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1860:圆明园大劫难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第十一章 天津议和(3)

据杜潘所记,法军从各兵种抽派小队组成仪仗队;而也怀着同样的考虑,“要在北京美貌的女士面前展现他们所有的优势”。孟将军下令给他们佩戴极为漂亮的领带和绚丽的肩章。一部分炮兵已改装成仪仗骑兵队,“以便在英军众多漂亮的队列中显示更好的面貌”。

总之,大家都以为到了北京似的!起码所有幸运选中者,能踏上中国首都之地倍感荣耀。大多数士兵去不了,有权板着脸表示不满。拉否例曾揣摩他们的抱怨情绪:

“至于大部队,本盼着在飘扬的旗帜下进入攻占的皇宫。而希望就这样失去了,梦想难成现实,他们不禁遗憾得很。他们咒骂外交,在征战最美好时刻突然要他们停下来;也对这些清兵刚一交火就退却大为愤慨。他们不去打仗,竟这样仅限于光派出炫耀的仪仗队与列队!简直是真正的幻想破灭……。来到北京何其近,却进不了城,好不令人大失所望。飘洋过海五个来月,接着在白河口只朝清兵开了几枪,尔后又在上海对太平军也如此。可以说,这是一场不成功的征战;部队上下只得相互安慰,都说将可能回家过圣诞节!

葛罗男爵准备了条约草案,写了一段故作庄重的开场白:

“今法兰西人皇帝陛下和大清国皇帝陛下,诚望了结两帝国之间出现的纠纷,恢复并永久保持双方业已存有但因遗憾事件而中断的和平友好关系,特命各自全权使节,即:

——法兰西人大皇帝陛下,让·巴蒂斯特·路易·葛罗男

爵先生,帝国参议员,法国赴华专使和高级特派员,荣誉军团皇家勋位大军官和数勋位大十字骑士等。

——中华帝国大皇帝陛下,桂良先生,内阁大学士,特命

钦差大臣……,就……”

葛罗心花怒放,特向图韦奈尔外交大臣寄去一封欣快的书信:

“部长先生,

本人今日从天津给阁下写此函,十分高兴地向您宣

布,中国政府已在各点上全部让步,一个条约即将在此

签署……。额尔金和我拟去北京,由一个体面的仪仗队

同往,以互换《天津条约》批文……。

本人非常高兴向阁下转告其他好消息。对皇上恩

宠、派我再次到如此遥远的地方履行使命,实感荣幸

之至”。

葛罗告知部长,下次信件日期完全可能从北京发出。

英法联军竟偏偏忘记中国一则古老的谚语:切勿杀虎先卖皮。

条约签字日期定于9月7日。但是5日晚上,简直令人震惊,沮丧不已!清朝钦差大臣又提出联军仪仗队过于庞大的问题。经过数日讨价还价,他们最后竟然申明说,“续增条约不先行入奏,并无画押之权,亦未奉授为便宜行事全权大臣之谕”……云云。

其实,恒祺最后向法使团一等秘书巴士达和译员德拉玛神甫及美理登泄露机密。巴士达在报告中说,在得知消息后,他即由恒祺陪同去到桂良处。“这位老者看上去身体衰弱,假装与否,本人不得而知”,他这样写道,但觉得“是在演戏”。从钦差大臣那儿回来后,巴士达马上向葛罗汇报,两钦差承认无权商谈签约,是在故意哄骗对方。因此,要断绝同他们接触,今后拒绝任何商谈,要坚决向北京进军。葛罗听了,显出不止是吃惊的神情。

英法联军认为,中国宫廷钦差就此撕下了面具。在他们看来,很显然,两位大员承认不拥有全权,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争取时间,推迟联军挺进京城,迫使他们就地过冬。同时,旨在使朝廷总兵僧王调集清兵,加强京师城防。再者,也许为宫廷赢得“北走”的时间。

换句话说,英法外交官完全让人愚弄了……。葛罗比之为“可恶的装模作样”、“最大的复杂化”。“装模作样”一词用得恰如其分。在使馆专员凯鲁莱看来,“计策实属无礼,不愧为中国式外交,奸诈得过分,未免稚气了”。

和谈破裂第二天,巴夏礼对中方的诚信提出质疑。在英法联军看来,中国人缺乏真诚,肯定无疑。

第十一章 天津议和(4)

然而,英方却有一个声音站出来维护清朝钦差大臣。随军医疗队队长芮尼1864年发表远征纪行一书,竭力为中方诚意辩护。他首先问道,桂良和恒祺拖到最后时刻才宣布他们来天津谈判不拥有全权,是否表明他们不诚恳或缺乏诚意。他解释说,两位钦差大臣是来商谈《天津条约》批准事宜,却出其不意地碰到英法盟国提出新的要求,于是他们觉得无权听从。他认为,他们不能超越使命授权,只准备在基本点上让步,甚至同意天津对西方通商开放。但是,他们拒绝赔款以及等候期间军事占据某些港口,拒绝英法使节由联军仪仗队跟随进入北京。

另一位看来较为尊重历史真实的观察家西班牙全权公使玛斯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解释说,英法联军关于桂良玩弄“狡诈”手法以争取时间的说法是错误的。后来从圆明园找到的一封皇帝手书朱谕,责备怒斥桂良接受丧权辱国的赔款条件,并答应英法联军各派一千士兵到北京出席条约批准换文仪式。

谕旨称,夷人索费一层,多方要挟,必遂其欲而后止,无论二百万不能当时付与,即有此款,亦断无此理。城下之盟,古之所耻,若再腼颜奉币,则中国尚有人耶!……京师重地,尚可问乎?以上两条,若桂良等丧心病狂,擅自应许,不惟违旨畏夷,是直举国家而奉之。朕即将该大臣等立置典刑,以饬纲纪,再与该夷决战”。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桂良钦差大臣等并未试图愚弄英法两使节,只是受到本国皇帝的责备……。

中国一些史学家对此解释加以肯定。如贾桢1930年撰文指出,皇上得知新协议条款,大为不快,反手一击。他不允许大批藩夷军队进入京城,鉴于朝廷礼仪,更不让藩夷使节直接向皇帝陛下递交国书。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