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 第41部分(第1页)

第41部分(第1页)

有摩触到先生的真意,读了之后我才明白,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是‘决不记着个人恩怨’的”。

1936年10月正在日本的郭沫若闻讯鲁迅逝世的噩耗,当晚就写了悼念文章《民族的杰作》,后又连续写了《坠落了一个巨星》、《不灭的光辉》等文,给予鲁迅以高度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捍卫了鲁迅精神。同时也以此反省了自己的偏执。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郭沫若在辞世前一直没有承认当年化名攻击鲁迅的“杜荃”,就是他自己。其实这个悬案早就被学者们证实了,郭沫若如此回避,可能是不愿意在身后“玷污”他的晚年形象吧!

困顿之时得救助:沈从文与郁达夫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从小就聪明顽皮,当年父亲在外当兵,他的顽皮给母亲带来不少的烦恼。小学毕业后,十四岁的沈从文就被母亲送到当地的军队当了兵。不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波及他所在的湘西,受到五四精神的洗礼,他决定离开军队,到北京寻求升学深造。

当时的北大吸收不注册的旁听生,沈从文就在北大听课。可是没有文凭找不到工作,他就报考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系,但因成绩太差没能如愿。为了生计,他只得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的酉西会馆里,学习写作,决心闯入文坛,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来说,练笔之作往往是不被重视的。他非常苦恼,就在1924年11月给在京的几位知名作家分别写信,表述自己的苦恼和艰难处境。当时正在北大任教的创造社作家郁达夫读到了他的来信。就于11月13日冒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到酉西会馆看望了他。屋子里没有生火,寒气刺骨,沈从文正在屋里裹着棉被写作。郁达夫见他冷得瑟瑟发抖,就将自己的毛围巾披在沈从文的肩上。郁达夫又问他吃过饭没有?沈从文很羞怯地告诉他,连早饭都还没有吃。于是郁达夫带他到餐馆吃了一顿饭,结账时将剩余的三块多钱还给了沈从文。

在郁达夫的鼓励下,沈从文于1924年12月22日出版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封未曾付邮的信》,这篇散文诉说了一个文学青年的穷困和苦闷,写得十分动情,这是沈从文的处女作。接着他又相继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逐渐被文坛所接受,也同时改变了他的艰难处境。到1926年和1927年他已经将自己的作品结集为《鸭子》和《蜜柑》,由北新书局和新月书店出版。

恩恩怨怨的交往:陈独秀与刘师培

陈独秀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人物,而对刘师培却不一定了解很多。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江苏仪征人。

陈独秀与刘师培相识于1903年,他们是一对难兄难弟,互相提携,又互不服气,因而他们间的恩恩怨怨几乎贯穿于他们十六年的交往之中。当年陈独秀与邹容在日本强行剪掉清朝学监姚煜的辫子,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回到家乡安庆后,又被人告密,受到官府通缉,只得仓促逃亡上海。几乎与此同时,刘师培参加会试落第,心中不满,满腹牢骚,慷慨陈词地揭露会试的弊端,官府视为大逆不道,要对他兴师问罪。刘师培闻讯流亡沪上。

在上海他们都先后与章士钊取得了联系,开始给章士钊主编的《苏报》和《国民日日报》写稿。刘师培将考场失意的情绪转而鼓吹排满革命,随即更名为“光汉”,以表示“光复汉族”的决心。《苏报》被查封后,他与蔡元培等共同发起成立“对俄同志会”,参与创办《俄事警闻》(后更名为《警钟日报》),目的是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这期间,陈独秀与刘师培都参与了这些报纸的撰稿和编辑工作。但他们相处时间不长,陈独秀想自己独立干一番事业,就到芜湖去创办《安徽俗话报》,离开了刘师培。他们各自编辑的《警钟日报》和《安徽俗话报》都以“抵御外侮,恢复国权”为办报宗旨,互相配合得珠联璧合,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两个重镇。1904年秋,刘师培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第二年转入同盟会。不久,刘师培向蔡元培举荐了陈独秀,而陈独秀却希望有自己的山头,就回到芜湖成为“岳王会”的头目。

