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唐朝那些事儿4:开元盛世卷 > 3天文历算的成就(第1页)

3天文历算的成就(第1页)

开元十三年(725年),时任大唐帝国太史监的南宫说,率领一行人马前往洛阳去执行帝国筹划已久的一个任务。南宫说是当时帝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帝国让他前往洛阳,是为了完成一次史无前例、世界罕见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他们的任务是要观测洛阳这一地区北极星的高度,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时日影的长度,以及四地间的距离。

概括的说,这是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纬度一度的测定!地球子午线也叫经线,是在地面上连接两极的线,表示南北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帝国在全国一共选了12个观测点,之所以要着重点出南宫说所在的洛阳观测点,是因为经过他们的精心测量,所得出的数据最有实际价值和科学意义。

不过,南宫说一行人虽然任务完成的最出色,但他也仅仅是这次任务的执行者,而在背后统一进行筹划以及对测量数据的计算和汇总,则是另有其人,这个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高官,更不是富甲一方,吃喝不愁想着干些惊天动地伟业的富豪,事实上他是一个和尚,一个淡泊名利的和尚。

这个和尚的法号叫一行!

一行组织的子午线测量是科技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李约瑟

一行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唐初名臣张公瑾的曾孙。年少时聪敏好学,博览经史,精于天文、历象、阴阳五行之学。虽然年纪轻轻就已经才高八斗,但张遂并不是个热衷于功名的人,在他21岁时,当时权倾天下的武三思有意拉拢他加入自己的阵营,被张遂婉言谢绝,但他知道武三思是个有仇必报的小人,为了免遭陷害,他毅然前往嵩山剃度出家,取法名为“一行”。

此后6年的时间里,一行除了在寺庙中苦修佛学之外,还遍访名山大川,访求奇门异术,同时兼修禅宗天台学。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朝廷多次召他回京任命他为官员,均被淡泊名利的一行所拒绝。

一直到开元五年(717年),当李隆基从高力士那里知道原来民间还有一行这样兼修各种奇学的人才后,决定强行征召他入京,无奈之下的一行只得前往京城面见皇帝。

来到宫廷的一行,受到了李隆基的优待,此后四年的时间里,虽然他经常为李隆基讲一些自己所掌握的奇学异术来哄皇帝开心,并且享受着锦衣玉食,但在一行看来,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的心中依旧向往着嵩山古庙那与世隔绝的幽静,渐渐的他开始产生想要离开宫廷的想法。

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开始对宫廷的生活极度厌倦之时,命运之神开始向他招手,未来他的名字注定要在人类科技史上写下光辉浓重的一笔。

开元九年(721年),帝国的日食、月食时间渐渐与预报的时间越来越相去甚远,而这种预报工作是依据太史令李淳风的《麟德历》来进行的,这让李隆基对《麟德历》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为了修正这项工作,李隆基任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一行开始专业从事天文历发的研究工作。

作为多年研究天文历法的一行,内心十分明白重新编修新历,绝不是仅仅用笔和纸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既要分析历代的历法,又必须通晓高深的数学知识,当然这些对于一行来讲都不是困难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制定历法必须要进行天象观测,实际观测日月星辰在轨道上的位置和运行情况。

在那个没有任何高科技仪器的时代,要完成这个任务势必登天还要难!

然而意志坚定的一行,在皇帝李隆基下达这个命令后,毅然的接受了这个任务,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用当时人类有限的知识去探寻宇宙间无限的奥秘!

在这个梦想的召唤下,一行开始了他伟大的科学计划。

开元十一年(723年),一行和帝国的另一位天文学家,时任率府兵曹参军的梁令瓒首先用铜铸造成一个黄道游仪,这台仪器是用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动情况的天文仪器。在一行之前的很多天文学家全都认为,日月是绕地而行的。所谓“黄道”,就是太阳运行的轨道,而“白道”则是月球运行的轨道,用黄道游仪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上的坐标位置。

黄道游仪虽然无法和现在的高科技仪器相比,但一行却用它重新测定了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同时也测量了二十八星宿距北极的度数。一行通过长时间测量所得出的诸多数据和前代的测量数据相比,他发现数据之间不仅赤道的位置和距极度数因年代关系产生差异,而且黄道的位置也是不同,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一个当时让所有人全都惊讶不已的观点,那就是月亮离地球的距离,比太阳离地球的距离要近,并且罗列大量的测量证据,上书李隆基要求废除沿用长达800多年的二十八宿距度数据,得到了李隆基的同意。

