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施拉德论施拉德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背景:走出大急流城 第一节(1)

凯文 杰克逊(以下简称凯):关于你在密歇根州大急流城所接受的那种严格的加尔文教的教育,影评人已经谈过很多,但具体细节却没人说得清楚。例如,你父母和祖父母的国籍究竟是哪儿?

保罗?施拉德(以下简称保):我外祖父、外祖母来自荷兰的弗里斯兰。但我父亲那头的情况没那么简单,他父亲是德国人,所以说施拉德是个德国姓,他当初是从加拿大来美国的。但我小时候生活的街区里却都是荷兰人。他在娶了我母亲之后,随她改了信

仰,并且搬到了这个社区居住。

我小时候,外祖父、外祖母平时都说荷兰话,每天下午还有荷兰人的聚会,但等我稍大一点之后,聚会就停止了。几年前我去阿姆斯特丹时,真是因快乐而激动到发颤,当时我坐在巴士上,后面坐着位母亲,她在斥责自家的小孩,虽然我听不懂荷兰话,但那语

气立即令我思如潮涌。

我母亲家在距离大急流城大约半小时路程的地方,那片沼泽地原本根本没人住,他们一分钱没花就住了下来。他们是荷兰人,自然是处理湿地的高手:他们将它围起来,然后在上面种植芹菜。大急流城有很多荷兰人家庭,在班上,我们将学生按姓氏顺序排列,在这份名单的正中间画个记号的话,那记号通常都会落在“范斯”(Vans)和“范?德斯”(VanDers)之间某处。如果你的姓单就一

个“范”(Van)字,例如范?安德松,那你还是得排在名单的前半部分。

凯:《赤裸追踪》(Hardcore)里有个笑话说的就是这个,在那部影 片中,我们看到的对于大急流城的看法,似乎很接近你的现实生活。

保:影片开始时,那些教堂的画面便来自我所认识的那些归正教会,还有之后出现的工厂,我也在里面干过,如此种种。那确实很接近。

凯:你父亲和《赤裸追踪》里的杰克?范多恩一样,也是个商人?

保:对,他给一家管道公司干,他们的管道从加拿大一直通到 俄亥俄。所以说,他和我母亲那头的家庭成员不一样,他没有从事农业。

凯:这是否令你相比班里的同学显得更中产阶级一些?

保:对,大急流城这地方,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是信天主教的波

兰人,另外三分之一是信加尔文教的荷兰人,剩下的那些起到一个在两者中间调节平衡的作用,他们也是整个城镇的管理者。波兰人一直住在城中靠北和靠西面的地方,而荷兰人则占据东面和南面,不过我们家一直住在波兰人那一片,因为那儿离我母亲那

些亲戚家更近些。

我所在的教会有很强的教育背景,但并非是那种启蒙教育,在艺术方面更是不行。他们对视觉艺术没什么大概念,一直都还停留在克伦威尔时期。我们那个毕业班上,除了我之外,只有一位同学后来进了大学,而且还是作为牧师才进去的。我从小玩到大的那些人,他们的家庭背景,相比我们家,都更偏向于手工制造业 和农业。

凯:你在类似《蓝领阶级》这样的电影里,对那些未受过教育的工人阶级人物表现出同情心,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保:《蓝领阶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大急流城以家具制造业为主业,但同时也是汽车城底特律的卫星城之一———专门负责生产汽车上用的烟灰缸和雨刷等配件。

凯:你一直都是个在学习上有天分的孩子吗?

保:我并非最聪明的那个,但我的长处是创造力,那种总能设计点东西、装配点东西出来的创造力。从小我就属于那种挨家挨户上门推销的“资本家”:我一直都在卖东西,十三四岁时,我开了自己的小店,专门卖花。我们那种社区很鼓励你在商业上获得成 功,因为在加尔文教看来,上帝赐予自己虔诚子民的正是财富,所

以他们一直提倡物质和信仰齐头并进。当然,那也要靠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来做保障———你不会从天主教徒那儿买东西,社区的人只会互相照顾生意。

凯:除了当商人之外,你的创造力还有其他的表现途径没有?

例如,你当时有没有写东西什么的?

保:没有,写作这事不太受到鼓励。我记得从很小开始,我就

一心想当个牧师。我当时沉溺于宗教之中———不仅周日去教堂做礼拜,而且每天上学都会去小礼拜堂,还有学校里的宗教课,加尔文教青年团代替了童子军的作用,所有的年轻人社团也都是由教

背景:走出大急流城 第一节(2)

堂负责的。 一直到读高中,对于教会之外的那个世界,我其实一直都不

算有真正的接触。我也认识其他街区的人,但母亲不许我老去他们家。最初打破这些的还是电视。电视最初出现时,他们想将它拒之门外,因为他们觉得电视对这个意识形态上纯洁无瑕的社区构成了威胁,当初我们不能去看电影,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但随后他们就发现小孩会去别的街区看电视。我们坐在邻居家中,他家周围全都是圣母玛丽亚的雕像,我们却坐在那里看电视里放的木偶剧《豪迪?杜迪》(HowdyDoody)。最终,大人们放弃了:“算了,我

们家里也安上电视吧,至少,他们看什么还能由我们说了算。”

我想当神职人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本人的名字便来自

我母亲最喜欢的两个《圣经》人物,保罗和约瑟———保罗,这个对福音有着特殊看法的人物,他徒步行遍天下,令世界就此发生改变;还有约瑟,他被自己的兄弟们加害,流亡海外,反而当上了埃及王子。他们俩身上都充满了华丽的幻想,在那漫长、无聊的教会聚会上,我一般都会坐在那儿,读着《圣经》里写的有关他俩的故事,因为那实在是太奇妙了。我对圣徒保罗有很强烈的感情;事实上,我对保罗的兴趣比对基督的更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今

天所信仰的一切,其实可以说是保罗主义。基督就像是苏格拉 底———一个我们只有通过柏拉图才能了解的神秘人物,我们也只

能通过保罗来了解基督。所有的福音书中都留有保罗的痕迹。我们有理由相信是他写了《路加福音》,其他那些修改工作也是在他

的监督下完成的。

保罗的殉难也比基督的殉难更让我着迷。如果说《圣经》里有

哪段是我反反复复去读的,那就是他写给提摩泰的最后一封信以及他的道别:“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无论我的名字是不是保罗,这都是我真正想去做的事:我想走进一个城市,站在一块石头上,开始说话,就像是《基督最后的诱惑》(TheLastTemptationofChrist)里的哈里?迪恩?斯坦顿(HarryDeanStanton)所做的,把好消息带回来,然后因此被人投掷石子。殉难,这当然一直都是吸引

我的东西之一。

凯:当你开始创作时,你受到的主要影响仍是《圣经》吗?

保:我们每天都读《圣经》,而且是从头到尾地读,所以没什么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