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五代十国风云录 > 第五章 遗臭千载千古一帝石敬瑭和他有血性的侄子(第1页)

第五章 遗臭千载千古一帝石敬瑭和他有血性的侄子(第1页)

北宋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刚刚消灭契丹政权的女真族铁骑如决堤潮水般南下,踏碎了中原一百六十多年的繁华迷梦,穿越历史的悲情,兵临汴梁城。宋朝皇帝赵桓和太上皇赵佶屈膝跪在女真人面前乞降,随后被带到寒冷的五国城中坐井观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北宋被新兴的女真政权消灭,有很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除了宋朝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以及关键时期和女真联盟消灭契丹的外交战略的失误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政权建立时的先天战略地理的缺陷。宋朝建立时,中原政权已经失去做为中原地区天然屏障的长城防线,即今天内蒙古、山西和河北北部的山区。相对于广褒的华北平原来说,长城一带的军事防御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可以利用军事地理上的优势进可取中原,退可守大漠,但对中原的农耕民族政权来说,失去北部山区,致命中原腹地无险可用,这是一个长达近四百年噩梦的开始,而其始作俑者,就是五代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如果说十二世纪最著名的事件是靖康之难,十一世纪最著名的历史事件是王安石变法,那么十世纪时最著名的历史事件毫无疑问的是石敬瑭将中原地区的战略屏障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政权。石敬瑭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一个中原文明的噩梦,而且还“发明”了一个名词:“儿皇帝”。后世那些威风一时的军阀老爷们在跟着洋大人身后狐假虎威的时候,一定会想起“儿皇帝”行业的开山鼻祖石敬瑭来。

后世史家在谈及五代时经常使用一个名词:“沙陀三王朝”,就是认为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的统治都是沙陀族人,其中包括建立后晋的石敬瑭。流行于世的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晋本纪上》开篇就说石敬瑭出身西夷,想必这也是许多人认为石敬瑭是沙陀人的依据。但是,作为出版时间比欧史早近百年的薛居正所著的《旧五代史。晋高祖纪一》却明确记载石敬瑭是汉景帝时丞相石奋的后人,汉朝大乱,石奋的一支后裔流落西夷。

虽然不排除石敬瑭当皇帝后强行把石奋认作祖宗的可能性(就象袁世凯强行认袁崇焕做祖宗一样),但薛居正本人在石敬瑭称帝已经二十四岁,参与旧史编著的卢多逊、张澹、李昉等人也都有五代时期的人生经历,对石敬瑭来历记载的真实性要远大于欧阳修。而且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欧史虽然认为石敬瑭出身西夷,但并没有明说石敬瑭就是沙陀人,而对李克用和刘知远却明确指出他们是沙陀人。做为比较,薛居正的旧史也明确记载李克用和刘知远是沙陀出身。如果石敬瑭是沙陀人,为什么薛史和欧史都不提及,而偏偏对李克用和刘知远是沙陀人“念念不忘”?更何况“出身”西夷并不等于就是西夷人,就象李白“出身”于现吉尔吉斯斯坦,我们能否认为李白是个吉尔吉斯斯坦人?呵呵。由此可见,所谓“沙陀三王朝”的说法并不正确,石敬瑭确实是个汉人(更是个货真价实的汉奸)。

石敬瑭能够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帝国”,并非是一无所长,石敬瑭熟读兵法,而且是战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的粉丝,他还当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亲卫马军,没点功夫是不行的。石敬瑭之所以能平步青云,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父亲石绍雍(洋名叫臬捩鸡)是李克用以及李存勖时代的大将,在中上层有点人脉。另一方面则是石敬瑭娶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儿。现在有句流行话叫做“嫁个好老公、少奋斗十年”的说法,反过来对男生也是一样的。李嗣源登基后,石敬瑭一跃成驸马爷,前程自然是一片光明。

不过他和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关系很差,两位都是“太子党”,谁也不服谁,经常明争暗斗。到了李从珂“靖难”登基后,石敬瑭更加的恐惧,虽然刚开始还能和李从珂做点表面文章,但这样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要想和李从珂做一个彻底的了断,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任李从珂宰割,要么灭掉李从珂。换成其他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会和石敬瑭一样,选择第二条道路。

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五月,石敬瑭起兵太原,为了表明自己起兵的正义性,他给李从珂上了最后一道表,上写:“你不是明宗皇帝的亲生子,本没有资格当皇帝。废帝虽死,还有许王李从益在,只要你把位子让给李从益,我就罢兵。”这明显是哄小孩子的把戏,李从珂岂能答应?当即破口大骂石敬瑭:“你这个朝三暮四的小人,你为了讨好我杀害了李从厚,现在又把李从益抬出来当幌

子,有哪个傻瓜会相信?!”

