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我的天堂 > 第39部分(第1页)

第39部分(第1页)

位国内客商,虽然大家都很疲惫,但只要有“情况”,又都精神抖擞。接待完后,天已大暗。因一位客商急着要回上海,为此,平方镇长便亲自驾着面包车为客人开道。到了上海,对方很过意不去,执意要留我们吃晚饭,盛情难却,我们应允了。此时肚子的确很饿,一盘刀切馒头成了最好的盘中餐。大家吃着并交谈着,突然,饭桌上传出沉重的“呼噜”声,一看,只见一只馒头夹在筷上,筷子在一双手上,手撑在络腮胡子的下巴上——平方竟然嘴里含着馒头,手上夹着馒头,打起了“呼噜”。

故事之三:饭桌上的万国旗。

一次,有位日本客商来张浦考察,在一系列例行的介绍、了解环境、勘察现场后,我们诚邀对方赴“迎宾搂”用午餐。席间,宾主双方频频举杯,谈笑风生,那客商十分健淡,知识渊博。我们从中国“八大菜系”谈到古文化,又从良渚古文化遗址谈到“百戏之祖”昆曲,非常投机,以至于戴眼镜的小个子翻译竟无暇下箸。最后,当服务小姐端上一盘插有“万国旗”的水果拼盘时,这位客商突然顿住话题,反复打量着那盘水果,疑惑地问:郁副镇长,这个水果盘上有很多国家的国旗,为什么没有日本·被他这么一问,我一愣:难道能回答说我们没有日本国旗吗·!再细看,我松了一口气:你看,也没有中国国旗啊。岂料他竟死死追问:为什么·情急之中,我灵机一动:哦,中国,日本,大大的友好,我们谁也不“吃”谁,所以,不插旗。知道我是在开玩笑,他翘起拇指说:你的,很机智。为此,我还被“奖励”了一杯酒。《招商的故事》之八:

难忘的30个日日夜夜

台玻,作为台湾100家大企业排名第24位的企业,在落户张浦的过程中,上有市委、市政府重视,下有群众支持和社会各界、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演绎了许多感人故事。

从1994年5月1日子时在昆山嘉顿酒店正式签订土地合约,到5月17日林玉嘉董事长偕夫人莅临张浦勘察地块,而后5月26日赴京拜会*副总理,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节奏如此之快,使我们有一种“大战来临”的感觉,各项相关工作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作为“千岛湖事件”后到大陆投资的第一家台湾公司,“台玻”受到了朱副总理的赞扬和欢迎,林董事长消除了一切顾虑。

所有的环节都很顺利,也很满意。两个月后,台玻发来一纸传真称:1994年8月25日,是台玻30周年纪念日,要在昆山吴淞江畔的宝地上举行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这无疑是个大喜讯,但也是大压力。此时,距8月25日,只有短短的30天,而台玻所选中的周西村的那块600亩土地上,有太多、太多的工作要完成,许多房舍要拆迁,无数电杆要迁移,西段2365米6条河道要填平,9万立方米土方亟需迅速到位,地块测绘要尽快完成,还有排涝站、猪棚、工场,以及水闸的改造,690米道路及165米石驳的修筑,通往镇区和农村电线线路的改道,两条高压线路的合并及1200千伏临时用电的配置……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39)

事情太多了,时间太少了。全镇上下顿时紧急行动起来。

7月26日上午8时整,张浦开发区会议室,圆桌会议正在这里进行。镇开发区规划部、工程部,镇建管所、土管所、水利站、电力站、水厂及周东、周西村,各路人马,全部到齐,献计献策,领受任务,明确责任。没有推诿、躲避的理由,只有陈述如何进行这一“攻坚战”的计谋。面对如此的工作量,所有人的心中只有一个字:干。所有人的表态只有一句话:坚决完成。此时此刻,没有人提出什么条件。面对这样的场面,镇领导和镇开发区的“老总”们非常感动,镇党委书记最后只说了一句话:谢谢同志们。

作为一个项目,张浦人深知“台玻”的重量;作为这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张浦人更感到自己肩上的分量。当天下午,600亩土地的“台玻”工地上,大战阵势全面拉开。我们把每一分钟掰成几瓣来算计,把30个日日夜夜当成60天来用。30天,不分白天与黑夜,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灯光下,那场面总是非常壮观,从指挥员到普通劳动者,都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己的智能与体能。

难以忘记那些日子,书记、镇长无论工作多忙,哪怕时间再晚、身体再累,也不忘来到工地巡视,了解情况,现场办公;难以忘记那些任劳任怨的同志——年近60岁的电力站站长,患有高血压的水厂老厂长,常犯胃病的开发区工程员,以及许许多多熟悉或陌生的面孔。

8月25日,位于吴淞江畔的这块“宝地”给了“台玻”老总们一个惊喜,在奠基开工的仪式上,一位老总感慨地说:台玻落到张浦,这真是一步好棋,走得太对了。具有象征意味的是,当无数彩色气球腾空而起时,主席台上空飞过一群美丽的仙鹤,人们惊奇万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啊!

