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 > 第19章 子婴亡国(第1页)

第19章 子婴亡国(第1页)

子婴设计杀死赵高,夷灭了赵高三族,除掉了乱秦、亡秦的元凶。

按照常理,秦帝国此时完成了最高权力的正确交接,秦国的政坛开始走向稳定,帝国的命运应当得到扭转了。但是,山东六国如火如荼的反秦战争已经使秦帝国彻底丧失了重整山河的良机,历史没有再给大秦帝国机会。子婴仅仅当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刘邦率领的义军就从武关攻入关中,迅即打到了成阳,驻军霸上(今西安市东南)。刘邦派人招降秦王子婴。子婴白马素车,身着丧服,捧着皇帝的玉玺、符节,在轵道(亭名,今西安市东北)向刘邦投降。兼并六国、空前强大的大秦帝国就这样走完了它的历史征程。子婴诱杀赵高,除去国贼,显示了他的气魄、智慧与胆略,可见,子婴并非是个无能之辈。为什么这么一个有魄力、有计谋的人最终却未能保住秦帝国的江山呢?

从《秘不发丧》一章开始,我们的主要精力一直用在讲述后秦始皇时代大秦帝国中央政权的杀戮与清洗;但是,在大秦帝国上层中枢的权力之争热火朝天的时候,天下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攻郡县,杀秦官,建号“张楚”,一场规模空前的反秦大起义迅速发动,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形成燎原之势。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大秦帝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秦二世对关东的地方起义漠然置之,二是关东形势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秦二世为什么对关东大起义漠然置之呢?原因只有一点:不以为然。

秦二世胡亥并非白痴,但他面对这场规模浩大的全国性反秦大起义不但不以为然,而且竟然采取了鸵鸟政策,不予承认。按照常理,帝国一旦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帝国的元首都会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反应并启动紧急预案,但是秦二世竟然不予承认,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盲目自信。大秦帝国以武力天下第一的优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大秦帝国的虎狼之师是六国根本无法匹敌的。陈胜、吴广起义之时,秦始皇刚刚去世一年,大秦帝国在这之间未经过大的战争重创,军事力量完整地保存下来。秦二世继位之时刚满二十一岁,虽然他没有参与大秦帝国的创建,但是,大秦帝国用十年时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赫赫战绩他还是非常清楚的。帝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他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秦二世盲目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是他敢于蔑视反秦武装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盲目乐观。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后,收缴天下的武器,全部集中到咸阳,铸成十二个人形的钟架两端的立柱,每一个重千石(shi,实;一石相当于今六十斤),置于宫中(收天下兵,聚之成阳,销以为钟镰,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收缴、销毁武器是为了“弱天下之民”。这一手确实很见成效:陈胜、吴广起义之时,也的确没有像样的武器可用,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只能用木棍之类的兵器。秦始皇大力收缴民间的武器使反秦力量在起义初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这绝不是左右起义成败的关键。随着大秦帝国郡县一个个被攻占,起义军的武器自然得到改善;此时的秦二世反而成了反秦义军的军火运输与补充的大队长。但是,秦二世可不这样看。他认为六国的武力被消灭,天下的武器被收缴,怎么可能还会形成大规模的反秦武装呢?

一方面是大秦帝国武装力量雄厚,一方面是天下反秦力量削弱殆尽,秦二世有了这样两种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不相信关东还会结成大规模的反秦军队,他对使者汇报的关东大乱的消息很不以为然,还将报信者囚禁,因为在他看来使者的话是危言耸听。

秦二世既然不相信关东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已成气候,自然也不会把对付关东起义军放到军国大事的地位上来抓。那么,他在忙活啥呢?

首先是残害据实而报的使者。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天下大乱。原六国百姓对大秦帝国的地方官员恨之入骨,所以,陈胜、吴广一举义旗,各地的青年人率先行动,纷纷杀了本地的县令郡守,响应义军,自立为王。这种义军,在广阔的六国土地上数不胜数,这就叫燎原之火。而且,这些义军并非只是占地称王,而是相互联合起来,向西进军,直捣秦帝国的根据地关中。

出巡东方的使者将全国失控的局面报告给秦二世,二世大怒,将使者投入狱中。自此,谁也不敢把关东反秦大起义的情况如实上报朝廷了。

秦二世不愿承认天下大乱的消息,大臣们不敢说关东义军之事,而把这场遍及全国的大起义说成是少数“盗贼”为乱。秦二世的这种鸵鸟心态只能使大秦帝国面对愈演愈烈的反秦大起义无所作为。

此时的二世遁入深宫尽情享乐。大秦帝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秦二世却听信赵高的谄媚之语,隐入后宫,不见大臣,纵情声色,及时享乐。

