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大清风云3:康熙大帝 > 第七章 康熙的治国之道(第1页)

第七章 康熙的治国之道(第1页)

始终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这是康熙治国的最大特点。他治国并没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真真切切地关心人民的利益,仅此而已。

重视民生,反对拆迁,鼓励垦荒

我们知道,康熙并不是开国之君,但是他却做了很多开国皇帝必须做的事情,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很高,既是守成之君,又是开疆拓土的大帝。

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这个算法是依照清军入主中原来算的,在康熙前面有四个对清朝起着重大作用的领袖,分别是的他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叔祖父多尔衮和父亲顺治。

顺治在位十八年,清朝并没有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康熙登基以后,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譬如战火不绝、割据政权独霸一方、经济萧条、财政匮乏等等。

清军入主中原后,在京畿大肆圈地,霸占了以前汉人的土地,由此引起许多强烈的反抗。清军对汉族地主和农民的反抗采取了极端的军事措施,烧杀抢掠,手段非常残忍。这段时期是多尔衮执政,随后多尔衮又推行了“逃人法”,这项法令在皇太极时基本废去,多尔衮重新启用,对汉民族采取了高压政策。

清初的暴政对国计民生带来了重大的危害,顺治亲政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了多尔衮的许多弊政,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康熙始终将民生放在执政的首要地位,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社会才可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当然,康熙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他用实际行动解决了民生问题。

康熙实施了以下措施:

一、将荒熟土地分给臣民。康熙八年(1669年),将十七万顷的明朝藩王荒熟土地交给百姓,让他们开垦种植。所谓荒熟土地,既有荒地,也有直接可以种植的熟地。十二年(1673年),他又责令各省开垦荒地,为了鼓励开荒,他免费给开垦者种子、口粮和工具。康熙将这些土地命名为更名田,这种田租赋相对要高一些,但由于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经营者手上,所以老百姓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二、保护土地产权,释放奴仆为民。康熙八年,康熙对户部官员说:“这些年,一直将民间的土地圈给八旗,以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让朕很同情。以后圈占民房的行为应当永远禁止,今年圈占的土地,全部返回民间,并将古北口一带的空地拨给农民耕种。”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将奉川、锦州的荒地给百姓开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对大学士说:“田地是老百姓的恒产,已经给他们的不能再收回,大臣们如果有超出规定数量的土地,必须申报户部,有用时再拨给百姓,老百姓的土地不要轻易去动。”对于妄行圈地的人,康熙选择从重治罪。康熙的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心系天下的明君的胸怀。

康熙甚至认为即使是军国大事,都不能触犯平民百姓的土地,这种理念出现在三百年前确实让人佩服,现在的许多官僚完全不可望其项背。康熙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于治国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执政者最重要的是让人民富足,让人民富足的办法是教会他们生财之道,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发财致富,藏富于民是立国的根本,想起现在的与民争富让人感慨。

此外,康熙还制定了一项政策,禁止汉民投充到满人家里为奴,让百姓自力更生,发展农业。

三、鼓励军垦。在顺治年间,就有人提出了要军垦,不过当时只是提提,没法实施。康熙年间,这道政策才得到实施。最早,军垦是针对投诚兵制定出来的政策,投诚兵以前是跟清军打仗的兵,这些兵的待遇和福利都要差很多,而且他们都拖家带口,如果不实行垦荒的话,会带来很多麻烦。军垦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还为国家增加了课税。

在赋税方面,康熙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不过,在康熙初年,轻徭薄赋的政策无法实现,由于连年的战争,在初期这个政策无法实现,但是康熙却反对有官员借口国家战争,从苛捐杂税中谋取私利,勒索百姓。对此,康熙严令禁止,他提出:“让百姓休养生息是最重要的事情,执政者一定要清楚,什么是利政,什么是弊政。对国家好对百姓好的事情要做,对国家坏对百姓不利的事情不要做。”

平定三藩后,康熙就着手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地主阶级和小民一律按同等标准交税,并降低赋税。康熙五十年,在赋税方面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改革,赋税不再按照人口来收,人丁增加税不加,只按照田地的多少收税。

康熙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他还严禁官吏扰民,禁止官吏私自征派各种赋税,一再告诫地方官:“累民之事,即使只是丝毫也不能做。”