李从珂派遣晋州刺史张敬达为帅,督军讨伐石敬瑭,张敬达会合张彦琪、杨光远、高行周等部合围太原。虽然石敬瑭的个人能力并不逊色于李从珂,但毕竟实力差距比较大,唐军一时占据优势,猛烈攻城。太原虽说是个大城,但奈何不了唐军人数太多,好几次都差点被唐军攻破。石敬瑭派桑维翰火速去找耶律德光,请求发兵支援。

如果石敬瑭仅仅是向耶律德光求救,为了报答契丹人,给点财物做为酬谢也没什么,世界上也没有白吃的午餐。但石敬瑭为了能让耶律德光下血本来帮自己,做出了一件足以让“石敬瑭”这个名字遗臭千年的无耻举动。石敬瑭在给耶律德光的信中承诺,只要契丹出兵帮他灭掉李从珂,他就把卢龙至雁门以北土地尽数割让给契丹,并愿意认比自己小十一岁的耶律德光做义父,说话算数,绝不反悔。

他手下的一号军头都押衙刘知远虽然是个沙陀人,但他的战略眼光和“中国情结”远强于石敬瑭。刘知远力劝道:“主公此举大谬,想让契丹人来帮我们,出点钱就能把这帮贪婪鬼引来,何必割让土地。您比耶律德光大十一岁,怎么能做他的儿子?何况雁北自古就是中国屏藩,一旦失去,契丹铁骑就可以毫无阻碍的驰骋中原,必然会酝成大祸,到时候想后悔都来不及了。”

石敬瑭这时已经被城外的唐军折磨的丧失理智了,自己的利益要紧,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算得了什么?更遑论平头百姓的利益了。石敬瑭不听刘知远苦口婆心,让桑维翰去送信。耶律德光接到这封让他飘飘欲仙的信后,禁不住狂笑三声:“真是天助我也!”他让桑维翰连夜赶回晋阳,告诉石敬瑭再坚守几日,八月十五那天他就率大军赶到。

吃下了定心丸,石敬瑭更加的坚定“革命”的决心。张敬达虽然每天狂攻不已,但就是破不了城,气急败坏,又没奈何。石敬瑭在太原城中掰着手指头在算离八月十五还有几天,可一直等到九月,还没见契丹的一兵一卒,石敬瑭有些慌了,这耶律德光是不是得到了李从珂的什么承诺,中途变卦了?

正当石敬瑭近乎绝望的时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领五万铁骑南下,一直来到太原城下,石敬瑭见契丹兵来了,大喜,开门和契丹军会合,大战唐军。唐军里外受困,加上攻城日久、精疲力尽,哪当得起契丹生力军的冲击,被杀的大败,张敬达等人逃往晋安(今太原南)。石敬瑭狂喜不已,急忙出城拜见义父。见着耶律德光,石敬瑭认认真真的给义父耶律德光行了大礼(比较无耻!)。

两人虽说是平生第一次谋面,但却是“一见钟情”,耶律德光对这个比自己大十一岁的儿子非常满意,连说自己有福气。石敬瑭对义父也是崇拜的五体投地,一口一个父亲叫的耶律德光特别舒服,当然主要还是因为石敬瑭许诺的十六州的土地。

今人多把汉太祖(俗称汉高祖)刘邦当成厚黑学的鼻祖,项羽欲烹刘太公,刘邦面不改色的说道:“煮好了别忘了给兄弟我倒上一碗。”但刘邦和石敬瑭比起来,还是欠点火候。四十四岁的石敬瑭能脸不红心不跳的喊三十四岁的耶律德光爸爸,比项羽大二十多岁的刘邦什么时候喊过项羽干爹?

真是无比佩服石敬瑭,当然更无比羡慕耶律德光,这样孝顺的干儿子,打着灯笼也找不着。

耶律德光虽说认了个干儿子,但他也知道干儿子不是白认的,石敬瑭许诺割让十六州的目的就是让耶律德光帮他灭掉李从珂做中原皇帝。做人要言而有信,说出来的话要算数,石敬瑭就是这样一个千金一诺的“君子”,耶律德光自然也不能例外。

觉得时机差不多了,耶律德光酒足饭饱后对石敬瑭说:“儿子,你老爹我会点相术,我看你的面貌主贵,气量才干,都远比李从珂那小子强上百倍,你不当中原皇帝实在是对不住中原的人民群众。而且我是胡人,中原我也住不习惯,过些日子我就要回去。这样吧,我举行个仪式,册封你做中原皇帝,推翻李从珂这个反动政权,为民除害。”

石敬瑭一听,骨头差点麻酥了,真是欲仙欲死的感觉。不过表面上还得三揖三让一番,老文章了,抄抄也不妨事。他手下那帮吹鼓手自然明白,立刻进行劝进,说主公“天降真主,万民景仰。若不出来做皇帝,奈天下苍生何?!”石敬瑭“推辞”不掉义父和“同志们”的盛情,只好“勉为其难”做皇帝了。

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十一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在晋阳外柳林设坛,正式册封义子石敬瑭为皇帝,国号大晋,改元天福。石敬瑭为了感谢耶律德光对自己的大恩大德,也正式将幽州(今北京市)、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县)、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朔州(今山西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西北)、蔚州(今山西灵丘)共计十六州,并许诺每年向契丹父皇帝纳贡三十万匹帛。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