这不是在即将爆发而是在已经爆发的火山上顶上寻欢作乐。

此外,二世还不断责难大臣。秦二世自己不愿承认天下大乱的形势,也不召集朝中大臣全力应对关东义军的进攻,只是在宫中处理朝政,连坐朝都懒得去。军国大事仅仅和只懂阴谋不懂朝政的赵高商酌,自己忙于与嫔妃寻欢作乐。一旦得到关东不利的消息,就责难大臣。李斯受到责难,上了《行督责书》;章邯受到责难,率兵投降;赵高受到责难,干脆把秦二世杀掉。

可见,对秦二世的责难,谁都心惊胆寒。因为,秦二世杀人毫无顾忌,谁都怕秦二世迁怒于己。

秦二世身为大秦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夜郎自大,对关东局势漠然置之,对六国的反秦运动采取鸵鸟心态,所有这些都更使大秦帝国危如累卵。更令人扼腕的是,秦朝中央政府在关键时刻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重大错误:佞臣赵高自毁长城。

秦二世二年(前208)冬,陈胜的部下周文率领大军杀进关中,进军到戏(今西安临潼)。此地离秦都咸阳已近在咫尺,大秦帝国的形势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周文的大军有数十万人之众,此时的秦二世才知道事态的严峻。

“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日:奈何?”秦二世“大惊”,说明在起义军杀到关中之前,他对关东的形势判断完全建立在自己的主观臆测上,完全不知道国事严重到这种程度。“与群臣谋”,道出了秦二世并非白痴关键时刻他的第一反应是与群臣商议应对之策。

在秦帝国危急存亡之秋,谁能站出来拯救秦帝国呢?

章邯。

章邯是秦帝国的“少府”。少府为秦帝国的九卿之一,是专门掌管帝国宫廷制作的宫府长官。章邯建议,敌兵已到,近在咫尺,人数众多,调集临近各县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修骊山陵墓的刑徒人数众多,现在唯一的办法是立即赦免他们,发给他们兵器,我率领他们去迎击。

章邯是唯一一位在秦帝国危急时刻提出切实可行办法的大臣,秦二世当然立即准奏。并急调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的将军王离作战。

章邯统兵之后,不负众望,首先击败了已经进入关中的陈胜大将周文的数十万大军。周文战败,退出函谷关,大秦帝国的燃眉之急得以解除。

秦二世又派官员增援章邯,章邯乘胜追击,又在渑池大败周文,周文自杀。陈胜在连续战败之后,被其部下残害。此后,章邯又杀了南方义军中势力最为强大的项梁,灭了魏国,杀了新立的魏王。章邯率领这么一支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击败了江南所有的义军,又渡过黄河攻打赵地,大破赵军。可以说,章邯出兵,一路凯歌高奏。章邯成为在大秦帝国危亡关头挽救帝国命运的第一人。

章邯的战绩充分证明他是能够力挽狂澜的难得人才。秦国从来不缺乏名将,从昭襄王时期的白起,到秦王赢政之时的王翦、王贲、李信、蒙恬,秦国战将如云,但是,秦二世继位之后首先残杀了蒙恬。此时王翦等老将已相继故去。章邯就是白起在世,王翦重生。如果重用章邯,再调集大兵,即使不能扑灭关东的熊熊烈火,退保关中应当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章邯是秦帝国危亡关头的万里长城。

但是,秦二世三年(前207)冬,赵地反秦武装退保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王离军围困。章邯屯军巨鹿的南面,供应王离军粮草。就在章邯与王离率领秦军主力与项羽在巨鹿进行生死决战之时,赵高不但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在此时谋杀了李斯,折断了大秦帝国政坛的一条臂膀。这年夏天,前来救赵的诸国军队抵达。项羽率领楚军渡过黄河,切断王离军和章邯所部的联系,并渡过漳水,破釜沉舟,作必死战。章邯数战不利,秦二世马上派人责问。章邯担心秦二世不信任自己,特派长史司马欣回朝说明情况,希望缓和自己与秦二世的关系。时任中丞相的赵高听说章邯派司马欣来了,迟迟不见。司马欣等了三日,感觉形势不妙,连夜逃走。赵高果然派人追杀司马欣,幸亏司马欣走的不是“故道”,才躲过一劫。逃回大营的司马欣对章邯说,赵高掌权,将军若是有功,赵高必然嫉妒,会被杀害,无功更要被杀,愿将军早做打算(夏,章邯等战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赵高弗见,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见邯日: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这一番话大大动摇了章邯拱卫秦帝国的决心与意志。此时,齐、燕、赵、楚诸军一起围歼王离所率的秦军,总指挥王离被俘,遭杀害,长城军团溃败。于是,章邯选择了投降。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