光复会和岳王会尽管有着不同的名称,但其奋斗目标一致,因而陈独秀与刘师培还是经常联系,互为交流的。这一年的11月19日,刘师培参与策划在上海刺杀前广西巡抚王之春失利,他在上海难以立足,陈独秀便举荐刘师培化名金少甫到芜湖任教。这时陈独秀已在芜湖成立了暗杀组织。刘师培得知这个消息,很感兴趣,就以钦差大臣的架势,指手画脚,引起陈独秀的不满。后来刘师培在芜湖以光复会的名义与岳王会争夺会员,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间的矛盾。

不料,两江总督端方接到举报陈独秀和刘师培在芜湖鼓动革命,遂下令缉拿,他们只得一起逃亡日本。不甘寂寞的刘师培到日本就拉帮结伙,与章太炎争夺同盟会会员,使得他在同盟会的威信扫地。1909年他被王金发逮捕,在强权面前他变成了软骨头,但仍然没有得到宽宥。后来还是陈独秀出面给大总统上书,以“神经过敏”为他开脱罪责,出狱后刘师培到四川隐居。民国初年,关注时局、争名夺誉又脚跟不稳的刘师培参与发起成立“筹安会”,为袁复辟帝制效力。

1917年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而此时的刘师培曾因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过而流落天津,生活无着,度日艰难。陈独秀不忘旧情向蔡元培推荐了刘师培,被聘为北大教授。不料,刘师培在北大立足之后,就对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十分反感,他邀集了一些师生创办《国故》月刊,形成国粹派,提倡复古,与新文化运动唱对台戏。有趣的是,在1919年陈独秀因散发激进传单被捕入狱,刘师培闻讯立即联名各大学的名教授,致函京师警察厅,保释陈独秀出狱。此后不久,刘师培溘然病逝,陈独秀为他主持了丧仪。到此,这对诤友的恩怨才付诸东流。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反反复复,有分有合:孙中山与章太炎

章太炎,名炳麟,浙江余杭人。曾入诂经精舍读书,师从经学大师俞樾,后来成为著名的经学大师。不料,甲午战争的风云惊扰了他书斋的安宁,性情秉直、关注时局的章太炎,拍案而起,随即申请加入强学会,并为维新派的《时务报》撰写了多篇宣传维新,救国图强的文章。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通缉,逃到日本。在这里他结识了孙中山,非常赞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旋即剪掉辫子,以示反清的决心。孙中山也很重视这位从书斋走出的革命家。在1902年章太炎第二次到日本时,孙中山将横滨兴中会的一百多名会员召集起来,在中和堂酒楼举行宴会,为章太炎洗尘。宴会开始时孙中山持杯起立,对章太炎和出席者说:“今天我们略备薄酒,为章先生洗尘。章先生乃是一代国学大师,对西学也很精通。学识渊博,文笔犀利,见解独到,救国图强不遗余力,是我们兴中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我们共同举杯,为欢迎章先生的光临,为反清革命的早日成功,干杯!”出席者同声响应,纷纷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章太炎也持杯回敬大家说:“兄弟虽是一介书生,却也懂得反清革命的意义,我愿意与孙先生订交,共图革命、反清兴汉!这里,我借花献佛,感谢孙先生和兄弟们的盛情,让我们为革命的早日成功,干杯!”这次聚会,意味着章太炎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成为与孙中山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了。

