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草清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岵迳弦蛔彀伞?br>

赵申乔眼观鼻,鼻观心,缩着脖子,就跟一尊猴像似的岿然不动。心中暗道,这事跟我都察院又不相干,无名可分,无利可匀,我就学着那个张廷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满员左都御史揆叙接着又成了众人目光的焦点,可他紧紧闭着嘴巴,眼珠子就盯着地板,似乎在数蚂蚁。之前和马齐等人拥立八阿哥,皇上虽然没把他治了,可他很清楚,自己现在得当好这个摆设。

众人又看向礼部尚书嵩祝和王掞,可二人对视一眼,却也是一副绝不先开口的架势。他们已经内定入阁,正是敏感的时候,必须谨言慎行。

眼见又要冷场,另一个文华殿大学士萧永藻不得不开口:“人丁钱粮,永为定额,皇上,此乃历朝未有之仁政!臣等何德何能,敢不戮力附骥!只是这钱粮经制,事涉朝廷根本,臣以为,应发部议,广纳众谏,厘定万全之策为好。”

部议?广谏?

康熙只嗯了一声,表示听到了,心中却是冷笑,这个萧永藻,终究只是个呐臣。如果是马齐,应当能体会他的深意。可惜那家伙读书不多,这事帮不上什么忙。之前还伙同诸臣依附八阿哥胤禩,根本就是昏了头。

马齐就像是一根绳子,将康熙的思绪牵到了太子和阿哥们身上,顿时让他正饱满的心绪给搅乱了。太子复立,却一点没吸取教训,看来是不得不再废了,储位一事,真比治理天下还难啊,朕这终考命,到底能不能圆满……

一个声音又响起,让康熙振作起来,这是李光地。陈廷敬四十九年病休,张玉书五十年身故,眼下康熙的内阁里,就只有三位大学士顶着。虽然已经内定嵩祝和王掞入阁,可面上的过程走完,还得要一两月,而且这二人一个只知兵,一个是酸儒,完全不能跟李光地这个精通理学的汉臣之首相比。

索额图和明珠、徐乾学,高士奇和熊赐履、张英、张玉书等人已经逝去,陈廷敬、郭琇、王鸿绪或病或贬。如今的朝堂上,李光地这位昔日争议颇多的理学大师,门生满朝,无首辅之名,却有首辅之姿。可他一心和光同尘。已过七旬的年纪,外加之前多次病休,能出朝会已属不易。原本众人,甚至康熙都只当他是尊菩萨像,没指望着他发表意见,听他这一开口,都松了口气。

“皇上御宇五十余年,以仁为本,臣等唯有竭思笃行,安敢畏危而趑趄不前?臣品皇上玉言,似有未尽之意,臣驽钝,斗胆问皇上一句,这永为定额,是为……永不加赋否?”

李光地的苍老话音在大殿里回荡着,带起了一股由细细抽凉气声汇成的尾音,大臣们刚刚落在肚子里的心又提了起来,都下意识地在想,这李光地疯了。

第二十三章 北风将起

()    永为定额说的还是不增不减,而这永不加赋,听起来似乎还把“不减”给甩掉了。朝廷现在每年账面上有三千万两银子的收入,可不管是国库,还是地方,亏空已经是一锅焦糊,谁也不敢随便乱揭。

历年来朝廷都在清查亏空,而这亏空根源盘结,实难理清。既有官员贪腐,又有地方财力不济,历次军事的诸多尾帐也没料理干净,甚至这位皇上数次南巡还留下了一堆烂帐,这状况皇上都心知肚明,怎么还想着减赋?

众人的视线无声地来回着,都想起了一件往事。四十九年江南亏空案,江苏布政使宜思恭任内亏空四十六万两。虽然大家都知道这银子的去处,却没人敢说,但亏空被揭了出来,从县府到督抚都得赔付,谁也不愿背这黑锅。户部尚书张鹏翮两下江南,都没查出来,其实也是跟着地方一起装傻,搞出一桩咄咄怪事。最后还是皇上的面子挂不住了,不得不承认这亏空多半来自南巡,掏出内帑银子抹了此事。

如今皇上在这人丁钱粮上继续动脑筋,还堂而皇之地说什么“国库充盈”,掌着一摊子实务的大臣们手里都捏着把汗,真要这么干了,万一大清朝又出了什么大的妖蛾子,不得不再加人丁钱粮,这仁君圣上的脸面往哪里搁?

