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五代十国风云录 > 五代结篇关于宋朝建立的一些事情(第1页)

五代结篇关于宋朝建立的一些事情(第1页)

公元960年发生在开封城外的那场事件就是中国历史非常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从此开创在有宋三百二十年的江山事业,直至公元1279年陆秀夫怀抱七岁幼主赵昺在广东崖山投海殉国。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宋朝,一个是卖鞋子的刘裕于公元479年杀掉白痴司马德宗(司马德文)建立的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一个就是赵匡胤的宋,巧合的是,两个宋朝灭亡的时间差了整整八百年。和历史上许多改朝换代一样,他们开创新朝似乎都是“身不由已”,都被人“逼上皇位”的。如果从宿命的因果论上来说,他们这样做并不值得指责,因为他们所取代的朝代也是这样玩出来的。

相对刘裕从军三十年立功方才取而代之来说,赵匡胤的得道似乎并不让人心服。赵匡胤的前主人柴荣如果不是天嫉英才,多活个二十年,赵匡胤到死也不过是个节度使而已,混好的话弄个空头郡王当当,也就如此了。

但历史不允许假设,柴荣已经死了,七岁的柴家小儿能担当得起统一大业吗?当然谁也不敢说柴宗训长大之后就不如他老爹柴荣,但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赵匡胤逆取顺守,兼弱攻昧,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和兄弟赵光义一起完成统一大业(当然有种说法赵宋只是完成了局部统一,但至少也是大部分)。

赵匡胤虽然武将出身,但人品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算是比较好的,即位之后,他曾经秘密设下一个誓碑,上面有两条死誓,是留子孙们的。头一条就是不允许后人擅杀柴家子孙,即使柴家人犯了谋逆罪,也只能诛及其身,不得罪其族。第二条不得杀士大夫及风闻言事者。并说子孙敢违此誓者不得善终!

第一条做的不错,终宋之世,柴家子孙基本没有罪受诛的,虽然柴宗训之死有些蹊跷。赵匡胤“欺他寡妇与孤儿”,是有些对不住柴荣。不过历史总是这样,有时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南北朝时代,前朝皇帝禅代之后,往往都祸灭九族,相比刘裕、萧道成、萧衍等人来说,赵匡胤对前朝皇族已经很仁慈了。

宋朝最让后人称道就是的不杀士大夫及风闻言事者,言论相对后面几个时代相对自由一些,大臣们敢在殿上和皇帝公然争议,甚至包黑子大声讲话唾了宋仁宗一脸唾沫星子,宋仁宗也只是笑笑。

后来党争蜂起,一派打击压制另一派,也没有动辄灭族,被杀的都没几个。宋朝最有名的文字狱,北宋神宗时的苏东坡乌台诗案,动静很大,但最后宋神宗怜苏轼之才,不过是流放黄州。

言论管制的相对宽松让宋朝成为自春秋战国以来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另一个是明朝万历中后期),两宋文化的高度繁荣,和宋朝统治者的仁治有直接的关系。宋朝虽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等于个人独裁,宋朝名臣文彦博曾经说过“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见,宋朝还是比较“民主”的。

赵匡胤是历史上的大名人,我们一提及赵匡胤,往往脑海中会不由得跳出三个词来: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烛影斧声。关于陈桥兵变,尽管史未其详,但明眼人都知道赵匡胤在逢场作戏。有许多人评论过陈桥兵变,其中清人查慎行有句名诗,说的就是陈桥兵变: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军情报的是辽汉联合入侵,赵匡胤这才有机会领兵夺位。奇怪的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辽汉联兵南下突然没了下文。辽汉联兵神龙见首不见尾,怎能不让人心疑?还有,军中岂会有黄袍这等宫中禁物?十年前郭威披的是黄龙旗,勉强还能装的过去,赵匡胤手下那帮人想富贵有些过头了,也不动动脑筋,十分好笑。

象赵匡胤这样的人中豪杰,即使这时不动手,以赵匡胤在后周军界的地位,发生政变也是迟早的事情,或许别人也在想同样的事情。

当然,两宋三百二十年,年年胡马饮河边,终宋一世,始终被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政权所压制,文治极盛,武功极弱,这也是让后世诟病最大的地方。宋朝积弱如此,似有情衷可原,如果不是石敬瑭这厮想当皇帝想疯了,丧心病狂的出卖幽云十六州,宋朝不会如此被动挨打。宋朝扬文抑武,武人在宋朝极不吃香,地位不如文官。前线打仗,靠的不是临阵机变,而是大后方皇帝画出的作战指令,这样岂能打胜仗?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称帝,赵匡胤知道自己的这个位子是怎么来的,所以他对身边那些有手握重兵的武将阴怀忌心。自己能玩柴宗训孤儿寡妇于股掌间,谁敢保证他手下那边人就不敢再玩一次黄袍加身?