在一片欢呼声中,我听到有人说:奇迹总会有的。听完老铁的“招商故事”,我又听到了一个叫曹锦元的故事。此人被大伙儿称为“招商大使”,在昆山名气不小。曹锦元自称是“空手道”高手,长相肥头大耳的他,看上去既像老板,又像老大。

我看过一篇记者对他的采访故事:

自1998年开始接触台商并从事民间招商的曹锦元,现今在昆山台商中很有名气。他创办的民间中介机构,7年招商8亿美元,引进台资企业70多家。台商在当地遇到大大小小的麻烦,往往都找这个“老曹”出面,所以有的台商叫他“曹书记”(当时的昆山市委书记也姓曹)。

“我这个人最大的兴趣就是交朋友。”说起自己的特点,老曹亮出底牌。曹锦元说,他以前在昆山开发区做事,后来自己做化工生意。1998年认识了一位台湾企业的老总,这个老总每次来昆山都是老曹派车去接他。这个台湾人觉得老曹挺讲义气,就提醒他,做化工生意是“人赚钱,累死人”,并提议老曹做“钱赚钱”的生意。于是曹锦元就代理了一家台湾报纸的广告。“这边收5万元,那边登出只要1万多元,我原来就赚这些钱!”老曹说。后来这家报纸的一名高层到江苏旅游考察,老曹就自己掏钱全程陪同,花了好几万元。这个高层提醒老曹:单做广告也不行,一定要进入台湾人的圈子。在他的建议和支持下,老曹办起了“台湾新生报台商投资服务中心”。前几年都在探索,这几年生意越做越红火。说到招商赚钱的诀窍,曹锦元一脸自豪:“很多地方政府是贴钱招商,我在昆山是在招商中赚钱!”曹锦元说,他招商赚钱的诀窍其实比较简单,但往往是政府招商做不到的。“说简单就是做好小事,小事做好了,大事情就会跟着来。”他说,他这个人喜欢交朋友,交了朋友不一定今天就有钱赚,但有了朋友就肯定有机会赚钱。曹锦元向记者介绍,去年一个台湾企业的老总,在昆山要开车,他的驾照是台湾的,曹锦元无意间在一个饭局上知道了这件事,就主动提出帮他换江苏的驾照。这事办好了,这个台湾老板只要听到什么人有什么办不妥的事,就告诉别人:找老曹,他可以帮你。老曹这样的服务,的确是政府部门难以做到的。像帮台资企业起草公司的章程,帮企业饭堂物色承包人这类服务,政府不管,老曹管。正是这些小事,让台湾人对这个“老曹”刮目相看。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40)

“只要不睡觉就要联系台商。”曹锦元说,他每天24小时,除了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与昆山的台商联系,至少与自己认识的台商一周打一个电话。他向记者透露了联系台商的技巧,“不能每天一上班就打电话,人家工作多着呢!打电话要在中午11点到12点之间,下午4点到5点之间,联系了就请人家吃饭。最好的时间是晚上8点,这个时间大家都准备卡拉OK,正是介绍朋友的好时机,这时候你一联系,往往就会认识新朋友。有时候我一天当中单卡拉OK歌厅就要跑几场。”说得高兴的曹锦元要我们留下吃饭,他说到做到,拿起电话,“我,老曹,中午吃饭!”不容分说,就把我们拉到了阳澄湖边,呼啦一下子就叫来了一位政府官员五位台湾人!

“不要什么钱都赚,否则没有朋友。”招商中如何赚钱·曹锦元究竟赚了多少钱·曹锦元并不回避我们的问题,“我招商肯定要赚钱,但也不是什么事都赚钱。什么钱都赚,就肯定没有朋友。我招商是先付出,再收钱。”老曹说,中介招商先收钱是行不通的。因为人家不知道你是不是可以做到。在昆山投资的台商往往会问:办好这些事费用是多少·老曹会把最低的标准说出来。等办好了投资项目,以后接着有土建项目,环境评价,绿化工程,人才引进,水电安装甚至团膳服务,“这些项目如果投资都找我,我就肯定有钱赚。”老曹拿出了他为一家台商企业办理团膳服务的意向书,从物色炊事员到菜谱的轮换,都开列得十分周到,显示了老曹“做好小事”的招商理念。

老曹说他招商中也有原则。这原则就是“做不到的事,不要轻易表态”。他称招商玩的是“空手道”,做人很重要。能做到的尽量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轻易许诺,不要让别人说你是骗子。“我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不要什么钱都去赚,开心就成。走到哪里都有朋友,这就是幸福。”

曹锦元说,招商要成功,要把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好。他认为,民间招商与政府招商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商找政府是一个人对一个人,一个人只负责一个环节,多道环节就解决不了效率问题。“找我却是全方位解决,多个环节我一个人全部包下来。”他说,为了帮一个企业办环保证,他跑了两次苏州,用一天就办好了。有时候为一些企业办理减免诸如“人防费”之类的费用,“人家满意了,我就不愁没案子(意为招商项目)。”

