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 > 第6章 统一制度(第1页)

第6章 统一制度(第1页)

赢政称皇帝、禁谥法,废分封、设郡县,封泰山、禅梁父,从政治制度、组织制度上证明了秦政权的合法性,也证明了皇位奉天承运的正当性,以此神化、圣化自己的权威,巩固大秦帝国的统治。同时,秦始皇在文化和经济政策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采用小篆来统一中国文字。但是我们发现_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从出土的秦朝简牍中,看到的更多是秦隶。这是为什么呢?

统一文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件。这一大事件涉及三个问题,一是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文字?二是秦始皇采用什么方式来统一文字?三是该如何看待秦始皇统一文字?

第一,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文字?主要原因是,被兼并的六国文字字形不一,影响交流,这成为秦朝政令贯彻全国的一大障碍。大秦帝国建立之后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怎样保证政令在如此广袤的国土上得到贯彻执行,如果这一点得不到保障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时六国文字混乱,具体表现为:战国数百年间周天子因自身衰落,无暇顾及规范文字,其他各国君王也没有工夫统一文字。在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下,文字得不到规范,异体字频现,简化字横行。

例如在六国文字中,“马”字的字形就各不相同。

即使在一国之内,同一字的字形也有很多不一致的情况。书写上的不统一,成为书面交流的最大障碍。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的措施,“马”。

字统一规范为“□”。

再如“安”字,六国的字形如下:

统一文字以后,“安”字规范为“□”。

除了便于交流之外,统一文字还是政令统一的需要。保证政令统一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的当务之急。偌大一个帝国,如果不能保证政令统一,那可是天大的问题。在诸侯割据七国争雄的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写法千变万化,也缺乏一定的体系与结构规律,随意性很强。秦并天下之后,领土空前扩张,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进行统治,必须保证政令通畅,而当时字形各异的六国文字给政令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秦始皇的诏令下达到地方后,地方官员都看不明白的话,岂不贻误了国家大事?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也确实发生过诏书到达桂林而当地一般民众却读不懂的事情。因此,政令统一是加强权力控制的头等大事。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根本目的。

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秦国三十五代国君梦寐以求的统一天下的大业,在建立大秦帝国之后,秦始皇的一系列作为都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江山。统一文字的根本目的亦在于此。

第二,秦始皇怎样实现文字的统一呢?他从两方面来进行。首先,要实现文字统一,必须先设定一个全国性的标准。其次,通过政令废止与标准不符的六国文字,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关于这两方面的具体情形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记载得非常明确:“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全国性统一文字的标准就是所谓的小篆,具体措施则是废除“不与秦文合者”。

据此可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过程中,有三个人发挥了很大作用。一是丞相李斯,二是中车府令赵高,三是太史令胡毋敬。丞相总管国家基本政务,李斯不但主张用秦国文字统一天下,而且明确提出废除与秦国文字不同的六国文字,并撰写了《仓颉篇》七章,作为小篆的范本。赵高是中车府令,此职位主要管理皇帝的车马,官阶不高,但是深得秦始皇信任。而且,在秦国官职中加有“中”字的官吏应当是可以出入宫廷的。所以,当时赵高可以自由出入宫闱。太史令是史官,也是皇帝的近臣。出于职业原因,史官对文字统一的要求也许会更加迫切。

然而,有些学者声称,秦始皇不仅用秦小篆统一中国文字,还使用了隶书作为统一文字的书体。理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秦朝出土的简牍上往往不是秦国小篆,而是具有隶书体式的古隶。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秦始皇到底是用何种字体统一文字的呢?是文献记载的小篆,还是出土文献中的隶书?

要弄清楚这一问题,我们需首先了解小篆和隶书的区别。小篆和隶书是两种不同的书写体式,小篆笔画复杂,整齐协调,写出来的字像图画一样漂亮,但是书写麻烦。而隶书笔画比小篆简洁,主要是将小篆的圆转笔画改为方折笔画,书写效果略微宽扁,讲究“蚕头燕尾”。那么,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时,他究竟是采取了小篆还是隶书作为统一的标准呢?

