰文说:“《回家》一篇的风格是诗的风格,动作发展亦是诗的发展,此等风格,文坛上不多见。”此后沉樱连续发表了多篇散文和短篇小说。从1929年8月,她发表短篇小说《欲》时,开始用“沉樱”的笔名。更名的因由是她很喜欢周树人和周作人兄弟翻译的日本小说,就将自己的本名陈锳,换成谐音的“沉樱”。

1938年,赵清阁到重庆后住在北碚,第二年沉樱与她的丈夫梁宗岱跟随复旦大学撤退到重庆,也来到北碚镇。赵清阁恰好与沉樱夫妇租住了同一栋楼房。原本他们虽不相识,但其名互知,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当时在北碚住着很多文化人,大家联系较多,加上沉樱热情好客,朋友们都乐意接近她。这又激发了她的创作欲望。由于家务之累,又怀孕在身,无法写作,心情不快,经常与梁宗岱发生口角。赵清阁自然为他们和稀泥,进行劝导。后来沉樱夫妇搬到嘉陵江对岸的黄桷桠的复旦宿舍,一旦遇到夫妻口角,也常来赵清阁处诉苦。

抗战结束后,赵清阁和沉樱都回到上海,他们又一度住在一起。当时,赵家璧创办了晨光出版公司,邀请赵清阁编选一本女作家小说散文集,她首先想到的就有沉樱,收入了她的小说《洋娃娃》。接着,赵清阁编辑《文潮月刊》时,为沉樱编发了几篇创作和译文。1948年离了婚的沉樱跟随母亲和弟弟去了台湾。临行前曾到赵清阁家辞别,赵清阁劝她留下来,可是沉樱却表示,她要离梁宗岱远远的,不想再见到他。她到台湾后,接连翻译出版了屠格涅夫、茨威格、毛姆的小说,还自办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1972年离开台湾到美国定居。

1982年4月沉樱回到上海探望朋友。在赵清阁的安排下,她在上海、北京看望了老朋友。临回美国前,赵清阁送给她两件国产绸衣料,她将一件锦纶背心和一个血压计赠给赵清阁。不料,这次分别竟成了她们的永诀。

《阿Q正传》的催生者:鲁迅与孙伏园

鲁迅在《〈城与年〉插图本小引》文中曾言:“自然,和我们的文艺有一段因缘的人,我们是要纪念的!”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被人们遗忘的文人实在不算少了,其中就有孙伏园先生。

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文坛的孙伏园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两本:一本是《伏园游记》(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一本是《鲁迅先生的二三事》(1942年由重庆作家书屋出版)。与同时代的文化人相比,孙伏园的著述确实太少;但他却为新文化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

新文化运动初期,有四大文艺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北京的《京报副刊》、《晨报副刊》风靡一时。北京的两大副刊都由孙伏园刻意经营。除此之外,《语丝》的创办也有孙伏园的一份功劳。对于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鲁迅从来没有忘记。他从不抹杀这些编辑的功绩。鲁迅比孙伏园大13岁,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师生。当孙伏园初任北京《民国新报》编辑时,就向鲁迅约稿。该报于1918年8月起连载了日本人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它是鲁迅应孙伏园之约而译的。鲁迅曾有一段文字记录此事:“昨天下午,孙伏园对我说:‘可以做点东西。’我说:‘文章是做不出了。《一个青年的梦》却很可以翻译。:’”此前,鲁迅的作品都在《新青年》、《每周评论》上发表。

1921年10月12日《晨报》的《晨报副刊》创刊,孙伏园为第一主编。他团结了大批作者,包括李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