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六道决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时值初夏傍晚,栖霞山峰峦叠翠,夕阳斜照,晚钟悠悠……c

微风拂过,绿林摇曳中,一座庙宇若隐若现,红砖绿瓦,古朴大气,正是大名鼎鼎的金陵栖霞古寺。

“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深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远处晚课的经颂伴着木鱼声远远传来,禅房里昏暗的灯光明明灭灭,一老一少两个僧人并肩面壁盘膝而坐,双目微阖,嘴唇微动,和着远处传来的晚课声默诵经文。

老僧人须眉皆白,长须过胸,显然早过甲子之龄,却见他一边诵经一边轻拨挂在脖子上的那串佛珠。小和尚只有十岁左右的光景,身形微胖,此刻也正一丝不苟地默念经文,俨然一副小小得道高僧的模样。

待念到“故知波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一句时,小和尚双眉微蹙,诵经之声略略一顿,只那么一瞬,旋又复诵,加快了语速,跟上众僧的节奏。

虽只一顿,他身旁的老僧人已然察觉,拨佛珠的拇指一滞,缓缓睁开双眼,回头望向身边的弟子,没有嗔怪他为何竟在晚课时心有旁骛,却只微微一笑,问道:“若水,你可是心中有所思悟?”

小和尚若水忙道:“弟子知错,不该在晚课时分心,只是……”说到这儿,却是话音一停,不敢再说下去。

老僧人至清道:“但说无妨。”

若水偷眼抬头望去,正迎上师傅澄澈淳厚的目光,心中一宽,道:“谢师傅。弟子记得师傅曾教诲,‘苦海无边’,弟子也知,不经磨难苦,难得至上道。却不明经文所言,波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话说及此,嗫嚅半晌,却不知如何措辞。

至清缓缓道:“你可是想问,佛能消除苦厄,人世间却为何仍如此多灾多难?如何才能真正除一切苦?”

若水一拜倒地,道:“弟子愚钝,愿听师傅教诲。”

至清道:“佛曰,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一入轮回道,自是七情六欲加身,受以上种种,永无终日。除非积善成德,勤修戒、定、慧,断除无明,斩断烦恼,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得正果而成佛,方可脱离轮回,永登极乐之境,否则,便得生生世世永入六道之中,受轮回之苦。”

若水面有忧虑之色,道:“那弟子今世多行善事,广积福德,那下一世是否能少受苦难?又何时才能修炼成佛,登极乐净土?”

老僧人至清笑而不语,只拨弄着手中的佛珠,片刻方道:“今世之果,皆为前世之因,万世皆有因有果。佛法无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世人所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即是言此。若想下世能得善报,那得看你今世种下什么果了。若水,你可明白?”

若水紧蹙的双眉缓缓松开,心情已然平复,缓缓道:“弟子明白。”

至清又道:“多行善事,广积福德自是美事,但若每事行前皆心怀积德成佛之意,未免又落了下乘。若水,你可明白?”

若水先是一愣,随即喜道:“师傅,我明白了!是不是行善事应该以助人为目的,而不应心求回报,在行善时仍心思下世得善缘?”

至清轻抚弟子的头,笑道:“正是如此。行善莫存功利心。善行自有善报。”

若水若有所悟,抬头望去,便看到了墙上挂着的六道轮回图。

转轮圣王头顶三世佛,面目丑怪,赤面獠牙,戴骷髅头饰,脚踏鳌头,口衔轮沿,双臂环抱巨轮。巨轮内层中心是猪、鸽、蛇三兽,表示愚痴、贪染、嗔恚“三毒”。第二层又分为五格,分绘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之景。第三层分绘“十二因缘说”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十二番景象。第四层却是分得更多,共有十八格,每格中于瓦罐似的套筒里刻出一个个生灵转世轮回的图像,有人头人尾,人头畜尾,狼头人尾,牛头畜尾等,不一而足。

若水注视着挂画,身躯忽然微微一震,仿佛感受到转轮圣王法力所致,人生之业力不可逆转的精神力量。

与师傅谈论半晌,经颂之声早已念至波若波罗密多心经下卷了。“何以故,成法非法,法会于心,心融于法,法忘其法,法无其法,乃为**,得渡众生。舍利子,彼岸无岸,强名曰岸,岸无成岸,心止即岸。……”

晚课之声悠悠传来,若水回头看师傅,只见他缓缓地拨弄着手中的佛珠,低眉垂目,不再言语。

“今世之果,前世之因……”若水口中默念,不由得低下了头,陷入了沉思。

………【第一章 杨家村】………

杨家村坐落于金陵城郊的栖霞山山脚,小村子百来户人家,大半都姓杨。村里人靠山吃山,下田种地之余,不少人兼做猎户,常上山打点儿野味,或是砍些柴禾进城贩卖,老百姓日子虽不算殷实,但能足温饱。大唐盛世之下,无兵荒徭役之乱,亦无苛捐杂税之苦,民风向善,安居乐业,人们倒也过得自在逍遥。

大唐之风向佛,栖霞山上的栖霞寺倒也香火不断,每日慕名而来的游客信徒络绎不绝,多有取道杨家村的,却也能为村子平添几分生气。

栖霞山更远处的山头上还有一座栖霞斋,与栖霞寺遥遥相望。山不甚高,但每有欲寻路而上者都不得其道,在山中兜转数圈,看似向上攀登,却往往最终莫名其妙地又走回山下,如此尝试多次,结果只得作罢。

但村民中一直谣传,栖霞斋中住的是法力无边的高人,御剑飞仙、斩妖除魔,无所不能,若遇鬼怪,便飞仙而下,剑斩妖魔。

或许真是因此缘故,村中鲜有鬼怪作乱的传闻,对这一神秘的栖霞斋,杨家村人在好奇之余不免多了几分肃然起敬之情,每逢佛拜之日,除了斋戒沐浴,上栖霞寺添香求愿,也会向着栖霞斋的方向磕几个响头,求一求平安。

………【第二章 怡妹妹】………

“陌哥哥,陌哥哥,侬娘亲又差侬去劈柴么?”

原本哼着小曲儿拎着斧头正准备上山的男孩听了这话,停下身来,回头望去,笑了笑说:“是啊。怡妹妹,你来玩儿么?”

这小男孩看身形不过七八岁年纪,身材瘦弱,却是长得眉目清秀,若不仔细分辨,怕会把他误认为小女孩。他身着满是补丁的粗麻布短衫,似是家中贫穷,难买新衣。

只见他身高不过到**腰腹之际,却拎着一把几乎有他半个人长短的大斧头,斧头显是颇为沉重,他拎得气喘吁吁,却仍口哼小曲儿,满脸不在乎的神情。此时恰逢熟人,停下交谈时不由连连揉搓累得发麻的双手。

那个被称为怡妹妹的小女孩与他年纪相仿,身着红缎小衣,头扎两条冲天小辫,双颊红扑扑的,粉雕玉啄,有如一个瓷娃娃,煞是可爱。

此刻听得男孩这么一问,眉头一皱,不由自主地退了一步,小嘴一遍,道:“勿去!陌哥哥侬讲山上有鬼,介般要我上山莫不是吓唬我!”

小女孩杨怡一口吴腔软语含嗔带怨,童声清脆,却是好听之极,男孩杨陌听得心头受用,反倒对她的一番质问无介于怀。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