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 第29部分(第1页)

第29部分(第1页)

颉刚、钱穆都支持冯友兰的观点。

当时,胡适发表了《与冯友兰先生讨论老子问题》和《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等文章,提出与冯友兰商榷,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冯友兰也发表了《老子年代问题》和《读“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答胡适之先生》予以回应。在当年学术争鸣很宽松的气氛中,他们之间并没有因此而结怨,胡适不失身份地表示:冯友兰的观点不能使他“心服”,“若有充分的证据使我心服,我决不坚持老子早出之说”。

在胡适到了台湾之后,他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开始对留在大陆的冯友兰采取情绪化的否定态度。他没有确凿的证据推翻冯友兰的“孔子早出说”,却顽固地坚持他的“老子早出说”,甚至以一些道听途说的谣言来攻击冯友兰,显得有失大师风范。

冯友兰与胡适的观点不同,但他并没有否认胡适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功绩。他认为他的“哲学史”是“因为后来者可以以先来者为鉴,从其中取得经验教训”;“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近代化的工作中,胡适的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心有灵犀一点通:胡适与吴景超

社会学家吴景超,字北海,生于1901年,安徽歙县人。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3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社会学,于192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和在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财经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担任教授。

吴景超在清华读书时对胡适很敬仰。当年胡适倡导新文学革命,思想激进,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美国留学期间,吴景超开始与胡适通信。他将胡适尊为师长,吴景超写的文章也常寄给胡适审阅。当时,他们的思想观点一致,特别是在国共两党的问题上,几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更增加了他们之间的默契。

1932年5月,胡适邀集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等几个朋友,发起成立“独立评论”社,创办了一个专门谈政治的周刊《独立评论》。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吴景超也被邀请参加,并且捐赠经费30块大洋。在十几个成员中,他年龄最小,捐赠也少,属于“独立评论”社的“小字辈”。当时,他们每周聚餐一次,以胡适、丁文江、蒋廷黻为首的几位高谈阔论,发表对时局的看法。吴景超出席聚餐时,认真聆听胡适等人的高见,眼界大开。有时他有些疑问,向胡适请教,都能迎刃而解,使他思想豁然开朗,因此对胡适更加崇敬。胡适对吴景超也很器重。1933年冬天,《独立评论》开展“*与*”的讨论时,蒋廷黻、丁文江公然迎合蒋介石的意愿,主张中国实行专制*。胡适却希望蒋介石实行美国的*政治,反对*专制。在持续一年多的讨论中,吴景超坚决地站在胡适一边,所发表的观点深得胡适的赏识,不久他就将吴景超安排为《独立评论》的编辑。

1935年冬,吴景超奉命离开清华,随翁文灏、蒋廷黻到南京行政院任职。吴景超举棋不定,就去找胡适请教。胡适当即表态支持他到政府任职,并鼓励他要“遇事敢言”,做到“教育领袖”的程度。1948年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发行金圆券失败,胡适向蒋介石举荐吴景超协助解决善后问题。但这次吴景超对胡适的举荐并没有遵命,原因是在20世纪30年代,吴景超在南京政府任职时,与翁文灏相处不睦,他不乐意去帮助翁文灏去收拾残局。1949年1月北平解放前夕,胡适很关心吴景超的未来,专程派人给他送来两张飞机票,希望吴景超与他一起飞到南方,可是吴景超被婉辞拒绝。他奉劝胡适也留下来,未能如愿。

。 想看书来

心灵默契,诗句传情:胡适与杨振声

教育家杨振声  胡适与杨振声既是师生又是同事。杨振声,字今甫,山东蓬莱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两年后胡适到北大任教,年长于胡适一岁的杨振声就成了他的亲传弟子。或许是几乎同龄的缘故,胡适与杨振声相处得很投契。在杨振声和一些同学组建学生社团“新潮社”时,胡适亲临指导,对该社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五四”运动爆发时,杨振声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因参与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而被捕。在1919年杨振声从北大毕业时,胡适考虑到他的处境,推荐他到美国留学。

1924年杨振声归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与胡适成了同事。他们的关系更密切,经常切磋文学创作,杨振声酝酿和创作小说《玉君》时,从胡适那里得到很多启发。1931年年初北大校长蒋梦麟物色文学院院长时,胡适曾举荐担任青岛大学校长的杨振声,但未能如愿,最后还是由胡适接任。但从这件事上可见胡适对杨振声的器重。

在杨振声担任青岛大学校长期间,曾邀请胡适前来讲学。胡适从上海乘船到青岛时,海面上风浪太大,轮船不能靠岸。胡适就从船上给杨振声发了封电报:“宛在水中央。”杨振声接到这封电报,知道胡适已经到了青岛海边,就给他回了封电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两封电报,心灵相通,诙谐而幽默。