赵匡胤的同乡赵普是“杯酒释兵权”的主要导演之一,五代军阀杀戮族夷,做为一个过来人,对五代经常发生的人间惨剧刻骨铭心,而且他是文臣,在五代文臣是不吃香的。

赵匡胤问赵普:“朱温废唐至今不过五十年,却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乱极矣!五代大乱,病根就在军权外流,今朕要收回天下之兵,治天下久安计,你以为如何?”赵普自然支持:“地方藩镇手控军政财粮,中央对此束手无策,君弱臣强,主次颠倒。若欲天下长安,必夺其兵,收其钱粮,使藩镇无兵,天下治矣。”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赵匡胤宴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亲信诸将,宴半,赵匡胤叹道:“非汝等,朕安居于此?但是现在朕才知道做天子不若做节度使。”守信大惑:“陛下何言及此?”赵匡胤假装凄凉状:“大镇节度,谁不望此事?我能做得,别人也能做得。”石守信等人知道赵匡胤起了疑心,伏地泣言:“天下以定,谁还敢有不臣心?”

赵匡胤真是个演戏高手,见他们已经上了道,心中暗笑,脸上却阴云重重:“我们生死相交十余年,固知汝等忠于我,但你们手下若有非分之徒,强披黄袍于汝身,虽汝等欲不为,又能如何?不见朕之前事乎。”

石守信吓的直哭:“臣不敢,请陛下给臣等指条活路。”赵匡胤见演的差不多了,把心窝子话掏了出来:“人这一辈子,怎么都是一个活字,你们都是聪明人,何必贪恋权势,不如交出兵权,安享富贵。你不负朕,朕必不负你。”这帮大爷终于知道了赵匡胤要干什么,赵匡胤雄武过人,除了柴荣就是他了,李筠、李重进如何?不照样被他灭掉,谁还敢把九族身家押在赌桌上?纷纷交出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从此,地方军政财权统统上缴中央,《宋史兵志》云:“更历五代,乱亡相踵,未有不由于兵者。太祖起戎行,有天下,收四方劲兵,列营京畿,以备宿卫,分番屯戍,以捍边圉。”有宋一代,再无藩镇之患,赵家安享江山三百二十年。

宋代脱胎五代,深晓五代积弊,武人弄权,导致天下大乱。宋朝吸取了教训,但有些矫枉过正。宋朝十八帝,真正可以称为军事家的也只有赵匡胤一人,赵光义自诩“通晓军事”,可伟人毛泽东一句“此人素不知兵”,就给盖棺定论了。

不管怎么说,宋朝都是中国历史一个极端重要的时代,宋朝建立的一些制度直到现在还为我们所熟用,说宋朝影响了一千年的中国历史并不过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史的走向。一代大儒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唐之世近于古,宋之世近于今。”宋朝对于历史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无论是他的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关于赵匡胤之死,千余年来风言不断,“烛影斧声”是宋史第一大疑案,赵匡胤死的非常突然,宋史只称:“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癸丑(十日),帝崩于万岁殿。”野史传言,赵匡胤死前,是夜大雪,赵匡胤急召赵光义来见,将太监宫女全都屏出殿外。只见绰绰烛影中,赵匡胤举斧大言道:“好做!好做!”然后赵光义大哭,帝崩矣。

赵匡胤如何死的,历来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是倾向于赵匡胤是非善终,而且赵光义即位有些不明不白。虽然赵光义继位后说什么杜太后曾有“金匮之盟”,让赵匡胤传位于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回赵匡胤子德昭。

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实在不高,而且现实中的操作性太低。杜太后如何知道赵匡胤早死?按正常活法,赵匡胤活到七十岁不成问题,此时赵德昭也快五十岁了,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幼主。即使金匮之盟只是应急措施,但为什么在赵匡胤健在时没有把金匮之盟公之天下?只是凭赵光义之口说出来,真实性有多高?只有天知道!

按正史说法,赵匡胤死后,宋皇后曾经让太监王继恩急召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跑到晋王府叫来了赵光义。赵光义犹豫不决,王继恩急了:“事久,将为他人有矣。”赵光义这才入宫,宋皇后见赵光义突至,知道大事已去,泣不成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不明白王继恩区区一个内侍太监怎么会有天大的胆量做这样灭九族的勾当?如果王继恩身后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他怎敢如此?

放眼当时宋朝政界,除了赵匡胤之外,天下最有势力的就是晋王开封尹赵光义。赵光义主政开封十五年,编织了一条庞大的政治网。但赵匡胤总是这么健康的活着,赵德昭早晚要长大,那时还有他赵光义什么事?而且赵光义即位后,开始打击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以及赵普被赵光义抛弃,从哪方面看,赵匡胤的死都和赵光义脱离不了干系。

关于宋朝的事情,先就说到这吧,这次主要写的是五代,宋朝点到为止。五代已经写完了,下面开始折回头来,我们回顾一下十国的历史。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