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读遍红楼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小说中的贾雨村应该算作一个有“智”者,虽然家境贫寒,终能以刻苦上进,中了进士,爬上了官位。可是他不是一个“通”者,不懂得官场的游戏规则,结果被罢了官。

作为一种人生要“智”且“通”,即容易也有不容易之处,达到二者兼而有之的人生境界,不仅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丰富的经历。陆游“看尽人间兴废”之后才大彻大悟,安于“不曾富贵不曾穷”的生活境遇。因此“看尽”二字对人生的彻悟是非常重要的。贾雨村看了“智通寺”和那副对联之后,“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说明他多少意识到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但他“仕进”之心太强,虽遭罢官却未能因此而幡然觉悟,最终“因嫌纱帽小,致使枷索扛。”历史上如同贾雨村一样的“智”者不胜枚举,留给人们的教训也非常深刻,难以一一详述。

智且通者,实为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历史上有位道者刘伯温,家喻户晓。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帮助过朱元璋打天下,取得天下,功勋卓著。当这位“智”者本该享受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之际,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分封”,竞远离庙堂归隐山林。这种豁达的胸怀和远见卓识,使刘伯温免遭朱元璋杀戮开国功臣之祸——这种“福分”就是既在看到“好”时又能想到“了”时,而达到“智通”的人生境界!

有人说,“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能达到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才能坦然地面对自己、面对感情、面对世界,从而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以为这是一种“醒世恒言”。

“智通寺”三个大字文虽浅近,但对我们千千万万读者却是最好的启迪。但愿我们每个人读过《红楼梦》之后,都能记住那副对联的警示意义: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2005年10月12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

——《红楼梦》中的一位老僧

糊涂常指不明事理的人和事,例如骂人是糊涂人,糊涂东西、糊涂虫,这是人的一种情态。

难得糊涂是一种人生境界。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是他一生的体验和总结,成为一些人修炼本性的格言。

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写照。

《红楼梦》第2回写贾雨村在维扬郊外破庙中见到一位龙钟老僧“聋且昏,齿落舌顿,所答非所问。”这是老僧的表象。他的实象是什么呢?小说中用了象征手法——那老僧正在“煮粥”。“粥”是“糊涂”一锅,即以“粥”来说老僧糊涂,是暗指。其实这位老僧并非是不明事理的糊涂,他是经过“筋斗”的智而通的那种人!这种人看透世情,万境皆作梦境看,对贾雨村那种追名逐利人一看便知,毫无兴趣,故“所答非所问”。

世间糊涂人做糊涂事,不在少数,亦在情理之中。但令人惊诧者则是聪明人也常常做糊涂事,这种人也不鲜见。可怕的是世间有一种人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能够在“该出手时就出手”!《红楼梦》中写薛宝钗是“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表面上看似糊涂,但实际她一点儿不糊涂。小说中的种种描写都证明了她的“糊涂”是装出来的,是假象而非本象。

难得糊涂所指的人与以上所说的三种人完全不同。他们是真正的智者,曾经沧海阅尽人间兴衰,从苦辣酸甜的百味中,体验到人间争强好胜的无聊,争名逐利的无耻,从而淡泊功名利禄,不去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一切都淡然处之,以静养心。此即前人所说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难得糊涂是一种“悟”。顿悟者寡,渐悟者多。从精明于世到“糊涂”一生是一种选择,意味着要有所放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放弃(名利、地位、金钱等等)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洗涤、磨炼之后,才能够使自己的灵性得到升华。因此才谓之“难得”二字。

“智通寺”内的老僧是否真的翻过“筋斗”,无法考证。这个象征性的“破庙”和“煮粥”度日,所要告诉贾雨村(也包括所有的读者)的话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倘能真正修炼到“难得糊涂”,实为人生一大幸事!

2005年11月16日

宁荣二公的嘱托与宁国府的祭宗祠

宁荣二公的嘱托与宁国府的祭宗祠

——《红楼梦》中“祖先崇拜”的文化意蕴

龙文化、玉文化,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三大主要文化,其中玉文化和祖先崇拜在《红楼梦》中都有所描写。玉文化的内容和价值非本文能够容纳,将另文专述。本文只就祖先崇拜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一些考察,略陈管见。

《红楼梦》第5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境,警幻仙姑见到他时,“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统,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竞无可以继业。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了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这里所提到的宁荣二公,是贾宝玉的四代祖。正是当年他们老兄弟两个用九死一生挣下了这份家业,使贾家成为“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四大家族之一。尽管时过百年,但他们仍然心系家族,希望子孙们能够继承祖业。他们在九泉之下,还为自己的子孙恳求警幻仙姑给以帮助,正所谓人虽死,精神不死也。

从《红楼梦》诞生的时代来看,宁荣二府正是这个时代一个典型的世家大族的缩影。宁荣二府的创业、兴盛,然后逐渐走向衰败,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宗法制度下的世家大族的生存历史。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一个家族的形成、发展都是从血亲为基础来维系的。因此这样的大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对“祖宗”的创业,一是怀有骄傲感,二是怀有崇敬感,三是要永远纪念“祖宗”。

第3回写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下车她看到“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当黛玉来到荣国府,“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又有一副对联……道是:座上珠玑照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宁荣二府能有今日之威仪是从哪里来的?是祖宗遗下的,没有祖宗哪里会有他们今日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因此,在黛玉眼中的这种富贵象征之物,时刻在提示着贾府子孙要永远记住“祖宗”创业的功德。

正因为如此,宁荣二府同所有世家大族一样不仅有自己的家庙、家茔,也有供奉祖宗遗影的祠堂。第53回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的情节,场面阔大而肃穆,写出了“祭祖宗”的全过程。小说中写道:

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

腊月三十,待贾母进宫朝贺毕,亲率宁荣二府子弟开始祭祀活动: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