杨振声辞去青岛大学校长的职务后,回到北平,恰巧胡适应《大公报》之托,组织知名学者撰写“星期论坛”,胡适就将杨振声列为其中的一员。1937年年初,杨振声和胡适创办《文学杂志》,共同携手振兴新文学。抗战胜利后,杨振声从西南联大回到北平,主持北大复校回迁事宜,为胡适接任校长做了很多繁杂而细致的工作。他们配合默契,殚精竭虑,对北大的复校颇有贡献。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师生、朋友和论敌:胡适与瞿秋白

胡适与瞿秋白的交往时间不长,但他们的关系可以说既是师生,也是朋友和论敌。

胡适与瞿秋白都是1917年到北京的,当时胡适在北京大学当教授,瞿秋白在北京俄文专修馆读书。那时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齐名,瞿秋白曾到沙滩的北大听过陈独秀和胡适的课,也算是有师生之缘的。

他们的个人接触是在1923年的夏天。当时胡适因身体的缘故,到杭州的烟霞洞休养。而此时的瞿秋白刚刚接受*中央机关的委托,参与主持理论宣传和筹办上海大学工作。他在广州出席了*三大之后,到杭州传达三大精神。听说胡适正在烟霞洞休养,于是专程前往拜会。

两人见面时,瞿秋白提及在北大听胡适讲课的情形,对胡适以师长相称。而胡适素来喜欢与年轻人交往,对瞿秋白十分热情和重视。事后,胡适主动向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推荐瞿秋白。瞿秋白回到上海后,接受了为商务印书馆编辑《小百科全书》的任务。接着瞿秋白在自己主持的上海大学邀请胡适来校演讲,胡适慨然允诺,在10月离开烟霞洞时取道上海,为上海大学的学生作了《科学与人生观》的演讲。

然而好景不长,1924年8月,瞿秋白出于自己所肩负的党的使命,为了使得*主义能够站住脚跟,发表了《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针对胡适提倡的实验主义的妥协本质提出了批评。在文章中虽然没有点到胡适的名字,也没有遭到胡适的反驳,但他们间的友谊也就因为思想分歧而中断。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改组内阁,废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对此,胡适写信给北京政府外交总长王正廷,反对驱逐溥仪。事后他还拜会溥仪,倍加安慰。1925年年初,胡适出席段祺瑞召开分赃的善后会议,也激起瞿秋白对他的不满。瞿秋白在《胡适之与善后会议》一文中,严肃地批评了胡适的错误,两人的交往也告结束。

奖掖史学才俊:胡适与吴晗

著名明史专家吴晗出身贫寒,但聪颖好学,从小就展露才华。为了继续深造,在宗亲的帮助下,他于1929年进入上海的中国公学社会历史系读书。当时担任中国公学校长的是新文化的倡导者胡适。他在繁忙的校务工作之余,还讲授《中国文化史》。吴晗选修了这门课程,对胡适的学术造诣非常敬佩,每次听课他都坐在最前排,听得十分认真、专注。特别是胡适主张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更成为吴晗研究历史的遵循之道。1930年吴晗运用这种治学方法,写出了一篇题为《西汉的经济状况》的论文。他怯生生地将这篇论文呈送给胡适,请求指正,胡适对论文中的精辟见解给予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埋头读书,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写出更有见地的论文来。

不久,胡适到北平清华大学任教。1930年年末,吴晗想转学到燕京大学就读,考试时因英语成绩不及格,未能如愿。只好暂时到燕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馆员,以便维持生计,来年再考。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他饱读史籍,于1931年年初写成了《胡应麟年谱》。他将《胡应麟年谱》寄给胡适,请求批评指导。胡适读了这篇《胡应麟年谱》,对吴晗的小心求证非常赞赏,特别是对于胡应麟的卒年,吴晗考证为卒于明代万历三十年,享年52岁。这与胡适大胆假设的胡氏卒年50岁,相差无几。胡适从这篇论文中进一步看到了这个青年的才华和希望,于是马上就给吴晗写信,约他有时间来面谈,进行指导,并建议他研究明史。

1931年暑期,吴晗被录取为清华大学史学系插班生,可是吴晗家庭生活拮据,无力资助他继续读书。胡适得知此种境况,就将吴晗写的《胡应麟年谱》寄给清华大学校长翁文灏,建议校方给予吴晗工读的机会。翁文灏旋即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及史学系主任蒋廷黻协商,商定让吴晗在历史系整理清代档案,每天工作两个小时,这就解决了吴晗的学习费用。胡适对吴晗及时伸出援手,成就了一个青年学子的宏伟理想,也为我国史学界培养了一个史学新星。胡适对他给予了厚望,曾书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多谈问题,少谈主义。”勉励吴晗,将自己“训练”成“一个能整理明代史料的学者”。只是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吴晗陷于极度苦闷之中,终于在满目疮痍的大后方,看清了中国的出路,思想发生转变,走上了与胡适相反的道路,成为一位坚强的*斗士。