事实上,一行的这种发现,已经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次创举,因为这种差异现象用一句专业的术语来讲,叫做恒星移动现象。

在一行之前,所有人全都认为恒星是永恒不动的,而一行的发现堪称天文学上新成就,公元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测量恒星黄道度和古希腊不同,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或许他当时并不知道,早在他一千多年前,遥远的东方一个叫一行的中国僧人早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

当然初战告捷的一行并没有因最初的这点成就而沾沾自喜,因为接下来的工作将是决定重编新历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且更是耐心与意志力的比拼。

因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

一行!用你那缜密的思维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继续创造奇迹吧!其实所有人全都在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

事实上,一行组织策划的这次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既是编修新历的需要,同时也是决心用科学的解释对古代传说的“南北地隔千里影差一寸”错误说法的纠正。

当时南宫说在洛阳共设置了白马(今河南滑县)、浚仪(今河南开封)、扶沟(今河南扶沟)、上蔡(今河南上蔡)四个观测点,从南宫说带回来的实测数据中,一行经过计算得出白马到上蔡距离为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唐尺标准),夏至日表影的长度差两寸。虽然“南北地隔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早在公元422年就被天文学家何天承所否定,但他认为影差一寸的任意两地,其间南北距离的差总相等,这等于是在说地面是平的,这种解释当然不科学。

最终,通过一行的计算,南北距离为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唐尺标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当时包括一行在内,所有人全都不知道,他们的测量的这个数据正是地球子午线纬度一度的长度。

如果化成现在的度量单位,当时的测量长度为129。22公里,而当今测量的子午线长度是111。2公里,所得误差是13。9%。

奇迹!绝对是奇迹!

没有计算机,没有先进的测量设备,在以百公里为计算单位的前提下,一千多年前得出的结果居然只比现在差18。02公里,这个成就不仅属于一行、南宫说和参与当时全国天文大地测量的人员,更属于那个时代的所有中国人。

九十年后,在距离大唐帝国遥远的阿拉伯世界,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米在幼发拉底河平原上策划组织了一次天文大地测量工作,测算结果得出子午线长度为111。815公里(现代理论值为110。6公里),这个结果虽然和现在的测量结果相差无几,但很有可能他们是参考了九十年前一行的测量计算结果,从时间角度来讲,一行的成就具有开创之功。

天文大地测量工作在不经意间让一行又一次创造了奇迹,但这个工作也是重新编修新历的组成部分,接下来的工作将至关重要,因为皇帝陛下的目的是重编新历,从现在开始,一行进入了他完成任务的关键时刻。

对于一行而言,了解了诸多天文现象,掌握了太阳、行星运动的规律,编修新历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他将所掌握的内容,完全用于未来的实践之中,来指导人们对于未来天象四时变化的认识。

开元十三年(725年),在完成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的五个月后,一行开始了他重修新历的工作,经过近两年的推算、撰写和修改,一部崭新的历法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衍历》。

《大衍历》之名是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这个名称而得来的,和前代历法相比,一行继承了汉代天文学家的研究科学成果,不过又冲破了观念的束缚。

当时的人认为这部历法最突出的成就是比较准确的掌握了太阳运行时的变化规律,当然后世的人随着科技的发达通过进一步考证,更加确切的指出了这部历法事实上掌握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时速度的变化规律。

从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从太阳在黄道运行时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依据这个原则,把全国365天分成相同的度数,认为太阳每天等速度走了一度,进而又把全年平均分为二十个节气,称为“平气”。

直到南北朝北齐时代的天文学家张子信经过长期的观测,发现太阳每天的运动其实是不均匀的,到了隋朝天文学家刘焯在制定《黄时历》时,充分吸收了张子信的研究成果,并提出用二十四周等分周天来定节气,称为“定气”,但刘焯推算出的春分、秋分节气居然离冬至有88天之多,离夏至更是有93天的距离,这个数据显然与实际不符。

所以综合以上所述,也就是说在一行之前,基本上没有一部历法与天体运转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这其中也包括李淳风的《麟德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