这时候大臣们纷纷回过味来了,远到康熙二十四年,皇上搞九省轮免,近到五十年要搞全国蠲免,结果发现不现实,改成了三年轮免。听皇上这意思,真是在就事论事,要继续给自己的仁政添砖加瓦,在六十大寿上更进一步?

原本说到“永为定额”,就算是个姿态,也都是自缚手脚,大家都想着应付了事,谁知这李光地跑得更远,居然丢出了一个“永不加赋”!【1】

辫子尾巴上满是白发的李光地说完之后,颤颤巍巍地回头,扫视了一圈大臣,脸上闪过一丝讥讽。衮衮诸公,居然都没明白皇上的帝王之心,真是尸位素餐。

好个李光地,真是深明朕心!

康熙沉吟片刻,品出了这四个字的意思,心怀舒展开来。永为定额和永不加赋,内里的意思都一样,可永为定额说的是该怎么做,他和翰林们都没想到该怎么说,李光地就把这一环补上了。

“朕意即是如此,晋卿……有何具议?”

康熙点头,再瞄了一眼大殿一侧的竹帘,那后面侍立着写起居注的记注官,隐约看到一个身影正在奋笔疾书,该是张廷玉。对这个以审慎沉稳闻名的年轻臣子,他很放心,张廷玉应该会知道这四个字怎么记。

“臣等为皇上贺!永不加赋,此乃三千年未有之仁政!”

李光地满脸红晕地喊着,再度跪伏在地,牵得诸位大臣又赶紧埋头叩拜,同声称贺。

听李光地说到“三千年未有之仁政”,康熙轻咳一声,这一刻也没能完全掩饰住自己的情绪,连挥袍袖,示意诸卿平身。

李光地爬了起来,话也转了个圈:“不过皇上此前屡岁蠲免、累至万万,有刚蠲免之地,再行这亘古未有之仁政,皇恩太重,恐小民担受不起。臣请今岁先在直隶施行,检讨所得,明岁再推之各省。”

这番话让大臣们骤然恍悟,真是个老狐狸!塞给了皇上一顶千秋未曾有过的高帽子,接着再将实务压到直隶一地,李光地入阁前就是直隶巡抚,自然能让这事漂漂亮亮,而明年……明年正好是皇上的六十寿典,这样一件寿礼,历代君王何曾有过?

“都说我毒蛇,我看这李光地才是真正的毒蛇。永不加赋?那不就是永不减赋吗?朝廷丁银每年不过三百来万两,向来都征收不齐,还经常压得地方出事。诸多地方本就按着定额在征,广东府县案,不就是因为这丁银上的龌龊才闹出来的?皇上的心思被李光地这么一打磨,听起来动静挺大的,其实并不影响钱粮根本。这李光地的道学心肠,简直到了七巧玲珑之境……”

赵申乔嘴角微微一抽,他最先明白过来。

不独是他,其他大臣们也纷纷把事情想通透了,这根本就是把烂肉烧成酱肉的勾当,既得名又得利【2】。李光地一番话就把这事磨得光亮剔透,难怪这位仁君圣上会说“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

不等大臣们发表意见,康熙一锤定音:“如此甚好,就依这意思,拟谕明发。”

康熙摆驾离开,李光地来到大殿另一侧的竹帘后,几个值南书房的翰林立在里面。他们虽然是内廷之人,在这朝会上却不能发言,只能和记注官一样,躲在一边倾听和记录。

制诏一类重要文书基本由大学士和学士等人草拟,而上谕一类经常性的文书,名义上虽然也归大学士和学士负责,可他们不仅要办理本章,还都兼着部务,根本忙不过来,基本都交给值南书房的翰林负责,大学士等人把关审阅,再由皇上亲览定夺。今天皇上丢出了这么一个意思,还要求明发上谕,李光地这是来找草拟之人了。

见到李光地过来,翰林都躬身行礼,唤着“李相”。

“悔余,你来拟这上谕,前明之事和课征经制,都不必提,记得……”

李光地看了一圈,点中一个年纪比他小不了多少的翰林。这人不仅文才出众,和自己一样,也曾有过大起落,为此还改名立志,此事交付给他应该靠谱。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