听说曹锦元现在已在苏州工业园区内买地20亩,准备兴建一家台商俱乐部。昆山有台商3万人,曹锦元想利用他的俱乐部广交朋友,实现他“爱好就是交朋友”的理念。他现在兼着国内十几个城市的招商顾问,外地人来昆山招商,政府都会介绍,“这事,你去找老曹吧!”看来,曹锦元真不愧是“昆山一宝”。昆山是我家,

我家在昆山。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这首歌在昆山许多人会唱,尤其是在这里工作和落户的台商和台湾人都会唱。我知道这首歌是在昆山的台商们亲自撰写并请一个著名作曲家谱的曲,它像大陆人爱唱《十五的月亮》一样,在居昆的台湾人中间特别流行。我还知道,现在在昆山的台商和他们的家属共计6万余人。台商在昆山开办的企业近4000家,投下的资金达270亿美元,占昆山的外资企业投资总额的70%左右,占到大陆利用台资总额的九分之一。。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41)

2007年,新华社记者曾经用《昆山,一座台商参与和创建的城市》为标题发表了这样的报道,文章指出:短短20年,总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的昆山,就从苏州所辖区县排名最后的“小八子”,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百强县之首,2006年户籍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当年的农业县,目前聚集了500多家IT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产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台商功不可没。台商爱昆山,台商爱唱《昆山是我家》。当“昆山是我家,我家在昆山”熟悉的旋律响起时,许多人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陶醉在乐曲中。

台商们把昆山比喻为台商的一个桃花源,在传统与现代、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律动中,他们把每一份探求推向永恒。在这个拥有勃勃的新生命的桃花源里,台商和他们的家属们一起富有诗意地安居于波光树影间的新家,并为这个家倾注着自己博大的爱。

昆山的同志告诉我,每年中秋节,台商协会都要举行慈善活动,向当地的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颁发抚恤金和奖学金,向见义勇为的公安、辅警和消防战士颁发奖金。2005年举办“台商万人慈善游园义卖晚会”筹得善款168万元,2006年捐款100多万元,2007年捐款520多万元,这些全部都捐献给了昆山慈善总会。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牵扯着昆山台商的心。台协会在第一时间向广大台商提出了捐款捐物的倡议,共捐助人民币4000多万元,物资1000多万元。颗颗爱心汇成生命的暖流,源源不断地向灾区人民传递着温情。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学生少有所学,台商陈桂祥个人出资200万元成立“陈李香梅”基金会,这是江苏省第一家由台商成立的基金会。宝成集团捐资600多万元兴建裕元实验小学及幼儿园。富士康科技集团和仁宝电脑分别兴建了富士康幼儿园和仁宝幼儿园……这些事,我听后感动不已。

在昆山的台商已是我们新的父老乡亲,他们已经把昆山当做了他们的第二故乡。这也让我体会到台商协会李宽信会长为什么能够说出“台商成就了昆山,昆山也成就了台商”这样的话。

在昆山采访时,我们见到了昆山中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昆山台商协会副会长何信府,他指着窗外林立的高楼和宽阔的马路说:“我刚来昆山时,这里全是稻田,下雨出门必须穿雨鞋。我是1992年到这里办厂的,当时什么都没有。晚上丢块石头出去,连声猫叫也听不到;装一部电话得花8000元初装费,还是手摇的电话,号码是5位数。可五年之后,这里就全变样了,变成了跟台湾和新加坡差不多的现代化城市了。我在这里投资十几年,资产增值也有十几倍了。我深切地感受到,当年在香港和深圳创造的奇迹,现在已经在昆山同样创造出来了。”如今,何信府不仅在昆山获利丰厚,他还娶了一位美丽的阳澄湖姑娘为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个县级小市,却云集了几万外商,这在全国少有的。而且在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关系上,昆山没有特别之处,不像广东和福建。可昆山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早已成为“台商之家”和台商在大陆的发财福地。昆山比起广东、福建来说,在吸引台商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但台商却如此偏爱昆山,扎堆在这个苏南小城办厂经商、安家落户,究其原因,还要从昆山人亲商、重商、富商、和商、爱商的点点滴滴说起——

第18章昆山的称王之路(42)

我们还得从1989年说起。

这一年中国经历了大事。在一个差点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年份里,大学生突然不吃香了。这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处在徘徊和痛苦之中,无目标地到处寻找工作和落脚地。就在这样一个视大学生为“洪水猛兽”的年份里,谁也想象不出竟然会在昆山发生了奇事:有多少大学生来,我们就接受多少!

这一年,小小的昆山县一下子接纳了600多名大学生。

这是吴克铨批准的。为什么吴克铨在昆山有那么大的威望,这与他高人一着的政治眼光和开拓的境界有直接的关系。

吴克铨认为,搞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平台。有了平台,工厂和资金落户虽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主义的书吴克铨读得不算多,可却将那些经典理论牢牢地记在心底,并结合昆山的实际情况,运用得极好。有人统计,在他任县长的六年时间里,先后引进了1300多位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