。。

是师生,也是同仁:胡适与废名

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在英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爆发后,回故乡任教。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母校担任中文系教授。

胡适在北大三次任职期间,废名恰好在北大读书和教书。他们既是师生,也称得上是北大同仁。废名进入北大预科读书时,就对胡适主编的《努力周报》产生了兴趣。他将自己创作的一些新诗和短篇小说,投给《努力周报》。胡适很重视培养青年人,为废名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由此,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建立了师生之谊。1924年1月胡适在《读书杂志》上刊登筹办《努力月刊》的预告,废名见到这个“预告”,马上给胡适写信表示祝贺,并寄上一篇小说。遗憾的是,这份《努力月刊》没有办成,但胡适还是将废名的小说推荐给陈源主编的《现代评论》发表了。

1931年年初,废名得知胡适将被聘为北大文学院院长时,便于2月14日给胡适写信,告诉胡适这几年北大人事关系很复杂,不要接任此职。虽说胡适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但对废名的赤诚相劝,还是心存感激的。

尽管他们的个人关系很好,但是废名在教学和学术见解上,却与胡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废名在担任北大国文系讲师,讲新诗课之初,曾经向胡适请教这门课怎么讲?胡适告诉他按着他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歌卷来讲。可是废名却独辟蹊径,与老师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于胡适很钟爱的徐志摩,他却弃之不讲。但这并没有因此而影响他们的关系。

。 想看书来

信赖、扶植与推荐:鲁迅与周文

周文是在鲁迅的关怀与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他本名何稻玉,笔名何谷天,四川荥经县人,幼年丧父,中学没有毕业就投笔从戎。后来他为了摆脱封建的包办婚姻,只身到外地寻求真理。几经周折,他来到安徽,在教育厅找到个当文书的职位。在这里他结识了叶以群,经叶以群介绍加入了安徽“左联”。1932年叶以群到上海“左联”担任组织部长,周文也跟随到上海担任了“左联”组织干事。

周文到上海后,经常到内山书店看书,开始接触到一些介绍*主义文艺理论书籍和世界名著,但这里很多书都是日文版的,读起来很困难。就与几个文学爱好者共同请了一位日文教师学习日文。他们学习完一本日语基本教材之后,仍然感到不满足。有一次周文到内山书店看书时,恰巧遇到鲁迅先生。他就冒昧地向鲁迅请教如何深入地学习日文之事。鲁迅当即为他推荐了一本《志贺直哉集》,让他边读边学,并说:“读完了再来。”鲁迅的热情指导对周文的鼓舞很大,他的日文阅读水平也提高很快。

1933年春,周文根据鲁迅倡导文艺大众化的要求,将苏联文学名著《毁灭》、《铁流》改编成大众通俗读本。这项改编提高了他的写作技巧,也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念。同年夏天,周文针对青年作家的创作困惑,请鲁迅给大家讲了如何把握创作题材与方法的问题。在鲁迅的鼓励下,周文根据他在军队的生活体验创作了小说《雪地》,经鲁迅推荐发表在《文学》杂志上。1934年美国作家伊罗生编选中国小说《草鞋脚》时,鲁迅特地推荐了周文的《雪地》。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和日本《改造》杂志要求鲁迅推荐十位青年作家和作品时,鲁迅都将周文和他的作品《父子之间》列入其中。

周文在小说创作之余,还喜欢写些杂文。他每写一篇就请鲁迅给提提意见,鲁迅除了给予赞赏之外,还推荐给《申报》的《自由谈》。1935年周文将短篇小说结集,请鲁迅帮助出版时,鲁迅当天就给良友图书出版公司的赵家璧写信推荐,于几个月后周文的第一本小说集《父子之间》问世。

鲁迅对周文的帮助与重视不只限于文学创作,对周文的革命活动也是如此。1934年周文两次在法租界被捕,出狱后生活拮据,鲁迅则托人送钱给他,解决燃眉之急。1936年春天的一天,鲁迅要他去会见一个“故人”。见面时才知道是老朋友冯雪峰,原来冯雪峰需要一个可靠的助手,鲁迅推荐了周文,从此他就担任冯雪峰的秘书和内部交通。1936年冯雪峰以鲁迅的名义赠送火腿等物品给毛泽东,就是由周文采购和护送的。美国记者斯诺与宋庆龄、鲁迅提到访问延安的要求,也是鲁迅转告冯雪峰,由冯雪峰派周文送报告到西安向党中央请示批准的。1936年10月鲁迅病逝后,周文作为鲁迅的学生与其他十五位青年作家一起抬着鲁迅灵柩,为恩师鲁迅送殡。此后,周文始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