1906年6月,孙中山派人接他到日本,吸收他加入刚刚成立的同盟会,并出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笔。他与孙中山密切配合,宣传同盟会的政治主张,很快就成为同盟会有威信的思想家和宣传家。不料,第二年章太炎就与孙中山发生了龃龉。缘由是日本政府发现孙中山搞反清活动,将他驱逐出境。临走时,孙中山接受了日本友人两笔一万七千元的赠款。孙中山急需这笔经费发动武装起义,只给《民报》留下两千元作为经费。章太炎则希望得到更多的经费。当时孙中山行色匆匆,来不及向章太炎解释这样做的用意,却被用心叵测的人钻了空子。日本浪人和章太炎在日本的朋友刘师培的挑拨,致使脾气暴躁的章太炎对孙中山心生怨恨。他意气用事,将《民报》办公室的孙中山的画像取下摔在地上,还在报上刊登文章谩骂孙中山,呼吁免除孙中山的同盟会总理的职务。

孙中山回国后,为发动广东起义,派人到日本购买武器。章太炎对这种革命大局缺乏认识,只顾一己利益,仍然对孙中山划拨的经费不足耿耿于怀,心怀不满,竟然听信流言,公开泄露起义消息,给革命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孙中山对他极为不满,从此两人的隔阂进一步加深。

1908年底,日本政府封禁《民报》出版。章太炎想把《民报》迁往美国出版,但因经费不足,未能如愿。章太炎怨恨孙中山不拨经费,公然宣布与《民报》脱离关系。不料,第二年同盟会通过努力,《民报》又秘密出版。章太炎闻讯大动肝火,撰写了《伪“民报”检举状》,到处散发,指责汪精卫受命恢复的《民报》非法,并对孙中山进行攻击。不但如此,他还在1910年3月,与陶成章在东京成立光复总会,另立山头,公然与同盟会分庭抗礼。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章太炎被聘为总统府枢密顾问,本来这是对这位老革命党人的重用,可是他却不识抬举,仍然与孙中山作对。他反对孙中山建议的以汉冶萍公司作抵押来向外国人贷款,反对定都南京,甚至连袁世凯当了大总统之后,解除黄兴的革命武装,他也表示赞同。可见,他为了与孙中山作对,以报当年的“经费”之仇,不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因此,1912年他被袁世凯任命为东三省筹边使。

1913年3月,“二次革命”爆发,此时的章太炎已经看清了袁世凯的嘴脸,反过来站在孙中山的一边。袁世凯恼羞成怒,借他回北平之际,将他软禁,直到袁世凯死去才获得自由。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段祺瑞。这个阶段,章太炎被任命为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他为尖锐复杂的护法运动组织动员和出谋划策,与孙中山配合得较好。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针对一些军阀要求的“地方自治”、“联省自治”,提出要结束中国的割据状态,实现革命统一。而章太炎则反对中央集权,鼓吹“联省自治”,甚至连后来孙中山倡导的国共合作,他都嗤之以鼻。

章太炎与孙中山交往的二十多年间,有过默契的合作,也有过反目成仇的岁月,合而分,分而合,几经周折,反复多变。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治丧委员会在筹划陵墓的墓志铭时,大家推举国学功底极深的章太炎先生撰写。章太炎得到这个消息,很自负地表示:“从我与中山先生交谊之密、互知之深来看,他的墓志铭只有我能胜任,也只有我有资格写。”这样,他就为孙中山先生写了篇古朴典雅、凝练审慎的《祭孙公文》。不过,在中山陵建成后,作为中山陵建造总监的蒋介石,并没有用章太炎写的墓志铭,而是镌刻上孙中山生前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章太炎为此十分恼怒,但也无力争回面子。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未能实现的出版宏愿:鲁迅与张静庐

张静庐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出版家。他是浙江慈溪人,从小家境贫寒,只读了小学,就为生活所迫当了酒馆的学徒。他是个不甘心于命运愚弄的人,凭着他对文学的热爱,顽强拼搏,自学成才。他从当记者起步,经过不懈的奋斗,终于在1924年与人合资创办光华书局,在出版界崭露头角。此后,他相继创办上海联合书店、上海杂志公司,还与洪雪帆合办现代书局。这些出版单位都由他担任经理或总经理。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担任联营书店总经理。在中国出版史上成为赫赫有名的出版家。