康熙以身作则,每次外出巡行,力求避免扰民,跟他的孙子乾隆完全不一样。乾隆一出门,劳民伤财,花费甚巨,贪腐成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和孝庄太皇太后驾临五台山,在山上碰到不少百姓背着粮食米豆,康熙有些奇怪,让随从去询问。村民们都说这是为太皇太后和皇帝到来做准备。

康熙随即对阿兰泰说:“太皇太后驾临五台山,一切费用都由宫廷出资,本无丝毫取自百姓,这些粮豆究竟有何用处,应该尽快查明。”

经过询问才知道,五台县的知县担心太皇太后和皇帝来了以后,食用不够,所以从老百姓那里买了一些粮豆,并不是向百姓科派的。康熙深知地方官贪得无厌,往往借着机会搜刮小民,康熙严词说道:“知县从老百姓手中买的,未必尽信。朝廷的一切出行都由内廷解决,以后这些事情地方官不要再插手,不准再让老百姓准备什么。”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临行前,康熙召来户部、工部等官员,晓谕他们:“朕出行的一切用度从俭,大家把一切要用的物品准备好,不要让地方官从民间派取,扰害百姓。”

始终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这是康熙治国的最大特点。他治国并没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真真切切地关心人民的利益,仅此而已。

重商节俭,德法兼顾

康熙跟一般封建帝王不同,他没那么仇视商业,他不仅没有看不起商业,反而认为商业自古就是一个社会不可分割的部分。

康熙曾说:“国家要和谐,必须做到四点:执政者全心执政为民,经商的人踏踏实实经商,务农的要勤勤恳恳务农,读书的要兢兢业业读书。这四种人如果能安居乐业,互不侵扰,国家就一定能强大。”

康熙对工商业不仅没有贬抑,而且给予了支持。当然,其中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因为清朝初年,战争很多,为了缓解巨大的开支,商人做出了不可缺少的贡献。战争期间,商人要缴纳的关税往往是最重的。在前期,康熙仍然对商人实行重税,没办法,经常要打仗,开支太大了。

平定三藩后,康熙适时改变了做法,他认为再这样下去,会让商民陷入困境,对国家有很大危害,所以决定革除弊政。具体做法是调低税率,并且禁止关卡勒索商人,让商人能够更好地经营和贸易。

为了给商人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康熙公布关税征收条例,如果出现勒索者,商人可以通过控告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对于私自征收杂税的官员,康熙表示严惩不贷。

康熙很早就意识到官商勾结的祸害,官商勾结会直接导致市场垄断,导致缺少背景的小商人经营困难,最终受害的是消费者,也就是广大人民。清初,管理物价的机构是牙行,牙行后来日益变成盘剥商人的官僚机构。康熙正本清源,对牙行进行了改造,让牙行变成一个相对清廉的机构,为商人谋利,而不是祸害商民。

对于向商人额外征税的行为,康熙严令禁止。康熙还统一了度量衡,方便全国各地的商人贸易。对于那些抢劫勒索商民的兵痞,康熙要求各级将领予以严厉打击。

综上所述,康熙虽然生在三百年前,但是已经意识到了商业对于社会的作用。正因为康熙做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康熙中后期,全国的经济呈蒸蒸日上之势,尤其是江南,工商业最为繁荣。

当然,康熙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而不是一个资本主义领袖。他所做的一切还是从王朝的根本利益出发,商业始终不是主流。所以,在康熙晚年,出现了海禁和矿禁的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王朝的稳定。当然,对商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打击。在制定这些政策时,康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照顾商民的利益,他并没有实行像朱元璋那样严厉的海禁,还是允许沿海渔民出海打鱼。“不能断了渔民的生路啊!”康熙这样跟大臣说。

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能够做到这样优秀确实已经是很难得了。

那么,康熙又是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呢?

在这方面,康熙主要是吸收儒家思想,他认为自古成功的帝王无不是以德服人,只有上层懂礼,下层才会有仁义,良好的道德是一个社会稳定富强的基础。

为了塑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社会,康熙以身作则,杜绝奢侈。康熙有一次下江南,回去的时候,江南文武百官乡绅百姓几十万人为他送行,结果康熙说道:“朕早就听说过江南富庶,来这里以后,见这里城市繁华,看上去确实很富裕。但是江南的人情却没有北方纯朴,过于奢华,过于粉饰。你们这些当官的,要廉洁奉公,爱护百姓,崇尚节俭,拒绝奢侈。只有这样,朕才能安心啊!”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