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我的天堂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清朝雍正皇帝刚坐上龙椅那年,苏州织造胡凤翬的奏折里,就曾记有这样的景象:“阊门南濠一带,客商辐辏,大半福建人民,几及万有余人。”其实,此前的100多年前,旅苏的福州商人们便已在明万历41年(1613年)建起了三山会馆。明清时期,福建商人共在苏州建有8所会馆。商人移民至苏州是从元末明初开始的,那时苏州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和世界重要的大城市之一,所以想发财赚钱的商人蜂拥而至,形成了苏州历史上外埠人移民到此的第一个高潮。与闽商一样,粤商也是各地商帮中来苏州较早的一批人。明清时期,广东各地商人在苏州就建了7所会馆,其中建于清康熙或康熙之前的就有5所。而这5所会馆,又全都位于当时苏州最繁华的山塘街。在有据可查的59所明清时期苏州会馆中,山塘街上有13所,阊门及山塘周边还有17所,超过了全城的半数。而后来兴盛起来的近200处公所,则逐步向这座古城的各处散布蔓延开来。继闽商和粤商来到苏州之后,晋商、徽商、浙商和鲁商们也都纷至沓来,并且形成更大的势头。这些来自南北各地的商人,他们不仅自己在此做生意,发财后又成群结队地将家眷和帮工一一搬到苏州来,成为这里的新移民,并与当地百姓融为一体。正是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和开放,吸纳与兼收,苏州由此形成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盛。当年的繁荣盛况被清乾隆年间徐扬的一幅历史长卷《姑苏繁华图》所记载下来,那时的姑苏城内,从虎丘至阊门,七里长街,商铺林立,万商云集,百货充溢,舟船辐辏,帆樯鳞集……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苏州城市有了显著扩大。城市地域范围扩展了,其人口也迅速增长。这一阶段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

这是明清时期的苏州,她光彩夺目。

然而苏州人并没有满足和停止过他们对美好家园的再建设、再追求。他们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不足…

如此美丽富饶还有不足·外人总把苏州比作是中国最美的山水画,他们羡慕都羡慕不过来,苏州人自己竟然会不满足·

我的苏州父老乡亲们真的没有满足,他们在寻找、检视自己的缺失:山水画美吗·美,它平远、深远和高远。可苏州人回头看看自己一览无余的平原景象时有了愧意,因为人们总把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视为最美,但苏州人认为,“小桥流水人家”仅有一种平远之美,还应有深远之美和高远之美,于是他们开始整治出一条条巷子和一条条通江达湖的城河。 。 想看书来

第4章“苏”是地球人的向往(3)

“小巷使双脚越走越深,城河让橹桨越划越远……”苏州人从此有了从容、内敛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心灵的和自然的。

但他们又马上发现,从容太多了就会散乱,内敛过甚便是闭塞,于是苏州人立即给自己提了个醒——我的祖先们开始在小桥流水人家旁和巷子的端头与城河的岸边修起一座座高高的寺塔,好让自己随时随地抬头知道天外的更大世界。于是,苏州人在有了小桥流水人家和巷子与城河,又添了一座座高耸的寺塔之后,便实现了平远、深远和高远的全部……于是,他们的自然家园和心灵家园都成为了“现实之最美”。

现在我有了一个重要发现——对故乡苏州的本质认识:你看,苏州人为什么把城市的商标注册为那座雄伟的虎丘了!那是他们在暗示一种登高远望、永不止步的追求和心境以及一览世界的胸怀。

“先见虎丘塔,再到苏州城。”这句旧时俗语,我听后,觉得似乎还应有一句:欲知苏州城,先登虎丘塔?!

是的,你想真正了解苏州和苏州人,就必须站在一个高度。

那一天,我来到繁华热闹的观前街,在街道中央被一个新景观所吸引:一座印有2006年十佳“新苏州人”手印的纪念墙,巍然屹立在那里。它用坚硬的青灰色金砖做底,墙端十双烫金的手印散发着灼热的光彩,令游人无不驻足仰望。古时有帝王名人碑刻匾额,有捐建寺庙者的铭记;时下有星光大道明星足迹,有官员题字墨宝。但为外来的打工者群体“树碑立传”,苏州是首创。一如媒体所评论的那样,外来创业者用自己的双手,为苏州这座城市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是一种见证,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站在“新苏州人”手印纪念墙面前,我感慨良多:这墙不仅仅体现了苏州市政府和人民对“外来工”这一群体的尊重和感激,也折射了我的父老乡亲们的一种胸怀和境界,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的一种最明智的选择。

因为这座手印墙,我随即获得了一个数据:至2008年,苏州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务工和外来创业者的总人数之比正好是1∶1。也就是说苏州现在有两个600万,一个是本地户籍人口600多万,一个是在此工作和生活的“新苏州人”约600万。

呵,我一下感觉对自己的故乡、对现在的父老乡亲们不再是那么的熟悉了!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都是“苏州人”。

“新苏州人”,这是多么亲切而新鲜的名称。

“我愿意带着家属、孩子和亲戚迁移到这里,就是因为这里的政府和老乡不把我们当外人。”一位在我故乡小镇上安家落户十余年的河南籍老乡这样对我说。他就住在我妹妹家的对面,他说他现在已经把20多位亲戚从河南老家带到苏州工作。“有四家户口也迁来了。”

这就是我的新老乡。望着他坚实而宽阔的背影,我想到了另一个原籍河南的新苏州人,他叫罗延银,是前年“五一”期间我们一起参加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劳模表彰”大会认识的“苏州老乡”。现年刚40岁的罗延银,老家在河南商城县,1992年他来到苏州务工,1997年他被聘为苏州城市排水服务公司疏通班的管道养护工。2006年,他以最高票当选为苏州市首届“十佳新苏州人”之一,并成为苏州有史以来首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农民工。

“罗延银是我们苏州人的光荣和骄傲。”这话是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同志对我说的,从他的表情和语气中我感到了一位领导者的真情与胸怀。

第4章“苏”是地球人的向往(4)

“不管是产业工人、管理层,还是技术人才,我们都吸引了很多国内、国外的优秀人才。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人才引进,尤其是领军科技创业人才的引进,作为苏州对外开放一个很重要的方针。”王荣在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