根据汉代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解读,秦始皇是用秦国小篆作为统一天下文字的标准。我也认为,秦始皇统一文字用的不是隶书,而是小篆。我的依据是什么呢?

第一,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文字制定了三部字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令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又令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李斯、赵高、胡毋敬均用小篆来进行这三部字书的写作。

第二,当时各地的刻石均为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五次巡游全国,在各处留下众多的刻石。而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一部分这些刻石的临本或摹本,如泰山、峄山、芝罘、琅琊台、会稽等的刻石,在泰山刻石中还有留存至今的实物,这些刻石文字均为小篆。刻石是秦始皇五次大巡游的重要活动之一,内容无非是记载秦始皇兼并六国等丰功伟绩,所用的小篆必定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

第三,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序》的记载。《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之作、奠基之作,因此,许慎对于统一文字所持的说法,一定有他的文献依据。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出土秦简中竟然有那么多用隶书书写的文字呢?

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将隶书作为统一文字的书体之一,二是秦始皇用秦国小篆进行统一文字最后没有获得成功。而上述列举的三点足以证明第一种可能不成立,那么,只能是第二种可能。

中国文字书体的演变大致是,殷商通用甲骨文,西周、东周通用大篆,战国时期盛行小篆,汉代流行隶书。在这些文字书体中,大篆是一种使用较为混乱的书体。

李斯建议用秦国文字统一天下文字,这当然是以战胜者的姿态统一天下。但是,有一个前提,即秦国文字是否是当时天下最先进的文字。实际上,秦国小篆并非如此。

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因此,文字的形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实用性。

一种不具备实用性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不便于书写。既然文字重在交流,那么,天下百姓在使用文字时,便常常会创造出书写简便的字体。

这种来自民间的创造有利有弊,积极的一面是为文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而消极的一面则是造成了文字使用的混乱。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算不上先进。但是,秦国在军事、经济方面力量的强大,却是其他六国遥不可及的。所以,最终由文化并不发达的秦国统一中国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这在中国历史上常发生。隋朝一统天下、蒙元铁骑征服,都是文化弱军事强者的胜利。尽管秦国能凭借军事手段统一天下,然而从文化发展层面来看,秦国文化与被灭掉的六国文化还是有差距的,齐文化、楚文化都比秦文化先进。因此,秦国的文字也并不是战国时期最先进的文字,因为它不够简便、实用。

秦始皇统一文字采用的正是秦国小篆。小篆华美、整齐,观赏性很强,但是,小篆的最大缺点是不便书写。战国时代有许多纵横家,他们往往一天之内就要书写几千字的文章以说服君王,若用小篆来书写,显然无法完成。

当时,使用得最多的应当是从大篆发展出来的更为简便的书体——隶书。

我们今天看到的秦简中大量存在的隶书,便是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失败的一个明证,它从一方面说明了简便易写的隶书代替了秦始皇强制推行的小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秦简中大量使用隶书就断定秦始皇是用隶书统一文字的,这是有违史实的。

提到隶书,问题颇多:一是什么是隶书?二是谁创造了隶书?三是秦始皇为什么不用隶书统一文字?四是如何评价用小篆而不用隶书统一文字的利弊?

先说第一点,什么是隶书?

隶书的“隶”,意思是“隶属”,隶书是隶属于某一种文字的简便书体。既然西周、东周使用的都是大篆,那么,隶书应当是隶属于大篆的一种简便书体,当然这是古隶书。换句话说,隶书是大篆的手写体。在用大篆勒石刻碑之前,需要起草相关的文字,而不假思索就直接勒石刻碑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应当是在不易保存的材料诸如木简、竹简之类上起草碑文文字。

再说第二点,谁创造了隶书?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时期的程邈创造了隶书。这个说法最早见于西晋书论家卫恒的《四体书势》。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犯罪入狱。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用不便于书写的篆书写字,就对篆书作了修改,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创立了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改动后的新字体,很是欣赏,不仅赦免了程邈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在官狱中推行。程邈原来的身份是个徒隶,因此起初新字体专供隶役使用,便把这一书体称为隶书(或日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日邈所定乃隶字也——《四体书势》)。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