鲁迅与张静庐的接触,是在1936年张静庐担任上海杂志公司总经理的时候。事情缘于《译文》杂志的出版事宜。《译文》本来是鲁迅于1934年筹划创办的一个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杂志,起初由生活书店出版,黄源担任主编。可是,这本杂志出版一年之后,生活书店提出更换主编,鲁迅不同意,遂将《译文》停刊。不料读者反映强烈,纷纷要求复刊。于是经孟十还搭桥,交给张静庐主持的上海杂志公司出版。张静庐对出版《译文》杂志很重视,尽管出版这个杂志并不能赚钱,但在1936年3月15日《译文》复刊号出版时,他特意在报纸上刊登了很大幅面的广告,还在公司门口挂起了一面白底红字的“译文”广告旗,以便造成声势,扩大影响。这种举措在当时上海的出版界是没有先例的。

《译文》是鲁迅心爱的刊物,张静庐接手出版后,双方合作愉快,鲁迅决定编一套《两世界丛书》给张静庐的出版公司。这套丛书既选译国外的新作品,也翻译国外的古典名著,鲁迅抱有很大的希望。恰在此时,某人传言说鲁迅担心上海杂志公司的版税靠不住,不想将《两世界丛书》给张静庐出版。鲁迅得到这个无中生有的消息十分生气,随即让《译文》主编黄源了解真相,致使这个出版计划暂时搁浅。等到传言澄清之后,鲁迅先生的身体又日渐衰弱,无力编纂,最终未能实现这个出版宏愿,成为鲁迅和张静庐出版合作的一个遗憾。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幕后的高参:梅兰芳与齐如山

在梅兰芳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个至为关键的人物,就是著名戏剧理论家齐如山。

齐如山是河北高阳人,生于1875年,从小喜欢戏剧,北京同文馆毕业后到欧洲留学。在国外接触到外国戏剧,更激发了他对戏剧的兴趣。1912年回国后开始研究中国戏剧,著有《说戏》一书。

1913年的一天,他听说梅兰芳、谭鑫培在天乐茶园演出《汾河湾》,就慕名去看。可是看完之后,他觉得很不满足,心想:像梅兰芳这样嗓音圆润,扮相俊美,身段灵活的旦角,不可多得。然而剧本的硬伤却影响到梅兰芳才艺的发挥。回家后,他给梅兰芳写了封长信,指出:饰演薛仁贵的谭鑫培在寒窑外述说当年与柳迎春结合的经过时,而梅兰芳饰演的柳迎春却无动于衷,没有动作,没有反应,这是不符合当时的情景的。这样处理损害了剧情,也损害了人物创造。梅兰芳收到他的信,仔细阅读,觉得这位陌生观众说得很有道理,下次演出时,就在寒窑一场戏里加了些与薛仁贵相应的动作,立刻引起了一片掌声。饰演薛仁贵的谭鑫培听到掌声觉得很蹊跷,心里很纳闷:这出戏我不知唱了多少遍了,以前没有过掌声,这回是怎么回事?侧目一看,原来是梅兰芳在做动作,与他相呼应。

此后不久,梅兰芳将齐如山请到家里,畅谈戏剧的剧本和演出,并请他介绍欧洲的戏剧信息。由此他们成了好朋友,经常聚会与往来。每逢梅兰芳排演新戏都要请齐如山来观赏和提意见。1935年夏天,梅兰芳找到齐如山,请他编出新戏,参加中秋节会演。齐如山与李释戡一起为他编了出《嫦娥奔月》,并且根据剧情重新设计服装和演出动作,还突出了歌舞的特点,做到唱、做并重,这对于传统的青衣是个大跨度的进步。这出戏在中秋节会演?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